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病毒的分离鉴定: 为了找出引起感冒的有关病毒和探索慢性气管炎的病毒病原,各地普遍开展了病毒分离工作。据初步统计,全国共分离了2623份感冒患者含漱液和鼻分泌物标本,从中分离出427株病毒;分离了1636份慢性气管炎患者含漱液和痰标本,分离出96株病毒。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术前实施自体血小板分离的心血管手术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总结该技术的操作要点和患者麻醉管理经验。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本部实施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的全部心血管手术患者,记录血小板分离操作的相关数据、患者麻醉管理方法及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大血管手术患者15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46例,大血管合并瓣膜手术患者9例。分离所得富血小板血浆量为(182.3±74.3)ml,总操作时间为(26±11.3)min,术后24小时胸液量为(500±360.4)ml。70例患者中,输注异体血液制品35例(50%),二次开胸止血4例(5.7%),肾脏替代治疗3例(4.3%),死亡1例(1.4%)。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作为一种新的血液保护方法,可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运用于心血管手术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463例腹泻患者粪样病原微生物分离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463例腹泻患者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检测细菌和病毒。病毒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核酸,细菌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株。结果 463例腹泻患者标本分离病原菌91株,分离率19.65%。29株细菌包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1株,副溶血性弧菌7株,空肠弯曲菌5株,沙门菌3株,志贺氏菌3株;62株病毒包括诺如病毒34株,轮状病毒15株,札如病毒6株,星状病毒4株,肠道腺病毒3株。2015、2016、2017年分离病原菌26、34和31株,分离率18.71%、19.88%和20.26%;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腹泻患者分离病原菌13、64、8和6株,分离率为12.50%、29.49%、9.76%和10.00%;12~岁、15~岁、45~岁、≥60岁患者分离病原菌54、5、9和23株,分离率分别为27.27%、10.00%、11.39%和16.91%;腹泻频率3~6次/d的患者289例(62.42%)、排泄水样粪便患者341例(73.65%)、排泄稀软粪便患者72例(15.55%);腹痛患者252例(54.43%),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痛部位主要为脐周;呕吐症状的患者90例(19.44%),呕吐频率以1~3次/d居多;恶心患者119例(25.70%),发热患者48例(10.37%)。结论腹泻患者以病毒感染为主,病原菌以诺如病毒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居多。临床治疗中,应格外重视夏季发病患者,特别是青少年患者,并结合其临床症状给予基础病症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大连市一起“蜱咬”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体检测,探讨新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在辽宁省南部沿海地区的流行范围。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蜱咬”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及同居住地的26份非患者血清样本进行SFTSV的IgM、IgG抗体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蜱咬”患者血液样本SFTSV核酸;采用VERO-E6细胞对“蜱咬”患者血液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并鉴定。结果 “蜱咬”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SFTSV的IgM抗体阳性、IgG抗体阴性;26份非患者血清样本中4份SFTSV的IgG抗体阳性;“蜱咬”患者血液样本SFTSV核酸阳性;从“蜱咬”患者血液样本和体表叮咬的蜱虫中各分离出1株病毒,经SFTSV的M片段全基因测序引物测序鉴定为SFTSV。结论 “蜱咬”患者血液分离株与蜱虫分离株均为SFTSV,同源性达99.7%,该病毒是导致患者发病的重要原因。本次分离到的2株病毒与我省东部(丹东、抚顺),北部(铁岭)山区分离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远。SFTSV在正常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5.
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对149例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行血细胞分离术,比较前后患者症状及外周血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分离术后异常升高的血细胞明显下降,而另两系下降不明显。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认为血细胞分离术治疗MPD效果确切,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自从1966年在巴楚县阿克沙克马拉勒地区的出血热病人和亚洲璃眼蜱成虫标本中,成功分离到新疆出血热病毒以来,除了在巴楚县及其周围地区持续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开展防治工作外,还在天山南北广泛地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1966~1990年的25年间共分离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87株。兹将这些病毒株的分离概况记录如下。1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方法绝大多数是采用新生小白鼠(乳鼠)脑内和腹腔联合接种的标准方法分离的。北疆地区的2个病毒株是接种LLc-MK2传代系细胞分离的。1966年从出血热患者和亚洲璃眼蜱中分离的病毒,均经过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系统鉴定。其后,凡在新的地区和不同宿主中分离的病毒株亦经过系统鉴定。在已分离到病毒的地区,陆续分离的病毒株仅做血清学鉴定。2出血热患者标本的分离时间病人的标本除个别者外,均在采集后立即进行病毒分离。从发病当日至病程第9天都可以分离出病毒,多数是在发病第2~7天内分离的。表明患者的病毒血症可持续9天之久。3分离病毒时间在1966~1990年期间共16个年份。分离病毒的概况见表1。4在乳鼠中的初代潜伏期接种乳鼠的初代潜伏期范围在4~11天之间,多数在5~9天之间(85%)。出血热患者血液或脏器标...  相似文献   

7.
作者查阅了1970~1990年梅奥医院诊治的168例颈内动脉夹层分离(ICAD)患者和椎动脉夹层分离(VAD)患者的病历,除7例不符条件外,经血管造影证实ICAD患者135例,VAD患者26例。根据国际头痛学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制定的标准对患者发生的各种头痛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测头颈部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病原学特征,指导临床真菌感染防控。方法收集2013-2017年15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分离鉴定的真菌类型、感染率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5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共分离58株真菌,分离率38.67%。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马尔尼非青霉菌、克柔假丝酵母菌、黑曲霉菌、其他真菌分别为23、14、10、6、2、2、1株。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益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13.04%、52.17%、26.09%、4.35%、4.35%,21.43%、50.00%、57.14%、7.14%、0.00%和60.00%、50.00%、20.00%、0.00%、0.00%。70例男性和80例女性患者分别分离真菌25和33株,分离率分别为35.71%和41.25%。春、夏、秋、冬四季患者真菌分离率分别为35.14%(13/37)、50.98%(26/51)、33.33%(11/33)和27.59%(8/29),夏季分离率高于其他季节(χ2=4.940 5,P=0.026 2)。住院时间10d、≥10d、≥20d、≥30d和≥40d患者真菌分离率分别为16.67%(8/48)、25.00%(7/28)、44.00%(11/25)、53.57%(15/28)和80.95%(17/21),住院天数≥40d患者真菌分离率高于其他患者(χ2=18.4109,P=0.0000)。头颈部肿瘤Ⅰ、Ⅱ、Ⅲ和Ⅳ期患者真菌分离率分别为25.45%(14/55)、39.53%(17/43)、42.86%(15/35)和70.59%(12/17),Ⅳ期患者真菌分离率高于其他患者(χ2=14.129 4,P=0.000 2)。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感染真菌以假丝酵母菌常见,临床治疗中可优先选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夏季、住院时间长、晚期肿瘤患者真菌感染几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LVA分型对于鉴别布鲁氏菌病复发与重复感染的意义。方法 对初次发病与二次发病的布病患者进行血培养,分离菌株,对分离菌株做布鲁氏菌种属鉴定与MLVA-16分型鉴定,分析两次发病分离到的菌株的分型结果及各位点的差异。结果 收集到4例二次发病的布病患者的血培养物,分离得到8株布鲁氏菌,经MLVA-16分型鉴定为7个基因型,1例两次发病时间间隔较短的患者的2株分离株的MLVA-16分型一致,没有差别,提示为复发。而另外3例两次发病时间间隔较长的患者的6株分离菌株,其MLVA-16分型的基因型不同,分别各有一个位点的差异,提示为重复感染。结论 MLVA分型对于布鲁氏菌病的复发与重复感染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分离检出及意义。方法将55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标本、血液标本分别接种于改良SP-4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可疑阳性菌株用PCR予以证实。结果55例患者的Mpe累计分离率为41.8%(23/55),对照组的分离率为11.1%(3/2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UICC-TNM标准进行分期,浸润癌(T2~T4)组Mpe分离率为69.0%(9/13),非浸润癌(Ta~T1)组为33.0%(14/42),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血液中Mpe分离阳性率高,且浸润性膀胱癌组较非浸润癌组高,提示Mpe感染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与肿瘤是否浸润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海南1例类鼻疽患者进行感染溯源调查,为类鼻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患者住所周边环境中的泥土、水等样品并进行类鼻疽病原菌分离。通过细菌学试验、16S rDNA测序、特异诊断PCR等方法对疑似菌株进一步鉴定。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多位点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_4)等技术比较并确定环境分离菌株与临床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采集的58份环境样品中,自患者及邻居家水井水中共分离出3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简称类鼻疽伯克菌)。PFGE、MLST、MLVA等分子分型结果证实,1株自患者家井水中分离的类鼻疽伯克菌与患者临床分离株同源。结论 患者及其邻居家水井均被类鼻疽伯克菌污染,水井水很可能是该患者感染类鼻疽病的感染源。  相似文献   

12.
正纵向分离的概念(longitudinal dissociation)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此后,Spach等证实了老龄患者心房肌存在的纵向分离,证实患者平行的心房肌束之间存在着进行性、侧侧连接中电的去偶联现象。其发生机制为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的增生使原来纵向绝缘界面的组织隔膜数量增加,进而完全包围部分心房肌纤维群,形成纵向电传导的分离。这种纵向分离常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基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分离检出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将55例宫颈浸润癌、3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24例对照的宫颈组织、血液标本接种在改良的SP-4、Uu、Mh等液体培养基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可疑阳性菌株用PCR予以证实。MpePCR阳性患者的组织和血液标本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Mpe颗粒的存在以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55例宫颈浸润癌患者中共分离到Mpe25例,分离率为45.5%(25/55),37例宫颈CIN患者中共分离到Mpe9例,分离率为24.3%(9/37),24例对照组中有1例从血液和组织同时分离到Mpe(4.2%,1/24),各组Mpe分离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电镜下发现,Mpe阳性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液、组织中均有典型葫芦状、三层膜结构的穿通支原体存在。结论 宫颈浸润癌、宫颈CIN患者的组织、血液中Mpe分离阳性率高,提示Mpe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复发和治疗失败患者结核杆菌基因型并进行病原学探讨。方法以2000年1月~2007年12月在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次住院相邻时间间隔至少在6个月以上、有分离菌株的肺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方法对患者初次和第2次治疗的菌株进行分型并比较。结果24例结核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在完成初次治疗的5人中,其前后分离株的基因型均相同;在另19例患者(8例丢失、11例治疗失败)中,有2例(10.5%)患者其分离株的基因型与第1次不同;其余17例(89.5%)患者前后2次分离株的基因型相同。结论内源发病是复发的主要原因,失败和丢失病例中少数存在再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复发和治疗失败患者结核杆菌基因型并进行病原学探讨。方法以2000年1月—2007年12月在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次住院相邻时间间隔至少在6个月以上、有分离菌株的肺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方法对患者初次和第2次治疗的菌株进行分型并比较。结果24例结核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在完成初次治疗的5人中,其前后分离株的基因型均相同;在另19例患者(8例丢失、11例治疗失败)中,有2例(10.5%)患者其分离株的基因型与第1次不同;其余17例(89.5%)患者前后2次分离株的基因型相同。结论内源发病是复发的主要原因,失败和丢失病例中少数存在再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液科合并感染的粒缺患者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对2005-01-2012-1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粒缺及非粒缺住院患者的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分析、比较,所分离的菌株均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应用WHONET 5.6软件分析病原菌及药敏数据,用STATA 7软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来自粒缺和非粒缺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别培养分离出355株和784株细菌,粒缺患者革兰阴性菌占70.4%,高于非粒缺患者55.0%的比例(P0.01),其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所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高于非粒缺患者(52.9%∶30.5%,P0.01),其血流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粒缺患者(17.6%∶6.0%,P0.01)。粒缺患者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均已达100%。粒缺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7.6%和31.9%,高于非粒缺患者(P值分别0.01和0.05)。粒缺患者分离的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其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高达42.1%和31.6%,均高于非粒缺患者(P值分别0.01和0.05)。结论:粒缺伴感染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应根据其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来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痰中病原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0—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112例AECOPD患者,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CRP的检测,进行痰或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根据是否检测到白假丝酵母菌分为白假丝酵母菌分离阳性组26例和白假丝酵母菌分离阴性组86例。结果 (1)112例患者共26例分离到白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阳性分离率为23.2%。对涂片的分析发现,只有3例痰中存在假菌丝。(2)白假丝酵母菌分离阳性组与白假丝酵母菌阴性组比较,其抗生素使用率及激素使用率高、病死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白假丝酵母菌分离阳性组患者血清CRP水平低于白假丝酵母菌分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时血清CRP水平可辅助判断痰中病原体种类,为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2003~2008年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和水产品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方法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365株从食物中毒患者和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365株副溶血性弧菌中,205株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以O3:K6型为主,血清型中排前3位的是O3:K6(71.71%)、O4:K8(10.24%)、O2:K3(4.39%);160株水产品分离株共分50个血清型,排前3位的是O5:K17(8.13%)、O2:K28(6.25%)、O2:K3(5.63%),无优势菌型。结论2003~2008年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血清型以O3:K6型为主,水产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SAP患者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分化的作用及参与炎症调节的机制。方法:采集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剖宫产的足月胎儿脐带4~5 cm,原代分离培养hUC-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和成脂、成骨染色。采集5例SAP患者外周血20 ml,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家心脏病研究所在1954至1980年间对303例后天性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作了二尖瓣交界分离术(CMC),其中54例在二尖瓣交界分离术后又作了二尖瓣换置术.本文对303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方法:二尖瓣交界分离术系经左后侧开胸进行,遇有左房血栓、狭窄分离不满意或有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而需换瓣时,则改为直视手术.术中以手指感觉判断有无二尖瓣关闭不全,并测定舒张期平均二尖瓣压差及左房压.68%作二尖瓣交界分离术的患者及69%以后又作二尖瓣换置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后都进行了心导管检查.全部资料均经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