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抗原阳性个体及无效等位基因携带者RHD基因数目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定Rh血型D抗原阳性个体的RHD基因数目。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 ,扩增 10名D阳性、5名弱D、2 5名Del表型和 12名携带无效等位基因的Rh阴性个体的RH基因座位下游盒子和融合盒子序列 ,产物经DNA限制性内切酶PstI消化后电泳 ,以 5份经血清学和序列分析基因分型方法确认的D阴性样本作为RHD-/RHD-纯合子对照 ,鉴定RHD+ /RHD+ 或RHD+ /RHD-基因型。结果  10名D阳性个体均为RHD+ /RHD+ 纯合子、5份弱D样本及 12名携带无效等位基因的Rh阴性个体全部为RHD+ /RHD-杂合型。 2 5名Del表型个体中 9人为RHD+ /RHD+ 纯合型 (36 % ) ,其中 6人Rh表型为DCCee、3人为DCcee ;另 16名Del个体为RHD+ /RHD-杂合型 ,Rh表型均为DCcee。结论 D阳性个体RHD+ /RHD+ 纯合型多见 ,弱D型个体以RHD+ /RHD-杂合型为主 ,在Del表型个体存在高比率的RHD+ /RHD+ 纯合型 ;携带无效等位基因的个体多为RHD+ /RHD-杂合型  相似文献   

2.
浙江汉族人群RHD基因合子型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浙江汉族人群RHD基因合子型多态性情况。方法采用PCR-SSP方法检测438例RhD阳性、弱D表现型、RhD阴性表型个体的RHD基因上、下游盒和杂交盒,根据个体盒子的检测结果推测其合子型。结果198例RhD阳性样本中12例(6.06%)为RHD /RHD-型,其余186例(93.94%)为RHD /RHD 型;32例弱D表现型样本中29例(90.63%)为RHD /RHD-型,3例(9.37%)为RHD /RHD 型;208例RhD阴性样本中53例(25.48%)为RHD /RHD-型,145例(69.71%)为RHD-/RHD-型,10例(4.81%)为RHD /RHD 型。结论浙江汉族人群中RhD阳性、弱D表现型、RhD阴性表型个体RHD基因合子型分布频率不同,RhD阴性人群中存在缺失RHD基因或有完整RHD基因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中国汉族人群Rh阴性血型者Del表型与RhD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7例血清学方法检测为Rh阴性的供血者样本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检测Del型,并扩增RhD基因的外显子3,4,5,7,10,检测RhD基因存在情况.结果吸收放散试验表明67例样本中Del型22例,占32.8%,非Del型45例,占67.2%.在所有表型为ccee,ccEe的38例RhD(-)个体中,Del试验均为阴性,RhD基因完全缺失;而在表型为Ccee或CcEe的29例RhD(-)个体中,22例Del试验阳性,其中20例携带完整的RhD基因,2例有部分RhD基因;7例Del试验阴性,其中6例携带部分RhD基因,1例D基因完全缺失.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型者RhD基因的存在及多态性多由Del引起.  相似文献   

4.
新疆维吾尔族Rh血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新疆维吾尔族Rh血型特点。采用Rh血清学分型,改良抗球蛋白实验,氯仿/三氯乙烯吸收放散实验、RH上游盒、下游盒、杂合盒、D基因10个外显子,RHDψ假基因等检测1230份维吾尔族血样本。结果表明:RhD阴性频率为5.8%,未发现Del型。对72份RhD(-)样本进一步研究发现,ccee(57.02%)和Ccee(29.82%)表型,RHD-/RHD-基因型(94.44%)及D基因外显子全缺失型(91.12%)最常见。未发现RHDψ假基因。结论:我国新疆维吾洋族Rh血型兼有黄种人与白种人Rh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RHD基因711Del C等位基因分布状况。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RhD阴性个体,对特殊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1 492名RhD阴性个体中,检出RHD 711Del C等位基因8例(占0.54%),且均为E抗原阳性。结论获得了西安地区RHD 711Del C基因分布的初步状况,RHD基因711Del C的突变可能与E抗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Rh阴性血型者Del表型和RhD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初步探讨中国汉族人群Rh阴性血型者Del表型与RhD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7例血清学方法检测为Rh阴性的供血者样本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检测Del型,并扩增RhD基因的外显子3,4,5,7,10,检测RhD基因存在情况。结果 吸收放散试验表明67例样本中Del型22例,占32.8%,非Del型45例,占67.2%。在所有表型为ccee,ccEe的38例RhD(-)个体中,Del试验均为阴性,RhD基因完全缺失;而在表型为Ccee或CcEe的29例RhD(-)个体中,22例Del试验阳性,其中20例携带完整的RhD基因,2例有部分RhD基因;7例Del试验阴性,其中6例携带部分RhD基因,1例D基因完全缺失。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型者RhD基因的存在及多态性多由Del引起。  相似文献   

7.
湖北汉族RhD阴性个体Rh表型及RHD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湖北人群Rh阴性个体RHD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血清学表型与RH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P技术检测湖北地区172名Rh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外显子和RHCE基因。结果172例Rh阴性个体中,ccee表型98例、Ccee 53例、CCee 13例、CcEe 6例、ccEe 2例;172例Rh阴性个体中103例RHD基因外显子完全缺失、42例完整、27例为部分缺失者。吸收放散试验检测出39例RhD放散型。结论湖北汉族Rh阴性人群的RHD基因结构呈现多态性,携带D基因的吸收放散试验阴性个体中具有C抗原者比例较高,但亦有cc表型存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群RhD阴性个体中D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建立RHD基因分型技术,分析中国人群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多态性分布状况。方法 设计8对特异性引物扩增RHD7个外显子(3,4,5,6,7,9,10)和内含子4,应用PCR—SSP技术,对l15例经常规血清学试验和吸收放散试验鉴定的“Rh阴性个体”,进行D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结果 l15例RhD阴性个体,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后分成2组,一组被确认为RhD阴性表现型共88例(76.5%),另一组是Del(放散)表现型共27例(23.5%)。应用PCR—SSP法对l15例RhD阴性个体作RHD内含于4检查,结果Del型个体都显示有RHD内含于4;对l15例中的17例进一步作RHD的7个外显子的鉴定,其中6例Del带有完整的RHD基因,ll例经吸收放散试验确认为RhD阴性表现型的个体则显示4种情况:7例全部缺失RHD基因,2例(1例ccEe和1例Ccee)带有完整的RHD基巴,1例缺失RHD的第5外显子和1例仅携带第10外显子。结论 PCR—SSP技术可用于RHD基因的研究。常规血清学鉴定的RhD阴性中存在较高比例的Del型,且有可能带有完整的RHD基因。而被吸收放散试验确认为RhD的阴性个体有可能携带RHD基因并显示出多态性,这些个体中有Rhc抗原表达,有别于献中认为全局RhC抗原表达的报告。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汉族人群IAT检测RhD阴性个体RHD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检测Rh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结果抗球蛋白试验(IAT)证实的118例RhD阴性个体中,PCR-SSP方法检测RHD基因结果有28例Del表型个体(23.7%)。在余下的90份真正RhD阴性标本中,有69份标本(76.7%)RHD基因完全缺失;21份标本带有不表达RHD基因。Del表型个体均带有C抗原,带有不表达RHD基因的真正RhD阴性个体大多表现为RhC阳性。结论汉族人群IAT证实的RhD阴性个体呈现RHD基因结构多态性,不表达RHD基因主要以RHD-CE(2-9)-D2为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中国哈尔滨地区献血人群RhDel表型表达的分子机制。应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374例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为RhD阴性的献血者进行红细胞RHD血型基因分型和RH基因变异体检测,并对无法确定RHD基因型别的特殊样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374例阴性献血者样本中共检出RHD Del型62例,占16.6%。其中RHD 1227A型61例,发现中国人中罕见的RHD Del(cde)1等位基因1例。经测序分析,检出存在RHD711DelC等位基因者11例。另外,在3份样本中发现了新等位基因突变点。结论:RHD1227A等位基因是中国哈尔滨地区Del表型人群所普遍携带的等位基因,是Del表型个体的重要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洛阳地区汉族人群RHD基因的杂合情况。方法收集RhD阳性、弱D、RhDel及RhD阴性表型样本共387例,检测RHD基因的Up Box、Down Box及Hybrid Box,并判定个体的合子型。结果在所有387例样本中,94例(24.29%)为RHD+/RHD-杂合子,246例(63.57%)为RHD+/RHD+纯合子,47例(12.14%)为RHD-/RHD-纯合子。300例表型为RhD阳性样本中,RHD+/RHD+纯合子有236例(78.67%),其余64例(21.33%)为RHD+/RHD-杂合子;12例弱D样本中,RHD+/RHD+纯合子有5例(41.67%),其余7例(58.33%)为RHD+/RHD-杂合子;19例表型为RhDel样本中,RHD+/RHD+纯合子有6例(31.58%),其余13例(68.42%)为RHD+/RHD-杂合子;56例表型为RhD阴性样本中,47例(83.93%)为RHD-/RHD-纯合子,其余9例(16.07%)为RHD+/RHD-杂合子。结论 RHD基因合子型在不同RhD表型(RhD阳性、弱D、RhDel及RhD阴性)个体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本地区人群RHD基因杂合性,对产前预防RhD-HDN及临床输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用PCR技术检测RhD(-)个体RHD基因的国内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RhD(- )个体采用PCR技术检测RHD基因 8个外显子及 1个内含子 ,将RhD(- )者分成三类 :RHD基因完全缺失型 ,RHD基因部分缺失型及RHD基因正常存在型。目的对中国汉族RhD(- )者RHD基因多态性 ,以及Del(弱D)的形成、Du(D变异型 )进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对RhD(- )、Del表型、Du 型和RHD基因检测有 7篇[1 7] 报道。现将中国汉族RhD(- )个体的D基因结构情况综述如下。1 材料与分析1.1 RhD(- )个体资料来源 收集的RhD(- ) 30 2例均来自上述文献报道。Rh表型采用多克隆和单克隆抗 D和多克隆抗 C、抗 c、抗 E、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判定中国人群中RHD基因是否是纯合子。方法从上海地区正常献血者中选取RhD阳性、RhD阴性、Del和其它D变异型样本共50份,采用PCR-RFLP方法扩增Rhesus盒子判断RHD合子型,同时相对实时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RQ)PCR扩增检测RHD基因第5、7外显子的特征区域。结果9份样本在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中出现矛盾。进一步对RHD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进行PCR-SSP及克隆测序分析,证实这9份样本中,4份是DⅥⅢ变异型,2份是Del与RHD711del C等位基因杂合子,另外3份是携带有中国RhD阴性人群中较常见的RHD-CE(2—9)-D RH阴性等位基因。结论中国人Rh血型系统遗传背景较白种人复杂,RHD基因存在较多的变异情况。仅使用单一方法判断RHD合子型及RhD血清学表型容易产生误判,而从Rhesus盒子和RHD基因不同外显子2个角度进行综合判断,可以减少误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RHD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RhD阴性机制相关性。方法对476例汉族(200例RhD阳性、228例RhD阴性、6例弱D和42例Del型)、57例藏族(50例RhD阳性和7例RhD阴性)和120例维吾尔族(50例RhD阳性和70例RhD阴性)标本,使用PCR-SSP方法检测RHD基因的Upstream盒、Down-stream盒和hybrid盒,使用PCR-SSP法和多重PCR法检测RHD基因启动子区-1~-1 246 bp内的4个RHD基因多态性位点。结果 348例RhD阳性标本(含6例弱D和42例Del型)、76例表型为RhD阴性但RHD基因型为RHD+/RHD-杂合子和RHD+/RHD+纯合子标本中均检测到4个RHD基因特异性多态性位点;而所有229例表型为RhD阴性基因型为RHD-/RHD-纯合子标本均未检测到RHD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位点。结论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RHD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可能与RhD阴性机制无关;本研究所建立的RHD基因启动区4个多态性位点PCR-SSP检测方法可用于RHD基因启动区多态性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5.
1例弱D24型的血清学表型与分子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对1名常规RhD血型初筛为阴性的无偿献血者,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测D抗原,并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其RhC、c、E、e抗原表型;采用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并作RHD基因全长编码区10个外显子序列测序。结果血型血清学鉴定该个体存在有弱的D抗原,其他Rh血型抗原为ccEe;RHD合子型为D/d;对RHD基因10个外显子的测序结果显示编码区存在1 013 T>C的突变,证实该个体为弱D24型。结论中国人群中的弱D型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恩施州土家族人群RhD阴性个体的表型分布及基因合子型特点。方法根据中国人Rh分子特点和RHD基因缺失原理设计2对引物,对从56 159(人)份土家族人群中筛查出无血缘关系的Rh阴性个体,检测其RHD基因第1外显子和融合合子型。结果血型血清学检测恩施州土家族人群的RhD阴性比例为1.5‰(85/56 159);PCR-SSP法鉴定出其中63.53%(54/85)为RHD-/RHD-,32.94%(28/85)为RHD+/RHD-型,3.53%(3/85)为RHD+/RHD+型。结论恩施州土家族RhD阴性人群的RHD基因合子型中的RHD+/RHD-杂合型比例高于浙江汉族RhD阴性人群(25.48%)及中国哈萨克族RhD阴性人群(16.67%)的相应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番禺地区RhD阴性的孕妇进行RHD基因分型以及产后追踪,为临床制订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番禺地区RhD阴性孕产妇标本40例,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管法进行RhD阴性确认,用吸收放散试验进行放散D筛查,用PCR-SSP方法进行RHD基因分型。结果经鉴定40例均为RhD阴性,吸收放散试验鉴定9例为放散D表型(Del),占比22.5%。对40例标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24例为RHD基因全缺失型,占比60.0%;9例为RHD1227A DEL型,与血清学放散D(Del)一致,占比22.5%;5例RHD-CE(2-9)-D型占比12.5%;2例10外显子全阳性,经进一步测序分析确定均为RHD 711del C型,占比5.0%。结论该地区RhD阴性孕产妇中存在较高比例的RHD1227A DEL(放散D),临床医生适当结合吸收放散试验和基因分型结果,能更精准判断孕妇RhD血型,从而更加科学地制订产前抗-D筛查和预防RHD-HDN发生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河北地区RhD阴性汉族献血者RHD基因外显子构成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100例常规血清学RhD阴性样本D基因的10个外显子.结果100例RhD阴性样本中63例D基因外显子全部缺失,20例样本D基因外显子全部存在,17例样本中D基因外显子部分存在;21例Del型中有19例RHD基因外显子全部存在.结论 河北地区RhD阴性汉族献血者中D基因存在着全部缺失、无缺失和部分缺失这3种多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特异性的RHD基因定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 建立特异性针对中国人的RHD基因定型方法。方法 设计6对特异性针对中国人RHD等位基 因的引物,并引入1对内对照引物,建立PCR 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SSP)方法,分6个反应管检测RHD基因。采 用这一方法检测经血清学鉴定和RHD全基因序列分析的88份中国汉族人Rh阴性样本,13份Rh阳性、弱D型和 部分D表型样本,以及28份D放散型(Del)样本,同时对318名随机无偿献血者作RHD基因定型,然后与血清学检 测结果比较。结果 所有样本的PCR SSP检测结果均与血清学结果一致(符合率100%),并可指示目前在中国人 中观察到的全部RHD基因阳性、D抗原阴性等位基因(或称无效等位基因),同时还可检出Del表型及存在于Rh阳 性个体中的Del等位基因(RHD1227A)即RHD/Del杂合型(或RHD/RHD1227A);对318名随机个体的RHD 基因检测显示后者在中国人群中的比例为8/318,Del基因在中国人群中频率即为0.012579。结论 上述PCR-SSP 方法简便、快速,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用于临床或科研进行中国人RHD基因定型或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Rhesus血型(简称Rh血型)因其抗原众多、变种各异和临床疾病相关性而备受重视。该血型系统中与临床疾病关联最密切的抗原即RhD抗原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编码RhD抗原的RHD基因两侧各有一个序列高度相似的Rh盒子基因,RhD阴性即是由上、下游Rh盒子基因之间的基因重组引起。分析RhD阴性孕妇丈夫RHD基因的纯合性可预测胎儿患新生儿溶血病的几率。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山东地区汉族人RhD阴性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并对Rh盒子基因的扩增产物进行分析以确定RHD基因的纯合性。方法:74例RhD阴性献血者的DNA样品首先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析。然后对Rh盒子基因进行PCR基因扩增,其扩增产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RHD基因的纯合性测定。结果:46例(62%)样品在多重PCR-SSP分析中显示缺失RHD基因,在PCR-RFLP分析中显示为纯合的RHD基因阴性。22例(30%)样品显示存在RHD基因,其中19例显示为杂合的RHD基因,3例显示为纯合的RHD基因。5例(7%)样品缺失RHD基因,但PCR-RFLP分析显示存在一个RHD基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它们至少存在RHD基因第1和10外显子。1例(1%)样品显示存在RHD基因,但缺失第6外显子。结论:HD 基因缺失是引起中国汉族人RhD阴性表型形成的主要分子机制。RhD阴性个体主要表现为纯合的RHD基因阴性,少部分RhD阴性个体存在杂合的RHD基因和纯合的RHD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