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飞机草挥发油对真菌和昆虫的生物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 :飞机草挥发油在中等浓度 (80 0mg·l-1)时 ,对水稻稻瘟病菌 (Pryiculariagrisea)的抑制作用最强 ,对长春花疫病菌 (Phytophthoranicotianae)的抑制作用次之 ,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的抑制作用最弱 ,其抑菌率分别为 6 1.4 0 %、2 9.2 7%和 14 .4 4 %。用 10~ 2 0 μl·株 -1的飞机草挥发油 ,对小菜蛾 (Plutellaxylostella)和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striolata)有显著的驱避产卵作用。用GC/MS详细分析了飞机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共鉴定了 3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是萜类化合物 ,如反式 石竹烯 (16 5 8% )、δ 杜松烯 (15 .85 % )、α 可巴烯 (11.5 8% )、氧化石竹烯 (9.6 3% )、大根香叶烯 (4.96 % )和α 律草烯 (4.32 % )。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九头狮子草挥发油,利用 GC-MS 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九头狮子草中挥发油主要由植酮(19.82%)、丁香油酚甲醚(3.96%)、β-石竹烯(3.75%)、肉豆蔻醚(3.08%)、3-甲基-2-(3,7,11-三甲基十二烷基)呋喃(3.64%)、2-戊基呋喃(2.73%)和氧化石竹烯(2.69%)等51种成分组成,占总量的98.82%.  相似文献   

3.
黄荆中β-石竹烯对棉蚜的毒力和作用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泰山野生黄荆Vitex negundo种子中的有效杀虫活性成分、杀虫作用及其毒理机制,本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GC-MS技术和生物活性追踪方法,测定了泰山黄荆种子中的杀虫活性成分;采用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法,研究了黄荆中的β-石竹烯和α-蒎烯对棉蚜Aphis gossypii的毒力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通过三级柱层析从黄荆中分离得到对棉蚜毒力高的馏分β-石竹烯和α-蒎烯,其含量分别达7.68%和5.45%。β-石竹烯和α-蒎烯对棉蚜的触杀毒力都较高,并以β-石竹烯的毒力最高,LD50为0.65×10-1 μg/头。β-石竹烯和α-蒎烯对棉蚜均具有强烈的忌避作用,处理棉蚜24 h的AFC50分别为0.80×103和0.89×103 mg/L,其中也以β-石竹烯的忌避毒力最大。β-石竹烯和α-蒎烯以亚致死剂量处理棉蚜,对其繁殖力、排蜜频率和排蜜量均有显著不利影响。β-石竹烯和α-蒎烯处理棉蚜或离体酶,对乙酰胆碱酯酶、多酚氧化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都有明显抑制作用。结果显示β-石竹烯和α-蒎烯是黄荆种子提取物中的重要杀虫活性成分,并且其致毒机制存在多样性,开发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4.
薇甘菊挥发油的化感潜力   总被引:56,自引:8,他引:48  
外来植物薇甘菊 (MikaniamicranthaKunth .)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杂草 ,其挥发油对植物、真菌和细菌均具有生物活性 ,对植物和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活性尤其显著 .随着薇甘菊挥发油浓度 (2 0 0、4 0 0、80 0、16 0 0mg·L-1)的增加 ,6种受试植物幼苗的生长随之明显减弱 .薇甘菊挥发油 (2 5 0 0 g·hm-2 )土壤处理 ,受试的 6种植物鲜重明显减少 ,出苗时间推迟 1~ 2d .薇甘菊挥发油在中等浓度 (40 0mg·L-1)时 ,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抑菌率为 5 3.38%;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次之 ,抑菌率为2 8.6 6 %;对长春花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弱 ,抑菌率为 18.6 9%.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益母草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了其中62个化学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是:1-辛烯-3-醇(18.96%)、吉马烯-D(10.78%)、α-蒎烯(9.57%)、β-石竹烯(7.31%)、双环吉马烯(3.37%)和芳樟醇(2.32%)。通过对益母草挥发油含量和有效成分的分析和评价,为更好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益母草资源提供了部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肿柄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利用GC-MS技术对肿柄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以假臭草、巴西含羞草、含羞草、蝶豆和鬼针草5种肿柄菊伴生植物为供试植物,用半密闭容器法对肿柄菊挥发油的化感效应进行生物测定。GC-MS分析结果显示,从肿柄菊挥发油中鉴定出50个化合物,占总出峰面积的94.79%,肿柄菊挥发油中主要含有α-蒎烯(63.81%)、柠檬烯(7.07%)、β-石竹烯(4.85%)、双环大香烯(2.95%)、香桧烯(2.78%)、斯巴醇(2.70%)等萜类和醇类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15%,其中萜类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油的86.01%。生测结果显示,肿柄菊挥发油对5种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其中对巴西含羞草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而对含羞草和蝶豆影响较小。说明肿柄菊挥发油在其入侵扩散中发挥一定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7.
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杂草,其挥发油对植物、真菌和细菌均具有生物活性,对植物和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活性尤其显著.随着薇甘菊挥发油浓度(200、400、800、1600mg·L-1)的增加,6种受试植物幼苗的生长随之明显减弱.薇甘菊挥发油(2500g·hm-2)土壤处理,受试的6种植物鲜重明显减少,出苗时间推迟1~2d.薇甘菊挥发油在中等浓度(400mg·L-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为53.38%;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次之,抑菌率为28.66%;对长春花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弱,抑菌率为18.69%.  相似文献   

8.
乐东拟单性木兰花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GS-MS技术分析了乐东拟单性木兰花部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共鉴定了57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相对含量,占总含量地85.59%。其中,β- 蒎烯(12.85%)、D-柠檬烯(7.78%)、石竹烯(4.89%)、十氢-4a-甲基-1-亚甲基-7-(1-甲基乙烯基)-萘(4.70%)为主要成分。此外,醇类中α-杜松醇(3.61%)、1氢-[1,3]环戊并[1,2]环戊并[1,2]环丙并-苯(3.52%)、倍半萜含氧衍生物石竹烯氧化物(3.33%)和α-蒎烯(3.22%)也占有较大比例。体外对4种供试病原菌的抑菌实验表明,该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能力。  相似文献   

9.
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小菜蛾对薇甘菊挥发油、芋烯、α-松油烯、里哪醇、β-石竹烯、马鞭草烯酮6种挥发物嗅觉反应,在网室,比较了挥发油及5种挥发物对小菜蛾雌虫产卵的驱避效果。结果表明:薇甘菊挥发油不仅对小菜蛾成虫有明显的驱避作用,而且能显著地减少其成虫在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薇甘菊挥发油所含的5种挥发性化合物中芋烯、α-松油烯和里哪醇表现出较强的驱避效果(流量为100-180mL/min)和产卵抑制作用(剂量为10-20μL/株),而小菜蛾对马鞭草烯酮和β-石竹烯的嗅觉反应以及小菜蛾在这两种化合物处理的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巨尾桉挥发油对真菌和昆虫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巨尾桉挥发油对真菌和昆虫的化感潜力及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巨尾桉油乳液对真菌和昆虫均有抑制作用.随着巨尾桉油乳液浓度的增大,其对病原真菌(真菌粉蕉枯萎病菌、水稻稻瘟菌、香蕉胶胞炭疽菌和胡椒疫霉病菌)和有害昆虫(斜纹夜蛾和棉铃虫)的取食和化蛹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用GC/MS联用方法,对巨尾桉挥发油进行鉴定,相对百分含量在3%以上的化合物有:α-蒎烯(13.63%)、别罗勒烯(43.22%)、γ-萜品烯(5.49%)、(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醇(3.58%)、β-小茴香醇(4.58%)和2-氨基-3,5-二氰基-6-(4-甲氧基苯氧基)-吡啶(3.67%).萜烯类化合物在巨尾桉挥发油对真菌和昆虫的抑制活性中起主要作用,巨尾桉人工林生物多样性较低可能与其化感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飞机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抑菌作用。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从飞机草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1H NMR、13 C NMR、MS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5,6,7,4′-四甲氧基黄烷酮(1)、圣草素-7,4′-二甲醚(2)、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3)、二氢山柰素(4)、异野樱素(5)、4′-羟基-5,6,7-三甲氧基黄烷酮(6)、5,6,7,3′,4′-五甲氧基黄烷酮(7)、3′-羟基-5,7,8,4′-四甲氧基黄烷酮(8)、香叶木素(9)、山柰酚(10),其中,化合物2和8均首次从飞机草中分离得到。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飞机草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柱层析不同馏分对4种核桃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确定其活性成分集中于馏分2(石油醚∶丙酮=5∶1),选择该部分所得化合物4、5、7对4种病原菌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5对拟茎点霉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EC 50为0.1062 mg/mL。研究结果为利用飞机草开发植物源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苘麻是旱田常见杂草,可造成作物减产,化感作用是造成减产的可能原因之一。本研究分析了苘麻挥发油成分对3种旱田作物小麦、玉米和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从苘麻挥发油中鉴定出26种化学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8.1%,其中,低分子量萜类成分有α-蒎烯、桉树醇、α-松油烯、β-松油烯、反式α-紫罗兰酮、反式β-紫罗兰酮。苘麻挥发油饱和水溶液能通过滤纸和土壤2种基质抑制3种作物种子萌发。苘麻挥发油能通过空气、滤纸和土壤3 种基质抑制3种作物幼苗生长,对小麦的抑制作用最强,玉米和大豆次之。苘麻挥发油对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以空气载体最强,滤纸和土壤载体次之。挥发油中低分子量的萜类成分可能是重要的化感成分。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椪柑(Citrus reticulate Blanco)果皮精油,并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46种成分,主要包括柠檬烯(57.67%)、β-芳樟醇(5.36%)、2-蒈烯(4.47%)、β-蒎稀(4.31%)、γ-松油烯(4.08%)、α-蒎烯(3.27%)、1,2-二异丙烯基环丁烷(2.87%)、β-月桂烯(2.77%)、α-侧柏烯(2.40%)、β-水芹烯(2.24%)、癸醛(1.80%)和香茅醇(1.49%)等。采用污染食物技术(poisoned food technique)和液体培养法(liquid culture)测定了不同浓度椪柑精油以及主要抑菌组分对菌核青霉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5~20μl/ml)的椪柑精油对菌核青霉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且抑菌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无论是采用污染食物技术还是液体培养法,20μl/ml椪柑精油均能完全抑制菌核青霉生长;随着培养 时间延长到7d, 20μl/ml椪柑精油抑菌效果有所下降,但仍能显著抑制菌核青霉生长。采用污染食物技术考察了椪柑精油中7种常见抑菌成分对菌核青霉的影响。结果表明,0.04μl/ml柠檬醛和1.07μl/ml β-芳樟醇能显著抑制菌核青霉生长,而其他组分无明显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椪柑精油的抑菌作用可能归功于其所含的柠檬醛和β-芳樟醇。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人工巨尾桉林叶片挥发物对周边农作物的化感作用,采用不同质量新鲜巨尾桉叶片及由新鲜叶片提取的桉叶油对玉米、辣椒、西红柿等三种植物种子进行处理,观测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在三种被测植物中,桉树叶片挥发物对玉米种子萌发影响最小,对辣椒影响最大;(2)当叶片用量小于200g时,桉树叶片挥发物对三种植物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当叶片用量达400g时,能完全抑制辣椒、西红柿种子萌发,并能极显著降低玉米种子萌发(P0.01);(3)玉米幼苗芽生长随叶片用量的增加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现象,对芽高、鲜重、干重的促进和抑制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4)当叶片用量小于或等于100g时,桉树叶片挥发物对辣椒、西红柿幼苗生长影响不明显,当用量达到200g时则能极显著抑制辣椒、西红柿幼苗生长;(5)桉叶油对三种测试植物的抑制效果与叶片自然挥发物相似,且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B型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雌虫对3种寄主植物、挥发物提取液、挥发物标样以及寄主植物挥发物模拟样的行为反应,并比较鉴定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以期明确植物挥发物在B型烟粉虱寄主定向行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番茄植株和甘蓝植株及其相应的挥发物提取物对烟粉虱雌成虫均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辣椒植株和挥发物提取物的引诱作用不明显;3种寄主植物和挥发物提取物分别两两之间比较时,烟粉虱的选择行为均极显著地表现为番茄 > 甘蓝 > 辣椒。2)番茄、甘蓝和辣椒具有不同的挥发物化学图谱,且挥发物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差异很大;番茄挥发物总量远远大于甘蓝和辣椒;从组分来看,番茄挥发物中主要为萜烯类(89.8%),甘蓝挥发物中主要为烷烃类(53.0%)。3)8种寄主植物挥发物标样(10-1~10-6 μL/μL)中,除1,8-桉树脑始终对烟粉虱具有引诱作用外,丁子香酚、苎烯、里那醇和月桂烯则是分别在10-4~10-6,10-1~10-4,10-1~10-4和10-1~10-4μL/μL时,才具有引诱作用;α-蒎烯、顺-3-已烯-1醇则在高浓度下(10-1和10-2 μL/μL)对烟粉虱具有排斥作用,低浓度下对烟粉虱没有任何影响;正十二烷在任何浓度下对烟粉虱均没有任何作用。4)在辣椒上分别喷施番茄挥发物模拟样和甘蓝挥发物模拟样,均显著增加对烟粉虱的引诱作用,而在番茄上喷施辣椒挥发物模拟样则无明显增效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挥发性物质在B型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偏好时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茅苍术挥发油对三种内生真菌及七种外源真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宇  戴传超  陈晏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1):2778-2784
为了研究宿主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对内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以药用植物茅苍术及其内生真菌为材料,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茅苍术挥发油,应用滤纸片扩散法和平板涂布法研究茅苍术挥发油对茅苍术内生真菌及其他外源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 挥发油对3种内生真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酵母、水霉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对根霉、犁头霉抑菌作用不明显;对绿色木霉、黑曲霉的产孢具有抑制作用;对疫霉生长无抑制作用.在高浓度挥发油胁迫下,内生真菌菌丝分支增多,分支间距离变短,气生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两种内生真菌对挥发油具有代谢转化能力,降低了其主要成分的含量.表明茅苍术挥发油对内生真菌生长具有限制作用,但内生真菌能够通过自身分解代谢适应茅苍术挥发油.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reports on the use of Chromolaena odorata (L) R.M. King and H. Robinson, an Asteraceae (compositae) and an invasive alien weed in Africa for the remediation of soil contaminated with used engine oil. Used engine oilfrom a motor service garage was used to artificially contaminate soil taken from a garden to give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TPH) of between 1 and 40 g kg(-1). Chromolaena odorata (L), propagated by stem cuttings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contaminated soil and watered just enough to keep the soil at about 70% water holding capacity for 90 day. A set of control experiments containing 40 g kg(-1) used engine oil but without plants was set up. All experiments were set up in triplicates. Although the plants in the experiments containing higher than 30 g kg(-1) used engine oil showed relatively slower growth (fewer branches and leaves, and shorter in height) compared to those containing lower concentrations, the plants in all the experiments continued to grow until the end of the 90 day period. Residual TPH after 90 days showed that between 21 and 100% of oil was lost from the planted soil while only 11.5% was lost in the control, which did not contain plant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nalysis of plant tissues showed that both shoot and root tissues contained detectable levels of TPH and selected PAHs were also detectable. Biomass accumulation by Chromolaena odorata was affected adversely by concentrations of oil higher than 20 g kg(-1). Results of germination rates and germination energy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Chromolaena odorata was able to reduce the toxicity of the contaminated soil after 90 days as compared to soils containing freshly contaminated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