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相关性,为临床PICC置管深度提供一种较为准确的预测方法。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患者97例,进行体表置管长度测量,根据X线摄片计算理想置管深度,分析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之间的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关系。结果除左侧头静脉外,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显著相关(P0.05,P0.01),并得出相应回归方程。结论 PICC置管体外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具有相关性,所得回归方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置管方法与理想置管深度,为临床PICC置管深度提供一种较为简易、准确的预测方法。 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患者30例,进行方法的改良:体表置管长度测量和严格的体位要求,根据X线摄片确定理想置管深度进行总结。 结果本组30例置管中无置入颈静脉、锁骨下静脉及无置入上腔静脉过浅过深,全部都能到达理想置管深度。 结论PICC置管方法改良与理想置管深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值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PICC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青  钱火红 《护理学杂志》2013,28(14):11-12
目的提高PICC置管长度体外预测量的准确性,提高一次置管到位率。方法将25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各125例。对照组常规从穿刺点开始测量PICC导管置入长度;改进组从肘横纹处开始测量。比较两组测量导管长度的偏差度、偏差率及PICC置管到位率。结果改进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从肘横纹开始测量PICC置入长度可减少测量误差,提高PICC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PICC体外测量改进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90例PICC置管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30例采用传统体表测量方法,观察组60例以婴幼儿身长、月龄、右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的距离、体质量、皮脂厚度、置管肘部至肩峰的长度作为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计算出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并对60例婴幼儿进行临床置管实践,比较两组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结果两组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进后的方法预测婴幼儿PICC置管长度准确性高,可作为临床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Seldinger穿刺法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Seldinger穿刺法应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66例需要置管化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置管。结果两组一次穿刺、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O.01)。结论Seldinger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肿瘤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保证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长期PICC置管患者自护能力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成立自我管理教育小组,对60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于PICC置入后1周、1个月、2个月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进行调查;观察患者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显著提高(均P<0.01);发生机械性静脉炎3例,无一例计划外拔管,未发生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自我管理教育护理模式能提高长期PICC置管患者的自护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隧道式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失败后改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的病例19例(实验组),同时期成功施行传统PICC置管的病例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人一般资料,并记录导管相关性感染和血栓形成及病人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人年龄、体重指数(BMI)、PICC置管史、化疗或长期补液史均可影响PICC置管成功率(P值均0.05);两组间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自理能力、舒适度、美观三方面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是一种可行、有效的置管新方法,可以作为传统PICC失败后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PICC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1 68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841例和观察组84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置管流程,以生理盐水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观察组采取改良PICC置管流程,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 结果 观察组一次成功置管842例(99.41%),对照组787例(93.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一次成功置管病例置管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改良PICC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有利于提高肿瘤患者PICC一次性成功置管率,缩短成功置管耗时,是一种高效安全的PICC置管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9.
PICC置管X线摄片前首次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一种置管技术。PICC置入的长度由操作者根据患者外测量估算,这种外测量与实际置管长度存在一定差异;且置管时可因操作者因素、患者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发生率达4%~38%。因此,置管完毕还需到放射科行X线摄片以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达理想解剖部位,若有差异,须进行调整,若导管异位则应尽快进行正位。鉴于PICC置入长度的不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中传统PICC置管与超声引导下置管方式下的早期相关性感染差异. 方法 随机选取120例PICC置管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其中传统穿刺组60例、超声引导组60例)分别置管,对两组的成功率、感染率进行比较. 结果 超声引导组成功率高于传统穿刺组,超声引导组早期感染率低于传统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方法穿刺成功率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乳癌化疗患者3种静脉置管后发生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提供指导。方法根据239例乳癌化疗患者意愿,分别选择PIC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按标准的操作规程,置管后即刻作X射线定位。对3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种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O.01);其中PICC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最高。不同肢体和血管PICC置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静脉置管异位与导管性质及导管在体内行走的长度有关。一旦发生导管异位,需谨慎处理后方可化疗。  相似文献   

12.
乳癌化疗患者静脉置管异位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乳癌化疗患者3种静脉置管后发生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239例乳癌化疗患者意愿,分别选择PIC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按标准的操作规程,置管后即刻作X射线定位.对3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种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PICC王管异位的发生率最高.不同肢体和血管PICC王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静脉置管异位与导管性质及导管在体内行走的长度有关.一旦发生导管异位,需谨慎处理后方可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部位与静脉PICC置管障碍的发生情况,为扩大PICC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效果提供参考。方法观察146例(180例次)PICC置管术的患者不同置管部位(右上肢、左上肢)和置管静脉(责要静脉和头静脉)置管障碍发生率。结果不同部位置管障碍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不同静脉有显著差异(P〈0.05)。发生较多的置管障碍为:送管困难、置入过深、置入颈静脉及返折入腋静脉。组间比较除不同静脉置管返折入腋静脉和不同部位置管送管困难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均P〈0.05)外,其余差异不显著(均P〉0.0,5)。结论不同部位置管障碍发生率差异不大,选取置管静脉和部位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首选贵要静脉;在置管过程中要重点防范送管困难和置入过深。  相似文献   

14.
黄丽萍  王虹  程红 《护理学杂志》2012,27(17):21-22
目的 对PICC置管失败患者转颈内静脉置管,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确保患者完成化疗.方法 对PICC置管失败的11例乳腺癌患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中转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结果 11例均一次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132~186 d,顺利完成6~8周期化疗.结论 对PICC置管失败者采取颈内静脉途径置管补救,可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港(VAP)和PICC置管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VAP和PICC患者各60例,置入VAP或PICC后维护和随访1年,观察置管效果和置管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置管并发症、留置时间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VAP组显著优于PICC组(P0.05,P0.01)。结论 VAP在降低置管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和改善长期使用患者的生活质量上显著优于PICC,但费用较昂贵;需要长期化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应根据临床情况合理选择深静脉置管方式,建议首选VA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PICC置管肿瘤患者恐动症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Tampa-11量表、癌性疲乏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258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 结果 PICC置管肿瘤患者恐动症得分(19.38±4.92)分,恐动症发生率为53.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异物感、癌性疲乏、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方式是PICC置管肿瘤患者恐动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PICC置管肿瘤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较高。应综合评估PICC置管肿瘤患者运动恐惧反应及其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恐动症水平,以减少潜在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Seldinger穿刺法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Seldinger穿刺法应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将66例需要置管化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置管.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eldinger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肿瘤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保证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96例接受PICC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以及伴随疾病等临床特征与PICC相关性DVT的关系。结果 46例(1.5%)患者出现DVT,出现DVT的平均时间为PICC置管后(40.5±32.3)天。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有无伴随疾病及手术与PICC相关性DVT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1.06)、胸部肿瘤(OR=6.639,P=0.010)、有伴随疾病(OR=2.716)是PICC相关性DVT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有症状PICC相关性DVT发生的独立因素为年龄、肿瘤部位以及有无伴随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外科病房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采用PICC置管的造口疝、切口疝及晚期肿瘤患者共56例,进行观察总结。结果 56例PICC置管患者未见并发症。加强PICC置管的护理观察及存在临床的护理问题,常见并发症处理及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实践工作提供非常有效的护理指导。结论 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为长期输液患者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加温充气固定装置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28例拟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4例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干预组204例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制的加温充气固定装置行PICC置管。结果 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疼痛评分显著轻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穿刺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及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PICC置管加温充气固定装置的应用可提高PICC置管效率,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