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短语动词由动词加上一个或两个小品词而构成。从传统的观点看,不能从动词的表面知道其意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本文从认知的视角,运用概念合成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理论对短语动词get off的认知语义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1)短语动词get off的语义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通过概念合成得出来的;(2)短语动词getoff的语义扩展是通过隐喻、转喻或二者交叉实现的;(3)get off的概念意义可概括为:离开就是出去;离开就是逃脱;离开就是停止;离开就是反对。(4)在短语动词get off的意义中,动词get反映的是动作本身,而小品词off则蕴含了动作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含up的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发现小品词up既包含空间意义也包含隐喻意义,并且小品词和动词对于短语动词的语义构成都极其重要。研究表明,“V+up”通常表示一个力作用于一个实体,使之发生位置、数量、状态的改变,因此语义上表现为致使意义。这种语义致使结构可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会域。文章从认知语义的视角对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语义机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英语短语动词常用但极其复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容器图式为基础,基于射体-界标概念,从语义网络的概念化分类,描述解释其隐喻延伸意义,以帮助学习者联想、理解、归纳记忆短语动词之多义,减轻学习者死记硬背之苦,以期能给教、学以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英语短语动词语义构成的认知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将隐喻方法和概念合成理论结合,尝试提出解释英语短语动词成语化语义形成的新模式。认为,短语动词的语义构成经历了分别隐喻化过程、意义匹配过程、选择投射过程和意义整合过程,以感知经验和百科知识为依据,在语言的不断使用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相对固定、高度成语化的语义,最终固化在语言中。  相似文献   

5.
小品词的隐喻理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语动词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中,小品词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尝试由小品词切入,援用Lakoff的隐喻理论,结合人类的生理、心智和社会经验,探寻小品词意义构建的基础——隐喻理据,进而阐明短语动词的意义构建,为短语动词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For及其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词和短语动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但是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主义等传统的语言学对此缺乏解释力,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费时低效。认知语言学界对现存意义中含有空间方位概念的介词及其短语动词进行了研究,而现存意义中不合空间方位概念的介词及短语动词仍然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文章运用隐喻、意象图式和概念合成等理论对介词for以及由for构成的短语动词进行了认知语义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介词for表示前后方位概念的意义已经被front和before所代替,但其意义延伸仍然是以其基本空间意义即表示前后的意义为基础的;其演变的意象图式为包含“始源——路径——目的地”的运动图式,for的现行意义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一图式通过隐喻和转喻延伸而产生;而for短语动词则是由动词的意义与for的各种现行意义进行匹配合成而来。  相似文献   

7.
小品词-UP-语义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语短语动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小品词是-UP-。传统认为它与英语习语中的介词和副词一样,其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根据物象与背景理论中-UP-的意象图式,它的语义在短语动词中具有可分析性,其基本含义与事物从低级到高级或从低处到高处的移动相关,在短语动词中有13个义项,其中包括其概念隐喻变义,它们对短语动词的语义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为一些英语动词短语的基本含义和语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认识领域和分析途径。这对于很多英语学习和研究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义研究思路和思维拓展方式。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分别阐释了英语小品词back的认知语义特征(其中包括空间概念意义及隐喻概念意义),以及含小品词back的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特征。研究发现:小品词back对其所在的短语动词的意义具有两种趋向性影响效应,即向后和返回趋向效应。语料数据收集调查也显示这两种趋向性影响绝大部分含小品词back的短语动词意义。  相似文献   

9.
英语动词短语被广泛地认为难以掌握因为动词和小品词的组合似乎无理可循。过去一直认为它们是任意组合起来的语言现象,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然而,认知语言学却认为动词短语的组合是有理据的,可以分析并加以系统化。文章援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想认知模型及认知域、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几个经典理论,具体探讨了短语动词语义延伸的认知理据,进而阐明小品词在建构短语动词时的原理,为短语动词理解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0.
传统习惯认为,英语短语动词中的小品词与习语中的介词和副词一样其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小品词over的语义进行认知分析,发现其语义具有可分析性。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展现over的基本空间义,再通过隐喻来推断其引申义。从认知角度分析小品词,为理解和运用短语动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语义与词汇学的角度观照动词短语及短语动词,能明晰地看出二者在内部结构、意义表达、语义重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副词在短语动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位置也特别灵活。动词短语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依照结构及语义特点,可将动词短语划分为10种类型。这将为深入研究动词短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小品词OUT在短语动词中的语义进行认知分析,通过意象图式构建OUT四个基本义,通过空间隐喻推断其多种引申义,减轻了短语动词的认知负荷,提出短语动词的教学应该以小品词为中心。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即借助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语义冲突是隐喻的重要特征,它使隐喻意义的开放性成为可能。在隐喻解读过程中,语义冲突和受喻者的体验差异共同作用,使隐喻解读带上受喻者主体性。隐喻解读的受喻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概念意义、审美深度和情感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英语短语动词结构复杂,语义丰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比较难把握的语言现象,但是其多义性的形成是遵循我们的认知规律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根源于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动词和小品词的多义性主要由我们对它们本身的意象图式的不同视角焦点和隐喻思维形成的,短语动词的多义性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分别形成不同的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之间经过有选择性的投射,在整合空间的加工而形成了短语动词的多义性。为了探讨多义性形成的机制,文章以"go up"为例,对其多义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短语动词(phrasalverb)或称双词动词和三词动词(two-wordverbandthree-wordverb)是现代英语的精髓。根据文献记载,在12世纪英语里才出现第一个短语动词giveup,到14世纪getup和takeoff才见使用。而今英语短语动词已形成一套庞大的体系,与独词动词(single-wordverb)相辅相成,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学英语而不能掌握大量的短语动词,其结果是可以想见的。短语动词数量大、内容丰富,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探索其结构和语义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将有助于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记忆与使用。本文即出于这…  相似文献   

16.
小品词包括介词和副词。介词包括简单介词和复杂介词,是表示词语之间语义关系的词类。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意义的词。本文依据意象图示、Lakoff的隐喻等理论来探讨含off的动词短语语义范畴由基本义向外拓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动词加上副词、介词或两者兼有,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就构成短语动词。它由一个动词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品词组成,在句法上充当一个动词的作用。动词与小品词之间的搭配存在一定的搭配限制,这种搭配限制在于动词与小品词的相互制约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两方面:词汇的决定作用和语义句法限制。副词对与之联系并组成动词短语的动词具有广泛的作用,并导致了单一动词和相应的“动词 副词”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隐喻加工机制与一般言语理解相比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隐喻理解伴随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否有其独特的模式? 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隐喻性质进行区分。常见的熟悉隐喻可进一步区分为词源性隐喻与引发性隐喻,其中词源性隐喻的隐喻义属于词语多个词义中的一个延伸义,而引发性隐喻则是将两个分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概念进行非字面的语义联结。词源性隐喻句和引发性隐喻句的理解包含了与一般语义句理解不同的加工内容。相比一般句,词源性隐喻句特异性地激活了与语义竞争相关的左侧颞中回、颞上回以及与加工深度有关的额下回,而引发性隐喻句则在左侧额下回有更多激活。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并不单一,探讨隐喻理解与一般语义理解的异同需要考虑具体的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19.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又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词汇是语言的一部分,其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通过探讨概念隐喻与多义词,习语,短语动词,词汇的文化内涵四个方面的联系,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词汇认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现有的词汇认知方式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对语法隐喻,人们有多种研究和界定方法。由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合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