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病急,症状重;目前国内外多在早期采用经血管内途径介入栓塞治疗,疗效显著。栓塞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肢体活动等改变,同时在适当栓塞动脉瘤后采取有效的抗凝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充分休息,做好各项必要检查,持续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准备术中所需的各种常规及急救物品;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做好用药管理、输液及出院指导工作。结果:9例颅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致密栓塞7例,95%栓塞2例。术后穿刺部位出现血肿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结论:做好手术前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对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严密观察患者,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围手术期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芮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583-1584
目的探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情况。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栓塞,均为一次性完全栓塞,手术均获得成功,治愈出院。结论介入栓塞术是一种现代高科技的治疗手段,加强围术期护理,预防并发症,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盘丽华 《医学文选》2013,(5):653-654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约20%~30%[1].其传统手术方法是开颅直接行动脉夹闭,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血管内栓塞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具有微创、损伤小等优点.我院自2009年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围手术期给予精心细致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以脑血管局限性瘤样突起为表现的脑血管疾患.其发病率较高,尸体解剖检出率约为1%~5%,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0 d的病死率达45%,存活者中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1].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2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红娟 《安徽医学》2004,25(2):166-166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是经皮股动脉穿刺,微导管沿导丝送入颈内动脉,予以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1],然后经微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进行栓塞治疗[2].对所有行血管内治疗的病人,均在插管前进行全身肝素化.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方法,达到了既控制出血又闭塞肿瘤的双重目的,较动脉瘤夹闭术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恢复快[2]等特点.我科于2001年引入此项技术已为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了栓塞治疗,成功率达94.7%.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予以探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临床护理措施,掌握护理效果。结果:本组23例介入治疗术顺利完成,术后有1例并非脑血管痉挛,后自动出院,未出现其他并发症,也无死亡病例,临床护理效果整体良好。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介入治疗中,实施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侣9例(198个)颅内动脉瘤早期(出血后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l-II级105例,m级48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均采用电解或水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3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瘤颈成型弹簧圈栓塞术,16例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假性动脉瘤单纯采用带膜支架植入闭塞,1例载瘤动脉单纯采用球囊闭塞,2例动脉瘤采用胶水或者胶水加弹簧圈栓塞.结果 198个颅内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166个,不完全致密栓塞21个,不完全栓塞10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发生出血6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明显降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2004年以来采用微弹簧栓子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经过精心护理及有效的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5~67岁,平均47.6岁。患者大部分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出现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脑膜刺激征等而发现此病。38例中,死亡3例,其余恢复良好,均无再出血表现。2护理2.1术前护理(1)对神志清醒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消除其恐惧心理,对有意识障碍者,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以达到配合好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的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术前心理护理同时密切观察病情;术后做好穿刺点和全身肝素化的护理观察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讨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康复情况结论:并发症少,康复日数减少,恢复快,保证了此项技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神经安定麻醉加局麻或全麻加局麻,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7例宽颈或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3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弹簧圈栓塞术,3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行NBCA胶栓塞,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出血较多的病例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3~7d.术后随访2~89个月.结果112例共118个动脉瘤中,行栓塞117个,其中100%栓塞93个(78.8%),90%栓塞17个(14.4%),80%栓塞3个(2.5%),50%栓塞2个(1.7%),栓塞失败2个(占1.7%);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0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疗效满意.术后随访发现,3例再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4例恢复,1例明显好转.结论介入栓塞术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术前、术后护理。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完善各项检查,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药物的观察与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由于护理措施得当,有效保障了栓塞治疗的效果。本组病人总有效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神经安定麻醉加局麻或全麻加局麻,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7例宽颈或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3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弹簧圈栓塞术,3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行NBCA胶栓塞,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出血较多的病例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3~7 d。术后随访2~89个月。结果112例共118个动脉瘤中,行栓塞117个,其中100%栓塞93个(78.8%),90%栓塞17个(14.4%),80%栓塞3个(2.5%),50%栓塞2个(1.7%),栓塞失败2个(占1.7%);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0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疗效满意。术后随访发现,3例再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4例恢复,1例明显好转。结论介入栓塞术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1999年8月-2007年4月我科采用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体会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92例,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25例;一旦发现动脉瘤破裂,迅速中和抗凝及致密填塞破裂动脉瘤,然后分别采用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腰大池引流术等处理方法。结果25例术中破裂的患者中,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6例,存活5例,死亡1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例,存活1例,死亡1例;接受腰大池引流术17例,存活16例,死亡1例。术后半年共随访22例,改良Rankin量表( mRS)评分0分11例,1分4例,2分3例,3分3例,4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存在一定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正确的处理方法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李莲玉  崔美顺 《吉林医学》2007,28(14):1616-1616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病变,是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发病率、致死率高,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达25%~26%[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通过15例患者的严密观察,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及穿刺部位的护理。结果:15例患者全部治愈,仅1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结论: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的疗效、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采用GDC对40例43个颅内破裂动脉瘤进行栓塞,分析其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本组颅内动脉瘤成功栓塞43个,其中100%栓塞36个,95%栓塞6个,90%栓塞1个,术中无死亡。1例于术后3d发生脑梗,经治疗后好转,1例于术后2周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404例患者随访6-12个月,经DSA复查示24例动脉瘤复发,1例共济失调,1例支架内狭窄,其余均恢复良好,全组术后均无再破裂出血。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实用,疗效可靠,针对病情选择术式和技巧、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早期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治疗的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早期(发病后3d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结果10例动脉瘤栓塞闭塞率100%,3例闭塞>90%,1例在栓塞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栓塞术后第3天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及肺部感染死亡。CTA(CT血管成像)与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符合率几乎达100%。结论由于栓塞治疗的微创特点,使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相对于手术夹闭更安全和简便。CTA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前的诊断性“筛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