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现状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分层抽取的南宁市某高校1 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总分为(4.36±0.55)分;女生网络欺凌总分及网络言语欺凌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网络欺凌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班干部网络欺凌总分及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班干(P值均<0.05).网络欺凌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呈负相关,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5,-0.102,0.171,P值均<0.01);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8,-0.095,P值均<0.01);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0.283,P<0.01).网络欺凌通过心理韧性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占间接总效应的84.44%;其还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韧性,进而影响自杀意念,占间接总效应的15.56%.结论 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在网络欺凌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链式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识别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潜在类别, 分析不同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关联, 以期为有效开展网络欺凌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21年4-5月在辽宁省和吉林省抽取1 09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版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 对数据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大学生网络欺凌可分为低发组(72.40%)、普通组(20.20%)和高发组(7.40%)3个类别, 不同类别的网络欺凌者在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后, 网络欺凌普通组和网络欺凌高发组均能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普通组=0.88, β高发组=2.44)和自杀意念(β普通组=0.50, β高发组=1.20)(P值均 < 0.01)。  结论  家庭-学校-社会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网络欺凌大学生进行干预, 以防范大学生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的发生, 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初中生受传统欺凌和受网络欺凌经历与抑郁的关系,以及注意控制在欺凌经历与抑郁之间的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郑州市某初中1 712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采用Olweus受欺负问卷(OBVQ)、网络欺凌问卷(CBCVE)、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注意控制量表(ACS)。结果 初中生遭受传统欺凌检出率为25.6%,遭受网络欺凌检出率为10.6%,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4%,遭受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均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33,P<0.01;r=0.34,P<0.01);遭受传统欺凌及网络欺凌均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注意集中(β=-0.12,P<0.001;β=-0.11,P<0.001);网络欺凌与注意集中在遭遇传统欺凌和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24,95%CI 0.17~0.3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38%。结论 遭受传统欺凌不仅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抑郁,而且与网络欺凌共同削弱了初中生的注意集中能力,进而间接加重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罪犯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自杀和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成都市某少管所120名学员进行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发生的人口学因素,通过相关分析探讨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结果 16.7%的少管所学员有自杀意念,80%的少管所学员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有家庭收入情况和受教育程度;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有家庭收入情况和母亲受教育程度.抑郁因子(抑郁、悲观、失败感、自罪感、自我失望感、消极倾向、社交退缩、犹豫不决、自我形象改变)与自杀意念有显著性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罪犯中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留守中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学生心理韧性问卷与积极消极自杀意念问卷对454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积极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r = 0.424,P<0.001),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 = -0.219,P<0.001),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 = -0.551,P<0.001);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心理韧性在积极认知情绪调节与自杀意念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结论 积极认知情绪调节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留守中学生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青少年网络成瘾和睡眠时长在受校园欺凌与抑郁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及CES - D抑郁量表,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徐州市4 19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控制人口学等变量后,受校园欺凌、网络成瘾、睡眠时长对抑郁均有预测作用(r = 0.283,P<0.01;r = 0.331,P<0.01;r = - 0.184,P<0.01)。路径分析表明,网络成瘾在受校园欺凌和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网络成瘾和睡眠时长在受校园欺凌和青少年抑郁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 受校园欺凌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还通过网络成瘾和睡眠时长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可通过减少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提高睡眠时长来降低受校园欺凌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不良心理健康结局的关联.方法 2019年4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省民乐县的3所中小学校1575名在校学生,调查其遭受校园欺凌行为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有83名学生自报在过去的2个月内遭受过欺凌(每月2~3次及以上),校园欺凌发生率为5.27%,不同性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5,P=0.19);欺凌发生率小学生(9.77%)>初中生(4.63%)>高中生(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15,P<0.01).被欺凌的青少年中不良心理的发生率高,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别是26.51%、22.89%、14.46%,而一般青少年的发生率仅为7.77%、6.57%、7.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4.51、30.47、4.33,P值均<0.05).按性别分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女生中被欺凌是抑郁(OR=8.61)、焦虑(OR=4.71)和自杀(OR=3.30)的危险因素,而在男生中并未发现该关联.结论 校园欺凌发生率小学>初中>高中,且被欺凌青少年不良心理发生率高,应尽早开展干预,并重点关注校园欺凌行为对女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网络欺凌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因果关系及内在发生机制,为有效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提供纵向证据.方法 基于一般压力理论,采用纵向设计,使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自杀意念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北京市和西安市4所高校的558名大学生进行2次追踪测试,建构以抑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交叉滞后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模式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 为同伴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于2019年9月(T1)在安徽省濉溪县1所普通中学全体初一学生中建立随访队列, 2020年9月(T2)进行第一次随访, 共1 687名初中生参与。采用自编同伴欺凌问卷、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S-DC)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问卷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初中生近1年自杀意念、被欺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28.3%, 27.0%, 24.4%。同伴欺凌潜在类别分析分为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71.4%), 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3.3%), 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25.3%)3组。以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为参照组, T1抑郁症状在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43, P < 0.05)及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29, P < 0.05)致T2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  结论  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致青少年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为预防同伴欺凌及青少年自杀相关心理行为, 教育工作者在制定相应措施时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某城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585名学生进行自杀意念、自伤行为、抑郁自评量表以及家庭环境和简明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中有过自杀意念的占20.9%,5.7%有过≥1次自杀行为;11.6%的大学生有过自伤行为;自杀意念组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曾经有过自杀和自伤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女生(OR=2.391)、消极应对方式(OR =2.796)、抑郁状态(OR=1.071)、存在自伤行为(OR =4.003)以及有过≥1次自杀行为(OR =5.492)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家庭环境亲密度(OR=0.879)可能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未发现童年时期父母的关系以及童年时期是否受到成年人虐待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相关.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较高,受性别、抑郁状态、家庭环境、消极应对以及曾经的自杀和白伤行为经验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现状及童年期不良经历,探索童年期不良经历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关系,掌握童年期不良经历对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累积效应。方法 2015年5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南昌市城区34所高中按中考录取分数线由高到低排序随机抽取5个学校,共调查高中生884名。结果 884名高中生中125人(14.14%)有自杀意念,55人(6.22%)有自杀计划。logistic分析表明,躯体虐待(OR=3.002,P<0.001),家庭成员有精神异常者(OR=3.465,P<0.001)与自杀意念呈正性相关;性虐待(OR=3.105,P=0.008)、躯体虐待(OR=3.439,P<0.001),家庭成员有精神异常者(OR=5.295,P<0.001)与自杀计划呈正性相关。累积效应分析发现,随着童年期不良经历数目的增加,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发生的风险增加,有三种及以上不良经历者产生自杀意念OR=10.836,产生自杀计划OR=22.660。结论 童年期不良经历是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有童年期不良经历青少年的干预可有效防控高中生自杀相关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质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校园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整群抽取的毕节试验区5所初级中学的3 635名七至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的检出率为28.34%,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身体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2.59%,12.05%和7.54%,不同性别学生欺凌受害及言语、关系、身体欺凌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92,94.29,7.69,P值均 < 0.01)。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正相关(r=0.21),两者与心理素质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0.22)(P值均 < 0.01)。在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心理素质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4, P < 0.05)。  结论  心理素质能缓冲欺凌受害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在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受虐待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为初中生的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 从2020年6—9月对重庆市的调研数据中抽取25个区、县的初中生数据, 纳入分析10 289人。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调查, 并收集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0.93%,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后, 情感虐待(OR=2.07)和情感忽视(OR=2.03)的发生与自杀意念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OR躯体忽视=1.19, OR躯体虐待=1.60, OR性虐待=1.37, P值均 < 0.05);性虐待(OR=2.29)和躯体忽视(OR=1.87)的发生与初中生自杀未遂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虐待(OR情感虐待=1.63, OR情感忽视=1.59, OR躯体虐待=1.50, P值均 < 0.01)。  结论  5种类型的虐待对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均有重要影响, 且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 性虐待和躯体忽视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发生状况及其与学习负担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中小学生自杀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杀问卷和学业负担问卷,于2019年2-3月抽取河南省45个样本县(市、区)、793所中小学107 65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河南省中小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尝试的报告率分别为8.8%,5.4%,3.0%。不同性别、年级、城乡、寄宿状况中小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尝试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1 670.88,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有快慢班、考试频次、课外补习时间、学习压力、近视状况对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尝试均有正向预测作用(OR=1.05~1.43,P值均<0.05),课程开设、学习态度、学校态度、自我期望均有负向预测作用(OR=0.44~0.90,P值均<0.01)。结论河南省中小学生的自杀心理行为应引起重视,学业负担是导致中小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Suicid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thre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No previous study in China has tes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otective factors and urban adolescents' suicidal behaviours.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suicidal behaviours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protective factors. Methods A stratified random of 9015 students from 100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Beijing, Hangzhou, Wuhan and Urumqi complete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Global School‐Based Student Health Survey. Results Overall, 17.4% of students had seriously considered attempting suicide, and 8.1% had made a specific plan to attempt suicide during the 12 months preceding the survey. The students in Wuhan (18.7%) and Urumqi (20.8%) c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han students in Beijing (14.4%) and Hangzhou (14.4%) to have suicidal ideation (χ2 = 45.9, P < 0.001). Female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han male students to have suicidal ideation and have made suicide attempts [odds ratio (OR) = 1.4, P < 0.001].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ates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increased with age (OR = 1.44, P < 0.001).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showed that suicide risk tended to decrease significantly when ‘days of missed classes or school without permission were less than one’, and when students thought students in their school were kind and helpful most of the time or always', ‘parents or guardians checked to see if homework was done most of the time or always’, ‘parents or guardians understood their problems and worries most of the time or always’ and ‘parents or guardians really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with their free time most of the time or always’. Conclusions Adolescent suicide behaviour should be a serious problem.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prevent suicide by observing the factors significantly linked to suicidal behaviour. Steps can then be taken to identify adolescents who have serious suicidal ideation so that intervention can be taken to reduce the suicidal rat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AIDS患者的歧视知觉和自杀意念,以及歧视知觉、自杀意念和HIV感染结果告知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一般特征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歧视知觉量表(self-stigma scale, SSS)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 BSI-CV)对某省会城市1 276名AIDS患者进行匿名调查。  结果  54.2%(692/1 276)的样本报告自己在过去1周或抑郁最严重时有过自杀意念。多因素分析显示,控制其他因素,歧视知觉(OR=0.57, 95% CI: 0.45~0.72, P < 0.001)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感染结果告知(OR=1.47, 95% CI: 1.12~1.92, P=0.005)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歧视知觉(OR=5.53, 95% CI: 4.21~7.27, P < 0.001)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社会支持(OR=0.58, 95% CI: 0.45~0.76, P < 0.001)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感染结果告知在患者的歧视知觉与社会支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9.0%);社会支持在患者的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17.5%)。  结论  AIDS患者当中有自杀意念的比例较高。低歧视知觉、将感染结果告知家人、朋友及固定伴侣的患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更高。高歧视知觉、低社会支持的患者自杀意念较强。感染结果告知在患者的歧视知觉与社会支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社会支持则在患者的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低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倾向与生活态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倾向与生活态度之间的关系,促进对生命的尊重。方法对两所大学一、二年级7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女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36.8%,高于男生的23.6%(X2=15.21,P<0.001);有自杀意念者(简称有者,反之无者)认为生命珍贵的65.1%,低于无者的75.1%(X2=7.56,P<0.01);在遭受打击易想到结束生命者为9.3%,明显高于无者2.6%(X2=15.64,P<0.001);赞同“什么都可以舍弃,惟独生命不能舍弃”无者与有者比较有差别(X2=14.55,P<0.001);有者“遇重大事件常有精神崩溃感”比无者出现率高(X2=34.48,P<0.001)。结论低年级女大学生自杀意念出现率高,有者对生命持消极态度。高校应加强对有自杀意念大学生预防性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关系, 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防范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网络欺凌量表、儿童期虐待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4 04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在实施网络欺凌及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维度上, 男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01)。儿童期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各维度两两间均成正相关(均有P < 0.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 成年期抑郁症状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之间为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90, P < 0.001), 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2.16%, 中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9.96, RMSEA=0.101, CFI=0.948, TLI=0.924, SRMR=0.043。   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期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关系密切, 且抑郁症状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预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