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铸体薄片孔隙结构分析方法仅局限于对铸体薄片照片进行定性描述,而应用图像处理技术, 可凸显和挖掘铸体薄片孔隙结构的有效信息,并可计算出其分形维数,建立分形维数与岩心孔隙度、沉积 微相及采油指数的定量关系。 分形维数是铸体薄片孔隙性和分选性的综合反映,孔隙度越大,分选性和 连通性越好,分形维数则越大。 柴达木盆地昆北新区切 6 油藏储层中,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的分形维 数界限为 1.83,利用它可以判别沉积微相类型。 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与相应层段的采油指数具有正相关 性,可用来定量预测采油指数。 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可实现对铸体薄片孔隙结构的半定量刻画。  相似文献   

2.
利用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常规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充分考虑储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因素,引入孔隙结构类型、平均喉道半径、平均孔喉半径比、可动流体饱和度以及核磁孔隙度、核磁渗透率等新参数,建立储层综合评价标准,将塔中顺托果勒地区柯坪塔格组下段储层划分为3 种类型,研究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发育于潮汐水道微相中的Ⅰ类储层是今后勘探开发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砂岩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在岩性、物性、渗透性、孔隙和敏感特性等方面的区别,进行了X衍射、普通薄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法、敏感性分析等实验.结果表明:通过X衍射分析得到的人造岩心岩性参数和镜下观察到的矿物与天然岩心岩性矿物类型相同,含量接近;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的渗透率、孔隙度等主要物性参数和汞饱和度、平均孔隙半径、分选系数、结构系数等孔隙参数均接近;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颗粒大小、岩石结构、孔喉分布及孔隙与喉道连通关系比较接近;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均无速敏现象,水敏指数均为50%~ 70%,属于中等偏强水敏.研制的砂岩人造岩心具有天然岩心的特性,且外观完好.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部盒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渗流规律研究相对薄弱,利用常规方法难以对储层品质进行合理评价。为此,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及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对苏里格气田东部盒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孔隙组合类型以残余粒间孔-晶间孔型、晶间孔-岩屑溶孔型和微裂缝-微孔型为主,其发育程度及储层物性依次变差,储层渗流能力、驱油效率、矿场采收率及可动流体饱和度依次降低,相应的驱替类型由网状-均匀驱替转变为指状驱替。核磁共振数据表明,研究区盒8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为39.16%,以Ⅱ类、Ⅲ类及Ⅳ类储层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残余粒间孔面孔率、喉道半径平均值、有效孔隙体积和喉道体积呈正相关,而与孔喉半径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心、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的观察、物性分析、X-衍射等分析手段,对四川盆地宣汉—达州地区下沙溪庙段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沙溪庙段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主,次为粒内溶孔,发育少量粒缘缝、微裂缝,储层喉道几何形态主要为缩颈喉道、片状喉道、管束状喉道。平均孔隙度为2.27%,平均渗透率为0.21mD,整体以低孔-低渗为特征;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基本呈指数正相关关系,孔-渗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透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造成其孔隙结构复杂。深入研究孔隙结构参数对提高低渗透储层的油气采收率、改善储层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岩石铸体薄片分析是研究孔隙结构最基本的方法,但其通过人工鉴定,随机误差较大且耗时费力。为充分挖掘岩石铸体薄片中丰富的孔隙结构参数信息,选取姬塬油田长9油层组6个岩石铸体薄片样本,采用基于RGB彩色空间的贝叶斯分类方法,根据得到的高信噪比孔隙-骨架二值化图像进行孔隙提取,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样品的孔隙直径、孔隙形状因子和孔隙度。基于贝叶斯分类的图像分析方法计算的孔隙度与实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压汞法测试的结果对比,二者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超过0.8。因此,该方法可以得到较准确的孔隙结构参数,提升了岩石铸体薄片图像分析的效率,是针对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参数表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常规方法获取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较难对储层物性及可动流体进行表征。在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常规方法研究基础上,采用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非常规方法,确定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并研究特征参数与物性、可动流体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孔隙半径与储层物性无相关性,喉道半径、孔喉半径比是影响储层渗透率、渗流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渗透率越低、喉道半径影响程度越高;渗透率越高,孔喉半径比影响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8.
储层非均质性、孔隙结构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文章首先通过百色盆地东部坳陷中央凹陷带那读组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分析资料,分析了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提出根据测井资料精细解释的孔隙度(ψ)、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rr)等资料,用回归法实现渗透率的预测.以渗透率为主要参数对那读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一半定量研究;根据孔隙结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比值)与孔喉半径有良好的相关性,实现对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评价.经系统研究,认为那读组储层层内整体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孔隙结构较复杂.文章最后给出了2口井的解释实例.  相似文献   

9.
成像测井孔隙度频谱技术与岩心孔隙分析资料可从不同侧面揭示岩石孔隙的发育状况和分布特征,通过对比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于局部地区的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阐述了成像测井孔隙度分析技术以及评价孔隙非均质性的特征参数。介绍了岩心铸体薄片显微图像与恒速压汞技术原理,分析了它们与成像测井之间的异同。综合2种资料对某油田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实例分析,结合生产实践发现,成像测井孔隙度谱与岩心显微图像对于孔隙总体特征的反映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于孔隙非均质性的解释互相吻合。通过对比恒速压汞孔隙半径分布与对应深度附近成像孔隙度谱并进行回归拟合发现,成像测井的孔隙度谱可用于估计对应的孔隙半径分布,尤其对于后者方差的预测可获得很高的符合率,证实了成像测井用于微观解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微观孔隙结构及电阻率指数确定是复杂砂岩储层测井评价的重点难点问题。应用三维阈值分割及形态学滤波技术对铸体薄片进行处理,得到高信噪比的孔隙-骨架二值图像,结合几何学算法,得到形状因子、孔隙纵横比、等效直径和圆度等微观参数的特征及平均值;通过实验分析了地层因数、胶结指数和迂曲度与这些孔隙微观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地层因数、胶结指数和迂曲度与平均形状因子成幂函数关系,且幂为负数;与平均等效直径成幂函数关系,且幂为正数;岩石孔隙形状越规则,平均等效直径越小,则岩石电阻率越低,地层因数、胶结指数和迂曲度越小。认识孔隙微观参数对电学性质的影响,可以提高测井解释准确率及流体饱和度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
原引进的加拿大铸体薄片图像分析技术,仅具备通用的图像处理功能。经改进后,可实现手动控制鼠标器来分析铸体薄片,这虽比人工线积法快,但易产生差错,影响分析精度。经对图像分析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出了新的软件。根据所要完成的功能,分为六个主要模块,在MVP图像分析系统上,将分析测线由480条增加到512条,能分析不同颜色的铸体薄片,提供孔隙—骨架二值化图,定量求取比表面参数,由计算机自动打印出铸体薄片的图像分析报告,实现铸体薄片的定量化快速自动分析,工效较手动分割图像法提高45倍。  相似文献   

12.
《石油化工应用》2017,(11):117-122
通过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常规压汞等实验方法,开展了塔里木盆地BK井区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特征研究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并分析了微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性主要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变质岩屑为主要岩屑类型;平均孔隙度为6.47%,平均渗透率为0.69×10~(-3)μm~2,储层属于特低孔-超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孔渗相关性整体较好;基于毛管压力曲线参数及形态可将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分为四类,Ⅰ类至Ⅳ类孔隙结构依次变差,孔喉半径与物性参数、压力参数及均值参数均有良好的相关关系,表明孔渗、进汞压力及孔喉分选特征是影响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
综合应用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李家城则地区长6致密砂岩微观特征及含油性。长6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为细粒长石砂岩,胶结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绿泥石和浊沸石;铸体薄片下,孔隙类型主要以残余粒间孔和各种溶蚀孔隙为主,平均孔隙直径主要分布在20~50 μm;储层物性差,局部发育微裂缝,孔隙结构非常复杂。综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孔喉半径跨度从纳米级至微米级,但主要存在2个主峰,以孔喉半径小于2 μm的孔隙为主。长6砂岩含油性较差,总体以油斑级别为主,石油主要分布在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中。达到工业油流井的含油砂岩,其储层孔隙度下限为7.5%,渗透率下限为0.15×10-3 μm2,孔喉半径下限为0.1 μm。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研究薄弱,是制约该区气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对研究区灯影组灯四段储集层微观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开展研究,并分析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微观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空间主要发育粒间溶孔、残余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洞等4类孔隙,平均总面孔率为2.5%;不同孔隙组合类型对应不同微观孔隙结构,其中粒间溶孔—残余粒间孔储集层孔隙结构最好,排驱压力与中值压力较低,分别为4.1 MPa和18.7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059 μm,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为41.5%;渗透率大小及粒间溶孔发育程度是影响可动流体饱和度的重要因素,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喉半径和孔喉连通性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国殿斌 《断块油气田》2011,18(2):191-194
通过扫描电镜、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常规压汞等技术方法,对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裂缝、微裂缝发育,裂缝性砂岩储层孔隙由岩石基质孔除与缝洞孔隙两部分组成,缝洞孔隙是油气储集的有效孔隙,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粒内孔除,碎屑颗粒之间以点-线式...  相似文献   

16.
利用恒速压汞等实验资料,对延长油田低渗、特低渗储集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微观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喉道是决定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储集层渗透率主要由平均喉道半径和单位体积有效喉道个数共同控制,单位体积有效喉道体积、主流喉道半径、最大连通喉道半径对渗透率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与喉道进汞饱和度无关。孔喉半径比与孔隙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渗透率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孔喉半径比不断减小,喉道发育程度不断转好,流体的渗流能力不断攀升,地层中的油气容易流经喉道被驱替出来,但是孔喉半径比与孔隙度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孔喉半径比不随孔隙度的改变产生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储集层的束缚水是流体-岩石之间综合特性的反映,储集层的束缚水含量与岩石的孔隙结构及岩石比表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孔渗与束缚水饱和度的关系可以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对每块岩样压汞实验结果根据排驱压力进行插值,按压力平均再与相渗实验对比求取最小误差时的排驱压力值。以此压力下的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度及渗透率建立关系式。通过现场资料解释成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的束缚水水饱和度是合理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
运用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恒速压汞等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进行了微观孔隙结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小于0.3mD,孔隙类型以次生溶孔为主,平均孔隙半径为162μm,与渗透率无相关性;平均喉道半径为0.33μm,与渗透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是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孔喉半径比大,平均为602,大孔隙被小喉道所控制,从而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渗流能力差。致密砂岩储层的规模开发需采用先进的储层改造工艺,充分扩大喉道半径,降低孔喉比,提高储层渗流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影响低渗透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4.3%,平均渗透率为13.2×10-3μm2,以低渗透砂岩储层为特征,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微裂缝为主,储层孔喉半径一般小于6μm。当孔喉半径小于0.24μm,渗透率小于0.4×10-3μm2,排替压力大于1 MPa时,储层含油气性变差。影响沙四上亚段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孔喉半径、沉积物颗粒大小、溶蚀孔隙和微裂缝的发育情况,以及泥质质量分数和碳酸盐岩质量分数。孔喉半径大的储层沉积物颗粒相对较粗,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溶蚀孔隙主要发育在2 000~2 600 m和3 000~3 700 m,溶蚀孔隙的发育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微裂缝主要发育在断裂带附近,可提高储层渗透率5.4~220.1倍。泥质质量分数和碳酸盐岩质量分数的增加使孔隙度减少3%~5%。  相似文献   

20.
《石油化工应用》2017,(5):110-115
鄂尔多斯盆地板桥-合水地区储层物性差、渗流机理复杂,制约了对该区块的勘探开发。通过对铸体薄片、高压压汞、SEM、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数据的研究归纳,总结了该地区主力油层长8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和储层流体微观赋存状态及其可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8储层砂岩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为粒间孔和溶蚀孔,主要孔喉组合类型为粒间孔-溶孔,黏土含量高。孔隙类型、黏土矿物、喉道半径和孔喉比影响可动流体,其中喉道半径和孔喉比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起主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