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分析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联合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AR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取PEEP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仅给予PEEP干预治疗,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合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拔除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及28 d病死率。结果两组通气后24、48小时,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氧合指数较入组时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通气后24、48小时,PaO_2、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心静脉压(CVP)较治疗前均下降(P <0. 05),且对照组CVP水平低于观察组,CVP治疗前后差值小于观察组(P <0. 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人工气道拔除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压疮发生率(32. 35%)高于对照组(8. 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EEP联合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改善患者氧合能力,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ALL/ARDS患者血氧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32例肺内或肺外因素所致ALL/ARD患者在一定镇静和肌松条件下进行俯卧位通气,分别检测俯卧前、俯卧半小时、俯卧1 h、仰卧0.5 h、仰卧1 h各时点的血气分析及HR、MAP、CVP、CO、CI、SV、每搏量变异率(SVV).结果患者转为俯卧位后,氧合状况显著改善(PaO2/FiO2从215.3±58.2升至251.0±25.8和263.3±30.6,P〈0.05),且在转为仰卧位1 h后效果依然存在(PaO2/FiO2为214.1±54.5,P〈0.05);而MBP、HR、CVP及CO、CI、SV、SVV等指标在体位变动前后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ALL/ARDS患者氧合情况,且对其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是较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比不完全和完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知网、维普、Web of Science等自建库至2022年10月25日发表的关于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ARDS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实验组给予不完全俯卧位通气,对照组给予完全俯卧位通气。结局指标包括:心率(HR)、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PaO2/FiO2)和不良反应(压力性损伤、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和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607名患者,其中实验组337人,对照组270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PaO2相较于对照组较高(MD=4.27,95%CI:3.23~5...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重度感染患者行俯卧位通气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为ICU护士实施俯卧位通气提供理论、实践支持。方法对31例ARDS并重度感染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观察患者体位变化后1h、24 h(统一单位)、48 h、72 h各项氧合指标的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了肺的氧合功能,利于痰液及口咽部分泌物充分引流,患者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明显改善。结论俯卧位通气在改善氧合的前提下降低了吸入氧浓度,从而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的发生。ICU护士在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中,要懂得如何安全有效地转换患者的体位,提供适当的护理,尽早发现及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充分发挥俯卧位通气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蔡静 《吉林医学》2023,(6):1527-1529
目的:探究与分析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配合摆放常规仰卧位,观察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配合摆放俯卧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率、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及经皮氧分压(TcPO2)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次数、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率、TcPCO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但TcPO2较高,总用氧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次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促进改善心率、TcPCO2及TcPO2,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  相似文献   

8.
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通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席修明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8):1141-1142
20多年以前 ,Bryan发现麻醉时病人采用俯卧位通气 ,可以改善氧合状况。随后 2~ 3年的时间内 ,Douglas等人又通过一些小样本试验观察到 ,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其他病因的呼吸衰竭病人 ,采用俯卧位通气可以明显改善氧合。对于不同的病人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程度和时间有较大差异 ,这已被世界范围内的多项研究证实。由于对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未达成共识 ,对俯卧位通气的安全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因此限制了俯卧位通气的进一步应用。2 0世纪 80年代 ,随着人们对急性肺损伤 (ALI) /…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俯卧位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因素。方法选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70例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呼吸道感染分为感染组(20例)及未感染组(50例),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其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除性别、病程时间外,年龄、俯卧位治疗时间、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血气指标、心率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俯卧位治疗时间为俯卧位治疗ARDS致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96、4.244,OR 95%CI:1.599~2.384、1.677~4.544,P0.05)。结论针对高龄以及俯卧位治疗时间较长者实施更加精细的护理干预将有助于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俯卧位通气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有创通气后期患者氧合、血流动力学、拔管时间和住ICU时间的情况,评价俯卧位通气对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名AECOPD有创正压通气后期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俯卧位机械通气组)和对照组(仰卧位机械通气组)每组40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严格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中国201 1版)进行治疗,实验组所有患者均行俯卧位通气,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h、8h、24 h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量(SV)和每搏量变异率(SVV)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治疗后1d、7d、14d血氧饱和度(SpO2)、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胸部CT变化及记录并比较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患者年龄、患病时间、住院次数、入院时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APACHEⅡ评分情况.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气监测比较:PaO2、SpO2、PaO2/FiO2在1h时开始有改善,而实验组8、24 h时PaO2、PaO2/FiO2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SpO2、PaO2/FiO2在1d时开始有改善,而实验组7、15d时PaO2、PaO2/FiO2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HR、MBP、CVP、CO、CI、SV、SVV在1、8、24 h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拔管时间和住ICU时间:实验组拔管中位时间19.04 d,对照组拔管时间(20.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住ICU时间:实验组住ICU中位时间8.85 d,对照组住ICU时间10.4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较仰卧位通气能明显改善AECOPD有创正压通气后期的患者的氧合状态、减少气管插管时间和住ICU时间,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俯卧位肺复张对改善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患者氧合指数、肺内分流的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26例患者实施仰卧位肺复张为对照组,26例患者实施俯卧位肺复张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础指标的改变情况、氧合指数与肺内分流状况、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均显著增加,而Qs/QT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Qs/Q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复张时,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心脏排血指数、每博指数、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全心射血分数均显著降低,而全身血管阻力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肺复张可明显改善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患者的氧合指数,可有效减少肺内分流,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轻,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容量控制反比通气(LTVC-IRV)对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肺氧合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病因为原发或继发肺部感染及吸入性肺炎的严重ARDS患者18例,平均年龄(47±15)岁。病人入ICU病房后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连接Raphael呼吸机小潮气量(6~8ml/kg,PEEP6~10cmH2O)容量控制常规机械通气(CMV),FiO2以维持SaO2>90%为设置目标。CMV模式1小时后改为LTVC-IRV治疗,LTVC-IRV仅在CMV模式参数基础上调整I/E为1.1/1,统计对比分析LTVC-IRV治疗前后股动脉血气指标、峰值气道压(PAP)、平均气道压(mAP)及右上肢袖带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LTVC-IRV治疗1小时及4小时后与治疗前(CMV治疗1小时)结果比较:①PaO2及PaO2/FiO2比值在1小时后与治疗前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4小时后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②1小时及4小时后较治疗前的PAP显著降低,mAP逐渐显著增加(P<0.01);③1小时及4小时后的MAP与治疗前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TVC-IRV治疗严重ARDS,早期可通过降低PAP及增加mAP,数小时后明显改善患者肺氧合功能,并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泵型体外肺辅助技术(Pecla)对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安全的分流范围.方法 建立犬ARDS模型,连接Pecla装置,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心排量的25%,20%,15%,10%的分流量顺序进行分流,B组采用心排量的10%,15%,20%,25%的分流量顺序进行分流,各分流量持续1小时,分别记录Pecla模型在模型建成后稳定一小时和各分流量末时的体循环血压,心率,肺循环血压.结果 两组的体循环血压,心率,肺循环血压均有轻度变化,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ecla使用25%的分流量不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将26例ARDS患者分为BIPAP组和IPPV组,分别行机械通气,BIPAP14例,IPPV12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24h、治疗1周后不同时段血气分析、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两组镇静剂用量和治疗情况的比较。结果:17例(65.4%)治愈出院,9例死亡。BIPAP组机械通气时间[(11±6.2)d对(19±8.5)d]和镇静剂用量显著低于IPPV组(P<0.05)。IPPV组RR、PIP均显著高于BIPAP组(P<0.05)。两组治疗24h后PaO2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BIPAP组改善更明显。两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异。结论:BIPAP人机协调好,肺损伤小,改善氧合,能有效、安全应用于治疗ARD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戊乙奎醚联合机械通气对油酸静脉注射诱导的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通过颈静脉注射油酸(0.15 mL/kg)制作大鼠ARDS模型.3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按简单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油酸组、戊乙奎醚组及机械通气组.油酸注射前30 min经腹腔注入戊乙奎醚0.5 mg/kg制作大鼠ARDS模型.机械通气组(戊乙奎醚+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设置:潮气量(VT) =4 mL/kg,呼吸频率(R) =70欠/min,吸呼比(I∶E)=1∶2,吸入氧浓度(FiO2)=21%.机械通气4h后为实验终点,测定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并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肺组织湿干重比(W/D);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计算病理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酶(MPO)、白细胞介素8(IL-8)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含量.结果 油酸组大鼠肺间质明显水肿,肺出血及灶性肺不张,肺组织大量炎细胞浸润,肺微血管充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油酸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评分(8.63 ±2.20比1.38±0.92)和W/D比值明显升高(8.37±0.99比4.08±0.65,P均<0.01),PaO2/FiO2明显降低[(206±32) mm Hg比(428±28) mmHg),P<0.01];肺组织匀浆中MPO[(33.91±1.43) ng/mL比(20.92±1.40) ng/mL)]、IL-8[(809±39) ng/L比(583±91) ng/L]和NF-κB[(1163±105) ng/L比(803±130) ng/L]高于对照组大鼠(P均<0.01).戊乙奎醚组、机械通气组炎细胞浸润、肺水肿、肺出血等改变均较油酸组轻,肺组织病理评分(7.12±0.75和6.03±0.87比8.63±2.20)、W/D比值(6.38±1.51和4.00±2.27比8.37±0.99)均较油酸组明显降低(P均<0.05),PaO2/FiO2明显升高[(256±33)和(309±61)比(206±32) mm Hg,P均<0.05],肺组织匀浆MPO[(28.40±3.51)和(24.23±1.24)比(33.91±1.43) ng/mL,P均<0.05]、IL-8[(768±49)和(700±55)比(809±39) ng/mL,P均<0.05]、NF-kB[(1159±104)和(946±91)比(1163±105) ng/mL,P均<0.05]均低于油酸组,而机械通气组改变较戊乙奎醚组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但均未达到对照组水平(P均<0.05).结论 戊乙奎醚能减轻油酸静脉注射诱导ARDS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戊乙奎醚联合机械通气的作用优于戊乙奎醚单独使用;通过抑制肺组织炎症反应可能是戊乙奎醚联合机械通气对油酸性ARDS大鼠实施肺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治疗成人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相关文献的查阅、归纳及分析,可以基本证实与体外氧合膜肺(ECMO)相比,传统机械通气被医务工作者熟知,且应用较为广泛,但有其局限性。而ECMO已在治疗新生儿ARDS中作为标准方法,同时也在成人重症ARDS的治疗中展现出特有的优势。由于ECMO本身的特点,其疗效及预后并不确切,且治疗的风险与费用较高,在临床应用中仍存争议。但EMCO应用技术的进步有可能提高其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重症病毒性性肺炎合并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入住湘雅医院RICU的20例重症病毒性肺炎合并中重度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有5例继发细菌感染,3例患者继发真菌感染,其中2例患者同时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存活组6例,死亡组14例。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在性别、体温、呼吸频率、脉搏、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Scr)、总胆红素(TBIL)、血钠、血钾、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p H、Pa CO2、Pa O2、吸氧浓度(Fi O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合指数、ARDS分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氧合指数及ARDS分度可能是影响重症病毒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俯卧位鼻导管吸氧对早产儿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美国STAT携带式手持血液血气分析仪,检测我院前瞻性采用俯卧位鼻导管吸氧的早产儿60例,吸氧前和吸氧1h后做血气分析,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相关因素采用与氧合指数、pH值的偏相关分析,再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氧合指数(OI)与吸氧体位呈正相关即俯卧体位吸氧可增加OI,与性别、胎龄、体重及apgar评分无相关。两种体位OI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鼻导管吸氧能明显改善早产儿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