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萎缩性胃炎(CAG)“气虚血淤”的病理特点,笔者采用益气健脾、活血化淤的方法治疗该病,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经胃镜、病理证实为CAG、伴不典型增生(ATP)、以及肠上皮化生(IM)者作为观察对象。共92例,男41例.女51例;年龄44~72岁,平均52.6岁;病程2.5~20年,平均10.3年;伴IM65例.其中轻度11例,中度36例,重度18例;ATP30例,其中轻度6例,中度16例,重度8例;辨证分型:脾虚湿热型22例,肝胃不和型14例.…  相似文献   

2.
芪夏连棱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芪夏连棱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80例CAG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自拟中药方芪夏连棱汤治疗(治疗组)40例,用中成药三九胃泰冲剂治疗(对照组)40例,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疗效,治疗前后萎缩、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ATP)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萎缩、IM、ATP的有效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临床及内镜特点与病理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临床症状、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并对BE黏膜发生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的相关因素作初步探讨。方法回顾分析经胃镜下诊断的547例BE患者的临床和镜下特点,其中经病理确诊59例,分析其临床资料、胃镜表现、病理类型与IM及异型增生的关系。结果BE患者以男性居多,随年龄增长有增多趋势。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症状(GERD),少数患者镜下有反流性食管炎(RE)表现。黏膜形态以岛状型多见,柱状上皮长度以短段为主。病理类型以胃底型及贲门型多见,显著高于特殊肠化生型。肠化生型BE上皮异型增生发病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病理类型。IM及异型增生在两性别间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3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高于30岁以下组。长段BE的IM及异型增生发生率高于短段BE,全周型及舌型发生率高于岛状型,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E多发于男性、年长患者,是独立于RE及GERD的疾病。BE镜下以短段、岛状型多见。肠上皮化生少见,但此种类型的异型增生率高,是癌变的危险因素,需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8岁,因“活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长期在我院行胃镜随访。患者8年前因上腹部不适来我院行胃镜检查,胃角、胃窦活检病理提示活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7年前活检病理显示中度慢性萎缩性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6年前活检病理提示中一重度慢性萎缩性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及部分腺管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随后4年胃镜复查所见均为较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图1),活检病理均提示中一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图2)。  相似文献   

5.
着重探讨吻合口与残胃体的细胞动力学变化及细胞DNA含量 ,以期作出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资料 :1997年 2月~ 11月间因残胃复查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门诊患者 31例 ,均为行胃部分切除术后 5年以上者。其中男 2 7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5 5 .94± 12 .0 5 )岁 ,残胃术后平均时间 (16 .30± 3.73)年。所有患者行胃镜检查 (OlympusGIF XQ2 0 0 型 ) ,并在吻合口及残胃体大弯侧分别取活检 8块 ,其中 3块行流式细胞仪 (FCM )检测 ,其余做病理检查。2 .DNA含量及细胞动力学检测 :①DNA含量 :…  相似文献   

6.
胃笑5号治疗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60例临床观察章日初,田月凤,区国钧1992年7月至1994年3月,我们用自己研制的胃笑5号治疗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60例,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互临床资料6D例均为门诊病人,经胃镜和病理确诊胃粘膜...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胃镜下表现对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5例内镜诊断的CAG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别计算镜下CAG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55例患者中内镜诊断CAG30例、CAG合并浅表性胃炎(CAG)25例;病理诊断CAG36例、CSG8例、CAG合并CSG11例。内镜直视与病理诊断相比较,符合率为85.45%。CAG内镜下的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的敏感性为12.77%~51.06%。镜下某些表现对CAG的病理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如花斑样改变和扁平隆起分别达87.50%、75.00%;白相为主、血管透见伴扁平隆起及花斑样改变伴隆起糜烂的特异性均达l00%。镜下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对诊断肠上皮化生的价值较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66.67%、71.74%。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对诊断异型增生的敏感性达71.74%;隆起糜烂对诊断异型增生的特异性达68.89%。结论 胃镜直视下的花斑样改变,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分别对CAG、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正确的诊断仍必须结合胃镜直视与黏膜活检。  相似文献   

8.
胃癌前状态906例随访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胃癌前状态906例随访观察张弘迟景宏王瑛张志琴刘淑仙徐艳春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将胃溃疡(GU)、胃息肉(GP)、残胃(GS)、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IM)列为胃癌前期状态。用内镜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10年以上内镜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38例慢性胃炎进行了10~17年内镜随访。结果118例仍为慢性胃炎,但慢性萎缩型胃炎(CAG)有增加,15例成为消化性溃疡(PU),5例发生胃癌(GC),其中4例为早期胃癌。癌变距开始随访时间为2~12年。CAG癌变率7.46%。肠上皮化生(IM)癌变率8.20%。曾对13例IM作粘液组化染色,见5例含硫酸粘液,随访后其中1例癌变。14例有不典型增生(ATP)者中有3例癌变。故认为慢性胃炎、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与非血吸虫病患者胃镜下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探讨血吸虫病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将疫区志愿者按是否患血吸虫病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胃镜检查及多部位取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253例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胃镜下均有不同程度胃黏膜改变,病理检查发现胃黏膜下有血吸虫卵者7例,发生率为2.77%;异形增生、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癌前病变)者共33例,发生率为13.04%;胃癌1例。检查非血吸虫病患者200例,发现异型增生、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者15例,检出率为7.50%;胃癌1例。两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吸虫病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生率与程度高于非血吸虫病患者,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与胃癌的发生则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胃癌与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胃癌(GC)的发生过程.方法在胃癌高发区山东省临朐县,对一组有胃粘膜病理诊断结果的自然人群进行随访观察,并配以嵌套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且在胃中不同部位的检出率与胃癌在相应部位发生的频率存在正等级相关关系;Dys发生胃癌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短于IM发生胃癌所需要的时间.结论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是在CAG基础上发生IM,进而产生Dys,最终导致癌变的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胃尔宁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虚气滞证的疗效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采用单官法设对照组,对照药为维酶素片,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均为8周,并在服药前后均作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显效以上为73.4%,总有效率为97.5%,肠上皮化生消失率为34. 5%,不典型增生消失率为30. 6%,与对照组比较 P<0. 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动物试验应用Wistar大鼠作CAG模型试验及长期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10g/kg)组有轻度兴奋反应,中(5g/kg)、低(1g/kg)剂量组无毒副反应。动物CAG模型试验表明,胃尔宁片除有显著的消炎、强壮、健脾作用外,还有促进萎缩腺体再生和修复之功效。对狗胃肠电活动影响,主要起抑制效应,有解痉止痛作用。提示:胃尔宁片对CAG脾虎气滞证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促进萎缩腺体再生和修复,并能使部分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或好转,这对防止CAG恶性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胃镜下取221例良性胃病的活检进行HE染色Geimsa染色查HP,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查。结果:HP感染率,CEA阳性率38.91%,肠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发生率26.70%,HP阳性与阴性病变的IM或/和AH发生率分别为30.41%及14.00%。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痰散结法治疗痘疹状胃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笔者自拟活血化痰散结方治疗痘疹状胃炎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0例病例均系经纤维胃镜(日本产奥林巴氏GIF-XQ40)及病理证实为痘疹状胃炎的门诊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7~62岁,平均36.5岁;病程<0.5年2例,0.5~1年13例,1~5年5例,>5年10例;病理检查伴胃粘膜慢性炎症12例,伴萎缩性胃炎10例,伴局灶性肠化生5例,伴轻度不典型增生2例,伴局灶性肠化生及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临床症…  相似文献   

15.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者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大弯及胃体各取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一块,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329例。根据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淡黄色结节型、瓷白色小结节型、鱼鳞型和弥漫型,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134例,经活检病理证实128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5.5%。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201例,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38.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分别为23.8%、48.5%和51.7%。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7.5%、78.5%和75.4%,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 的14.9%、28.6%和3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表现除淡黄色结节型和弥漫型外,尚有鱼鳞型和瓷白色小结节型,这四种典型的肠上皮化生形态学特征,是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特异型标志。这四种肉眼形态学特征与病理肠上皮化生程度无关,但肠上皮化生程度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相似文献   

16.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者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大弯及胃体各取活检一块,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329例.根据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淡黄色结节状、瓷白色小结状、鱼鳞状和弥漫不规则颗粒不平状,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134例,经活检病理证实128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5.5%.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201例,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38.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分别为23.8%、48.5%和51.7%.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7.5%、78.5%和75.4%,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的1.9%、28.6%和34.9%,(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表现除淡黄色结节型和粘膜不规则颗粒不平的弥漫型外,尚有鱼鳞状和瓷白色半透明的小结节型,这四种典型的肠上皮化生形态学特征,是内镜诊断肠化生的特异型标志.这四种肉眼形态学特征与病理肠上皮化生程度无关,但肠化生程度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相似文献   

17.
表皮生长因子(EGF)通过与靶细胞膜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结合而发挥其生理或病理效应,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EGF和EGFR所形成的自/旁分泌促生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胃癌细胞表面有EGFR的过量表达。本实验应用快速敏感的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胃癌和非癌组织中EGFR表达进行检测,以探讨其在胃癌癌变过程中的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本院胃癌手术切除标本31例,胃镜活检良性胃粘膜标本98例,其中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49例,萎缩性胃炎21例,基本正常胃粘膜(含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18.
产生甲胎蛋白的胃癌 (alpha fetoprotein producinggastriccarcinoma,AFPGC)病例罕见。 1 970年由Bourrellie首次报道。我院收治 2例 ,现报告如下。例 1 患者男 ,76岁 ,因腹胀、黑便 2 0d于 2 0 0 2年 1月2 3日入院。AFP为 1 1 1 7.7ng/ml(正常 <5ng/ml) ,CA50为 2 9.1U/ml(正常 <2 0U/ml) ,CEA值在正常范围。胃镜示胃窦后壁大弯侧较广泛高低不平隆起 ,表面见糜烂、坏死组织 ,触之易出血。病理诊断为腺癌。腹部B超示肝右叶占位 ,门脉内栓子。上腹部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常规内镜下发现胃黏膜异常的门诊患者2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组,每组各1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肉眼判断病灶并内镜下活检,染色组采取染色后活检,对比两组一般情况、镜下表现、活检病理、安全性等.结果 对照组检出早期胃癌4例(2.9%)、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2.2%)、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1例(8.1%)、肠上皮化生35例(25.7%)、胃炎83例(61.0%),染色组分别为13例(9.6%)、12例(8.8%)、22例(16.2%)、54例(39.7%)及35例(25.7%).染色组对早期胃癌、重度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胃炎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提高普通胃镜下黏膜异常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等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 (AMI)前壁和下壁导联ST段同时抬高较少见。本文分析了 12例此种ST段改变的AMI病例的冠状动脉造影 (CAG)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所见 ,以探讨其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分布。一、资料和方法1 资料 :男 11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5 9 5岁 (35~ 85岁 ) ,所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 :持续胸痛大于 30min ,心肌酶(CK)高于正常 2倍以上 ,急性期心电图V2 4导联ST段抬高≥ 0 2mV ,且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 0 2mV ,无陈旧心肌梗死病史 ,发病 2~ 4 8h接受CAG及PTCA。2 方法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