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底鼓是沿空留巷常见的问题之一,为解决填沿空留巷底鼓问题,以发耳煤矿砌块充填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沿空巷道底鼓的变形特征、力学机理并提出综合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沿空巷道的底鼓主要发生在一次采动期间,底板变形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呈现变加速度加速变形、变加速度减速变形和恒加速度减...  相似文献   

2.
沿空留巷底鼓控制对维持巷道围岩稳定、提升留巷成功率及安全高效回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实测等方法,构建了底板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对底板非对称底鼓机理、决定性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底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巷内正下方底板挠度和弯矩达到最大值且呈非对称分布特征,底鼓值、非对称性和埋深、集中系数呈线性正相关,和底板刚度呈负指数相关;较大的底板抗弯刚度易导致巷内断裂.底板不同区域破坏难易程度依次为:巷道底板上表面、煤柱底板下表面、实体煤底板下表面.揭示了底鼓以垂直应力为根本、水平应力为直接原因角度的机制.基于此,提出卸压切顶及双控锚杆支护控制技术,底鼓快速变形区域及量值分别降低28.6%、63.5%.  相似文献   

3.
沿空留巷围岩剧烈的矿压显现已成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瓶颈,切顶卸压作为能够有效降低巷道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王庄煤矿91-101工作面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新型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围岩竖向位移变化规律、应力及塑性区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切顶高度对围岩变形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切顶技术效果显著,巷道采空侧位移比未断顶时减小了46.7%,最佳切顶高度为19 m;现场沿空留巷顶底板和两帮平均移近量分别为312 mm和128 mm,留巷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N1303回风顺槽沿空留巷围岩稳定,设计采用切顶卸压留巷方案,切顶炮孔参数为Φ50 mm×15 000 mm,炮孔间距1.2 m,切顶作业在超前工作面30~50 m实施;巷旁充填体采用C30混凝土,结合工作面特征进行充填体支护参数、浇筑空间挡矸方案、充填步距和临时支护的具体设计,并在留巷期间进行围岩变形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留巷期间围岩变形量小,围岩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文中通过实际观测结果,分析了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点,对支护与围岩变形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6.
沿空留巷受两次工作面采动影响,巷道变形量大,为了研究沿空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和控制技术,本文采用FLAC3D模拟上煤层回采后,本煤层一次回采巷旁充填、二次回采时应力位移变化情况。由模拟可知,伴随回采工作面的推移以及构筑巷旁充填体,工作面后方覆岩逐渐垮落,距后方100m后,上覆岩层基本稳定。采用锚网索支护和注浆加固提高沿空巷道承载能力,通过监测围岩变形量可知,支护取得了良好效果,能为类似条件下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煤矿采掘接替紧张、巷道围岩控制困难等难题,以古汉山矿16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提出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对沿空留巷采空区帮控制原理及围岩运动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形成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采空区帮稳定性控制体系,并在现场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强预应力锚索补强顶板、单体柱π梁支撑顶板及可伸缩工字钢挡矸防护等联合支护体系可行;实体煤帮最大移近量为276 mm,采空区帮最大移近量为216 mm,顶板最大移近量为225 mm,底板最大鼓起量为164 mm,采空区帮挡矸防护体系变形不明显,留巷变形在合理范围内,留巷效果良好,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切顶沿空留巷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7,(2):28-30
在中兴矿1200工作面分段采用高水充填巷旁支护及切顶卸压2种沿空留巷技术,两者均能较好地形成稳定留巷,满足二次使用要求。高水充填支护技术机具及材料沉重,工序较为繁琐且耽误工作面推进速度,成本较高。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所需工序均简单且工作量小,均超前工作面或平行于回采施工,不耽误生产,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留巷成本。  相似文献   

9.
李建强 《煤》2020,29(6)
以大宁矿111-203工作面2401巷沿空留巷为背景,理论分析了留巷围岩变形的主要力源和不同阶段的变形特征,并通过FLAC~(3D)模拟了回采时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场分布特点,确定了侧向支承压力"陡而高"的曲线特征和留巷处于应力降低区的理论基础。根据充填体变形观测得出了纵向及横向变形量和变形速度均呈先迅速增大后逐渐稳定趋势,同时最大纵、横向变形控制在149 mm和93 mm,表明留巷充填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煤矿安全》2015,(12):214-217
针对底鼓防控在沿空留巷围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基于系统的文献查阅,对我国沿空留巷底鼓特征、底鼓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控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加以评述。最后,分析了我国沿空留巷底鼓防控所存在的难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深井大断面沿空留巷是发展趋势,应加大对该类沿空留巷底鼓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和研究不同岩性底板沿空留巷底鼓机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沿空留巷底鼓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缓解矿井采掘接续紧张局面,以新元煤矿3108工作面辅助进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和工业性试验的方法,提出了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方案,包括基本支护与补强支护及巷旁充填支护与顶板加强支护,设计了相关参数,留巷围岩稳定,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煤矿安全》2015,(11):50-53
为了减小沿空留巷巷道的变形量,确定巷旁充填体支护阻力大小,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关键块的长度和沿空留巷时支柱所需的切顶阻力。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关键块顶板的力学模型,分析巷道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特征,分析应力变化与关键块断裂存在的关系。结果表明:根据煤矿的坚硬顶板条件以及大结构中关键块的断裂位置及特征,选择0.6 MPa的支护切顶阻力在控制巷道变形量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煤矿地下开采大部分采用留煤柱护巷,造成资源浪费和增加巷道掘进费用的问题,提出构筑膏体充填体沿空留巷方案,研究了巷旁充填体作用机理及悬臂梁力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得出了充填体合理宽度、支护强度参数,通过工业性试验验证了膏体充填沿空留巷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4.
《煤矿机械》2017,(12):57-59
沿空留巷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一些进步,在部分煤层也得到成功应用,但其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具备普遍适应性。就沿空留巷技术作出简单的分析,并针对分析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较简便的方案供大家论证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厚煤层分层开采资源回收率,降低巷道掘进工程量,以E1302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工作面现有巷道布置顶分层充填工作面,并通过沿空留巷为底分层服务;针对顶分层初采期间和工作面两端头存在三角顶煤区的问题,通过及时支护顶板和煤壁、铺网、控制充填步距、端头铺设板梁及加强顶板观测等技术措施,保证了工作面顶板安全.  相似文献   

16.
《煤矿安全》2017,(3):106-109
研制了一种集定量上料加水、搅拌制浆及浆液泵送功能为一体的矿用连续制浆机设备,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连续制浆充填系统;连续制浆工艺系统机械化程度高,工艺简单易操作,能够实现A、B 2种单液的远距离泵送。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连续制浆充填系统进行沿空留巷施工,浆液搅拌均匀,充填体表面平整,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煤矿安全》2017,(8):23-27
为了得到沿空留巷稳定阶段的底鼓机理与控制对策,通过岩石峰后蠕变试验,分析了损伤程度和围压增量对岩石峰后蠕变性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峰后蠕变破坏形式是类X状剪切破坏,破坏后块体会沿破裂面发生较大滑移;峰后岩石损伤程度越小,其蠕变速率越小,可以保持自稳的时间越长;提高围压可以减小峰后岩石实际承受的等效应力,进而改善其蠕变性态,相反,围压降低则会恶化其蠕变性态。最终得到:沿空留巷留巷稳定阶段底鼓的主要形式是底板破裂区峰后岩体的蠕变变形与其蠕变失稳后破坏块体沿破裂面的滑移。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里彦煤矿在施工中,充分利用相邻工作面巷道实施沿空留巷,很好的解决了17煤重掘巷道成本高、浪费人力、物力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张保 《煤矿安全》2006,37(9):39-41
文章以海孜矿回采巷道为研究背景,介绍了采用锚杆(索)网联合支护及巷旁人工构筑煤垛、工字钢点柱和走向挑棚,在锚杆(索)支护的工作面运输巷试验沿空留巷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缓解采掘接替紧张局面,提高矿井煤炭采收率,降低巷道掘进工程量,在1204下采面材料巷采用了高水充填材料沿空留巷技术,顶、底板以及巷帮围岩变形量稳定在78mm、94mm,巷道围岩变形得以有效控制,确保了巷道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