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量变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生物最变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植物群落退化的趋势为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高蒿群落→油蒿群落→沙地以及油蒿群落→油蒿+牛心朴子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沙地,从本氏针茅群落→油蒿群落→油蒿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植被退化的过程中,植被生物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过程,为218.1→748.7→155.6g/m^2,随着季节的变化,由于优势和伴生种的消长不同,各阶段的植被生物量的变化不一致,地下生物量大部分集中在表层,在0-20cm占76.9%-86.3%, 随着高度的增加,植被生物量剧减,其中18.9%-16.7 %在20-30cm,2.2%-7.5% 在30-40cm,0.6%-2.9%在40cm以上,地下生物量85.5%-100%在0-20cm,9.75-12.0%在20-40cm,0-2.5%在40cm以下,在植被生物量的毗积过程中,本氏针茅群落和本氏针茅+枯油蒿群落处于先消耗后果累积状态,累积率分别为-2.29-0.42,和-0.47-0.74,本氏氏茅+油蒿群落和油蒿群落生物量一直处于消耗状态,累积率为-0.04--0.40和-0.23,油蒿+牛心朴子群浇和牛心朴子群落生物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累积率为0.14-0.29和0.52-0.04。  相似文献   

2.
荒漠化地区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其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长期定位研究方法对甘肃民勤荒漠化地区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其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荒漠化地区红柳群落与白刺群落土壤水分年际变化不明显,流动沙兵年际差异较大,最高达2.538%;(2)根据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点,划分为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耗期与土壤水分稳定期;(3)土壤水分含量垂直变化规律是由表层到深层依次递增,受植被、气象、人为等外界因素影响,各群落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范围差异很大;(4)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很大,一般下坡位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上坡位与中坡位土壤含水量,前者约是后两者的2倍,最高达到15.408%。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固定沙丘(盖度约40%)、白刺固定沙丘(盖度约40%)、流动沙丘(CK)5种典型下垫面,运用风蚀钎和风沙流采集系统,实时监测5种下垫面的风蚀动态,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风蚀物的垂向分布及粒度组成的差异性。【结果】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同期土壤风蚀深度为: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当风速达到4.1 m·s~(-1)时,流动沙丘即可观察到沙粒蠕动,当风速达5.1 m·s~(-1)时积沙仪可收集到风蚀物。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的风速分别达到6.3,6.5,6.8,7.9 m·s~(-1)时方可发生风蚀;5种下垫面0~100 cm垂直断面上,67.6%~90.0%的风蚀输沙均分布于30 cm高度范围之内,挟沙气流中输沙率随高度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随风速增大呈幂函数规律递增,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呈单峰态分布,峰值处在250~100μm之间,0~20 cm高度层峰值与其余各层的峰值范围差异明显且偏向粒径趋大的方向;自下而上,极细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增趋势,中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减趋势。【结论】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程度显著减轻,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年风蚀深度依次降低。盖度为40%的油蒿、白刺群落,其地表风蚀深度仅为流动沙丘同期风蚀深度的1.73%~1.52%,0~100 cm高度范围内的输沙率仅为流动沙丘输沙率的6.6%~5.1%。在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主要通过覆盖地表、提高下垫面的粗糙度和拦截沙粒的运动来缓解气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因此,在防沙治沙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植被防风抗蚀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四个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碳氮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本氏针茅、油蒿、牛心朴子和严重退化地等四种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土壤碳氮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群落类型土壤 0~ 1 0、1 0~ 30和 30~ 6 0cm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多不明显 ;不同群落 0~ 1 0和 1 0~ 30cm层土壤全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多表现出显著水平 ,基本表现为 5月明显高于 7月和 9月 ,而 7月和 9月的含量相差不大 ;各群落类型 0~ 1 0cm层土壤硝态氮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5月明显大于 7月和 9月 ;不同群落各层土壤铵态氮的季节变化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现为 5月 >7月 >9月。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不同季节各群落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比较一致 ,即 0~ 1 0cm >1 0~ 30cm >30~ 6 0cm ;不同季节各群落类型土壤硝态氮含量垂直规律不明显 ,仅 5月 0~ 1 0cm层的含量明显大于其它层次 ;不同季节各群落土壤的铵态氮没有垂直分布规律。虽然不同季节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群落间差异有些已达到显著水平 ,0~ 1 0cm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在群落间多表现出显著差异 ,各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 5月和 7月的群落间差异更是达到极显著水平 ,但这些差异在群落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内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含量及空气CO2浓度变化特征和差异进行了实地小气候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小气候变化明显。裸地和草地阶段群落小气候变化剧烈;在灌木和乔林阶段,变化较平缓。表明从裸地群落阶到乔林群落阶段的恢复过程中,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小气候变化逐渐趋于平稳,揭示乔林和灌木林群落对于小气候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态脆弱度的灰色评判法建立了沙质荒漠化的干扰-应变关系,进而求算了不同荒漠化程度样地的生态脆弱度,结合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特征指标对东北西部沙质荒漠化地区土地荒漠化作出评价:该区的土地沙质荒漠化可分为强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轻度沙漠化、微度沙漠化、潜在沙漠化五个级别,各等级及其相应的生态脆弱性、植被群落多样性、群落稳定性等指标可用于中小尺度的荒漠化土地评价图的绘制,其可作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于2021年1—12月对湖南省芦头林场的杉木人工幼林进行群落调查及小气候定位观测。结果表明:群落结构方面,调查样地共有植物9科9属11种,物种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小气候特征方面,林内全年净辐射为1 575.5 MJ·m-2,占太阳总辐射的66.70%;年均空气温度为16.4℃,7月平均温度最高(25.9℃),1月平均温度最低(5.8℃);土壤各层(0、5、10、20、40、60 cm)年平均温度分别为17.8、17.6、17.6、17.5、17.5、17.4℃;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日、年较差均逐渐减小;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不大;全年降水量为1 936.4 mm,降水主要集中在3—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2%;年均风速0.8 m·s-1,10月份平均风速最大,8月份平均风速最小,全年以南风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杉木人工幼林小气候变化特征,可为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演替的阶段与速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沈渭寿 《林业科学》1999,35(3):103-108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物的演替,可分为3个时期或阶段。第1阶段为飞播植物群落阶段;第2阶段为飞播植物+天然植物或飞播植物+油蒿群落阶段;第3阶段为天然植物群落阶段或油蒿群落阶段。从各阶段所能维持的时间或演替的速度来看,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以后,飞播植物占优势的阶段最大不超过20年,飞播植物群落阶段和飞播植物与油蒿共同占优势的时间最大不超过35年。也就是说,35年以后,天然植物油蒿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而飞播植物仅作为伴生种存在。  相似文献   

9.
应用标准株收获法对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群落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一个生长季(6月~10月)的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季内不同月份之间相同株型单株油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1),而地上当年生部分生物量差异显著(p<0.01);(2)油蒿群落中,地上和地下总生物量为699.76~1246.40gm-2,年地上部分NPP值为224.09 gm-2y-1;(3)单株油蒿生物量和 NPP 与灌丛体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应用幂指数方程能够达到较好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用WP4露点水势仪观测不同固定程度沙地上油蒿叶水势日动态,同时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油蒿叶水势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样地油蒿的叶水势均在5砄00最高,之后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强,叶水势逐渐降低,直到中午13砄00左右达到最低值,此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叶水势又逐渐开始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蒿叶水势变化主要受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影响,大气相对湿度及土壤水分对油蒿叶水势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午13砄00以前3种沙地油蒿叶水势的基本情况是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而15砄00~17砄00这段时间3种沙地油蒿叶水势与中午相反,这主要是由不同固定程度沙地上油蒿植株的年龄差异及浅层土壤水分自身的差异导致的。在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流动沙地上油蒿植株吸收水分的能力最强,而固定沙地上油蒿植株的吸水能力最弱,加之固定沙地自身匮乏的土壤水分条件,必将导致固定沙地上油蒿群落的衰退。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动气象观测站对林内外小气候进行定位观测的方法,以神农架森林生态站2019年9月~2020年8月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等因子对神农架华山松人工林林内外气象要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林内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高于林外,而其他季节林外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高于林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10月,林内外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79.7%和76.9%。空气相对湿度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在雨季林内相对湿度高于林外,而其他季节林外相对湿度高于林内。林内风速低于林外,林内比林外月平均风速降低44.3%。全年林内外太阳总辐射分别为1047.9 MJ?m-2和4116.9 MJ?m-2,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514.4 umol?m-2s-1和1987.9 umol?m-2s-1,林内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在各月均明显低于林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库布齐沙漠东段优势灌木种柠条、沙柳和油蒿的光合特性及生境气象环境因子进行测定,比较了灌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总含量等指标在生长季不同时期的差异性,并探讨了净光合速率与生理因子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灌木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在生长季均呈单峰曲线变化,生长盛期显著大于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13.
在甘肃省民勤绿洲选择典型的绿洲农田。流沙过渡带,研究了2种主要群落类型红柳群落和白刺群落的建群物种红柳(Tamarix ledeb)和白刺(Nitraia tongutorum)的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和水分利用特征,并比较了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虽然2种植物单位叶片干重的净光合速率相似,但是红柳植株和以它为建群种的红柳群落比白刺植株和白刺群落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因而也具有更大的碳素地球化学循环强度。在红柳群落到白刺群落直至流沙的荒漠化演替过程中,群落及整个区域的碳素循环和养分周转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循环强度和时空变异程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乌兰布和沙漠植被及其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兰布和沙漠降雨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有种子植物49科169属312种,以蒙古种、戈壁—蒙古种、戈壁种以及古地中海区系的荒漠成分占主导地位;自然植被为亚洲中部荒漠区与草原区的分界线,主要有梭梭、柠条、白刺和油蒿、沙冬青+白刺+油蒿、白刺+红砂、白刺+霸王+油蒿、籽蒿+沙竹、芦苇、白刺+芨芨草等9类群丛。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草场植被逐年退化,正朝着极度荒漠化演变。对植被状况和平缓沙丘及半固定、半流动沙地等不同立地条件的草地,应因地制宜,造(林)封(育)飞(播)结合,开展综合治理,恢复植被,遏制沙漠化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房顶气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郑州市中心区5楼1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分析楼顶的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等气象因子的日变化情况、月变化情况、季节变化情况,揭示城市房顶的气象特征,为进行房顶绿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油蒿种子萌发特性的观察及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出苗率、苗期生长动态的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油蒿种子为小粒种子,覆土厚度对种子出苗影响很大,合理的覆土厚度为0.5~1.0cm;营养土配比采用黏土、沙子、有机肥按4.5:4.5:1配制有利于培育壮苗,苗高生长可达7.5cm,地径生长可达0.8mm。  相似文献   

17.
1984~1988年,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的亚热带人工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对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水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本试验区土壤为重壤土,其水分—物理性质较差,有林地土壤含水量较无林地高,且变幅较小。土壤含水率与当地的主要气象要素(气温、空气湿度、降雨量、蒸发量)呈多元回归相关。据回归分析,杉木林土壤水分含量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土层深度较浅,达0~20cm,而皆伐迹地受气候影响的土层较深,达0~4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