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20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Ⅰ组为静脉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于麻醉前、诱导后、开胸后、手术1h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和ANP的含量。结果(1)ET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手术1h及术毕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Ⅱ组麻醉诱导后明显降低(P〈0.05),开胸后无明显变化。(2)ANP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术毕明显升高(P〈0.01),但Ⅱ组无明显变化。(3)心率和血压在麻醉诱导后均下降,Ⅱ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Ⅰ组术毕明显升高。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ET和ANP调控优于单纯全麻,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研)和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 20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Ⅰ组为静脉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于麻醉前、诱导后、开胸后、手术1 h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和ANP的含量.结果 (1)ET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手术1 h及术毕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Ⅱ组麻醉诱导后明显降低(P<0.05),开胸后无明显变化.(2)ANP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术毕明显升高(P<0.01),但Ⅱ组无明显变化.(3)心率和血压在麻醉诱导后均下降,Ⅱ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Ⅰ组术毕明显升高.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ET和ANP调控优于单纯全麻,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AP)时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变化和葛根素对其影响,并探讨葛根素对AP的治疗作用.方法 AP患者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葛根素治疗组38例及非葛根素治疗组35例.葛根素治疗组用基础治疗+葛根素;非葛根素治疗组除未用葛根素外治疗方法与葛根素治疗组相同.两组治疗前后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血、尿淀粉酶用Somogyi法,同时以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葛根素治疗组治疗后血浆ET[(40.6±15.8)ng/L]、NO[(62.3±27.6)mmol/L]明显下降,与非葛根素治疗组[(82.3±20.6)ng/L、(92.6±24.8)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淀粉酶[(802.0±170.0)、(4102.0±1126.0)U/L]、腹痛缓解时间[(2.20±0.72)d]与非葛根素治疗组[(1182.0±520.0)、(5623.O±1326.0)U/L和(5.12±0.7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ET、NO异常变化可能是AP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葛根素可改善胰腺微循环和拮抗ET、NO,对AP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剖胸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肋间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例单侧择期剖胸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Ⅰ组术前行术侧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Ⅱ组术前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以患者入手术室全麻诱导插管前平卧位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为基础值,依次记录麻醉前及全麻诱导插管后5、10、15、20、25、30min的MAP和HR,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侧剖胸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小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麻醉深度易于控制平稳;且前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更适用于单侧剖胸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剖胸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肋间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8例单侧择期剖胸手术患者(ASA Ⅰ一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Ⅰ组术前行术侧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Ⅱ组术前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以患者人手术室全麻诱导插管前平卧位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为基础值,依次记录麻醉前及全麻诱导插管后5、10、15、20、25、30 min的MAP和HR,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侧剖胸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小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麻醉深度易于控制平稳;且前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更适用于单侧剖胸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心房颤动患者血浆内皮素-1、P-选择素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心房颤动患者69例(心房颤动组)及健康体检者53例(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内皮素-1和P-选择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房颤动组内皮素-1及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9.4.± 37.2)μg/L比(63.7±21.4)μg/L,(17.6±2.9)μg/L比(9.8±1.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P-选择素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增高,提示心房颤动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小板活性增高.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老年开胸手术病人3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C组)。于麻醉前、术毕、术后6h、24h、48h采血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cTnT的浓度。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CK、AST、LDH在术毕及术后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cTnT在术后显著高于麻醉前(P〈0.01)。C组除CK在术毕24h高于麻醉前外(P〈0.01),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CK、AST在术毕及术后6h显著低于G组(P〈0.05),LDH在术后6h显著低于G组(P〈0.05).而cTnT在术后6h、24h及48h均显著低于G组(P〈0.05)。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更能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极其对循环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全麻诱导用丙泊酚1·5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胺0.6mg/kg,维持用持续静注丙泊酚5~7mg·kg-1·h-1,间断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G+E组于诱导前取T5-9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5ml,测定麻醉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诱导麻醉平稳后开始追加适量硬膜外药量(1%利多卡因5~10ml不等),以保持循环稳定为准。切皮前给予适量芬太尼完善镇痛。于麻醉前、切皮后10min、30min、1h、2h、术毕时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全麻药用量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G+E组血清皮质醇在切皮后10min、30min、1h明显低于G组(P<0.05);NE及E在切皮后各时点明显低于G组(P<0.05);两组间IL-6浓度无显著性差异。G+E组MAP、HR在切皮后各时点显著低于G组(P<0.01)。30例病人术毕血清IL-6浓度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54,P<0.05),G+E组全麻药用量及术毕清醒时间显著低于G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人开胸手术可减轻应激反应,循环稳定,术毕清醒快,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老年开胸手术病人3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C组)。于麻醉前、术毕、术后6 h2、4 h、48 h采血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cTnT的浓度。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CK、AST、LDH在术毕及术后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cTnT在术后显著高于麻醉前(P<0.01)。C组除CK在术毕24 h高于麻醉前外(P<0.01),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CK、AST在术毕及术后6 h显著低于G组(P<0.05),LDH在术后6 h显著低于G组(P<0.05),而cTnT在术后6 h2、4 h及48 h均显著低于G组(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更能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硬膜外麻醉(EA)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阻滞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SA分级为Ⅱ~Ⅲ级下肢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Ⅱ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EA)。记录两组椎管内注药前(T0)、注药后5min(T1)、10min(T2)、15min(T3)、20min(T4)、30min(T5)及术毕(T6)SBP、DBP、HR、SP02的数值,用Bromage法判定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效果、麻醉合并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Ⅱ组明显短(P〈0.05);Ⅰ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Ⅱ组(P〈0.01);Bromage评分Ⅰ组明显优于Ⅱ组(P〈0.01);两组间合并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EA起效快,肌肉松弛好,麻醉效果确切,用于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腰丛-坐骨神6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每组各21例.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分别注入1%利4多卡因15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及1%利多卡因5 ml和0.5%罗哌卡因20ml;EA组给予0.5%罗哌卡因10~15 ml.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麻醉后10、20、30、60 min EA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和N组同一时间点(P<0.05).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相近(P>0.05),但N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436.5±103.3)、(307.3±112.4)min]长于EA组[(305.2±110.8)、(189.3±84.5)min](P<0.05).术后EA组有4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N组无恶心呕吐发生.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阻滞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作用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高胸段硬膜外阻滞防止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 对2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治疗组予以高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方法,术毕予经硬膜外镇痛泵镇痛,观察其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ECG变化,血清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MB)定性变化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术后镇痛效果.并与采用单纯全身麻醉的方法,术后予经静脉镇痛泵镇痛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平稳(P<0.05);对照组ECG示ST段压低幅度的总和在术毕拔管时和术后10 h时增加明显且高于治疗组同时间点(P<0.05);对照组术后10、24 h时肌钙蛋白I阳性和术后24 h CPK-MB阳性率要明显高于治疗组同时间点(P<0.05);治疗组术后镇痛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以减少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心病肌缺血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用于开胸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探讨两种药物复合应用的安全性. 方法 9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即B组(0.15 mg/ml布托啡诺)、F组(20 μg/ml芬太尼)和BF组(0.1 mg/ml布托啡诺+10μg/ml芬太尼).在手术缝合皮肤前接镇痛泵,记录手术后1、4、8、12、24和48 h患者镇痛评分、镇静评分、Bp、HR、R、SpO2、按压次数、镇痛药物消耗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等.结果 B组患者在术后1、4、8和12 h的镇痛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与BF组镇痛评分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B组和BF组1、4、8和12 h镇静评分较高,但无过度镇静的发生.从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调查看,B组满意度最低,BF组最高,F组略低于BF组.F组患者发生皮肤瘙痒(16.7%)、恶心呕吐(23.3%)的比例较高,B组的镇痛效果较差,但B组及BF组均无皮肤瘙痒的发生.结论 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应用于开胸术后患者白控静脉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布托啡诺适度的镇静作用成为患者满意度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局部麻醉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Ⅲ、Ⅳ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组在局部麻醉(局部麻醉组,73例)和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麻醉(腰硬组,77例)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对比观察两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结果 手术后两组患者原有症状均得到满意改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局部麻醉组与腰硬组分别为(4.8±1.1)d与(6.8±1.1)d、(3980±639)元与(5128±728)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9.6%、2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疼痛指数、肛门失禁和瘙痒、术后残留皮赘和术后痔脱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局部麻醉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安全可行,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在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发生尿潴留几率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用于开胸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探讨两种药物复合应用的安全性。方法9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即B组(0.15mg/ml布托啡诺)、F组(20阻洲芬太尼)和BF组(0.1mg/ml布托啡诺+10μg/ml芬太尼)。在手术缝合皮肤前接镇痛泵,记录手术后1、4、8、12、24和48h患者镇痛评分、镇静评分、Bp、HR、R、SpO2、按压次数、镇痛药物消耗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等。结果B组患者在术后1、4、8和12h的镇痛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与BF组镇痛评分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组比较,B组和BF组1、4、8和12h镇静评分较高,但无过度镇静的发生。从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调查看,B组满意度最低,BE组最高,F组略低于BE组。F组患者发生皮肤瘙痒(16.7%)、恶心呕吐(23.3%)的比例较高,B组的镇痛效果较差,但B组及BF组均无皮肤瘙痒的发生。结论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应用于开胸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布托啡诺适度的镇静作用成为患者满意度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围术期心肌酶及心电图ST段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OPCAB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对照组为单纯全麻组,在麻醉诱导前(T0)、术后1h(T1)、24h(T2)、48h(T3)4个时间点抽取血样测定血浆肌钙蛋白(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并记录患者1-7d心电图ST段的动态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无一例转为体外循环。术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K、CK-MB、cTn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心电图监测显示观察组术后ST段抬高导联数3d内较术前均有所增多,在术后第4天开始下降,术后第7天已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各时间点增多均较观察组更明显,在第5天开始下降,但一直较术前高(P〈0.05)。术后两组各时间点ST段下移的导联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为OPCAB围术期心肌提供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老年人硬膜外利多卡因和芬太尼麻醉后腔内注入20 ml 0.9%氯化钠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拟行泌尿外科手术患者7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冲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局麻药为1.73%碳酸利多卡因10 ml+芬太尼50μg(1 ml).术毕冲洗组患者接受硬膜外腔注入0.9%氯化钠20ml,对照组不注入0.9%氯化钠;观察10min后,拔出硬膜外导管.结果冲洗组患者术后感觉阻滞消退3个节段、运动阻滞消退到1级时间及术后1 h运动阻滞发生率[(24.6±15.9)min、(32.7±13.4)min、5例(14.3%)]明显小于对照组[(32.8±16.7)min、(47.9±22.6)min、14例(40.0%)](P<0.05或<0.01).两组术后1~6 h使用镇痛药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老年人硬膜外阻滞后腔内注入0.9%氯化钠冲洗可促进运动和感觉阻滞的恢复,不影响硬膜外芬太尼的镇痛效果,20 ml 0.9%氯化钠已足够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剖宫产术患者200例,随机分S组(0.75%罗哌卡因+0.75 μg/ml舒芬太尼)和R组(0.75%罗哌卡因),每组各100例,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术,头向置管3 cm,分次注入局麻药至麻醉阻滞平面L4~T6,术中监测血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评价麻醉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与R组比较,S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4.5±1.2)min]及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13±5)min]显著缩短(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402±150)min]明显延长(P<0.05);S组麻醉效果优于R组,恶心呕吐、胸闷和寒战的发生率均较R组低(P<0.05).两种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术具有用量少、麻醉效果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