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资料。结果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支架远端内膜撕裂、逆行夹层、脑梗死、支架移位、支架植入假腔、下肢缺血以及支架断裂。治疗方法为再次TEVAR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34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未愈。术后30天死亡率为2.3%(1/44)。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23.5个月,并发症的总死亡率为6.8%(3/44)。死亡原因为脑梗死及主动脉瘤破裂。结论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导致的并发症有不同的后续治疗问题。严格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支架选择及专业化的腔内手术技术能够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6月至2007年9月,84例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接受了 TEVAR.从起病至实施TEVAR为1~120个月,平均(13.9±22.0)个月.随访6~86个月,平均(33.2±19.2)个月.结果 腔内修复术中,破口被完全封闭77例,内漏发生率为8.3%.1个月的病死率为1.2%.1例在术后1个月发生逆行A型主动脉夹层,行急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置换术.4例实施了第2次TEVAR,其中3例为封堵内漏,另1例是覆膜支架远端出现新的内膜撕裂.7例在随访期内死亡(8.4%),其中3例死于内漏引起的胸主动脉破裂,1例腹主动脉持续性扩张导致降主动脉破裂死亡,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夹层无关,还有1例死因不详.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7年生存率为84.4%.结论 早期和中期随访结果显示,TEVAR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的.内漏是随访期的主要死因.随着外科医师经验的积累以及覆膜支架的改进,TEVAR会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急、慢性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措施。方法 2001年7月~2011年6月98例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夹层96例,腹主动脉夹层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89例,慢性9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83例,外科手术修复1例,保守治疗10例,术前夹层动脉瘤突然破裂死亡4例。采用直型带膜支架修复80例,分支带膜支架修复3例。杂交手术7例,先行右腋动脉-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5例,行左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2例。保守治疗的10例中,4例经1周治疗痊愈。9例慢性主动脉夹层发现夹层不断扩大,采取腔内修复治疗。结果 83例腔内修复手术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2.4%(2/83),死亡原因:1例术后1周因心包填塞(尸检结果),1例为不明原因于术后第2天死亡,考虑为其他位置再次破裂所致;余81例术后恢复良好,无脑卒中发生。腔内手术发生Ⅰ型内漏14例(16.9%);81例出院时夹层内血栓形成69例,12例夹层中仍可见部分血流。保守治疗的10例,6例显示夹层内血栓形成,其余变化不大。84例随访2~121个月,平均36.5月,随访率91.3%(84/92),其中TEVAR随访75例,保守治疗随访8例,外科手术随访1例:1例腔内修复术后3个月胸降主动脉再次破裂死亡,2例Ⅰ型内漏存在,夹层不断扩大,再次放置带膜支架后消失,其余病例情况良好。结论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要积极,TEVAR为首选,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应注意随访,必要时采用TEVAR治疗。  相似文献   

4.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十分常见且异常凶险的心血管疾病。由于腔内治疗具有安全性更高以及手术创伤较小等优势, 目前主要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治疗。逆行性A型夹层是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并造成相当死亡率的严重腔内治疗并发症。本文从TEVAR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的分型、形成机制、危险因素、管理和治疗等方面的特点作一综述, 以期在临床实践中对该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1994年Dake等[1]首次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用于胸主动脉瘤的治疗,并于1999年实施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2].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腔内修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多项优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证实.但是随着腔内治疗经验的增加,内漏、逆行性A型夹层等并发症已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将对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类别及诊治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期疗效。随访43例,随访时间1~30个月。结果:51例手术即刻全部成功,围手术期死亡1例。手术后并发症Ⅰ型内漏8例,肺部感染3例,下肢动脉栓塞2例,逆行性A型夹层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随访期内共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与夹层本身有关。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并发症不容忽视。术后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仍待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13年3~6月采用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41~76(58.3±10.2)岁,分析其疗效。结果20例患者中,治愈18例,自动出院1例,术后死亡1例。随访满3个月者16例,随访率88.9%。全部随访患者支架范同内真腔管径有所恢复,假腔或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TEVAR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瘤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特别是为高龄和合并严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优势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后的主动脉重塑过程及形态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诊断为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且行TEVAR手术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利用CTA图像测量原发破口水平、气管分叉水平、腹腔干动脉水平及左肾动脉下缘水平真腔、假腔直径,并计算术后真、假腔直径变化率.结果 近端破口水平,术后真腔扩大及假腔缩小在术后1个月和1年最为明显(P〈0.05),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较为稳定,真、假腔均无明显变化(P〉0.05).气管分叉水平,真腔持续扩大而假腔持续缩小.在腹腔干动脉及左肾动脉下缘水平,真腔直径呈缓慢增大趋势,而假腔直径变化不明显.结论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重塑较佳,真腔得到明显恢复,假腔明显减小,假腔血栓形成并吸收率高,而对于支架血管未能覆盖的降主动脉远端重塑作用则较差.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以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患者。由于主动脉夹层疾病本身的复杂性,术后存在相关并发症。I型内漏造成假腔进一步增大,最终导致破裂,是TEVAR术后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方案及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4月5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入院后给予卧床休息、降压、止痛等内科治疗,渡过急性期后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39例成功渡过急性期,人院15~56d(中位数21d)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人术,均成功封堵破口,术后I型内漏3例,脑梗死2例(其中1例死亡);7例未能渡过急性期破裂死亡;6例转院。结论急性期内科保守治疗及慢性期行带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案;稳定血压及患者的依从性是内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8月134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3例,女41例。年龄32~82岁,(56.4±8.3)岁。全麻,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结合术前影像学、术后门诊影像学随访资料,观察夹层病变演化过程,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34例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均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原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释放支架165枚。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9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3个月,(25.6±8.4)月,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12例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 ~2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多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处理该病的临床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5月因多破口(≥2个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收TEVAR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除近心端第一破口外,使用外科方式处理远端夹层破口为处理组,否则为非处理组.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内胸背疼痛发病率、远端夹层进展情况、假腔变化情况、远端破口获益情况.结果 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67例,所有腔内修复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术后6个月内无死亡病例.处理组7例,非处理组60例.TEVAR后两组胸背疼痛发病率、远端夹层进展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夹层假腔较非处理组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处理组19例患者通过夹层远端破口的血流供应腹腔内脏动脉.结论 TEVAR是治疗多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有效的手术方式,远端破口应根据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或尽量不处理.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主动脉夹层在传统意义上是病程超过2周的主动脉夹层,这是根据尸检发现74%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于最初的14天内来确定的急性与慢性的分界[1]。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BAD)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理过程差异很大,其僵硬的夹层内膜片以及相对固化的真假腔形态,使得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的主动脉重塑及假腔血栓化较差,从而影响了TEVAR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TEVAR为代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在我国广泛开展,技术日趋成熟,患者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如何重建弓上分支动脉尚无明确规范。腔内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术者提供了复合以及全腔内手术的新选项,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中检验。如何取舍则要综合考...  相似文献   

16.
<正>近20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已得到国内外广泛应用[1-6],其适应证如下:(1)夹层破裂或破裂先兆或濒临破裂;(2)难控性高血压和疼痛;(3)内脏或肢体缺血;(4)主动脉直径大于5 cm或短期内迅速扩大;(5)主动脉周围渗出[2,7-8]。实施该技术的核心目标是:采用覆膜支架及相关辅助器具从腔内消除主动脉近端的裂口(假腔入口),从而诱导假腔血栓、主动脉重塑[1-8]。通过大量病例  相似文献   

17.
自1999年Dake等首次报道应用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封堵主动脉夹层的近端破口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以来,大部分病例真腔血供改善、假腔逐渐血栓化、远端主动脉重新塑形,但是仍有部分病例支架远端主动脉假腔持续增大形成夹层动脉瘤,影响真腔供血甚至破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远端破口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1月-2012年4月168例行TEVAR的Stam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根据远端破口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4型:Ⅰ型:破口位于支架尾部;Ⅱ型:破口位于胸腹主动脉,距离内脏动脉较近或累及内脏动脉;Ⅲ型:破口位于肾下腹主动脉,破口未累及内脏动脉;Ⅳ型:破口位于髂动脉.据此分型标准,对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远端破口的82例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决定手术时机.结果 有82例患者支架远端仍有破口,临床分型为Ⅰ型:12例出现支架尾部破口,均行支架远端破口腔内隔绝术;Ⅱ型:47例破口位于腹主动脉并累计内脏动脉,经随访,其中4例在随访中发现假腔持续扩大或伴有症状,行“杂交”手术,即先行内脏动脉重建(髂动脉-双肾动脉,髂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髂动脉-腹腔干人工血管搭桥术),二期行胸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43例患者随访发现假腔无扩大,目前继续随访.Ⅲ型:13例破口位于肾下腹主动脉,均行腔内隔绝术.Ⅳ型:10例破口位于髂动脉,均行腔内隔绝术.术后围手术期无死亡.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 ~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8.4)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对于TEVAR术后远端破口,应根据个体情况,结合临床分型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最初仅被用于扩张性主动脉瘤的治疗,并获得满意的疗效。而TEVAR首次应用主动脉夹层则是于1999年分别由Dake等[1]和Nienaber等[2]报道,至今已超过10年。Dake对急性夹层TEVAR治疗的病人平均随访13个月,完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未接受过主动脉弓部置换的马方综合征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治疗TBAD的未接受过主动脉弓部置换的23例马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 女性8例;年龄(38.0±11.0)岁(范围:24~56岁), 其中12例患者有升主动脉手术史。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再干预情况, 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1.3%(21/23)。2例手术失败患者, 1例出现少量Ⅰa型内漏, 随访期间消失;1例出现支架远端内膜脱套, 再次植入第2枚支架, 两枚支架重叠处出现少量Ⅲ型内漏, 随访期间消失。围手术期死亡1例(4.3%)。随访时间[M(IQR)]60(48)个月(范围:12~132个月)。7例患者需要再干预, 原因包括远端支架源性新破口3例, 远端瘤样扩张2例, Ⅰa型内漏1例及近端逆行撕裂性A型夹层1例。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86.7%(95%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