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建立判别方程探讨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因素。方法:以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及保健体检的老年妇女各30例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观察。分为骨折组和对照组。其中骨折组来自2002—02/2004—02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对照组来自同期在该院进行社区保健体检的健康老年妇女。两组受试者均知情同意。①两组受试者髋部骨密度测定:应用DEXA骨密度测定仪及握力器。骨折组测量健侧,对照组测量左侧,颈干角和左手握拳力。②体质量指数,根据身高和体质量算出。③确定个人及家族女性骨折史。④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建立: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家族史(X1)、股骨颈骨密度(X2)、Ward区骨密度(X3)、颈干角(X4)、人体质量指数(X5)和左手握拳力(X6)6个因素判别因子,建立判别方程。结果:①两组患者家庭及个人骨折史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有骨折史者显著高于对照组(18,8,r=6.491,P=0.011)。②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Ward区骨密度、颈干角、体质量指数和左手握拳力。③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建立:Y2=-8.802X1+88.803X2+9.936X3+8.119X4+2.634X5+22.439X6-691.647;Y0=-9.901X1+93.959X2+15.872X3+8.045X4+3.037X5+23.533X6-696.287;将判别方程进行组内回代检验,特异度为76.7%,灵敏度为86.7%,预测正确率为81.7%。④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比较:用标准化回归系数作比较,颈干角为0.487,Ward区骨密度为0.472,体质量指数为0.533,左手握拳力为0.458,可见体质量指数对骨折发生的影响最大。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髋部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体质量指数、肌肉力量与健康状况、活动量的大小、跌倒、家族女性及个人骨折史等均与髋部骨折有关。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因素的作用,才能准确预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能更全面反映骨折的危险性程度,预测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2.
股骨上端几何结构和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股骨上端几何结构和骨密度的分析,了解其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3/2004-04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髋部骨折骨质疏松的患者47例。另选择门诊健康查体的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股骨颈、Ward’s三角和转子处骨密度。所有受试对象均拍摄包括股骨上段在内的X线骨盆平片,测量股骨颈轴长及颈干角,同一平面股骨上端骨皮质厚度,并测定Singh指数。结果:参与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股骨近端3个部位骨密度:骨折组股骨颈骨密度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转子处骨密度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股骨上端几何结构测量数据:骨折组颈干角和股骨颈轴长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折组同一平面股骨上端骨皮质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Singh指数Ⅲ度以下人数所占百分比:骨折组的Singh指数Ⅲ度以下占83%,对照组为54%,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髋部骨密度、股骨上端几何结构结合Singh指数可以提高对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变化,结合骨密度测定,分析其对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50岁以上绝经后女性受检者300例(其中绝经后2型糖尿病组160例,健康对照组140例),测定体质量,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利用美国GE-Lunar 双能 X 线骨密度仪及其配置的高级髋关节分析软件包,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和髋几何参数(包括髋关节中轴长、颈干角),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绝经后2型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股骨近端骨密度及几何结构测量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及髋部骨折组的髋关节中轴长均增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量正常组 Ward′s 区骨密度及颈干角,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及髋部骨折组 Ward′s 区骨密度降低、颈干角减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及髋部骨折组的患者髋关节中轴长、颈干角等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特点,使骨骼负荷增加,是导致骨折发生的重要因素,可作为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背景:绝经后妇女易于发生骨质疏松,不同年龄和体质量的人群,其骨量丢失的规律不同。目的:分析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设计:以绝经妇女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检测。单位:一所省级中医药研究院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一所大学医院骨科及一所大学骨伤系。对象:2000-09/2003-08福州地区自然绝经后妇女603例。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记录患者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用SPSS软件相关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结果: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的相关性十分显著;低体质量组骨密度明显低于超体质量组(P&;lt;0.01);影响腰椎、大转子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体质量,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为绝经年限和体质量。影响腰椎骨密度的因素依次为年龄、体质量和绝经年龄,回归方程:y=0.927-0.0093X1+0.0037X2+0.004X3,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绝经年限、体质量和绝经年龄,回归方程:y=0.687-0.0081X1+0.0048X2-0.0034X3,影响大转子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年龄、体质量和绝经年限,回归方程:y=0.591—0.0038X1+0.0042X2-0.0024X3.影响Ward’s区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年龄、人体质量指数和绝经年限,回归方程:y=0.686-0.0072X1+0.0136X2-0.0046X3。结论: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呈下降趋势,对于体瘦者,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质量组及肥胖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变化,结合骨密度测定,分析其对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0岁以上受检者233例,其中髋部新鲜骨质疏松性骨折组46例,对照组187例,利用法国Osteocore 3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其配置的高级骨科专用分析测量工具包,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和几何结构,包括股骨颈轴长、颈干角、内侧偏距和颈长,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髋部骨折组与对照组的股骨近端几何结构测量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分析,与对照组比较,髋部骨折组中股骨颈轴长、内侧偏距和颈长均增大(P<0.05),颈干角减小(P<0.05),与其它各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股骨颈轴长、颈干角、内侧偏距和颈长等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特点,使骨骼负荷增加,是导致骨折发生的重要因素,结合骨密度测定,可以提高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运动疗法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问骨折的预后及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运动疗法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分三个阶段给予自编运动体疗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与术后6个月股骨上段Singh指数、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密度的变化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运动疗法组术后近期及远期均无并发症发生。26例术后6个月髋部X线片Singh指数较术前增加1度。术后6个月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密度检查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有5例发生骨吸收骨折再移位并发症。21例术后6个月髋部X线片显示股骨上段Singh指数较术前减少1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密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示:运动疗法组与对照组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运动疗法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围手术期给予运动疗法干预除可以有效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症.促进骨折修复及增加骨量外,患者还能够获得更高的生活活动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绝经后妇女易于发生骨质疏松,不同年龄和体质量的人群,其骨量丢失的规律不同.目的分析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设计以绝经妇女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检测.单位一所省级中医药研究院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一所大学医院骨科及一所大学骨伤系. 对象2000-09/2003-08福州地区自然绝经后妇女603例.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记录患者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用SPSS软件相关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结果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的相关性十分显著;低体质量组骨密度明显低于超体质量组(P<0.01);影响腰椎、大转子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体质量,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为绝经年限和体质量.影响腰椎骨密度的因素依次为年龄、体质量和绝经年龄,回归方程y=0.927-0.009 3X1+0.003 7X2+0.004X3,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绝经年限、体质量和绝经年龄,回归方程y=0.687-0.008 1X1+0.004 8X2-0.003 4X3,影响大转子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年龄、体质量和绝经年限,回归方程y=0.591-0.003 8X1+0.004 2X2-0.002 4X3,影响Ward's区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年龄、人体质量指数和绝经年限,回归方程y=0.686-0.007 2X 1+0.013 6X2-0.004 6X3.结论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呈下降趋势,对于体瘦者,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质量组及肥胖组.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骨密度测量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对髋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测定方面的质量控制国内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应用DPX-MD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髋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骨的短期精密度差异.方法:根据骨质疏松程度分类标准,将20例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1个附带软组织的死体髋部由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提供.采用DPX-MD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每例受试者髋部骨骼的骨密度,1次/d,连续测定5 d.各部位的骨密度值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由不同骨密度的均值除标准差得到变异系数,即短期精密度.结果与结论:髋部的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大转子内区、髋部总体这5个区域比较,各组每例受试者均为髋部总体骨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小,说明髋部总体区的短期精密度最好,股骨颈次之,Ward三角区骨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大,这可能与其难准确定位有关.骨量正常组骨密度变异系数小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其短期精密度最好,死体各区域骨密度的变异系数值均大于上述4组,说明其短期精密度最差.结果提示不同条件髋部骨骼的短期精密度存在差异,在临床药物疗效观察过程中进行骨密度检测时,可选择影响最小的髋部总体区域,其次为股骨颈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海社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城郊差异。方法:入组上海老年女性城区2 033人和郊区2 395人。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质量、平均握力、跟骨超声骨密度、跌倒平衡测试等。结果:城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高于郊区(26.27%vs 21.67%,P0.01)。城区老年女性椎体骨折的构成比显著高于郊区(18.35%vs 12.14%,P0.01),而郊区四肢骨折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城区(79.77%vs 73.78%,P0.01)。城区老年女性的平均年龄、接受高等教育程度、父母髋部骨折史、奶制品摄入、钙剂补充、跟骨超声骨密度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近1年跌倒发生史、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和5次坐立测试(five timed chair rising test,CRT)完成时间均高于农村老年女性(P0.01或0.05);城区老年女性户外锻炼活动量多的比例低于郊区(P0.001)。城区中,年龄越大、父母髋部骨折史、近1年跌倒史、TUG完成时间延长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跟骨超声骨密度T值越高是保护因素;郊区中,年龄越大、近1年有跌倒史、TUG完成时间延长是独立危险因素,户外锻炼活动量多则是保护因素。结论:上海城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高于郊区,高龄和跌倒是两组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城区老年女性有父母髋部骨折史、跟骨超声骨密度低者更易骨折,郊区老年女性户外锻炼活动量多是保护因素;应重视城郊居民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提供不同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背景: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相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对于危险基因型的研究还存在商榷余地。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检查的老年健康妇女120例,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选择限制性内切酶PvuⅡ和XbaⅠ进行酶切,分析基因型的分布与频率。同时选择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三角处的骨密度值。结果与结论:XbaⅠ酶切基因型XX 6例,Xx 78例,xx 36例;PvuⅡ酶切PP 32例,Pp 50例,pp 38例。不同基因型老年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与体质量指数值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vuⅡ酶切PP基因型妇女的大转子与ward三角处的骨密度值明显大于Pp及pp妇女(P<0.05);而XbaⅠ酶切基因多态性在老年妇女中股骨颈、大转子与Ward三角的骨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妇女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等位基因对老年妇女大转子与Ward三角处的骨密度的维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