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8例经颈动脉超声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行斑块高分辨力MRI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结果:28例17个不稳定性斑块和15个稳定性斑块中,高分辨力MRI显示钙化、脂质核心、纤维帽、斑块内出血及纤维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分辨力MRI对斑块成分及稳定性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成分、斑块发生部位、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164例均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较大分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件质和成分、斑块好发部位以及造成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并与13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64例中,颈动脉颅外段斑块137例(占83.5%),其中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好发(97/137,70.8%).颈动脉单纯斑块75例,其中非钙化性斑块(含多发)26例,占15.9%,钙化斑块(含多发)49例,占29.9%;颈动脉混合性斑块89例,占54.2%.72例颈动脉管腔中一重度狭窄患者中,52例(占72.2%)伴发同侧脑梗死;1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中,11例(占91.7%)伴发同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和检出数量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5).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成分、斑块的数量、斑块的发生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双源CT血管造影可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病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超声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分别检测颈部血管8个位点的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并对IMT、IMTarea、MIMT、斑块积分、超声声像分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IMT、IMTarea、MIMT、血管内径、斑块积分、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并评估斑块性质.资料与方法 对206例可疑颈动脉斑块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部CTA,根据CT值的不同,并与邻近组织结构(肌肉、脂肪以及骨骼)的Cr值比较,分析斑块成分,并将斑块分组.结果 206例(共分析颈动脉412支)中,15例双侧颈动脉和48例单侧颈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CTA发现双侧颈动脉病变者134例.颈动脉CTA发现颈动脉异常者334支,其中196支表现为管壁弥漫性增厚,138支表现为不规则斑块.不稳定斑块组77支,其中35支以单纯脂质成分为主,28支以单纯纤维成分为主,14支发现混合斑块;稳定斑块组以单纯钙化成分为主者50支,多发钙化斑块11支.结论 颈动脉CTA可以分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并初步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RI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检查的60例体检正常的无脑梗死健康者(对照组),两组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二维时间飞跃法(2D-TOF)成像、T1WI、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55例颈动脉颅外段检出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中老年人常规进行1.5T MRI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预测,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因素,对积极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脑梗死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水平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MR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40例无脑梗死的健康者(对照组)血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Caspase-3水平,并用MRI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二维时间飞跃法(2D-TOF)成像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经颈动脉MRI检查发现颈动脉颅外段均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29例(不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性斑块11例(稳定斑块亚组)。与对照组血清Caspase-3水平[(16.80+2.75)pg/ml]比较,急性脑梗死组血清Caspase-3水平[(36.41±3.45)pg/ml]明显升高(P<0.05);而其中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Caspase-3水平[(39.32±3.78)pg/ml]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31.70±2.80)pg/ml](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aspase-3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内Caspase-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MRI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动脉位置表浅,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窗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约23%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1],其中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或“脆弱斑块”(vu lnerab le p laque)的破裂、脱落是致病的主要形式。G lagov等[2]发现,由于血管壁外界的代偿性扩张,即使粥样硬化斑块的容积有较大增加,管腔的截面积仍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除非这种变化已经积累到相当程度,否则单纯测量狭窄程度有时不能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因此,在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及其成分的变化。高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3.0T MRI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成分及其分布的特点.方法:对37例经超声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进行3.0T MRI检查,分析斑块高分辨MR图像,根据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判定斑块不稳定情况,定量测量管腔、管壁、斑块成分的面积比例、纵向长度,并计算总管腔面积、血管负荷指数、偏心指数.结果:3.0T MRI共发现15例不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在血管纵向分布上大面积脂质核心长度分别为7mm、0mm;血管负荷指数中位数分别为0.69、0.58;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2.1%和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偏心分布更明显,狭窄范围更长.平均管腔面积为23.87 mm2、30.16mm2,偏心指数分别为3.65、2.79,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斑块在纵向及血管横断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3.0T MRI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成分及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的浓度,并加以分析评价。结果:不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具有相关性,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55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根据超声斑块形态分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组30例和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P)组25例,另选30例无斑块组(NCP)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ET、NO的含量。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ET、NO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ET,NO与患者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颈动脉超声对评估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定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超声观测其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统计分析三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法)、斑块总面积之间的差别;以及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积分、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和斑块总面积,重度和中度狭窄组均明显大于轻度狭窄组(P 0.05),重度狭窄组又明显大于中度狭窄组(P 0.05);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也会随之加重。颈动脉超声对评估冠心病严重程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静  陈越平 《西南军医》2008,10(4):15-1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7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根据超声斑块形态分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组30例和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P)组40例,另选50例无斑块者(NCP)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脂水平的含量。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患者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辛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将临床收集的120例高血脂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辛伐他汀,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者服用非他汀类药物.6个月后检测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加重.结论:辛伐他汀能稳定或减轻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病人血脂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10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的斑块特点、血液动力学改变及病人血脂分析。结果 超声检查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血液生化检查甘油三脂升高42例,占42%,总胆固醇(CHOL)升高31例,占3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对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MSCT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与血管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是决定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而斑块的稳定性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直接相关.多层螺旋CT(MSCT)不但能够发现粥样硬化斑块,而且能通过斑块CT值的测量,对其主要成分和类型进行评估,是一种可无创性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局部血流动力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破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低切应力促进斑块形成,高切应力诱发斑块破裂等。基于DSA、CTA及MRI获得的三维影像数据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MR相位对比法可获得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指标。综合斑块的形态、成分特征及斑块周围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可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是决定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而斑块的稳定性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直接相关。多层螺旋CT(MSCT)不但能够发现粥样硬化斑块,而且能通过斑块CT值的测量,对其主要成分和类型进行评估,是一种可无创性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0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A组)、脑供血不足患者(B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健康体检者(C组)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A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与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与稳定性颈动脉硬化性斑块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利用18F-FDG PET联合MRI的方法可以同时提供斑块代谢、形态及成分方面的信息,大大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利用18F-FDG PET联合MRI的方法可以同时提供斑块代谢、形态及成分方面的信息,大大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