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收集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和微创穿刺组各48例,分别采取神经内镜和微创穿刺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术后1、3、7 d复查头部CT计算残余血肿量、血肿清除率;术后7 d、1个月、3个月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和生活能力(BI评分)。同时记录术后1个月内再出血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内镜组的手术时长较微创穿刺组显著增长(P=0.020),术中出血量未见显著差异。术后内镜组的残余血肿量明显低于微创穿刺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微创穿刺组(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的NIHSS、BI分别呈现下降和上升的趋势,且内镜组优于微创穿刺组(P0.05)。内镜组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微创穿刺组(P=0.026),内镜组的颅内感染为2.27%,微创穿刺组为11.3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04)。结论神经内镜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微创穿刺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神经内镜组)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2例(常规手术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2.1±1.2)小时],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4.1±2.1)小时](P0.01)。平均失血量神经内镜组为(52.5±11.3)ml,常规手术组为(458.2±185.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5,P0.01)。神经内镜组颅内血肿平均清除率[(94.8±5.2)%]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81.2±18.8)%](P0.05)。依据ADL分级法,神经内镜组预后优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切口小,骨窗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病人的手术效果及对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HICH病人11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微创组48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开颅组62例(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ICU时间、住院总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病人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微创组和开颅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0.6±22.1)分钟和(179.4±29.5)分钟,手术出血量分别为(37.2±8.6)ml和(187.5±32.0)ml,ICU时间分别为(4.2±1.0)天和(5.9±1.5)天,住院总时间分别为(15.8±2.0)天和(19.4±2.8)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血肿清除率为(90.6±6.2)%,开颅组为(86.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病人术后4周及术后3个月的NIHSS评分分别为13.9±3.7和6.8±1.8,开颅组对应时间点分别为15.5±4.1和8.2±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的MMSE评分(24.8±2.8)高于开颅组(22.5±3.6)(P0.05);术后4周及术后3个月,微创组的ADL评分(49.8±6.2,71.3±5.8)均高于开颅组(46.3±5.7,67.5±6.2)(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HICH较小骨窗开颅手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血肿清除及术后病人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用于治疗老年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共152例。所有病例均明确有手术指征,并排除手术禁忌征。按照随机分组法,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72例(47.4%),开颅血肿清除术80例(52.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脑内血肿残余量、术后APACHEⅡ评分、术后气管切开比例、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比例。结果穿刺引流组与开颅组一般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改良Charlson合并症指数、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术前脑血肿量、血肿破入脑室、发病到手术时间和术后再出血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穿刺引流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开颅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颅组(P0.05),术后脑血肿残余量明显多于开颅组(P0.05),术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比例明显下降(P0.05),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患者比例显著下降(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可能对该类患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方法 小骨窗血肿清除引流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8例;微创穿刺碎吸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9例.根据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定两组病例的预后情况,分别计算恢复率、重残率、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对未发展到脑疝晚期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引流和微创穿刺碎吸两种手术方式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创穿刺碎吸组的恢复情况要好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引流组,存活下来的患者的重残率低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引流组(P<0.05).结论 微创穿刺碎吸术与小骨窗术二者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术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开颅术,重残率低于开颅术.因此,微创术适合基层医院治疗未发展到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及为合并脑疝或脑疝前期患者赢得开颅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75例,行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穿刺组75例,行CT定位下经皮微创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穿刺到预先设定位置成功率、血肿清除率、术后3个月预后分级和预后优良率。结果与穿刺组相比,内镜组穿刺至预设位置成功率、术后血肿清除率均明显增高(P0.05),术后3个月内镜组预后优良率为86.66%,明显高于穿刺组的69.33%(P0.05)。结论 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HICH的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基底节区脑出血小骨窗血肿清除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3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小骨窗血肿清除组(显微手术组,n=15)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组(微创手术组,n=15)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血肿量、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肿量均显著低于术前血肿量(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前血肿量差异不显著(P0.05),微创手术组患者的术后血肿量显著低于显微手术组(P0.05),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显微手术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0%(3/15)、26.7%(4/15)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的临床效果较小骨窗血肿清除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钻孔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开颅手术组48例,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钻孔引流组50例,采用钻孔穿刺血肿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远期疗效及预后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6个月,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开颅手术组预后不良(ADL1~ADL3)23例(47.92%),钻孔引流组预后不良22例(44.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P0.05);对于血肿量50 cm3的患者,开颅手术组预后不良10例(45.45%,10/22),钻孔引流组预后不良16例(80.00%,16/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0,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钻孔穿刺血肿引流术的临床效果相当,采取何种术式应根据患者病情及血肿量来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针是提高患者预后、降低致残与致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01月01日至2018年08月31日期间我科收治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性匹配原则分为开颅组和内镜组,分别为49例和53例,以保证两组患者病情的可比性。开颅组进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内镜组进行完全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相关信息、术后并发症差异、临床预后差异,以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弊。结果开颅组患者和内镜组患者在手术用时、血肿清楚率、再出血发生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内镜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低于开颅组,术后2周、3个月时GCS评分要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和内镜组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术口感染、术后癫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脑水肿的发生率上内镜组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的GOS评分、ADL评分平均秩次均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优于传统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0.
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传统开放手术与经胸-乳入路内镜手术的效果。收集2014年10月—2017年10月行手术治疗PTC患者573例,其中457例行开放甲状腺切除手术(开放手术组),116例行经胸-乳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内镜手术组)。对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并发症、手术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开放手术组平均年龄为47.53岁,内镜手术组为28.33岁(P0.01);开放手术组手术范围较内镜手术组广泛,但是内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较长(P0.01);开放手术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9.77 d,内镜手术组为7.31 d(P0.05);开放手术组的肿瘤直径大于内镜手术组(P0.05),内镜手术组清除的淋巴结数目较开放手术组少(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内镜手术组的手术切口明显小于开放手术组,且位于隐蔽的部位。经胸-乳入路内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PTC手术效果相似,美容效果更好。因此,对选择性的PTC患者行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是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钻孔引流手术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头颅CT表现为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适宜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7至2016年符合条件的78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治疗的过程。其中的40例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手术(单孔)治疗,38例采用微创穿刺手术(双针法)治疗。结果钻孔引流手术组的术后残余液量为(15±5)ml,微创穿刺手术组术后的残余液量为(26±7)ml。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复发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钻孔引流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小骨窗微创开颅清除血肿手术和CT引导下的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手术的疗效对比。方法将1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小骨窗组94例实施小骨窗微创开颅清除血肿手术,CT引导组95例实施CT引导下的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手术。结果小骨窗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所需时间少于CT引导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CT引导组,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CT引导组,ADL评分级明显优于CT引导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小骨窗微创开颅清除血肿手术,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辅助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实施神经内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入住ICU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的CSS评分和ADL评分均少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的临床效果,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因外伤引起的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及时建立有效的通气和循环,两组均采取开颅清除颅内血肿手术并行去骨瓣减压手术且预后方法一致。其中观察组手术前先采取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血肿再行开颅手术,对照组直接采取常规行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与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住院时间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GOS评分,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前采用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患者,创伤较小,迅速缓解颅内高压,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引流效果好,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多种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12例,依据手术术式将这些患者分为联合应用多种微创方法治疗组(微创手术组,n=156)和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组(传统手术组,n=156)两组,微创手术组患者联合应用多种微创方法治疗,给予患者激光闭合微创手术治疗,处理完大隐静脉主干后联合属支点式抽剥及泡沫硬化剂注射;传统手术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给予患者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分段抽剥术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创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切口长度显著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切口数量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微创手术组患者中皮肤麻木3例,创口血肿5例,踝下肿胀1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5%(18/30);传统手术组患者中皮肤麻木10例,创口血肿20例,踝下肿胀25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3%(55/30)。微创手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多种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较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和应用体会。方法〓根据或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开颅组给予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n=46);微创组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进行治疗(n=50),对比观察两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前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术后l周Glasgow评分、术后1个月的NIHSS评分和生存质量。结果〓微创组手术持续时间比开颅组短,治疗1W后的GCS评分高于开颅组,血清IL-6、Hs-CRP和NSE水平低于开颅组,治疗1个月后的NIHSS评分低于开颅组,WHOQOL-BREF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持续时间短,有效可降低血清炎症和NSE水平,术后恢复快,患者生存质量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与显微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方法 选择65例中等量(30~70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穿刺组,35例)和显微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30例),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及并发症. 结果 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穿刺组少于开颅组.治疗3个月后随访,ADL达自理水平的良好状态者,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穿刺组优于开颅组.两组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微创血肿冲洗引流术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小儿疝气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儿分为传统手术组(n=40)和微创手术组(n=40)两组,对两组患儿的术中术后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创手术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12.3±2.4)分钟、(13.0±1.5)小时、(1.3±0.4)天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20.3±3.4)分钟、(23.1±2.4)小时、(5.1±1.3)天(P0.05),术中出血量(2.2±0.4)ml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5.3±0.4)ml(P0.05)。微创手术组患儿中腹胀1例,阴囊肿胀5例,继发鞘膜积液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7/40);传统手术组患儿中腹胀3例,阴囊肿胀8例,继发鞘膜积液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5%(13/40)。微创手术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微创手术组患儿中复发1例,复发率为2.5%(1/40);传统手术组患儿中复发2例,复发率为5.0%(2/40)。两组患儿的复发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较传统手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0例,依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手术,实验组接受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手术,观察并对比两组血肿清除率、NIHSS评分、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48小时血肿清除率、术后NIHSS评分、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快捷、血肿清除率高、出血少、恢复快以及预后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精准定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采用神经内镜微创精准定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人各31例,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术后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GOS评分。结果两组病人在性别、平均年龄、术前GCS评分及出血量等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①术后72小时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3.26±10.51)%、(92.57±15.38)%,P0.05;②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0、9.68%(3/31),P0.05;③术后随访3个月时GOS评分分别为(4.29±1.13)分、(3.06±1.04)分,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镜结合精准定位手术方式与显微镜下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者均能达到较好血肿清除效果,但前者在术后再出血率、术后GOS评分上更具有优势,且技术上并不增加额外费用,提示神经内镜结合精准定位手术方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