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水资源可利用量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最大可利用阈值.研究水资源可利用量可以为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提供基础依据,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提供决策条件,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从讨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出发,着重研究分析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特征和计算原则,并阐述了研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宝鸡市千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宝鸡市千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对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方法,并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区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汛期难于控制洪水下泄流量的确定方法.结合宝鸡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得出了宝鸡市千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3.
淮河上游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林龙 《人民长江》2013,44(17):45-48
为合理开发利用淮河上游地表水资源,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综合比较水资源可利用量定义及计算方法基础上,选用淮河上游主要控制站淮滨站1956~2010年历年天然来水量资料,采用从地表水资源量中扣除最小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汛期难于控制利用洪水量的扣损法,计算了淮河上游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结果表明:淮河上游地表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率达到45%。虽然这一可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临界线,但考虑到具体的河流情况和水情,认为这一计算成果仍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表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选取湖北省清江、陆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为典型流域,在计算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汛期难于控制利用洪水量的基础上,分析计算典型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相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唐白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占南阳市的60%以上,分析计算唐白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对合理开发利用南阳市水资源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水资源评价规范的要求,结合南阳市唐白河流域蓄、引、提水利工程运行情况,以及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采用倒算法分析计算了南阳市唐白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云南省地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最大可利用阈值,基于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1980~2016年径流资料,结合云南省水资源开发现状,采用扣损法、"去头斩尾"法和弃水系数法计算云南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结果表明:扣损法分析结果较为合理,云南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仅占自产水资源量的18%,其中澜沧江流域可利用量最大,占全...  相似文献   

7.
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流域水资源利用规划和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的基础数据。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最新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的国家规范技术要求,对洮河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了分析估算,结果表明: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38%~49%,现状消耗利用率仅为5.2%,大量的水资源以洪水形式流失,通过工程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成果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指标,全国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中明确地表水资源量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本文以嫩江流域重点河流为研究范围,采用“正算法”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重点分析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系统留用水量的概念,并对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结合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计算成果,计算了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从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及水资源总量可利用率方面对成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并提出可利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湟水干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分析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可供水量的区别。通过经验估算法、倒算法(Tennant法和90%保证率最枯月流量法)、切割法对湟水干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各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较大,以90%保证率最枯月流量法计算结果为准,湟水干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51亿m^3,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95亿m^3。  相似文献   

10.
陈芬 《浙江水利科技》2012,(3):18-19,22
从阐述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本概念入手,用正算法计算椒江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了椒江流域地表水可利用总量及开发利用的程度。计算结果表明,椒江流域台州市域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3.82亿m3。  相似文献   

11.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计算是水资源评价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用常规的方法计算不仅需要大量的有关资料,而且工作量繁杂。根据全国《水资源评价导则》的技术要求,本文结合我省蓄,引,提水利工程运行情况,以及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经验公式,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对现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作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扣损法,也就是说从地表水资源总量中扣除不可利用的水量即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可利用的水量分为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和汛期弃水量。本文通过牡丹江流域大山咀子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确定非汛期的最小基流量和弃水系数,从而计算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和汛期弃水量。综合得出该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原则,在聊城市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途径,结合聊城市实际情况,采用倒算法估算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并根据各县(市、区)地表水资源量及其在水资源分区和未控制区中的面积,按水资源量和面积加权法,估算得出各行政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14.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计算是水资源评价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用常规的方法计算不仅需要大量的有关资料,而且工作量繁杂。根据全国《水资源评价导则》的技术要求,本文结合我省蓄、引、提水利工程运行情况,以及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经验公式,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地表水可利用量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断面径流量减去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与河道外难控制利用弃水量并扣除二者间重复量的算法,利用黄河唐乃亥、花园口、利津等7个水文站断面实测和统计数据,分析计算多年平均黄河花园口、利津断面地表水可利用量分别为292.88亿~317.56亿m^3/a和258.88亿~361.24亿m^3/a。  相似文献   

16.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第二次水资源评价1956—2000年的供用水资料为基础,对大凌河流域2001—2016年社会经济各部门供、用水进行插补汇总,预测可预见时期内流域的河道外及河道内需水要求。根据辽宁省三次评价地表水资源量成果,采用长系列计算方法确定流域生态满足程度和不可利用水量,利用倒算法确定大凌河流域及主要控制断面的地表水可利用量,对大凌河流域地表水未来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大凌河流域1961-2005年供用水数据资料,通过插补汇总2006-2019年各社会经济部门的供、用水量,对流域可预见期内的河道需水要求进行预测.然后利用长系列计算方法及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准确分析流域不可利用水量和生态满足程度,并对主要控制断面及大凌河流域的地表水可利用量采用倒算法进行计算,为合理开发流域地...  相似文献   

19.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德龙  张翔  吕孙云  刘彩云 《人民长江》2007,38(11):110-112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综合规划区域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开发、利用和治理措施的条件,又是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的基础.水资源可利用量在水资源评价、规划与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且国内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水资源可利用量概念的认识尚没有统一.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各种定义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今后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卫宏杰  田家巾  塔力 《陕西水利》2017,(Z1):118-119
工程性缺水是造成洛浦县春秋旱灾频发的原因,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通过分析洛浦县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利用现状,以1956~2010年55年各水文要素的统计分析,运用地理信息分析处理软件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采用三要素等值线法分析、计算确定了区域地表水资源总量为0.2244×10~8 m~3,分区水量按照乡镇一级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分别进行计算,在考虑不可以被利用地表水量及不可能被利用地表水量的情况下,计算出区域地表水资源总得可利用量为0.1221×10~8 m~3;地表水资源来自于山区,主要消耗于山前平原戈壁沙漠及绿洲区域。通过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限度和潜力,以及各项成果计算到乡镇级,更具有实用性,对洛浦县水资源综合开发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科学利用地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