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四头肌腱-骨(QT-B)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后十字韧带(PCL)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共32例PCL损伤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19~47岁,平均29.8岁.急性损伤14例,慢性损伤l8例.取自体同侧QT-B,制备成"Y"形双束移植物,通过关节镜行前外与后内束股骨双隧道PCL重建,分别在屈膝90°和30°位拉紧、固定PCL前外与后内束.结果 32例均获得13~27个月(平均153个月)的随访.后抽屉试验后方不稳定较术前平均恢复1.1度.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A级9例(28%),B级19例(59%),C级3例(9%),D级1例(3%).Lysholm-Tegner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定分别由术前的(61±5)分和(3.9±1.8)分升至(90±8)分和(7.8±1.7)分.屈膝25°和90°KT-2000测定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12.9±2.9)mm和(13.8±3.6)mm,减少为术后(4.9±2.0)mm和(5.7±2.6)mm;健患侧胫骨后移差异由术前平均(7.9±1.4)mm和(8.5±1.8)mm,改善至术后(2.9±0.8)mm和(3.3±1.0)mm.结论PCL双束双隧道重建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在不同屈伸角度的稳定性,QT-B是双隧道重建的理想移植物.  相似文献   

2.
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PCL)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并与单束重建法进行比较。方法用双束股骨双隧道、单束前位点和单束后位点三种方法对膝关节标本进行后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及120°时,对胫骨施行200N的后向作用力,测量胫骨相对于股骨后移的距离。结果在屈膝角度较小(0°~30°)的情况下,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但屈曲超过30°,特别是超过60°后,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明显大于完整标本(P<0.01)。在膝关节的整个屈曲范围(0°~120°)内,双束股骨双隧道和单束前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在某些角度有轻微的过度限制胫骨后移的现象。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在膝关节的整个屈伸范围(0°~120°)内,可以有效地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单束前位点重建法维持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也较强;而单束后位点重建法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最不确定。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重建膝十字韧带的临床现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敖英芳 《中华骨科杂志》2001,21(10):588-588
前十字韧带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损伤后可以产生明显的膝关节前向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继发关节软骨、半月板等主要结构损害,导致关节退变和骨关节病的早期发生。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明ACL断裂后应进行早期重建,尤其随着关节镜下微创手术重建的实现,人们已逐渐接受了这种较为积极的治疗观点。目前,在开展关节镜技术较早的先进国家镜下微创重建ACL手术已成为膝关节镜外科中常规、经典的治疗方法。因此,有条件者应放弃开放ACL重建手术。1993年以来我国陆续有关节镜下重建ACL的报道,从最初的对单纯陈旧…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创建的方法较多,但经前内侧入口(AMP)与辅助前内侧入口(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临床疗效分析较少。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AMP与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单束重建治疗的63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经AMP创建股骨隧道的33例为AMP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19~54岁,平均(32.7±18.2)岁。经AAMP创建股骨隧道的30例为AAMP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0~56岁,平均(34.0±17.5)岁。测量两组股骨隧道长度、ACL股骨隧道位置、股骨隧道冠状位倾斜角;Lysholm评分、IKDC评价膝关节功能,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随访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3.2±5.5)个月。AMP组和AAMP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是(37.8±3.4)mm和(40.0±3.6)mm(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股骨隧道冠状位倾斜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隧道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复查均显示重建的ACL完整。末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AMP组23例阴性、10例阳性,AAMP组24例阴性、6例阳性;Pivot-shift试验AMP组24例阴性、9例阳性,AAMP组25例阴性、5例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经AMP与AAMP创建股骨隧道,均能重建ACL股骨止点。经AAMP创建的股骨隧道更长,股骨隧道位置更接近解剖位点,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更优,建议行ACL单束重建时首选AAMP创建股骨隧道。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股骨双隧道双束腘绳肌肌腱重建后十字韧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双束腘绳肌肌腱,股骨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CL)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4例PCL损伤患者,年龄为17 ̄42岁,平均32岁。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股骨双隧道胫骨单隧道双束腘绳肌肌腱重建PCL。3股半腱肌肌腱在屈膝15° ̄30°位拉紧、固定,重建前外侧束;3股股薄肌肌腱在屈膝60° ̄70°位拉紧、固定,重建后内侧束。结果24例患者术后随访6 ̄19个月,平均9.4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无疼痛,无创伤性关节炎。后抽屉试验、反向Lachman试验、胫骨结节塌陷征和反向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Lysholm评分为(92.7±6.4)分,较术前(49.4±9.3)分有显著提高(t=3.12,P<0.01)。术后Tegner活动评分为(6.7±1.4)分,较术前(3.2±0.9)分有显著提高(t=3.13,P<0.01)。结论股骨双隧道胫骨单隧道双束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PCL能够较好的重建膝关节在不同伸屈角度的稳定性。生物可降解螺钉为PCL重建的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关节镜下以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骨-髌腱-骨(bone-patellartendon-bone,BPB)重建膝前十字韧带(ACL),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1999年12月~2003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BPB移植修复ACL损伤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0~45岁,平均32.5岁;左膝18例,右膝14例。急性损伤8例,陈旧性损伤24例。术前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为(52.1±5.6)分。行膝前小切口切取BPB并修整,建立骨隧道,安放胫骨侧骨块时外旋90°以适应ACL前内和后外两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BPB两端骨块。同时,在关节镜下处理合并损伤。术后早期行CPM功能锻炼。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40个月,平均32个月。采用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4例,良7例,可1例;术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8.7±3.6)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BPB移植重建ACL是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股四头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0例后交叉韧带损伤病例采用关节镜下前外束及后内束双束重建术。选择一端带骨块的自体股四头肌腱并制备“Y”形双束移植物 ,股骨侧双隧道 ,胫骨侧单隧道。分别在伸膝及屈膝 90°位拉紧固定双束。同时或分次处理复合韧带损伤。 结果  2 0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期 6~ 12个月 ,平均 7 5个月。其中单纯后交叉韧带 8例 ,均为Ⅱ°及Ⅲ°损伤。复合损伤 12例。新鲜伤 5例 ,陈旧伤 15例。主观评分示 :Lyshlom评分优者 5例 ( 2 5 %) ,良 14例 ( 70 %) ,差 1例 ( 5 %) ;IKDC评分A级 1例 ( 5 %) ,B级 16例( 80 %) ,C级 2例 ( 10 %) ,D级 1例 ( 5 %)。客观评分 :KT 10 0 0测定 :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 11 0mm改善至术后 5 5mm。应力X线片测量示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 11 5mm改善至术后 5 2mm。失效 1例。结论 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手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重建方法 ,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股四头肌腱是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理想移植物。应充分重视复合韧带损伤 ,特别是后外复合体损伤。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隧道重建前十字韧带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自1998年4月~2000年5月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ACL的患者12例。于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附着部分别钻直径4.5mm的隧道,用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保留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附着点,在股骨隧道外口将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打结固定,不行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8个月行膝关节屈曲30°、60°、90°前抽屉试验,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8~43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术后9例阴性,2例屈膝30°位阳性,1例屈膝30°、60°位阳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40~58分,平均50.5分,手术后18个月为62~92分,平均85分,总优良率为91.7%。结论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联合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动态稳定性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关节镜下采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并对重建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12例前、后十字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同侧半腱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前十字韧带,采用对侧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其中2例还同时行后外侧韧带结构重建,1例同时行后内侧韧带结构重建。术后随访12~24个月,采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了解膝关节的前后松弛度。结果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20°~140°,平均128°。终末随访时IKDC评分为A4例(33.3%),B7例(58.3%),C1例(8.3%)。屈膝25°位KT-1000检查,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小于2mm者8例,3~5mm者3例,7mm者1例;屈膝70°位检查,双侧胫骨结节后坠差异为0~2mm者9例,2~4mm者3例。陈旧性损伤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6.5±3.1)分,终末随访时为(93.8±3.5)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t=5.376,P<0.01)。10例患者(83.3%)恢复了原来的运动水平,2例患者(16.7%)运动水平较前有所降低。结论在关节镜下采用双侧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能够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利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PCL)的方法,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单纯PCL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进行重建,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了解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伸膝受限,膝关节屈膝活动度均大于120°。术后1年,患肢的股四头肌-绳肌峰力矩比超过正常侧的90%;屈膝70°时后抽屉试验Ⅰ度阳性2例,其余均为阴性;屈膝30°时后抽屉试验Ⅰ度阳性6例,其余为阴性;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0.7±2.3。结论在关节镜下利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PCL方法简单,能够可靠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双隧道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双股折叠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 0 0 0年 8月~ 2 0 0 3年 7月共收治 19例PCL损伤患者 ,使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剥离半腱肌腱 ,在肌腱肌腹交接处切断 ,保留肌腱远端附着点 ,纵切为两股 ,对折缝合。于股骨内髁PCL附着点处分别钻取前后两隧道 ,与胫后内外两隧道引出的重建韧带形成交叉 ,游离端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16.3个月 ,Lachman试验术前 19例阳性 ,术后 1例阳性。轴移试验术前 10例阳性 ,术后均消失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 93 .6分。IKDC评分 :A级 10例 ,B级 8例 ,C级 1例。结论 :关节镜下使用双隧道双股折叠半腱肌重建PCL能进一步恢复原有的解剖学特点 ,具有操作简单 ,重建韧带强度大 ,稳定性强 ,并发症少 ,能早期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60例陈旧性前十字韧带(ACL)损伤患者关节镜下应用4股半腱肌腱或髌韧带重建ACL的疗效。方法对60例具有可比性的陈旧性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重建术,重建材料选用自体4股半腱肌腱或髌韧带。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术前和术中检查表明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时检查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日常活动和运动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关节稳定性相同。半腱肌腱组恢复体育活动的百分比略大于髌韧带组,分别为80%和7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伸膝角度丧失(≤3°)的百分比小于髌韧带组,分别为6%和4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KT-2000关节动度仪检查,30磅(133.4N)拉力试验中,半腱肌腱组13%的患者双膝移位差值>3mm,髌韧带组中20%的患者>3mm。术后半腱肌腱组与髌韧带组中度髌股关节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和17%。结论关节镜下半腱肌腱或髌韧带移植重建ACL的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With fast development of arthroscopic surgery inChina, simple reconstruction of ACL (anteriorcrucial ligament) or PCL has been reported in number. However , the methods concerning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ACL and PCL are rarelyreported. Simultaneous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0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ACL重建术。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均取自同侧,其中25例应用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进行重建;5例单纯应用半腱肌腱。将肌腱反复折叠为长约8.5cm的4~5股,在距两端2.5cm处分别用丝线编织捆绑缝合,用直径为7~8mm,长20~25mm的SoftSilk型挤压螺钉于屈膝20°~40°位固定,等长重建ACL。合并损伤于先期或同期治疗。结果术后随访7~30个月,平均15.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4周膝关节均达正常活动范围。X线片显示24例内固定物位置良好,5例股骨侧和1例胫骨侧位置明显偏前。12例胫骨隧道和8例股骨隧道轻度扩大,无骨隧道明显扩大的病例。26例术后Lachman试验≤Ⅰ度,27例轴移试验阴性或Ⅰ度,Lysholm评分平均为87.5分,较术前平均54.5分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egner运动评级平均为5.2级,较术前平均2.8级有所增高。结论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自体多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ACL是治疗急、慢性ACL损伤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骨道位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患者术后骨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初步探讨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定位评价.方法 随访研究2005年5至12月33例自体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患者,通过X线片测量其骨道位置.术后29例获14~2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KT-2000及Biodex肌力测试评价.结果 患者术后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及KT-2000结果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前内束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线水平的股骨外髁长度的29.68%±5.25%,高度的16.93%±5.73%.后外束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线水平的股骨外髁长度的30.33%±9.44%,高度的31.24%±6.87%.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骨道分别位于胫骨平台长度的32.92%±5.37%和46.33%±7.74%.前内束股骨骨道前后位置与KT-2000 30°前后稳定性呈负相关(P<0.05),即前内骨道越偏后30°稳定性越好.前内束股骨骨道相对外髁高低程度与患肢术后12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正相关.后外束股骨骨道前后位置与6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正相关,后外束胫骨骨道前后位置与12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负相关.骨道位置与各功能评分均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 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X线测量可以较客观、准确地反映骨道的定位情况并分析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双束重建中正向、反向束间构型的初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 4月至 2009年 8月.采用 8股自体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 ACL治疗单纯 ACL损伤患者 97例.根据患者入: 时住: 号的奇偶数随机分成正向组(采用正向束间构型. 47例)和反向组(采用反向束间构型.50例).移植物均采用微型钢板纽扣进行悬吊式固定。术后患者随访期均超过 1年.根据 IKDC、Lysholm和 Tegner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术后随访 12~17个月.平均(13.71±1.32)个月。末次随访时.正向组 2例(4.2%)患者伸膝活动受限 10°.5例(10.6%)膝关节轻度屈曲受限(均<15°);反向组所有患者伸膝活动正常.4例(8.0%)屈曲受限约 5°。根据 Lachman试验.正向组 1例(2.1%)I度阳性和 1例(2.1%) II 度阳性.反向组 1例(2.0%) II 度阳性。 KT-1000(屈膝 30°.30N)双膝松弛度差异值正向组为(1.04±1.11) mm.反向组为(0.86±1.12) mm。按照 IKDC客观评级标准.正向组 46例(97.9%)正常或接近正常.反向组 48例(96.0%)正常或接近正常。根据 IKDC、 Lysholm和 Tegner评分标准.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 8股自体腘绳肌肌腱正向、反向束间构型双束重建 ACL均能有效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两组短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向束间构型能有效地防止移植物和髁间凹的撞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自体与异体骨-髌腱-骨(B-PT-B)移植苇建后交叉韧带(PCL)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5月至2008年9月,50例PCL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自体B-PT-B重建PCL手术(自体组),男4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5±5.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7个月.同期56例PCL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异体B-PT-B重建PCL手术(异体组),男44例,女12例;平均年龄(23.2±6.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2个月.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发热天数、伤口愈合时间,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Lysholm评分及KT-2000膝关节测量仪测量胫骨后移距离健患侧之间差值等评估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自体组[(85.5±11.5)min]长于异体组[(65.1±10.1)min],发热天数异体组[(7.1±1.5)d]长于自体组[(2.5±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组随访时间19~43个月,平均(31.9±6.7)个月;异体组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33.4±8.2)个月.末次随访时自体组与异体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5.5±4.1)、(86.7±4.8)分,胫骨后移距离健患侧差值平均分别为(2.1±0.9)、(2.4±1.1)mm,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自体组IKDC分级:A级30例,B级13例,C级7例;异体组:A级32例,B级17例,C级6例,D级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体韧带移植手术时间较采用同种异体韧带长,而术后发热时间较短.自体与同种异体B-PT-B移植重建PCL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对自体韧带不足者,如多发伤、老年人、韧带翻修等,异体B-PT-B是一种良好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