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液伺服加载系统数字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电液施力系统为对象,讨论了数字控制在电液伺服系统中的应用.将开闭环控制优化设计方法应用到该系统中,通过微机,A/D,D/A板来实现对电液伺服系统的控制,同时对PID(比例积分微分)算法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阐述了该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实验.对这两种算法的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它们均能实现电液伺服控制,但是从效果来看,开闭环算法的控制指标高于PID算法的指标.最后对多余力的消除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消除多余力的方法是成功的,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电动加载系统分数阶迭代学习复合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电动加载系统存在多余力矩扰动的问题,提出一种以位置闭环和力矩闭环为反馈控制、迭代学习控制为补偿控制的复合控制策略。为提高加载系统动态性能及降低建立模型的复杂性,驱动永磁同步电机采用直接转矩控制方式,建立加载系统频域模型。在位置闭环和力矩闭环采用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代替常规PID控制器,迭代学习补偿控制采用分数阶迭代学习控制器,利用分数阶微积分的信息记忆特性提高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通过理论分析给出分数阶PD型迭代学习控制器的收敛条件。对正弦和梯形波载荷进行力矩加载实验及多余力矩抑制实验,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舵面电动加载系统的自适应CMAC复合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无人机舵面电动加载系统具有非线性及多余力矩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CMAC(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神经网络与自适应神经元控制器并联构成复合控制结构.该控制策略以系统的指令输入和实际输出作为CMAC的激励信号,以系统的当前控制误差作为CMAC的训练信号.提出了利用误差在线自适应调整学习率的方法,消除了常规前馈型CMAC的过学习和不稳定现象.建立了无人机舵面电动加载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结构和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抑制了加载系统的多余力矩,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明显改善了舵面电动加载系统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4.
伺服阀性能测试系统中,测控电路和计算机间的模拟信号传输易受外界干扰,而把信号以数码形式通过CAN总线传输的方法,可以彻底消除外界干扰问题,还能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介绍了CAN总线硬件电路、程序设计及CANopen通讯协议的实现,讨论了CAN总线在测试系统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已经建立的环电流离子解析模型,结合Chamberlain地冕中性层模型,研究了2004年11月一次大磁暴期间的环电流区域中性原子(ENA)图像.结果表明,模拟的ENA图像与TC-2卫星搭载的中性原子成像仪(NUAUD)的观测图像在方位角或地方时分布、高度或纬度分布和能谱分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依据磁暴发展的不同阶段来选择环电流离子模型的方位角不对称因子和通量最大方向的方位角,增大地冕中性层在低高度区域的密度或者考虑氢(H)以外的其他中性成分,改进注入边界处的离子能谱分布函数,且考虑不同种类环电流离子的比例随磁暴发展可能发生的变化,该模型有望产生更符合观测的模拟ENA图像.  相似文献   

6.
静电场仪的精确校准对提高卫星在轨电场探测精度、保障卫星安全发射升空、精确预测雷电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电场仪校准的需要,设计了平行极板电容式静态电场仪校准装置。利用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CST对标准静电场发生装置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校准箱内部及边缘处的静电场分布特点,分析标准极板直径和间距对边缘效应的影响,结合极板平行度对电场均匀性的影响分析,确定了校准过程中电场仪探头的最佳位置,实现静电场仪校准装置的最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静电场仪的精确校准对提高卫星在轨电场探测精度、保障卫星安全发射升空、精确预测雷电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电场仪校准的需要,设计了平行极板电容式静态电场仪校准装置。利用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CST对标准静电场发生装置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校准箱内部及边缘处的静电场分布特点,分析标准极板直径和间距对边缘效应的影响,结合极板平行度对电场均匀性的影响分析,确定了校准过程中电场仪探头的最佳位置,实现静电场仪校准装置的最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在片S参数测量系统在半导体行业裸芯片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国内在片S参数测量系统无法有效溯源的现状影响了高端裸芯片产品的研发进度。为了建立该类系统的校准能力,本文研制了微带形式的在片校准件、在片传递标准件和在片检验件三类标准样片,搭建了高准确度的在片S参数传递标准件定标系统,通过HFSS仿真方法使得在片S参数溯源至几何量基准,最终建立了在片S参数测量系统中传输参数的计量校准能力,为最终完成在片S参数测量系统校准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适应模型跟踪控制在仿真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飞行仿真伺服系统动态性能要求的特殊性和系统本身的非线性 ,提出了自适应模型跟踪的有效控制方法。文章在探讨参考模型选取的基础上 ,推导出一种飞行仿真位置伺服系统的自适应模型跟踪算法 ,并将其用于某一飞行仿真伺服系统。实验表明 ,该算法使系统获得了优良的动态性能 ,尤其对改善系统的频率响应 ,拓宽系统频带具有很好的效果。最后给出了部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内模PID鲁棒控制的飞行仿真伺服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飞行仿真伺服系统高频响、宽调速、高精度、超低速和鲁棒性要求,提出了内模PID鲁棒控制的有效方法。在探讨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种飞行仿真伺服系统的内模PID鲁棒控制律,并将其应用于某型飞行仿真伺服系统,该伺服系统采用了电流、速度和位置三闭环控制结构。仿真试验表明:文中提出的内模PID鲁棒控制律使飞行仿真伺服系统获得了优良的跟踪性能,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可以很好地满足飞行仿真伺服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力伺服系统的模糊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位置扰动型施力系统存在着多余力的问题,同时由于系统的非线性及参数时变等因素的影响,给系统的校正和优化带来了困难,为了消除位置扰动型施力系统中存在的多余力以及非线性,参数时变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在非线性前馈校正基础上的模糊自适应控制策略,可以较好地消除系统的多余力,同时克服了系统的非线性及参数时变等因素的影响,改善系统的动态品质,仿真研究的结果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小型化高同步性伺服作动系统,针对发动机动力调节装置狭小的空间和特殊高温环境的严苛要求,对液压作动器进行了耐高温、小型化设计,采用液压作动器与控制阀组分体式结构设计和非对称活塞杆结构设计,实现了大运动行程,降低了截面尺寸和轴向长度;采用位置初始同步+位置同步控制+非对称位置控制的全域控制参数动态调整的控制策略,实现了三路作动器的运动平稳控制和全行程范围内的高位置同步性。通过理论计算和带载试验验证,该伺服作动系统实现了环境和空间的技术要求,并具有较好的位置同步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的阳极化电压控制器校准装置,对系统软件和硬件进行了分析,利用该校准装置能够实现对阳极化电压控制器的校准,满足飞机铝合金零部件阳极化表面处理的工艺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微波复合调制信号校准系统是导弹制导专测设备的校准设备,主要用于确认导弹制导系统技术性能,使其能够满足规定的技术指标,保证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过去多采用人工手动操作、分散拆卸的校准方法,不仅耗时费力,校准的准确度也难以保证。目前模拟信号的解调普遍采用硬件实现,尝试将模拟信号采用一定的算法解调并根据解调的原基带信号测量相关参数,实现解调测量软件化。  相似文献   

15.
根据振动冲击试验设备测试要求,设计并研制一套测量系统。系统基于虚拟仪器测量技术设计,通过采集振动冲击所产生加速度信号的频率和幅值,运用FFT技术进行信号处理和分析,完成对振动冲击试验设备的测量。实验效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测量功能完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软件操作简单等特点,能够满足目前在用的所有振动冲击试验设备的测量需求,在实践中已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陀螺平台的测量与控制是现代工业生产和试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针对传统陀螺平台测试系统的一些不足,研制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陀螺平台测试系统。该系统以PXI总线型计算机为控制核心,综合运用了数据采集和转换技术,多种信号综合变换处理,实现了测试系统智能化,测试项目和指标满足陀螺平台的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部队装备维护使用的某型引俄防空装备配套测试设备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交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某型装备8种随装测量仪器仪表的技战指标,利用广泛使用的仪器仪表和现有的成熟技术,研制硬件系统和编制软件,最大限度进行仪器合成,研制出小型化、多功能、一体化的便携式测试设备.使用结果表明,能有效保证装备的正常维护,提高部队和工厂的装...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典型的空间机器人气浮式物理仿真系统,根据实际系统具有的姿态稳定、相对逼近、空间机器人系统协调运动、抓取和释放等工作模式,从基本动力学原理和两系统中分别实际存在的扰动两个层次上,分析了仿真系统对实际系统模拟的有效性,总结了对仿真结果有效性影响最为严重的干扰因素,分析结果为此类仿真系统的有效性检验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