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5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性眩晕是神经科常见的症状之一。眩晕分为前庭神经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因病变部位不同,前庭系统性眩晕又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目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眩晕的病因诊断方面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本文分析了我院2002年以来115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现将其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tigo,BPPV)系指当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所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眼震,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属位置性眼震Ⅲ型.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可以自愈,故被称为良性眩晕,迁延不愈甚少.  相似文献   

3.
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干听秀发电位(BAEP)与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相关性。方法:对29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测,并记录其各波潜伏期(PL_、波峰间潜伏期(IPL)的数值。结果:296全名,151例BAEP异常,异常率51%。其表现分为两组;(1)内卫型组68例,可见1波消失或1波和其后各波均消失,或1波PL延和芨其后各波相应延长,以及V波PL、I-V波IPL延长;(2)脑干型组83例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引起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和眼球震颤。BP-PV的发病机理有嵴顶石学说和管石学说。BPPV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所累及的半规管及结石碎片的位置有关。不同类型的BPPV可以通过观察体位诱发试验中出现的眼球震颤特点来诊断。BPPV可在保守治疗时自行缓解。管石复位法能将结石碎片从半规管转移到前庭,从而快速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5.
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误诊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神经内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分别在外院及本院误诊,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在改变头位时出现阵发性头晕、恶心、呕吐及变位性眼震试验阳性;主要经耳石复位治疗后痊愈率达91.3%。结论对收住神经内科的眩晕患者,按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后眩晕无缓解者,要想到此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除部分继发于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和内耳手术后等病因外,大多数均无明确病因。在发病机制上,"半规管结石学说"已得到了大多数学者认可。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阳性体位诱发试验和眼震的方向。大多数患者经耳石复位法等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少数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诊疗系统对BPPV的诊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美眩晕病研究所门诊和病房BPPV患者120例,随机分为BPPV诊疗系统组和手法复位组各60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BPPV的诊疗效果。 结果 BPPV组间诊断符合率为100%(Kappa检验值1.000)。BPPV诊疗系统组的次日有效率为96.7%,1周有效率为100%,而BPPV手法组次日有效率为88.3%,1周有效率为91.7%,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7)。 结论 BPPV诊疗系统对BPPV诊断准确,治疗效果好,有助于实现对BPPV高效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被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98例,并招募100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受试人群均接受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结果 BPPV组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BPPV患者中,38例(38.78%)有焦虑倾向,10例(10.2%)被诊断焦虑症;对照组中6例(6%)有焦虑倾向,2例(2%)诊断焦虑症。BPPV患者中,27例(27.55%)可能抑郁,10例(10.2%)被诊断抑郁症,2例(2.04%)被诊断重度抑郁;对照组中5例(5%)可能抑郁,1例(1%)被诊断抑郁症。女性、发作频率较高、病程长是影响BPPV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BPPV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概率较高。尤其是女性、发作频率高、病程长的患者。因此,需要早期对BPPV患者的精神障碍进行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9.
张祎  邹怡  刘博 《中国卒中杂志》2013,8(5):351-355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中心确诊并治疗的100例BPPV患者的资料,于诊治后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对出现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法、双温试验结果和共患颈椎病、高/低血压病、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情况比较,并采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年龄≥45岁的患者(38.89%)较年龄<45岁的患者(14.29%)易复发(P=0.018);血压异常[P=0.03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97~7.634,优势比(odds ratio,OR)=2.893]和非复位治疗(P=0.014,95%CI 1.261~7.940,OR 3.165)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性别、颈椎病、后循环缺血、高脂血症、糖尿病、双温试验异常与复发无显著相关。 结论 中老年BPPV患者易复发,血压异常和治疗方式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国家族性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家系临床特点,提高对BPPV家族性可能的遗传病因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断的1个家族性BPPV家系,并检索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6年间收录我国的家族性BPPV家系的研究文献,分析中国家族性BPPV的临床特点。结果我院诊断1家系及文献检索出的2个家族性BPPV家系,共计3个家系,包括患者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起病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70岁,病程明确者为6 m至36 y,平均病程6.5 y。3个家系中先证者及其他患者均表现为头部位置突然变化后诱发的眩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Roll-Test滚转试验或Dix-Hallpike试验可诱发眼震,经手法复位及相关药物治疗后患者头晕症状好转,均表现为家族成员多发性,且已排外其他原因所致眩晕,依据BPPV的4条诊断标准,上述成员均为诊断明确的BPPV,根据临床表现为家族聚集性BPPV,考虑诊断为家族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均未检测目前国外已报道的2个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的基因位点(良性复发性眩晕1(Benign Recurrent Vertigo 1,BRV1)定位在6p,BRV2定位在22q12)。结论家族遗传性可能为中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罕见病因,目前遗传机制尚不明确,需引起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Epley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方法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01~2009-07诊断的60例BPPV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通过常规耳科检查和Dix-Hallpike诱发实验确诊,病程3个月~22年,Epley法治疗后2~4周复诊。结果Epley法治疗38例治愈,52例有效,8例无效。结论Epley法治疗BPPV效果良好,临床医生应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3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PPV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50~59岁为高发年龄段,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潜伏期,眩晕持续时间短暂,病变部位受累以单侧为主,右侧发病明显高于左侧,PC-BPPV发病率明显高于HC-BPPV及AC-BPPV;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效果肯定,1次治疗有效率为81.82%,2次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对123例治疗有效患者随访观察半年,复发率为17.89%;PC-BPPV潜伏期明显长于HC-BPPV(P<0.05),无明显潜伏期比例显著少于HC-BPPV(P<0.01)。结论 BPPV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综合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05—2019-10收治的9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2组SCL-90心理症状量表评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消失、不平衡感消失时间、眼震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跌倒发生率。结果 综合护理组SCL-90心理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消失、不平衡感消失时间、眼震消失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可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作为一项无创性、适用范围广泛的眩晕辅助检查,且检测结果 与患者意识、教育程度不相关,对眩晕的诊断、正确区分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符合标准的58例女性原发性BPPV患者和84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检测。结果 BPPV组中,骨密度正常18例(31.03%),骨密度下降40例(68.97%),其中骨量减少26例(44.83%),骨质疏松14例(24.14%)。对照组中,骨密度正常44例(52.38%),骨密度下降40例(47.62%),其中骨量减少30例(35.71%),骨质疏松10例(11.91%)。2组骨密度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骨密度T值-1.08±1.65明显低于对照组-0.41±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可能与骨密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7.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8.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 应用 Epley管石复位法、 Semont管石解脱法、Barbecue翻滚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结果 42 例中经耳石复位法治愈36例(85.7%),有效4例(9.5%),复位失败2例(4.8%).失败的2例经前庭功能训练治愈.结论 耳石复位法是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复位失败的患者可试行前庭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9.
脑干缺血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早期怀疑脑干腔梗 (或小片状梗死 )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BAEP)变化。方法 :对 2 0例临床以椎一基底动脉缺血为主患者进行 BAEP检查并以 2 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 :早期怀疑脑干腔梗 (或小片状梗死 )患者中 ,1 3例 BAEP异常 (占 65% ) ,其中 6例经 CT证实为脑干小片状梗死 ,6例经 MRI证实为脑干腔梗 ,这些腔梗和小片状梗死多涉及桥脑被盖侧方 ,1例 MRI未见异常 ,7例 BAEP均属正常范围 (占 35% ) ,其中 CT示桥脑小片状梗死者 3例 ,MRI示桥脑腔梗者 3例 ,这些脑干腔梗和小片状梗死多接近中线部 ,MRI正常者 1例。结论 :BAEP图形的异常改变 ,是脑干梗死患者早期变化的一个指征 ,而正常 BAEP不能排除脑干腔梗或小片状梗死。  相似文献   

2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定位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38例临床确诊的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了BAEP的检测。结果:138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行BAEP检查有98例异常,异常率为71%,其中内耳型13/98例(13%),表现为Ⅰ、Ⅱ波各项指标的改变;脑干型48/98例(49%),表现为Ⅰ、Ⅱ波正常,Ⅲ、Ⅳ、Ⅴ波各项指标存在异常;混合型37/98例(38%),各波指标均出现改变。结论:BAEP有助于鉴别前庭周围性眩晕与前庭中枢性眩晕,在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中有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