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干细胞因子(SCF)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和UC组(n=24),于造模后1、4、7天分别处死UC组8只小鼠,取远端结肠,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CF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肠ICC的变化,并进行结肠组织学评分.结果:结肠组织学评分在7天达最高值(P<0.05).与正常小鼠比较,UC小鼠结肠肌间ICC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肠SCF的表达也显著减少(P<0.01),SCF与ICC呈正相关(UC 4天时,r=0.862,P=0.027;UC 7天时,r=0.948,P=0.004).结论:UC小鼠远端结肠组织内SCF表达下降,伴随ICC数量减少,提示UC病变可能与SCF/Kit系统下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并检测其肠粘膜中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和NF-κB的激活。方法 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口饲法制备小鼠UC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UC小鼠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测定;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急性期和慢性期UC小鼠肠粘膜细胞NF-κB的激活。结果模型组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9),NF-κB的核内结合活性也显著增强。结论 UC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致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升高,可以加剧炎症,致上皮细胞凋亡。该过程可能受NF-κB激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雄性SD大鼠UC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标本中MCP-1、NF-κB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MCP-1主要表达于胞浆,NF-κB主要表达于胞浆及胞核。UC模型组结肠组织中的MCP-1及NF-κB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UC模型组结肠组织中MCP-1与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P<0·05)。结论MCP-1与NF-κB在UC结肠组织中的高表达密切相关。两者的高表达在UC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并检测其肠粘膜中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和NF-κB的激活。方法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口饲法制备小鼠UC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UC小鼠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测定;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急性期和慢性期UC小鼠肠粘膜细胞NF-κB的激活。结果模型组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9),NF-κB 的核内结合活性也显著增强。结论UC 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致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升高,可以加剧炎症,致上皮细胞凋亡。该过程可能受NF-κB激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iNOS与c-fos mRNA的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提取结肠组织总RNA,经半定量RT-PCR检测iNOS与c-fos 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iNOS mRNA表达较正常结肠组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os mRNA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iNOS mRNA表达水平升高,证实iNOS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关;c-fos 在mRNA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无直接关系,推测c-fos蛋白可能与UC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观察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IL-1β、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隔药灸组穴位选取“天枢”,采用隔药灸进行治疗,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L-1βRNA、IGF-1 mRNA的表达。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IL-1βmLNA、IGF-1mRNA表达异常升高。隔药灸治疗能降低其表达。结论:隔药灸可通过调节IL-1β、IGF-1基因的表达,消除UC大鼠肠道炎症,并可能起到防治肠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1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明  王启志  高敏  朱有法  赵冬久 《浙江医学》2005,27(12):896-898
目的研究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中的表达,探讨气体信使分子一氧化碳(CO)在UC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在符合临床和病理诊断标准的33例UC患者肠镜活检标本中分别检测结肠组织的HO-1的阳性细胞,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HO-1主要表达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UC患者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结论HO-1在UC患者结肠中的异常表达表明气信使分子CO在UC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13、IL-17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结肠粘膜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30例经内镜检查证实为UC患者的结肠粘膜和血清抗体,1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3及IL-17的表达及其血清含量。结果 UC组患者结肠粘膜阳性细胞数和血清中IL-17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患者IL-13结肠粘膜的阳性细胞数和血清中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9.
卞红磊  魏艳静  赵发 《广东医学》2004,25(11):1258-1259
目的 观察柳氮磺胺吡啶 (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 (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复合法 (2 ,4 -二硝基氯苯 乙酸 )制备细胞免疫反应性UC大鼠模型 ,SASP药物治疗后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对照组大鼠、UC组大鼠及SASP治疗组大鼠结肠黏膜中PPARγ的表达情况。结果 UC大鼠、SASP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阳性细胞个数分别为 11 7± 3 4 6 ,5 7 0±8 4 2 ,81 8± 15 73,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的表达经统计学处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SASP治疗组 (P <0 0 0 1) ,对照组和SASP治疗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的表达减少 ,SASP治疗后可以明显增加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的表达 ,提示SASP对UC的治疗作用可能与PPARγ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0.
常玉英  欧阳钦  强鸥 《西部医学》2007,19(6):1015-1018
目的观察益生菌VSL#3对Oxazolone小鼠结肠炎结肠黏膜中β防御素-2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Oxazolone小鼠结肠炎模型并分为VSL#3治疗组、SASP治疗组、治疗对照组。免疫组化方法、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结肠粘膜组织中β防御素-2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方法、RT-PCR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VSL#3治疗组小鼠结肠粘膜中β防御素-2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低于治疗对照组,与SASP治疗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VSL#3对Oxazolone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β防御素-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结肠溶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湿热内蕴证)结肠粘膜IκB-α蛋白表达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24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16例用复方苦参结肠溶治疗,西药组8例用美沙拉嗪治疗,共治疗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IκB-α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 .结果 治疗前全部结肠粘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治疗后复方苦参结肠溶组结肠粘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与美沙拉嗪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方苦参结肠溶组使UC患者结肠粘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理之一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结肠组织TGF-β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灸防治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相关机制。方法: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针灸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剖取大鼠结肠组织,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动物结肠组织中TGF-β1及其TGF-βRⅠ、TGF-βRⅡ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动物相比较,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TGF-β1及其TGF-βRⅠ、TGF-βRⅡmRNA表达均有显著的上升,经隔药灸治疗则可明显改善这种异常状况,结论:隔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可能与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结肠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mRNA表达,减少炎症组织TGF-β1的产生,并抑制其受体信号转导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予以抑制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分析IL-1β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建立与人UC相似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小鼠结肠炎动物模型,雌性BALB/c小鼠40只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蒸馏水7天,其余3组小鼠饮用5% DSS溶液7天。从给DSS第3天开始,美沙拉嗪治疗组胃管注入美沙拉嗪20mg·kg-1,每天3次,共5天;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0.1mg·kg-1(0.2mL),腹腔注射,每天1次,共5天。ELISA检测血清IL-1β浓度、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肠黏膜IL-1β表达变化,观察各组小鼠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病理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病理评分。结果:血清及局部组织检测提示IL-1β在正常对照组中微弱表达,在DSS模型组中表达明显上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美沙拉嗪组IL-1β表达低于DSS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治疗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IL-1β在小鼠UC中表达上调,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其表达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组织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TLR4)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雷公藤多苷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法(DSS)复制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自由饮水,其余各组小鼠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模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0.4 m L灌胃,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组分别以9.00、27.03和81.09 mg/kg浓度的雷公藤多苷混悬液0.40 m L灌胃,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末次给药后解剖观察,组织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酶联法检测结肠组织匀浆蛋白MIF的含量,以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黏膜TLR4 m RNA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IF含量和TLR4 m 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而不同剂量雷公藤多苷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IF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TLR4 m 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雷公藤多苷通过降低MIF含量,进而降低TLR4 m RNA表达,影响TLR4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UC2的表达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其结肠病变黏膜组织中的MUC2表达水平;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正常组织中MUC2阳性表达,溃疡性结肠炎组与正常对照组表达水平的比较(1.0±0.9vs5.2±2.7),有显著性差异(P<0.01)。MUC2的表达强度与病情活动性(病情轻重、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病变部位)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在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MUC2表达水平明显减低,提示MUC2与UC关系密切,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MUC2表达活性与UC的病情活动性及严重性(病情轻重、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病变部位)有一定关联,其表达量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程度的指标之一。MUC2的阳性染色都表现在胞质中。正常对照组的结肠黏膜中均检测到活化的MUC2,而溃疡性结肠炎组MUC2的表达明显减低,说明MUC2的表达减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37-40
目的探讨CDC42在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中的变化及与淋巴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美沙拉嗪干预组,每组12只。应用TNBS乙醇灌肠诱导慢性结肠炎模型,美沙拉嗪组于诱导模型后开始每日予美沙拉嗪(5-ASA)灌胃。造模开始后14 d处死小鼠,检测结肠组织IFN-γ、IL-17A、IL-4和TGF-β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结肠组织CDC42、P3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结肠组织CDC42,P38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美沙拉嗪干预组较模型组表达降低(P0.05)。模型组IFN-γ、IL-17A的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美沙拉嗪组较模型组表达水平下降(P0.05)。模型组的IL-4和TGF-β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拉嗪组较模型组表达水平增高(P0.05)。结论CDC42可能通过P38调节淋巴细胞因子的水平参与小鼠慢性结肠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α-硫辛酸(α-lipoic acid,ALA)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h17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Balb/c小鼠(22~25g)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ALA对照组(ALA)、溃疡性结肠炎组(UC)、ALA治疗组(UC+ALA)四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比较结肠质量指数及结直肠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IL-21分泌情况,RT-PCR检测结肠组织TNF-α、TGF-βmRNA表达情况。结果:结肠质量指数、DAI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在对照组及ALA组中无明显差异,但在UC组中显著升高,在UC+ALA组中明显降低(P<0.05);IL-17、IL-21在对照组及ALA组小鼠血清中的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在UC组中显著升高,在UC+ALA组中明显降低(P<0.05);TNF-α、TGF-βmRNA在对照组及ALA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在UC组中显著升高,在UC+ALA组中明显降低(P<0.05)。结论:α-硫辛酸能够降低TNBS引起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IL-17、IL-21、TNF-α、TGF-β等Th17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改善炎症反应及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粘膜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剂量为0.5 g.kg-1.d-1),溃结灵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8.3、9.2、4.6 g.kg-1.d-1)。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100 mg.kg-1)复制UC模型;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样本中TNF-α的含量;处死动物,取结肠组织固定,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计数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溃结灵高、中剂量组血清TNF-α含量及结肠粘膜NF-κB p65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显著性低于模型组(均P<0.01)。【结论】溃结灵可降低大鼠结肠粘膜NF-κB p65蛋白表达及血清TNF-α的含量,这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血清白细胞介素1β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测定溃疡性结肠炎 (U C)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1β(IL - 1β)的含量 ,并分析其与 U C病变范围、病变程度和复发与否的关系 ,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收集经内镜证实的 UC患者血清 6 4例 ,采用 EL ISA法测定血清中 IL - 1β的含量 ,正常对照为健康献血者血清。 结果 :UC患者 IL - 1β的含量 (10 .8± 14 .0 ) pg/ 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1.8± 0 .6 ) pg/ ml (P<0 .0 1)。不同病变范围 IL - 1β含量 ,愈合者、直肠病变、直乙状结肠、左半结肠及全结肠分别为 (6 .4± 8.6 )、(9.0± 11.0 )、(8.3±7.8)、(19.8± 14 .6 )和 (15 .5± 2 3.3) pg/ ml,左半结肠病变与愈合期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 )。不同病变程度 IL - 1β含量 :0级为 (6 .4± 8.6 ) pg/ ml,1~ 3级分别为 (6 .2± 6 .2 )、(11.2± 12 .6 )和 (16 .9± 19.7) pg/ m l,其中 3级较 0级有明显增加(P<0 .0 5 )。初、复发患者及治疗前后 IL - 1β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UC患者血清中 IL - 1β含量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治疗后明显下降。表明 IL - 1β的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黄芩汤对湿热型UC模型中MC的调节。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高温高湿人工气候模拟法造出湿热型体质,结合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诱发UC最终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模型组(n=15)、黄芩汤组(n=13)及美沙拉嗪组(n=12),灌胃治疗1周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病变部位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检测MC形态、数目及脱颗粒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类胰蛋白酶(TA),ELISA法检测血清IL-6。结果与空白对照组(n=15)相比,模型大鼠结肠病理切片炎症浸润程度、MC数目、TA、IL-6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黄芩汤及美沙拉嗪组以上指标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P<0.05),且两种药物的效应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结论 MC等肠粘膜局部免疫细胞在湿热型UC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芩汤可降低炎症浸润程度,减少MC数目,降低TA的释放,抑制IL-6的分泌,此可能为黄芩汤治疗湿热型UC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