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砷的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毒性,水质分析中对于砷的水质标准有严格的限量,国内外饮水和地面水中砷的水质标准限度为10~50ppb,因此,要求有灵敏的测定水中痕量砷的方法。极谱法测定痕量砷已有一些报导。极谱催化波和示波极谱法能测定砷近ppb级,目前,用金电极的脉冲极谱溶出法测定砷的灵敏度检测下限甚至达0.02ppb,但金电极的制备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铜膜电极普通极谱溶出  相似文献   

2.
发生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钨中微量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钨中含有微量砷会显著地改变机械、电器性能,为此有必要了解原料和产品中砷的含量以及冶炼过程中砷的去向。1978年冶金部颁布了钨中微量砷的标准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分析钨中ppm级的砷取样量较大,分析手续也比较繁琐,用于日常分析多有不便。自从1969年W·Holak首先用发生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砷以来,这种方法有了很大发展。由于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快速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多种试样的分析。本文将此方法应用于  相似文献   

3.
磷砷共存在某些钢材中.由于砷钼杂多酸形成条件与磷钼杂多酸形成条件相似,因此砷对磷的测定有干扰.目前采用的方法为消除砷测磷的干扰.普遍采用正丁醇-三氯甲烷萃取光度法.但萃取分离,只能解决低含量磷和砷的定量分离,不能解决高砷试样的测定.本法利用酒石酸抑制砷钼杂多酸的形成,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省略了分离步骤,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砷是环境污染物中重要监测元素。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价态砷的文章不多。本文建立了以电热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砷(Ⅲ)与砷(Ⅴ)的含量。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当溶液pH为5.8时,砷(Ⅲ)转化为气态砷化氢与母液分离,试样中砷(Ⅴ)不干扰测定。另取一份试样于2N盐酸介质中可用同样方法测定总砷量。再以差减法求砷(Ⅴ)含量。采用国产仪器及自制电热石英管原子化器灵敏度可达0.5ppb(1%吸收)。  相似文献   

5.
ICP-AES 连续氢化法测定砷分族元素的基本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分族元素,尤其是砷、锑具有易挥发、难激发的特性,经典发射光谱法测定灵敏度低,近年来有用氢化反应-原子吸收测定砷分族,锗分族及硒碲的报告,该法灵敏度高,但只能作单元素测定。ICP-AES氢化法改善了经典发射光谱及原子吸收法之不足,是高灵敏度同时测定上述元素的有效方法。本文用国产仪器研究了ICP-AES连续氢化法测定砷分族元素时,影响谱线强度的诸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砷化氢分离、碘液吸收,在酒石酸锑钾存在下,用砷钼杂多酸-灿烂绿光度法测定了铜合金中微量砷。方法简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测定标样中的微量砷,结果与标准值吻合。  相似文献   

7.
微波消解,采用硝酸镍氯化钯作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的砷。结果表明,与现行国标中的测砷的方法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别。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而且灵敏度高,能满足食品中砷的卫生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Bedard曾用氢化物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电解铜中砷、硒、碲、锡;Mullen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高纯铜中硒、碲、铋、锑及砷,结果基体铜对测定均有干扰,因此,分别用氢氧化镧、氢氧化铁共沉淀欲测元素,与铜分离后再进行测定。Haynes测定高纯铜中砷、锑、硒、碲;Barnett测定铁合  相似文献   

9.
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六味地黄丸中砷和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六味地黄丸中砷和锑的方法。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砷为1.3%、锑为1.6%,回收率在90%~110%之间,检出限分别为砷0.06ng/mL、锑0.1ng/mL。本方法可用于中成药中砷和锑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六味地黄丸中砷和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六味地黄丸中砷和锑的方法。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砷为1.3%,锑为1.6%,回收率在90%-110%之间,检出限分别为砷0.06ng/mL,锑0.1ng/mL,本方法可用于中成药中砷和锑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米中微量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砷是一种毒性很大的元素,对人的心肺、呼吸、神经、生殖、造血、免疫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由于大气、地下水、土壤、肥料和农药等污染,砷会在粮食的可食部分积累,因此砷的测定已成为食品和环境监测的必测项目。测砷的常规方法有砷斑法、银盐法。目前,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已有报道。本文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米中砷,本法具有灵敏度高,干扰少,操作简便等特点,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粮食中的砷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研究了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粮食中砷的适宜条件,试验了酸介质和还原剂的用量对测定砷的影响,选择了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及氢化物发生条件,试验了生成氢化物元素及粮食中常见元素对测定的干扰情况。在测定条件下,砷的线性范围为0~80μg/L,检出限为0.3μg/L。用该法测定了标准物质小麦粉及大米,结果与推荐值吻合。方法快速、准确,应用于进口粮食中砷的检测,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3.
摘 要:采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测定食用菌中总砷。取可食部分的食用菌粉碎均匀,采用微波消解对样品进行消解,将消解液于140℃赶酸至0.5mL ,用超纯水转移定容至25mL。以0.1%的硝酸钯为基体改进剂,塞曼扣背景,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总砷。方法检出限为0.4μg/L,线性范围为0~30 μg/L,线性相关系数(r)大于0.998,采用精密度考察方法重现性,不同浓度水平的RSD%均小于6.6%;三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0.6% ~ 103.9%,有证标准物质测定结果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适合食用菌中总砷的测定。对砷形态复杂的野生食用菌,微波消解后可直接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总砷。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聚氯化铝中砷含量的检测方法。将聚氯化铝样品用硫酸溶解,蒸至近干,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其中的砷含量。在最佳测定条件下,砷的质量浓度在0~10.0μ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 3,砷的检出限为0.03μg/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2.5%~90.0%,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1.9%。该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氧弹燃烧-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硫磺中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氧弹燃烧、NaOH溶液吸收预处理硫磺样品的方法,优化了HG-AAS法测定砷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6.
当钢中含有砷时 ,会干扰用磷铋钼蓝光度法测定磷。近几年来 ,不少资料报道了采用硫代硫酸钠掩蔽砷能排除此干扰 ,并进一步用此进行磷、砷的连续测定 ,这种方法确实有简单易行操作方便等优点 ,但对于能否掩蔽彻底尚存争议。因此 ,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 ,采用如下方式进行钢中磷、砷连续测定。本法仍基于磷 (砷 )铋钼蓝光度法连续测定磷和砷含量。试样用稀硝酸溶解 ,高氯酸氧化 ,氢溴酸 -盐酸混合液挥砷 ,蒸发至盐状 ,再用硫硝混合酸溶解盐类并显色测磷。同时 ,另称一份试样 ,在相同的条件下操作 ,但不作挥砷处理 ,比较两次所测的吸光度 ,用…  相似文献   

17.
砷在环保分析中占有一定地位。近年来,国内外对砷的溶出伏安法测定作了不少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采用石墨电极同位镀金测定砷,对测试中石墨电极的性能和砷与金在电极上沉积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增加石墨电极灵敏度的方法,指出砷与金在电极表面生成原子比为1:3的元素间化合物。并用恒电流电解消除铜的干扰。本方法可直接测定工业废水和环境水中ppm和ppb级的砷。 (一)主要仪器和试剂  相似文献   

18.
湿法消解虾粉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总砷含量的不同消解条件对测定结果有极大的影响。由于虾粉中的砷主要以有机砷形态存在,普通的消解条件难以将有机砷彻底消解成无机态,因而检测结果极低。实验表明:采用硝酸-高氯酸-硫酸体系并在电热板+电炉加热条件下有机砷能够彻底消解,采用硝酸-高氯酸体系并在电热板+电炉加热条件下有机砷能够部分消解,而用电热板加热无论采用何种消解体系有机砷均不能消解成无机态砷。  相似文献   

19.
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中砷的消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王水消解法和硫酸-硝酸-高氯酸混合酸消解法处理样品,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法测定了砷的含量,比较了两种消解方法砷的测定值和标准值.结果表明,采用混合酸消解法砷的测定值低于标准值,而采用王水消解法可以准确测定土壤中砷含量,实验操作简单方便,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0.
样品湿法消解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消渴丸中铅含量,用原子荧光法测定了砷含量.结果表明,消渴丸中重金属铅含量在0.23~0.55 mg·kg- 1之间;砷含量在0.55~1.09 mg·kg- 1之间;本法测定消渴丸中重金属铅的平均回收率为96.6%,砷的平均回收率为108.4%,说明该法可用于消渴丸中铅和砷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