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城市边缘区社区的分化与整合——上海真如镇个案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以位处上海市郊结合部的真如镇为例 ,研究大城市边缘区社区分化 整合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提出了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推进大城市边缘区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转型是大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包括经济、人口、用地、交通、景观等方面特征的具体转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嘉禾组团为例,分析大城市边缘区现状发展特征。结合大城市主城区空间和功能拓展等趋势,分析边缘区城市化的普遍趋势:产业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用地从城乡交错向布局有序转型,交通功能从对外通道向内外网络转型,景观环境从杂乱污染向山水融城转型。进而提出核心城市功能地域在边缘区城市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核心城市功能地域应科学合理划定发展范围、培育具有功能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城市功能、构建与主城区紧密联系的城市快速交通设施和构建满足城市功能和城市活动需求的景观设施。  相似文献   

3.
袁媛  杨廉  马晓亚  袁奇峰 《规划师》2012,28(2):55-61
大城市边缘区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公共设施空间、职住空间分割等问题。基于此,为达到融合边缘区的各类地域和社会空间的目的,南京市江宁区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规划通过完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中心体系,选择多核的空间模式,选择区位中心型,明确对内、对外的职能关系等多种规划手段,有效促进边缘区各类地域的空间融合,完善各类功能区的有效配套,以期为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升级、空间融合和功能提升提供有益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运用GIS技术对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模式展开研究,提炼了老年人的社会空间类型,分析了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大城市老年人的郊区化趋势加快,老年人社会空间分异加剧.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具有共性特征,呈现为老年人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逐渐递减至边缘区,以此为节点向远郊区增长扩散并在局部区域形成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李雪松  雷丽芬  郜珊 《华中建筑》2012,30(4):107-110
在我国城市快速扩张的今天,城市边缘的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引起世人的关注。该文从城市边缘区和城市扩展入手对城市边缘区的组成要素、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导出了形成现状的成因,并提出构建大城市边缘区良好生态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城市的快速蔓延,很多位于城郊的水系逐步纳入建成区,成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空间.然而,已有滨水空间研究主要聚焦城市中心区的河流,而对城市边缘区河流的研究又多局限于河道治理.本文借鉴城市边缘区的分析视角,以北京清河海淀段为例,通过梳理水系、建设用地、基础设施、人口等人居环境关键要素的演变,总结大城市边缘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生态城的发展历程、内涵和发展模式的阐述,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生态城建设的原则,并对生态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旨在为大城市边缘区的生态城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生态城的发展历程、内涵和发展模式的阐述,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生态城建设的原则,并对生态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旨在为大城市边缘区的生态城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适应城市发展区域化的规划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忠  靳桥 《规划师》2002,18(1):59-62
现代城市发展的区域化要求区域范围内的空间整合,就此提出区域空间整合的关键环节——区域性边缘区,从新的视域审视它在推动城市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建议制定区域性边缘区整体规划,并对区域性边缘区内自然环境保护区整体规划与大城市地带区域性复合生态开发(保护)带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级城市的规模迅速增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以及大城市边缘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齐宝崇 《山西建筑》2005,31(3):21-22
介绍了我国城市居住地建设的客观状况.就居住区向城市边缘拓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阳泉市居住用地及住宅建设现状,提出了城市边缘住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以利于城市居住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杰 《山西建筑》2010,36(29):24-26
根据目前哈尔滨城市边缘区规划现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松北新区开发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分析了松北新区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城市发展对策,有助于城市边缘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鞠伟  马兰 《华中建筑》2008,26(3):116-118
该文从城市边缘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角度提出了城市建设对边缘地区的关注。并通过对“大有恬固”居住区人文自然环境的分析,以及对规划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设计理念的介绍.阐释了城市边缘居住区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莱芜市钢城边缘区永兴路的空间解读,提出了构建整体性城市设计的目标,重点通过对带形区域的功能定位、城市空间形态重新进行评估和认识,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研究确定城市边缘区城市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康泽恩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其本土化运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敏  田银生  陈锦棠  龙慧 《规划师》2011,27(10):119-123
城市边缘带是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流派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国外现有的文献大多是从回顾其理念发展历史开始,总结边缘带的形态特性及其与城市发展特殊历史时期的关联性;且对边缘带的研究呈现出从宏观描述演进到微观和量化的层次.这一理论在我国也有一些实践运用,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要适当调整才能适应我国国情,使之本土化.对其的述评和本土...  相似文献   

16.
以古城西安为例,从空间分析的角度总结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自然、历史环境特征,针对其住宅建设现状,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边缘区住宅开发模式,对科学利用边缘地区空间以及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丁叶 《城市建筑》2014,(32):53-53
由城乡资源分配所差异引起的社会矛盾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严重阻碍了城乡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本研究立足于社会生态学视角,结合武汉市城乡结合部的村庄调研,揭示其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三个典型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往城市的边缘地区在区位上逐渐由边缘地带向城市中心地带转变,在功能和形态上都需要进行更新调整。然而受到现有土地利用、开发组织方式以及制度基础的交织影响,边缘区更新难以顺利实施,难以适应城市重构的需要。本文借鉴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城市空间重构下边缘区功能、空间演化特征和机制,并以常州市清潭片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其在转型阶段的发展诉求,为边缘区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莘庄镇的案例研究,揭示上海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并对边缘区独特空间格局的作用因素及其机理进行探讨.提出,大城市边缘区是随中心城区的扩展不断生成的,中心城区的扩展力量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地方响应和应对的能力与建设举措也直接影响到这个进程.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区(县)、(乡)镇、村社等多种力量集聚在有限的空间地域,各自运用不同来源的发展政策和发展项目所展开的争夺以用地为核心的发展权利,这是大城市边缘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动力.在此过程中,来自城市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源生于乡村企业的土地使用及其转型发展的功能演替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居于其间的区(县)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及发展项目的安排等协调、规约甚至主导着空间演变过程.相互混杂和穿插的各种用途的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由于多样化的空间需求和效应,以及其变化的范围和频度不同,再与互不相同的再开发方式相互交织,加剧了边缘区空间状态的错综复杂状况.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上海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历程,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发展缘起和长期的管控缺失造成了这一地区拼贴式的功能结构和城乡混杂的空间风貌,由此带来了社会管理、经济绩效、城镇功能上的一系列问题.基于问题导向,分析边缘区空间发展机制,提出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土地经济发展动力、精细化规划管控方式等发展策略,为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愿景及相关规划策略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