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横纹肌肉瘤(RMS)中bcl-2、p53、PC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横纹肌肉瘤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bcl-2、p53基因蛋白和PCNA,发现bcl-2、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72%、70%,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及不同组织类型的RMS无关。但民分化程度有关,P53、PCN在低分化RMS阳性率分别为85%、95%,显著高于 化RMS42.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原病理诊断意见分岐的79例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进行免疫组化鉴别诊断研究。结果除1例仍不能分类外,其余78例(占99%)得到明确诊断。其中有恶性淋巴瘤、未分化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无色素性恶、神经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瘤、骨原细胞瘤、骨外尤文瘤及未分化肉瘤。结果表明,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标记是对不同组织起源而形态相近MSRCT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p53、p21、p185蛋白表达与横纹肌肉瘤分化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p53、ras和c-erbB-2癌基因蛋白产物p21、p185在横纹肌肉瘤(RMS)中的表达及其与RMS的分型、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50例中的41例有随访的RMS用免疫组化ABC法标记p53、p21、p185蛋白,结果发现p53、p21、p185在RMS的阳性率分别为72%、68%、60%,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和RMS的组织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分化程度有关,其中p53、p21在低分化RMS的阳性率分别为85%和80%,显著高于高分化RMS的42.9%和28.6%(P<0.05);p53蛋白在有转移组RMS的阳性率为86.4%,显著高于无转移组60.7%(P<0.05);有随访的41例病例中。存活1年的p53蛋白阳性率为86.7%,显著高于3年的41.7%(P<0.05)。结论p53、p21蛋白表达可作为肿瘤分化及恶性程度的评价指标,而p53更能反映肿瘤预后,是肿瘤预后差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横纹肌肉瘤中MDM2及p53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Lai R  Wang Z  Zhe X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2):127-129
目的观察MDM2、p53癌基因在横纹肌肉瘤(RMS)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预后间的关系。方法对确诊并有随访的31例RMS标本,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MDM2、p53定位观察。结果发现MDM2及p53癌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4%(24/31例)和667%(21/31例),其阳性率与年龄、性别和RMS组织类型无明显关联(P>0.05),但阳性率及其强度与RMS分化程度(Ⅰ级与Ⅲ级),转移与否及存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DM2、p53阳性检出率有助于判断RMS恶性程度及预测肿瘤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肌原调节蛋白MyoD1在横纹肌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横纹肌源性的恶性软组织肿瘤。由于RMS与多种起源各异、但细胞形态相似(以小圆形为主)、且呈弥漫性分布的肿瘤———恶性小圆细胞肿瘤(MSRCT)具有相近似的病理组织学特征[1,2],因此,明确RMS的诊断既是临...  相似文献   

6.
横纹肌肉瘤p16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p16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与横纹肌肉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分析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4例人横纹肌肉瘤(RMS)中p16基因状态和47例RMS中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2例有p16基因纯合性缺失,6例突变。p16基因异常的8例RMS中6例伴广泛浸润、复发或转移。p16蛋白表达阴性率为38.3%(18/47例)。p16基因异常的8例中有7例p16蛋白阴性,1例为阳性。另有11例p16蛋白阴性而未查见基因异常。在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中,p16基因异常发生率及p16蛋白表达缺失率均高于胚胎性横纹肌肉瘤。p16蛋白阴性的RMS更易伴发广泛浸润、复发或转移。结论p16基因异常及p16蛋白表达缺失可能与部分横纹肌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bcl-2、p53蛋白及PCNA表达与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横纹肌肉瘤(RMS)中bcl-2、p53、PC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随访41例)横纹肌肉瘤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bcl-2、p53基因蛋白和PCNA,发现bcl-2、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72%、70%,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及不同组织类型的RMS无关(P>0.05)。但与分化程度有关,p53、PCNA在低分化RMS阳性率分别为85%、95%,显著高于高分化RMS42.8%和14.3%(P<0.05),随访存活1年以内的p53、PCNA阳性率均为86.7%,亦明显高于存活超过3年以上的阳性率33.3%和41.7%(P<0.05)。而bcl-2在低分化RMS阳性20%显著低于高分化71.4%(P<0.05),随访存活1年以内的阳性率13.4%明显低于存活超过3年以上的41.4%(P<0.05)。p53与bcl-2阳性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53阳性率越高,而bcl-2阳性率越低。结论:PCNA、p53、bcl-2蛋白表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RMS的生物学特性,p53、bcl-2可作为肿瘤预后显著相关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过程、病理形态学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对15例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目检、镜检和特染、免疫组化的检测以及发生在膀胱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男7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1.14.发生部位:在膀胱9例,子宫3例,阴道3例.年龄方面,1-3岁8例,4-6岁7例,7.9岁2例,中位年龄为3岁.结论葡萄状横纹肌肉瘤为小儿较常见的中空器官的低度恶性肿瘤.早期完整切除加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复发和转移的病例.有些病例由于粘液丰富,瘤细胞稀少,瘤细胞貌似良性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并伴有程度不同的炎症反应,易误诊为炎症性息肉.  相似文献   

9.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为小儿最常见软组织恶性肿瘤,以头颈部,泌尿生殖道及躯干四肢多见,但中耳RMS少见[13],临床上多表现为中耳炎、面神经麻痹和外耳道息肉等,临床早期诊断困难,我们对10例中耳RM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  相似文献   

10.
研究p53,ras和c-erbB-2癌基因蛋白产物p21,p185在横纹肌肉瘤听表达及其与RMS的分型,分级和顾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三磷酸腺苷对人横纹肌肉瘤细胞系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吕桂芝  林仲翔 《解剖学报》1996,27(4):408-411,T015
为了探讨三磷酸腺苷(ATP0对人横纹肌肉瘤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用ATP作用于人横纹肌肉瘤细胞亚系(RDL6)细胞,观察到ATP可抑制RDL6细胞的增殖,使其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作用第5d时增殖抑制率为81%,流式光度术检测;观察到ATP RDL6细胞S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多,说明细胞停滞在S期,用罗氏黄荧光染料传法实,AT家恢复RDL6细胞间隙加接通讯功能的作用。用 光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到经ATP处理后  相似文献   

12.
肌红蛋白是正常横纹肌特有的成分,因细胞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反应到相应的肿瘤中,所以肌红蛋白也是横纹肌肿瘤的特有成分。对于分化好的横纹肌肉瘤,HE、PTAH、Masson等染色法不难诊断,但分化差者上述染色较困难。1979年以来国外曾应用(HRP)法观察正常和肿瘤性横纹肌细胞的肌红蛋白,国内(1985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过程、病理形态学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对15例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目检、镜检和特染、免疫组化的检测以及发生在膀胱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男7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1.14.发生部位:在膀胱9例,子宫3例,阴道3例.年龄方面,1~3岁8例,4~6岁7例,7~9岁2例,中位年龄为3岁.结论葡萄状横纹肌肉瘤为小儿较常见的中空器官的低度恶性肿瘤.早期完整切除加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复发和转移的病例.有些病例由于粘液丰富,瘤细胞稀少,瘤细胞貌似良性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并伴有程度不同的炎症反应,易误诊为炎症性息肉.  相似文献   

14.
细胞质内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及中间丝。现今可采用多种技术如各种电镜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流式细胞术来研究细胞骨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l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e,LSCM)可以显示细胞骨架的结构及分布 ,并能进行定量分析。我们采用直接与间接免疫荧光法 ,运用LSCM观察细胞骨架 ,比较人体的横纹肌肉瘤细胞系与培养的正常人横纹肌母细胞的差别。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来源 :RD和A673是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细胞系 ,引自上海细胞库 ,其中RD软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应用光镜行HE、网状纤维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具有特征性的横纹肌样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原始神经外胚叶、上皮和间质分化。肿瘤组织富于网状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波形蛋白、CD99、上皮细胞膜抗原、细胞角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神经微丝蛋白、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突触素、肌调节蛋白、胎盘碱性磷酸酶和HMB45阴性。结论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呈异源性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其诊断需与脑内其他多形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应用HE染色、电子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具有特征性的横纹肌样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原始神经外胚叶、上皮和间质分化.超微结构见瘤细胞内呈卷发丝样微丝小体,中间可见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EMA、vimentin、CD99、NF和NSE(+),SMA、GFAP、CD117和PLAP(-).结论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其诊断需与脑内其他多形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PCNA)单克隆抗体,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和AgNORs染色图像分析,对有确切随访结果的86例原发性肺癌和10例肺炎性假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PC-NA阳性反应计算出的增殖指数(PI)与图像分析的AgNORs计数及其颗粒总面积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二者均与肺癌分型有关,并随癌分化程度的增高而减小;与TNM分期中的淋巴结(N)和远隔转移(M)有关;术后存活5年以上者明显小于3年以内者(P<0.01)。认为PCNA的表达和AgNORs图像分析技术有助于肺癌的分型、分化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横纹肌肉瘤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为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之一,它是由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多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和遗传学特点,可将横纹肌肉瘤分为3种类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包括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葡萄状横纹肌肉瘤和间变性横纹肌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包括实性型横纹肌肉瘤和间变性横纹肌肉瘤)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组织基本上重演了横纹肌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细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横纹肌肉瘤的组织学诊断有时颇为困难。电镜可发现瘤细胞内不同发育阶段的肌原纤维,是研究该瘤的有效工具。我们对40例横纹肌肉瘤作了回顾性光镜和电镜对比观察,就肿瘤形态与横纹肌胚胎发育过程,瘤细胞的光镜形态与超微结构进行  相似文献   

20.
肾恶性横纹肌样瘤15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报道15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RTK)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男女之比为2.8:1。年龄4个月至4岁7个月,平均1岁零6个月。随访10例,8例均于术后半年内死10亡,2例健在。典型组织学改变为细胞弥漫排列,多边形,胞浆丰富嗜酸性,核仁突出。部分细胞胞浆内有嗜酸性包涵体,部分病例可见上皮样排列,间质硬化及梭形细胞成分。免疫组化显示15例Vimentin(+),12例EMA(+),8例Cytokeratin(+)。结果提示,本瘤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预后差、多表现型的恶性肾肿瘤。可能来源于某种具有双向分化能力的多潜能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