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与股骨上端匹配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 15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 15 6例松动、疼痛病人随访 ,其中X线片松动率为 6 4 %。 10年以上翻修 4 6例 ,翻修率为 2 9%。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松动、疼痛病人与疾病的种类、假体的类型、骨水泥的使用、骨质质量以及假体与股骨上端匹配关系密切相关。结论 其中假体与股骨上端匹配关系是影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以提高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6—2010-06诊治由于THA术后假体松动而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1例,探讨THA术后假体松动的诊断、原因和翻修注意事项。结果假体取出后31例中27例关节内出现灰黑色颗粒样物质,27例髋臼假体与31例股骨假体中骨水泥或假体与骨质间形成界膜。31例经全髋关节翻修术后30例疼痛消失,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1例翻修术后1周出现脱位,经制动6周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THA术后假体松动与患者自身原因、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早期翻修手术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假体柄长度对股骨远端肿瘤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四川友谊医院行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164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随访2~8年期间假体无菌性松动情况将患者分为未松动组和松动组。未松动组126例,男71例,女55例;年龄25~69岁,平均(47.69±5.48)岁。松动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27~70岁,平均(46.12±5.3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假体柄长度与假体使用寿命的关系;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因素;相关性E值法分析研究结果的敏感性;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假体柄长度与患者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剂量-效应关系;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假体柄长度与假体使用寿命有关(P<0.001);下肢力线距膝关节中心距离增加是患者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危险因素(P<0.05),假体柄长度、髓腔柄与股骨直径比值、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术后髋-膝-踝角增加...  相似文献   

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artificial hip arthroplasty/replacement)自发明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随着冶金、高分子工业的发展及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理论与技术已较为成熟,但术后如何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避免二次手术翻修一直是困扰医务工作者的难题。早期翻修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5.
<正>人工关节置换是作为一种重建关节功能有效的方法之一,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随着人工关节使用年限的延长,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已成为人工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受限的最主要原因,并严重妨碍了人工关节的发展和推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假体无菌性松动问题始终是临床上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临床及放射学检查,观察分析假体松动的表现与过程,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及时临床处理及预防均有指导意义。本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指出临床及各影像学评估方法的意义,提出正确的评估原则。  相似文献   

7.
磨损碎屑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松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力  马忠泰 《中华外科杂志》1996,34(12):765-768
磨损碎屑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松动曹力马忠泰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的主要并发症,其严重影响了此类手术的远期效果。Stauf〔1〕报告用第一代骨水泥技术(手填式)治疗的病例经平均10年随访,其松动率为29%;Sutherland等...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重建髋关节功能 ,减轻疼痛 ,提高生活质量。随着假体设计改进 ,骨水泥技术提高 ,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已日益成为影响人工关节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目前文献[1] 已证实假体周围界膜的存在 ,普遍认为该界膜具有生物学活性并在假体松动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其组织抑制剂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假体松动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1 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MMPs是一组结构中含Zn2 + 和Ca2 + 的蛋白水解酶家族 ,目前至少有 16个成员。根据其作用底物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广泛多孔涂层柄应用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自2009-01—2015-03应用同一广泛多孔涂层柄对25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观察翻修时间、出血量、术中骨性操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2.5(60~200)min,出血量平均750(400~2300)ml。1例因假体取出困难行扩大粗隆截骨术,4例行股骨远端开窗,1例因假体固定较好而强行打出假体时并发股骨近端骨折,1例在置入假体时假体末端突出皮质并发骨折。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26(6~67)个月,均显示骨长入,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4.4(82~94)分,无一例诉大腿痛。结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对假体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用广泛多孔涂层翻修柄可安全、有效地对PaproskyⅠ~ⅢA型骨缺损进行股骨重建。  相似文献   

10.
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为了寻找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最佳对策。方法: 对1976 年10 月~1998 年2 月治疗的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感染10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例中7 例属于早期感染, 其中1 例死于糖尿病、2 例经闭合冲洗感染得以控制、3 例翻修、1 例融合。10 例中3 例晚期感染闭合冲洗无效。感染假体是否取出要看有无松动。最好对策还是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增多以及老年人平均寿命增加,TH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PFF)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累积的绝对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并被认为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个重要并发症。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处理难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mplasty,THA)是目前治疗严重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其术后股骨近端骨的吸收造成假体远期松动,需要再次行翻修手术,如何解决假体松动仍是关节外科一个难题。影响全身骨量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体重、废用、饮食结构、种族、生活方式等有着或多或少的某种联系;本文重点在于探索假体类型、固定方式对周围骨量影响。目前主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按照Gruen’S分区监测假体周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本文就影响假体周围骨量的因素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3.
Wang J  Shen J  Yin J  Huang G  Lu J  Li H  Zou C  Han S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2):1414-1417
目的探讨采用普通长柄假体或同种异体骨假体复合物(allograft-prosthesis composite,APC)翻修治疗肿瘤型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6月,收治14例肿瘤型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1~70岁,平均43.9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8例,股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4例。假体置换术后6~31年出现患肢疼痛,负重和行走时加重;6例出现患肢短缩畸形。术前参照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分系统行关节功能评分为(16.36±1.50)分。X线片检查见假体明显松动和下沉。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为3~9年,平均4.5年。7例骨量严重丢失(骨皮质厚度减少>50%)、假体下沉>2 cm、假体穿破骨皮质或即将穿破骨皮质者采用APC翻修;7例骨量丢失不严重(骨皮质厚度减少<50%)者,采用订制普通长柄假体翻修。结果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出现腓总神经一过性麻木,对症治疗后3个月内恢复。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2个月~7年,平均3.6年。翻修术后患者术前疼痛症状均缓解,关节功能改善。术后12个月MSTS功能评分为(23.43±2.5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0,P=0.024)。X线片检查示,术后12个月2例采用普通长柄假体翻修患者出现骨水泥周围无症状透亮线,无假体松动和周围感染等并发症;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肿瘤型假体无菌性松动后再次行翻修重建肢体功能可行,根据患者骨量丢失情况选择APC或普通长柄假体翻修,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关节术后松动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假体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假体的使用寿命,并成为术后返修术的主要原因。目前,虽然对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但致病因素基本归纳为两大主要因素:一为生物学因素,即松动由磨损颗粒引起,另一为机械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金属聚乙烯和骨水泥磨损碎屑在假体远期松动的发生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最新研究发现白细胞抗原表型不同有可能参与无菌性松动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早期翻修术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人工髋关节已在髋关节创伤及疾病中广泛应用,远期并发症及翻修术的文献报道日渐增多[1],诸多学者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2]。但涉及早期翻修术的文献较少。我院自1995年6月~1997年10月共收治症状性、难以覆行假体功能的人工髋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工髋关节的翻修是关节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髋关节失败原因复杂多样,分析失败原因对假体设计、医师的手术决策有重要意义.目的:统计本关节中心的髋关节翻修原因构成,分析20年间的翻修原因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从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二十年期间1422例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资料,统计其翻修原因,再按照...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在髋关节翻修术中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翻修的短中期疗效。方法:对2005~2012年间采用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假体翻修的19例19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8~77岁,平均(63.4±9.8)岁。其中髋臼侧内衬磨损、无菌性松动、移位14例,髋关节胼付3例。骼臼骨折2例,股骨侧采用骨水泥固定的5例,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于2009年8月,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误诊为坐骨神经痛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1岁,因右下肢麻木、放射痛1个月余入院。2007年12月因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在当地医院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2009年7月骑摩  相似文献   

19.
KELLY  J.  HENDRICKS  WILLIAM  H.  HARRIS  张辉 《骨科动态》2007,3(2):73-77
我们曾经报告采用高髋臼中心植入多孔涂层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的方法,对34例(36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髋臼骨缺损的患者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平均10年的结果。本文将报告对21例(23髋)患者平均随访16.8年的结果。在最初的44例(46髋)患者中,39例(41髋;89%)患者仍使用原来的髋臼杯。2例(4.3%)髋臼杯因无菌性松动而翻修,3例(6.5%)髋臼杯因感染而翻修。6例股骨侧假体因为股骨骨溶解行翻修,另外7例无骨溶解但因无菌性松动行翻修。基于我们平均随访16.8年的结果,我们相信:在部分髋臼严重骨缺损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时,高髋臼中心植入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仍然是一种优良的方法。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翻修原因、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对32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髋关节后侧入路,取出松动的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根据缺损情况植骨,然后按技术要求换置假体。结果2例术中出现股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愈合良好。1例髋臼行植骨、骨水泥假体固定,术后1年出现髋臼假体松动。行二期翻修术。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1.3分,术后平均83.5分。结论①无菌性松动和医源性错误是人工髋关节翻修的最常见原因;②髋臼翻修首选非骨水泥假体生物型固定,对于包容性髋臼骨质缺损,应行颗粒打压植骨+非骨水泥臼固定;(蓼翻修术中股骨柄取出困难可行股骨大粗隆延长截骨;④术后功能锻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