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秉以山水立名,得名于巴施山之"施"和秉溪之"秉"。被誉为"中国漂城"的施秉,作为贵州东线旅游的腹地,旅游文化发达。总面积533.2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阳河风景名胜区,其中有366平方公里在施秉境内,主要有上阳河、下阳河、杉木河、云台山、黑冲5大景区。其中,杉木河漂流已成为贵州的旅游精品。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被誉为"天下第一漂"之称的杉木河风光旖旎,魅力无穷,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一年一度的"杉木河漂  相似文献   

2.
正施秉加快打造"生态体育(国家)公园",将文化和体育融入以"世界名片"为代表的自然山水风光旅游资源中,打响"世遗品牌"。施秉,一座集山水林泉、奇观异石、飞流瀑布、原始森林、野生植物、碑刻摩崖为一体的"天然博物馆"。2015年6月23日,以施秉云台山白云岩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核心的"施秉喀斯特"荣登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施秉的一张"世界  相似文献   

3.
正施秉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今年6月23日,以施秉云台山为代表的施秉喀斯特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历经六年的艰辛奋斗,申遗终于成功,获得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赢得了一个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平台,对于提升施秉的对外形象、知名度、美誉度,对于增强全县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施秉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随着思(南)剑(河)高速公路的建成  相似文献   

4.
谭标  秦涛 《当代贵州》2013,(1):43-43
黔东南州施秉县有"西南药城"之称,而施秉县的中药材尤其是太子参的发展中心区又在施秉县的牛大场镇。牛大场镇总面积273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山地面积在10万亩以上。近年来,全镇5594户中种植药材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药农有50余户,50至99万元的有220户,10万元至49万元的有4500余户。2012年,牛大场镇太子参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4万亩,产量近1500吨、产值近3亿元。太子参产业逐步形成一个以牛大场镇为中心,辐射整个贵州的产业。"施秉太子参"、"施秉何首乌"、"施秉头花蓼"三个品种通过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国家GAP认证,成为全国唯一  相似文献   

5.
李坤 《当代贵州》2013,(7):36-37
牛大场镇曾是贵州最贫困的乡镇之一,位于施秉县西北部,地处三县(施秉、黄平、余庆)交界。镇区东距施秉县城37公里,北距余庆县城12公里,与在建的凯里黄平机场相距27公里,施(秉)余(庆)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辖9个行政村160个村民组5594户2.5万余人。记者在牛大场镇街上看到,狭长的街道两边几乎停满了私家车,乡间随处可见别致漂亮的"小洋房"。镇党委书记李鑫说:"目前镇内30%  相似文献   

6.
<正>施秉与"贵州百灵"共建万亩太子参种植示范基地标志着施秉的太子参种植将进入规模化时代,同时也是施秉唱响"西南药城",构筑药材种植产业化之路的第一步。11月10日,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医药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百灵)与施秉县人民政府"施秉县太子参种植项目示范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施秉县举行。  相似文献   

7.
正施秉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向湘西低山丘陵过渡的山原斜坡地带。喀斯特强烈发育,地形破碎,成为一个河流深切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峡谷区,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的完整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完整性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划分,完全包含在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和生态水源涵养区内。施秉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282.9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02.8  相似文献   

8.
任玉梅 《当代贵州》2013,(27):50-51
施秉白云岩喀斯特的唯一性:3月6日,施秉白云岩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捆绑申报项目之一,获得世界遗产中心正式受理,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织金洞、格凸河等都具有一定典型性和知名度,为什么最终施秉获得了提名?王云:"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系列申报项目。第一期申报的云南石林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立体喀斯特3个提名地捆绑项目,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40年来,黔东南州施秉、麻江、黄平、镇远等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改善城乡面貌、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产业扶贫、发展文化旅游,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实现"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黔东南州施秉、麻江、镇远等6县脱贫出列之年。近年来,全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  相似文献   

10.
任玉梅 《当代贵州》2014,(20):32-33
正多哈当地时间6月23日12时30分(北京时间6月23日17时30分),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广西桂林、环江共同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施秉喀斯特成为贵州第三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至此,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7项,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意大利。  相似文献   

11.
记者:张处长,您好!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启动后,广大群众非常关注.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张秉伦: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也包括城市棚改、煤矿棚改、国有工矿棚改、林业棚改、垦区危房改造等各类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  相似文献   

12.
施秉与“贵州百灵”共建万亩太子参种植示范基地标志着施秉的太子参种植将进入规模化时代,同时也是施秉唱响“西南药城”,构筑药材种植产业化之路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正王秉璋是从宁都起义中走出来的开国中将,曾任团长、副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他勇挑重担,善于总结创新,深受领导和同事信任。1945年9月,林彪在中央"万万火急"电报指示下开赴东北,为了带上王秉璋,硬是等了三天。1953年3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写信给远在苏联谈判的王秉  相似文献   

14.
张朝和,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1996年被评为市商贸系统销售先进个人,之后连续两年被评为"张秉贵式售货员",1998、1999连续两年获市"爱国立功标兵"称号,2000年被评为百货大楼三星(最高)级营业员。国庆50周年时,在观礼台上,江总书记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接好你父亲的班啊。"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之子,父亲那句"想入党就得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格儿"的话时时在提醒着他,入了党的他也时时提醒自己-- 我曾向妈妈问起爸爸入党的情况,妈妈说:"你爸爸争取入党时,那可真是个实心眼儿。我听他说过:'想入党…  相似文献   

15.
<正>《大学》有言: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素养体现于行动,有什么样的德行,就有什么样的表现。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离不开德行修炼。洁身自好,做官亦是做人。无论权有多大,位有多高,干部始终是人民的"公仆"。要秉公用权,做廉洁从政的模范。君子之德,应以民为重,忧民之忧、乐民之乐。高居朝堂之上,权应为公所用,利应为民所谋,是大德之道,是君子之道。进入"从严治党"政治新常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俨然成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作风建设永远  相似文献   

16.
<正>宋代《竹坡诗话》记述,一位官员办公时收到一封家书,为查看信件,他专门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了自己的蜡烛。"公烛""私烛"之别仿佛一个隐喻,照见的是公私分明的精神境界。"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公私之间,本如楚河汉界,理应泾渭分明,这是为官从政的朴素逻辑。然而现实社会五光十色,一些人内心之"小我"难免膨胀,逐渐模糊了  相似文献   

17.
正施秉县宣传工作以"敢扛红旗、善争先锋"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围绕"五强梦"和脱贫攻坚,为实现"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五年新跨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营造出同频共振良好舆论环境。围绕中心工作,凝心聚力构建大宣传格局。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全面小康、"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施秉"五强梦"(旅游发展迅速强起来、城市建  相似文献   

18.
"文道自然"是贯穿《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五篇的核心观念,也是《文心雕龙》全书"总论"或"指导写作的总原则"的基本意含。《文心雕龙》的"文道自然"论,用道家的"自然"概念揭示和论证了儒家文论传统的文质观。从《原道》经《征圣》到《宗经》,"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这一"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又落实和典范地体现于儒家经典之中。通过《宗经》与《正纬》、《辨骚》的联系,"自然之道"发展为"虽取镕经旨,亦自铸伟辞"这一既"宗经"又"随时"、"适会"而"变"的文学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盈 《当代贵州》2011,(16):37-37
5月31日,贵州·施秉2011年旅游推介暨第九届"威门杯"杉木河漂流节新闻发布会在贵阳举行。发布会透露,漂流节将在7月26日至27日举行。近年来,施秉县通过举办杉木河漂流节、利用媒体资源平台等多种手段,提升了施秉旅游知名度,促进了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据悉,此次漂流节期间,  相似文献   

20.
正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中部,与黔东南州台江、三穗、施秉等9县毗邻。剑河县始建于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建置前史书上多以"管外苗族地区"记之。雍正八年(1730年)置清江厅,隶属镇远府,以后称理苗府、军民府、理民府等。民国三年(1914年)改清江厅为剑河县,隶属镇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省属三等县。1950年剑河解放,成立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