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在髌骨表面置换和未表面置换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2%~21%和0.05%,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翻修术中分别为1.19%和0.15%~12%[1].发病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原因、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等.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伸膝装置的完整性、髌骨假体的稳定性和残留髌骨的骨量选择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髌骨部分或全切除术、单纯髌骨假体翻修术和全膝关节翻修术等.因髌骨生物力学的重要性,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骨折的治疗及疗效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原因,并观察单纯髌骨假体翻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22例 (30膝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而行单纯髌骨假体翻修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假体均为同一类型的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假体,以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置换髌骨。应用膝关节 KSS评分标准评价翻修术后的临床转归。结果髌骨假体失败时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 26~ 96个月,平均 62.3个月,主要症状有金属摩擦感 (80% )和膝关节疼痛 (70% )。术中发现 23膝 (76.7% )聚乙烯完全磨损、金属底座外露; 9膝髌骨倾斜或半脱位; 2膝完全脱位。 30膝均成功施行骨水泥全聚乙烯髌骨翻修术,随访时间 24~ 81个月,平均 42.5个月。所有患者主诉症状消失,可独立行走活动,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 73分( 27~ 88分)增加至 87分( 60~ 100分);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平均 91°增加至 99.5°。结论 (1)金属底座髌骨假体早期失败率较高; (2)髌骨位线不良和异常滑动轨迹是导致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诱发因素; (3)单纯髌骨假体翻修可获满意的临床结果,其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相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Pu-YI  SHENG  LIISA  KONTTINEN  MATTI  LEHTO  DAISUKE  OGINO  ESA  JAMSEN  JuHA  NEVALAINEN  JORMA  PAJAMAKI  PEKKA  HALONEN  YRJO  T  KONTTINEN  徐卫东 《骨科动态》2006,2(4):193-197
背景:采用国家和地区的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该研究的目的是提供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从1990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共包括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对术后全膝关节翻修的假体生存状态进行分析。生存状态分析包括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及适合的诊断模型,以评价相对危险假设。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可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可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可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第一次翻修的年份和翻修原因也是预测生存率的重要指标。结论.70岁以上的患者、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的患者,预示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降低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均可以减少活动量,加上医生可能不愿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降低。 可信水平:预测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已报道的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文献进行总结分析,讨探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翻修的主要原因、主要并发症及不同假体的术后疗效.方法 按照以下标准收集和分析有关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文献:①1990年至2002年间发表,②报告患者数大于10例,③采用通用的膝关节评分标准.一名骨科专科医生独立收集数据,一名医学统计学专家独立采用Meta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共有33 篇符合条件的文献被收集.患者共1356 例,其中男429例,女611例(部分文献性别分类数据缺失),平均年龄67岁(45~49岁),加权平均随访时间57个月( 6~108 个月),加权平均术前膝关节功能总评分为49 分(15~94分),术后为84分( 58~109分),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前后的总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范围等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评分t=12.507,P<0.01, 功能评分t=4.704,P<0.01,活动范围:t=5.346,P< 0.01).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原因主要是假体松动(55%),其它包括聚乙烯磨损(11%)、假体不稳(10%)、感染(7%).翻修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仍然为假体松动(18%),其它包括假体不稳(16% )、感染(16% )、髌骨问题( 15% )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13%).髌骨问题包括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韧带撕裂、髌股关节疼痛等.结论 可以认为膝关节置换后翻修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假体松动是膝关节置换翻新的主要原因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髌骨凹陷性缺损、髌骨中央磨损如何处理,是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难点。本文报道该手术技术及早期临床效果,并总结对此类病例手术时髌骨处理的经验。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2年11月选择49例(4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对术中髌骨有中央凹陷性缺损者常规行髌骨假体置换,置换后髌骨厚度大于置换前,所有病例均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手术后随访时间最长6年,最短4个月,平均2.7年、结果:病人术前HSS疼痛评分平均为2.4分,功能评分平均为6.22分,膝关节活动评分平均为6.5分。术后48膝疼痛评分平均为30分,1膝于1年后手术探查。49膝功能评分平均为22分,活动评分平均为10分。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髌骨骨折及髌骨坏死。结论: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常会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困难,其髌骨常表现为中央凹陷性缺损,行髌骨假体置换后髌骨厚度将会增加。应用股骨假体外旋、外移放置及胫骨假体外旋放置、髌骨假体内置等方法后,仍需通过髌外侧韧带松解来改善髌骨的压力及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金属垫片结合髓内延长杆重建非包容性骨缺损和关节稳定性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12—2015-06对17例(17膝)AORIⅡ型非包容性骨缺损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翻修术,采用金属垫片重建骨缺损,恢复关节线水平,联合使用髓内延长杆加强翻修假体的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30.5(6~45)个月随访,无髌骨脱位、伸膝迟滞及膝关节前方疼痛等。术前膝关节KSS临床评分(24.5±7.9)分,功能评分(33.8±8.9)分,术后膝关节KSS临床评分(82.2±6.8)分,功能评分(85.5±8.1)分,术后KS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28,P0.001;t=31.116,P0.001);膝关节活动度术前(63.9±9.9)°,术后(100.0±9.5)°,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2,P0.001);术后复查X线示假体位置及力线良好,假体周围未发现透亮带。结论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金属垫块结合髓内延长柄能重建非包容性骨缺损及增加膝关节稳定性,恢复关节线水平,重建软组织平衡,简化手术操作,膝关节稳定性好,翻修成功率高,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手术的原因、治疗方案以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991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所有入院行膝关节翻修的病例。于病案科进行电脑检索,检索词条为出院诊断"疼痛"或"翻修"或"松动"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排除重复住院、非膝关节翻修手术以及资料丢失病例,并进一步排除其中诊断膝关节感染,以及关节液或关节组织培养阴性,但关节液呈脓性并按膝关节感染处理的病例后,共18例患者入院行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根据感染性翻修的病因进行分组,总结各组翻修手术处理方式,分析翻修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间隔时间、翻修前后关节力线及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进行评估。鉴于所收集病例数较少,翻修手术与初次TKA的间隔时间以及翻修前后的关节力线主要进行描述分析;翻修前后的关节功能KSS评分为计量资料,先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8例(20膝)患者入院行非感染性膝关节翻修术。翻修病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10膝[50%(10/20)],其中1膝翻修部分置换了胫骨侧假体,其余9膝均行全膝关节翻修术;膝关节僵直5膝[25%(5/20)],均行手术松解(关节镜下粘连松解1膝);初次置换术后出现垫片脱位有2例[3膝,15%(3/20)],均行垫片置换手术;关节腔异物1膝[5%(1/20)],行膝关节后路异物取出术;髌骨外翻半脱位1膝[5%(1/20)],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紧缩术。翻修术后66.7%(4/6)膝关节力线得到良好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KSS评分平均为(79.1±2.8)分,较术前(56.4±9.9)分改善(t=-7.329,P0.05)。结论导致膝关节无菌性翻修的主要原因是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50%)。针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关节僵直等问题,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能够有效地恢复关节力线及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revision total knee anhroplasty,Rev TKA)中,多伴有一定程度的骨量丢失.在多数情况下,骨缺损较少,剩余骨量足以支撑置换假体.但一些更为严重的特殊类型骨缺损,就必须使用翻修假体来获得结构稳定性.处理这类骨缺损,是全膝翻修术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周围疼痛相关的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10完成的66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术后8例膝关节周围疼痛相关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 66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术后出现8例与膝关节周围疼痛相关的并发症。1例急性感染,清创后保留假体。1例慢性感染,一期手术取出假体、骨水泥旷置,二期行翻修手术。1例膝关节不稳,行内侧副韧带修复。2例膝关节僵硬,行关节镜松解。1例关节线上移与1例髌骨运动轨迹不良行非手术治疗。1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论感染、膝关节不稳、膝关节僵硬、髌骨运动轨迹不良、关节线上移、假体周围骨折均可造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周围疼痛,术前充分规划、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科学功能锻炼是降低疼痛发生率的重要保证,进而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置换髌骨仍有争论。术后膝前疼痛及与髌骨有关的并发症是争论的焦点。假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提高,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减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临床应用的适应证,评价中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2007年间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进行的初次膝关节置换病例,共计34例42膝,平均随访时间6.4年(2.3~10.4年)。这些患者膝关节术前均合并有较为严重的膝内翻、膝外翻或屈曲挛缩畸形,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不稳定或骨缺损。术后采用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1例术后发生人工关节周围迟发性感染;1例因外伤导致股骨假体近端的股骨干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3例术后复查X线提示有髌骨倾斜或半脱位。所有患者膝关节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行走及上下楼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HSS评分从术前的40.5分增加到术后的89.0分。[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除适用于人工关节翻修术,还可应用于合并有重度膝关节畸形,存在大量骨缺损或膝关节不稳定的关节炎患者的初次置换。严格选择适应证,准确的手术操作,应用该假体可以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如果术后出现合并症,处理将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2.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目前治疗膝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疗效确切,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适用于各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重度病变。TKA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假体松动、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磨损、膝关节活动受限等,其中假体周围骨折尤其是股骨髁上骨折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3%~2.5%[1]。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很多,对于较为严重的病例,肿瘤式假体翻修已成为重要的手术方法,本科室收治1例假体周围骨折病例,应用肿瘤式假体翻修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进行髌骨置换仍有争论,术后膝前疼痛及髌股关节并发症是争论的焦点.膝前疼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为髌骨置换与否.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置换髌骨应考虑原发病、病变程度、假体类型及患者活动量和体重等诸多因素.如果行髌骨置换,精湛的外科技术、合适的假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减少的关键;如果不行髌骨置换,患者的筛选标准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芬兰关节置换登记系统的资料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翻修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1990年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共录入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统计止点,对上述完整材料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单因素分析中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及模型诊断。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置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置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置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及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预测生存率的其他重要指标有第1次翻修的年份及翻修原因。结论预测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及其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减少关节活动量,加上医师不主张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得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随着假体设计、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手术技术的改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假体使用寿命逐渐延长,术后并发症逐渐减少,手术优良率达90%左右,翻修率不足3%~4%。然而,由于髌股关节负荷大、关节接触面小、瞬间接触点不断变化及其特殊的软组织平衡结构,髌骨运动轨迹易受复杂的静力性和动力性因素的影响;因此,TKA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仍不容忽视。从临床报道来看,髌股关节的并发症仍然是TKA手术失败并导致施行翻修手术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以提高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6—2010-06诊治由于THA术后假体松动而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1例,探讨THA术后假体松动的诊断、原因和翻修注意事项。结果假体取出后31例中27例关节内出现灰黑色颗粒样物质,27例髋臼假体与31例股骨假体中骨水泥或假体与骨质间形成界膜。31例经全髋关节翻修术后30例疼痛消失,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1例翻修术后1周出现脱位,经制动6周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THA术后假体松动与患者自身原因、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早期翻修手术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髋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我国人口老年化逐渐加重,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初次置换术后由于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聚乙烯磨损引起的骨缺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需要翻修的患者也逐渐增加。现阶段,人工髋膝关节翻修中主要面临的难题有:骨缺损处理、术前规划、个性化假体需求。随着软件工程技术、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3D打印技术将为复杂的髋膝关节置换翻修带来新的解决方案。3D打印技术在关节外科手术有以下方面的应用:优化术前规划、个性化手术;个性化内固定材料;个性化术中导航模板的制作;个性化假体设计。本文就髋膝关节翻修中的关键问题及3D打印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郭林  杨柳  段小军  陈光兴  戴刚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804-1807
目的 针对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保留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进行15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失败原因.方法 对Medico-Chirurgical du Cedre中心1990年9月至1992年3月行PCL保留型全膝关节假体初次置换术获得随访的153例(178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采用术后X线测量结合随访时国际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评估手术疗效,X线测量包括髋膝踝角(HKA)平均值、HKA绝对偏差、α角、β角、髌骨指数(AP/AT)、胫骨后倾角(PTA)等.以翻修率作为假体生存率最终评定标准.结果 153例患者随访时31例(49膝)死亡,4例(4膝)失访,获访118例(125膝).翻修11膝,15年以上假体生存率93.7%.翻修11膝原因分别为:9膝为假体界面无菌性松动(其中7膝伴严重骨溶解,2膝为胫骨假体周围透亮线伴疼痛),1膝反曲畸形,1膝内侧胫骨平台塌陷.术后随访时膝关节协会评分达173分,优良率95.9%.对比翻修患者与未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对侧未手术膝关节内外翻角、术前正位X线片β角、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协会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L保留型假体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15年以上生存率优良.仅个别病例失败与PCL失效有关,聚乙烯衬垫后部过度磨损和髌股关节并发症少见.未手术侧膝关节畸形程度和术侧膝关节胫骨侧内翻畸形程度可能是影响假体翻修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全膝置换与翻修术数量的迅速增加,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也成为膝关节重建外科领域内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假体周围骨折不同于一般骨折,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文献报道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即使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处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25%~75%。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13-2117
[目的]探讨二期翻修手术治疗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性、失败原因和骨水泥活动间隔物对二期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因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而行二期翻修手术的病例21例,分析失败原因,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膝关节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2例真菌感染病例1例因一期手术后不能控制感染,1例因二期翻修手术后再次发生感染而最终行膝关节融合术。其余19例患者二期手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19~44个月),二期清创膝关节翻修术获得成功。术后KSS膝关节评分、KSS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比术前都有明显提高。[结论]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通过一期清创、带抗生素活动型骨水泥间隔物置入、二期翻修手术可以有效治疗感染并重建膝关节功能,而真菌引起的感染是造成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