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VEGF抗体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动物肿瘤模型,观察其抑瘤作用;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内生长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结果:VEGF抗体对体内生长的胶质瘤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抑瘤率可达82.8%(P<0.01)。经VEGF抗体治疗的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VEGF抗体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抑制胶质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冷冻对小鼠G422胶质瘤血管生成及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郧阳医学院学报》2001,20(2):65-67
目的研究冷冻对G422胶质瘤瘤周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VEGF蛋白表达与微血管计数(MVC)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G422胶质瘤腋下肿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冷冻组,实施冷冻手术后在不同时间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周边的MVC及VEGF蛋白表达.结果冷冻组MVC及VEGF蛋白表达均出现下降,低峰值出现在2、3d,然后缓慢回升,对照组各时间段MVC及VEGF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VEGF蛋白表达与MVC显著正相关(r=0.87P<0.01).结论冷冻可明显减低肿瘤周边新生毛细血管的密度和降低VEGF的表达水平,从血管生成方面可起到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3.
Angiostatin基因对C6胶质瘤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ngiostatin对C6胶质瘤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angiostatin基因导入C6胶质瘤细胞,G418(1000μg/m1)克隆筛选、扩大培养后接种于裸小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生长的体积、重量变化及肿瘤抑制率,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angiostatincDNA对体内生长的胶质瘤有显著抑制作用,抑瘤率可达82.2%(P<0.01),转染组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眼(6.8±2.1)/HP演低于对照组眼(16.7±4.8)/HP演(P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ngiostatin(血管抑制素)抑制血管生成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Angiostatin分别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系的体外培养细胞和动物肿瘤模型,计算细胞存活率及抑瘤率,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内胶质瘤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Angiostatin不抑制体外培养胶质瘤细胞生长,细胞存活率为100%,对体内生长的胶质瘤则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抑瘤率可达78.1%(P<0.01).经Angiostatin处理的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Angiostatin能抑制胶质瘤血管生成,在胶质瘤临床治疗中可能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4(IL-24)与替尼泊苷(VM-26)对裸鼠人胶质瘤模型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是否相互协同增效。方法先建立人胶质瘤动物模型,随机分组,瘤内注射Ad5F35-IL-24,腹腔注射VM-26,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再用Western blot分析IL-24蛋白表达情况。接着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肿瘤组织的血管密度(MVD)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Ad5F35-IL-24感染胶质瘤组织后IL-24蛋白高表达,Ad5F35-IL-24+VM-26组的胶质瘤的生长受到抑制最明显,Ad5F35-IL-24+VM-26组的微血管生成明显减少(P<0.05),且其VEGF和bFGF表达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 IL-24和VM-26对裸鼠人胶质瘤模型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相互协同增效,其机制可能与IL-24诱导胶质瘤组织中VEGF和bFGF表达的减少,抑制胶质瘤微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的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进行研究.结果 p53、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计数均与肾细胞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p53和VEGF的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16/30)和56.7%(17/30);p53阳性或VEGF阳性组MVD(64.0±15.9;63.4±15.2)均显著高于p53阴性或VEGF阴性组(40.6±11.9;39.6±12.5;P<0.01),p53、VEGF均为阳性时,MVD值最大(67.2±14.6,P<0.01);MVD计数与VEGF表达明显相关(P<0.01);p53表达与VEGF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 p53、VEGF的表达及MVD计数可作为判定肾细胞癌恶性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p53、VEGF的表达对肿瘤血管形成起重要作用,p53可能通过p53-VEGF调节旁路途径促进肾细胞癌的肿瘤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温韦伯因子 (vWF)在裸小鼠可移植人脑胶质瘤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规律以及对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建立移植瘤动物模型 ;用组化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处理 30例移植瘤、6例对照组移植瘤和 6例正常脑组织石蜡标本 ;统计分析病理指数、微血管密度、坏死指数和瘤重等指标。结果 移植瘤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 10 0 % ,与坏死指数和微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 (r为 0 .5 2 4、0 .4 96 ,P <0 .0 1) ,与瘤重不相关。结论 VEGF在移植性人脑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及肿瘤的发展、侵袭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VEGF和微血管密度可作为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平消胶囊抗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平消胶囊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进行裸鼠移植瘤实验.通过移植瘤生长曲线、终末瘤重计算抑制率观察平消胶囊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微血管密度,TUNEL检测凋亡指数,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实验组用药后移植瘤生长缓慢,实验结束时,实验组瘤重及瘤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抑瘤率为51-35%.实验组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及VEGF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癌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平消胶囊对裸鼠肺腺癌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移植瘤促VEGF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Li Y  Liu Y  Jin Y  Zhou Y  Cai Y  Chen H  Zhang L  Han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5-38
目的研究血小板第四因子(PF4)氨基末端改构体cDNA (p17-70)在实体肿瘤中抗血管新生基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F4及p17-70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PF4和pLXSNp17-70),通过包装细胞系(PA317-PF4和PA317p17-70)产生的病毒上清转染人头颈部癌(KB)细胞系,并建立KB细胞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体外实验观察MTT法检测转染的KB细胞增殖指数及重组逆转录病毒上清和重组分泌型PF4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影响;体内实验24只裸鼠,分KB-PF4、KBP17-70、野生型KB组和空载体4组,观察裸鼠移植瘤生长状态、死亡时间、及病理切片计数血管密度,并重复实验一次.结果 KB-PF4s和野生型KB细胞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PA317-PF4s病毒上清和KB-PF4s细胞培养液可特异性抑制HUVEC增殖(P<0.05).KB-PF4和KBp17-70细胞在同源裸鼠体内生长速度减慢(P<0.01,P<0.001).与野生型KB组和空载体组相比较(1.69 g±0.35 g,1.94 g±0.25 g),KB-PF4组和KBp17-70组的瘤体平均重量明显减轻(0.96 g±0.21 g,0.80 g±0.34 g)(P<0.05).实验荷瘤鼠生存时间延长(P<0.05),移植瘤中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减少(P<0.001).与KB-PF4相比较,KBp17-70细胞在同源裸鼠体内生长速度减慢更加明显,生存时间延长更为显著(P<0.05),移植瘤中新生血管密度减少更为明显.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血小板第四因子相关多肽基因治疗,具有靶向性抗肿瘤组织中血管新生作用, 能明显地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病理及临床分期间的关系。应用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抗VEGF单克隆抗体,采用ABC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5例胃癌组织中MVD和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胃癌组织中MVD平均值为31.4±14.3,VEGF表达阳性率为53.3%(24/45),VEGF表达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MVD值和VEGF表达在不同的Borrmann分型及TNM分期中各不相同,并随着疾病的分期而增加(P<0.01)。提示胃癌MVD值和VEGF的表达密切相关,并与胃癌的病理及临床分期相联系,两者均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标记针对癌蛋白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载体外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氯胺T法将131I和抗c-erb2单克隆抗体标记,取不同浓度的131I-Anti-c-erb2与SKOV3细胞共同培养,MTT法检测其对SKOV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体外单抗浓度为22.20 mg/L时,131I-Anti-c-erb2的相对抑制率为64.85%,可以明显抑制SKOV3细胞,未标记的抗c-erb2单抗的相对抑制率为3.40%,对SKOV3细胞的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结论]131I-Anti-c-erb2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适合应用于卵巢癌的免疫导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脑胶质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灌注扫描,测量各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相对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相对脑血容量值。检测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1)高级别胶质瘤CBF、rCBF、CBV及rCBV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2)高级别胶质瘤VEGF阳性比例为90.00%(36/40),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其MVD表达平均为(69.76±7.82)个/HP,显著多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3)胶质瘤CT灌注rCBV值与MVD及VEGF表达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571和r=0.621,P均<0.05)。结论: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CT灌注成像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且rCBV值与MVD及VEGF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胶质瘤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40例胶质瘤患者手术标本按病理级别分为级8例,级10例,级13例,级9例,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PTTG及VEGF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PTTG、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PTTG蛋白表达在~级的阳性率分别为37.5%,50.0%,76.9%,100.0%,其表达随着肿瘤级别的增高而增加(χ2=9.602,P<0.05);VEGF蛋白~级的阳性率分别为25.0%,40.0%,76.9%,88.9%,二者的表达均随着肿瘤级别的增高而增加(P<0.05)。PTTGmRNA的表达在~级分别为0.907±0.065、1.109±0.083、1.312±0.089、1.499±0.215,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VEGFmRNA的表达在~级分别为1.024±0.118、1.139±0.057、1.415±0.094、1.693±0.128,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TTG、VEGF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PTTG、VEGF的异常表达在胶质瘤中起协同作用,二者共同促进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VEGF165单克隆抗体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有效阻断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的方法.方法:对体外培养新生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单克隆抗体、13-顺式维甲酸、INF-α、INF-γ 4种药物筛选实验.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用MTT法测A560nm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VEGF165单克隆抗体组浓度在2 000 mg*L-1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达91%.13-顺式维甲酸对细胞最高增殖抑制率是61%;IFN-γ浓度在2 000 mg*L-1时,对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6%.IFN-α浓度在2 000 mg*L-1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均低于40%.结论:VEGF165单克隆抗体具有很强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脑神经胶质瘤进展的影响及与新生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87例胶质细胞瘤病人,WHO胶质细胞瘤分级(Ⅰ级29例,Ⅱ级26例,Ⅲ级21例,Ⅳ级11例,检测各级病人脑脊液TSGF及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生长因子(EGF)及促血管生成素1(Ang-1).结果:Ⅱ级病人TSGF及HGF均较Ⅰ级明显升高(P<0.01),Ⅲ级病人TSGF及HGF均较Ⅰ级、Ⅱ级明显升高(P<0.01),Ⅳ级病人TSGF及HGF均较Ⅰ级、Ⅱ级、Ⅲ级明显升高(P<0.01).Ⅱ级病人VEGF较Ⅰ级明显升高(P<0.01),Ⅲ级病人VEGF均较Ⅰ级、Ⅱ级明显升高(P<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Ang-1均较Ⅰ级明显升高(P<0.01),Ⅳ级病人VEGF均较Ⅰ级、Ⅱ级、Ⅲ级明显升高(P<0.01),bFGF及Ang-1均较Ⅰ级、Ⅱ级明显升高(P<0.01).TSGF与VEGF、bFGF及Ang-1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HGF与VEGF亦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脑脊液内TSGF及HGF水平升高是导致神经胶质瘤分级进展的重要因素,其过程与新生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Graves病(GD)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8例GD甲状腺组织和1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测定甲状腺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bFGF在GD甲状腺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均P〈0.01),二者的表达与GD甲状腺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71,r=0.49,均P〈0.01);VEGF、bFGF在GD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VEGF、bFGF与GD患者甲状腺内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人脑胶质瘤中DLL4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Notch信号配体——Delta样配体4(DLL4)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探讨DLL4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DLL4作为抗肿瘤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6例人脑胶质瘤及7例正常脑组织中DLL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用CD31标记血管内皮细胞以计算MVD。结果:DLL4及VEGF表达水平在正常脑组织、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胶质瘤组两两之间均有差异(P<0.01),其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强(P<0.01);DLL4和VEGF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539,P<0.01),两者均与MVD相关。结论:DLL4在胶质瘤的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3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63例中50例VEGF染色阳性,阳性率79.4%,VEGF的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肿瘤复发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VEGF的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复发相关,可作为一项有意义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9.
田绪平  甘怀勇  俞岚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3):263-265,F000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68例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蛋白和mRNA在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正常脑组织不表达.结论:VEGF高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有着密切关系.VEGF可能通过参与诱发胶质瘤血管的生成,对胶质瘤的演进过程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