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文凯  高翠平  袁怀波  何明 《食品科技》2012,(5):190-193,198
研究沙棘黄酮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实验测定了沙棘黄酮分别在温度、pH、时间、底物浓度、酶液加入量等因素条件下对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沙棘黄酮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底物浓度的增加,酶量的增加而增强,而且在35℃及pH7.1时沙棘黄酮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作用最强可达到47.45%。说明沙棘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甘薯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利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甘薯叶乙醇提取物,分别得到石油醚层、三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及正丁醇层萃取物,并采用多巴速率氧化法考察不同溶剂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甘薯叶提取物中存在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其中甘薯叶正丁醇萃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根据正丁醇萃取物抑制酪氨酸酶的Lineweaver-Burk双倒数拟合方程可得,甘薯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是可逆过程,其抑制类型是混合型,KI与KIS分别为0.198、0.209 mg/mL,即甘薯叶提取物与游离酶的结合程度大于与酶-底物络合物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以龙井、柿叶、贡菊和银杏叶为原料,用L-酪氨酸和L-DOPA为底物测定各原料的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四种原料的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龙井的抑制率最高,当浓度达到4mg·mL-1(以生药计)时,抑制率为30.36%,其IC50值为7.5mg/mL。龙井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属于可逆过程,其抑制类型为混合型,KI为3.1,KIS为9.3。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酶液加入量、底物浓度、温度、pH 值对酶活力的影响,确定最适反应条件。在30℃、pH6.8 的Na2HPO4-NaH2PO4 缓冲体系中,采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儿茶素对马铃薯酪氨酸酶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反应最适条件为酶液加入量0.5mL、底物浓度2mmol/L、温度30℃、pH6.8。儿茶素对马铃薯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0% 的儿茶素质量浓度(IC50)约为0.27mg/mL;Lineweaver-Burk 图显示儿茶素对马铃薯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竞争型抑制,抑制常数(KI)为0.16mg/mL。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羊栖菜多糖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对结构的影响。方法:提取羊栖菜多糖并测定含量,以L-DOPA为底物,在475nm处测定吸光度,观察羊栖菜多糖提取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影响;测定羊栖菜多糖作用下酪氨酸酶内源荧光和ANS结合的荧光的变化,以判断对酶结构的影响情况。结果:羊栖菜多糖提取物对蘑菇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导致酪氨酸酶的二酚酶活力下降。羊栖菜多糖使二酚酶活力下降一半时的抑制剂浓度(IC50)为(2.16±0.37)mg/mL。羊栖菜多糖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是一个可逆过程,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通过动力学分析,测得羊栖菜多糖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常数(Ki)为(4.34±0.56)mg/mL。荧光测定结果表明,羊栖菜多糖的结合引起酪氨酸酶三级结构的明显改变。结论:羊栖菜多糖与酪氨酸酶的结合引起酶结构的变化,并以混合抑制的方式可逆抑制酪氨酸酶的二酚酶活性。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和设计新型酪氨酸酶抑制剂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宫霞  李全阳 《食品科学》2001,22(12):25-27
酪氨酸酶活性与黑色素的形成有关。用L-酪氨酸作底物,测定了银杏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其抑制常数(ki)为34mg/ml;银杏叶提取物浓度为0.16mg/ml时,最大抑制率为52.83%,银杏叶提取物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黑色素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紫娟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从蘑菇中提取的酪氨酸酶的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活性的最适反应条件。结果显示单酚酶最适反应条件为:底物L-酪氨酸为10.0mmol/L,酪氨酸酶为0.30g/mL,反应时间为15min,反应温度为30℃;二酚酶最适反应条件为:底物邻苯二酚为7.5mmol/L,酪氨酸酶为0.035g/mL,反应时间为15min,反应温度为15℃。然后对紫娟茶的3种提取物的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3种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活性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含有花青素和茶多酚混合物的提取物I的抑制作用最强;3种提取物对单酚酶和二酚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6.85×10-4、8.21×10-4、16.29×10-4g/mL和6.37×10-4、7.62×10-4、13.53×10-4g/mL。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检测了5种天然植物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并分析其黄酮和总酚含量,探讨提取物美白与抗氧化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通过ABTS+、DPPH+、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得5种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虽有所差异,但四种抗氧化方法均表明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同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检测也表明它们均对酶活有一定抑制作用。5种植物提取物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均随样品浓度增加而增大,这些结果提示提取物抗氧化能力与其对酪氨酸酶活抑制作用相关联,可能是与提取物中黄酮和总酚物质有关。当采用ABTS+、DPPH+方法时,5种提取物的抗氧化性与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相关性更大,这可能与黄酮和酚类物质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机理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天然美白植物原料的筛选和研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合成3种Dawson型杂多酸H_8[P_2Mo_(17)Zn(OH_2)O_(61)]、H_8[P_2Mo_(17)Cu(OH_2)O_(61)]和H_7[P_2Mo_(17)Fe(OH_2)O_(61)](分别简写为P_2Mo_(17)Zn、P_2Mo_(17)Cu和P_2Mo_(17)Fe),并用红外和紫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进而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3种化合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作用(包括抑制效果、抑制机理、抑制类型)。结果表明:P_2Mo_(17)Zn、P_2Mo_(17(Cu和P_2Mo_(17)Fe_3种化合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对应的IC_(50)值分别为0.346 2、0.361 5、0.383 1 mmol/L。3种化合物均属于可逆竞争型,抑制常数KI分别为0.106 8、0.068 2、0.057 2 mmol/L。综合比较,3种化合物的抑酶效果依次是P_2Mo_(17)ZnP_2Mo_(17)CuP_2Mo_(17)Fe。  相似文献   

10.
红酒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红酒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发现红酒对该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红酒中的多酚成分是抑制酪氨酸酶的重要活性物质,对酪氨陵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0.14mg/L~0.18mg/L,抑制动力学类型为非竞争型.同时,通过测量红酒面膜原液中多酚含量及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对市售红酒面膜产品的真伪及功效进行了鉴别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过程的关键酶,通过测定酱油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来确定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酱油对酪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酶抑制率达到50%时(IC50)酱油固形物含量浓度为19.8g/L。酱油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动力学行为表现为可逆混合性抑制类型。  相似文献   

12.
以柿叶为原料,用L-酪氨酸为底物测定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并对柿叶黄酮进行了抗氧化试验和络合Cu2+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明显,柿叶黄酮对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有较好的清除率,对Cu2+有较强的络合能力,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与其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及其络合金属离子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开发文冠果壳中黄酮的功能,实现文冠果壳废物利用.本试验分别采用水、70%的乙醇2种溶液浸提文冠果壳粉,确定最佳提取溶剂.通过测定酪氨酸酶催化L-多巴氧化速率,研究了文冠果壳粉的乙醇提取液对体外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文冠果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与抑制剂浓度呈非线性变化,随着浓度的增加,黄酮提取液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增加幅度呈下降趋势.当黄酮质量浓度为0.48 mg/mL时,抑制率最高可达45.1%.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苹果幼果多酚及其主要组分根皮苷作为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潜质,本文以曲酸为阳性对照,分析并比较了三者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及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根皮苷、苹果幼果多酚和曲酸均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酶单酚酶及二酚酶活性,三者抑酶效果的强弱顺序为曲酸苹果幼果多酚根皮苷,对单酚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55.80、54.30和23.81μg/m L,对二酚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75.30、56.15和23.45μg/m L;根皮苷浓度为200μg/m L时为竞争型抑制,低于200μg/m L时为混合型抑制,苹果幼果多酚为非竞争型抑制,曲酸为混合型抑制。因此,抑制剂的组成成分和浓度均能影响其抑酶效果和抑酶机理,三种抑制剂均可通过抑制酪氨酸羟化生成多巴及抑制多巴氧化成多巴醌来减少黑色素的合成,苹果幼果多酚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优于根皮苷,且含量丰富,价格便宜,更适合作为酪氨酸酶抑制剂,有望开发应用于美白产品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L-多巴为底物,采用酶抑制动力学法研究了槲皮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大小及类型,并采用荧光光谱技术分析其与酪氨酸酶的猝灭作用类型、结合位点、作用力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柔性分子对接技术分析槲皮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槲皮素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抑制常数KI为36 m M,以竞争性抑制剂形式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是一种可逆性抑制剂;槲皮素以1:1比例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力结合于酪氨酸酶活性中心,且对酪氨酸酶的荧光产生静态淬灭作用,具有氢键及疏水作用力;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以上实验结论:槲皮素占据了酪氨酸酶活性中心,且与活性中心部位的Asn260和Gly62残基形成了强烈的氢键作用,同时伴有疏水作用共同稳定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金盏菊乙酸乙酯萃取相(Ethyl acetate extraction,EA相)及其相关萃取相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其中没食子酸、绿原酸、咖啡酸、芦丁和阿魏酸5种酚酮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EA相的总酚酮含量、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均高于其他萃取相,EA相总酚酮含量为330.760±4.640 mg/g,芦丁和没食子酸在EA相中含量最高,分别为0.978±0.203和0.230±0.301 mg/g;EA相抗氧化活性与阳性对照VC接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中度敏感;EA相对酪氨酸酶活性有较好地抑制作用,其IC50为0.965±0.001 mg/mL,优于阳性对照熊果苷,其抑制作用表现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抑制常数KI和KIS分别为0.254和5.577 mg/mL。EA相抗氧化、抑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最好,与其总酚、总黄酮含量较高且富含功能成分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酚酮类活性物质更易被乙酸乙酯溶剂所萃取。  相似文献   

17.
大豆异黄酮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不同浓度的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比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大豆异黄酮提取物浓度的提高,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也提高。提示大豆异黄酮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色斑产生延缓皮肤衰老。  相似文献   

18.
4种茶叶醇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锦梅  王艳丽  潘维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6):610-611,616
采用提取分离法提取土豆中的酪氨酸酶,并以多巴为底物,运用酶活性测定法研究4种茶叶醇提物对土豆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4种茶叶的50%乙醇(V/V)提取液中,生药质量浓度达到4.0 mg/mL时,茶叶醇提物对土豆酪氨酸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青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62.2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茶多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生化分析法,测定茶多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并分析其抑制动力学;采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分子模拟技术,剖析茶多酚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茶多酚对酪氨酸酶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其单酚和多酚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66mg/mL和1.76mg/mL,为竞争性抑制;茶多酚可使酪氨酸酶出现明显的荧光淬灭和最大发射波长红移,并使酪氨酸酶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结构显著增加, 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结构显著减少,显著改变酪氨酸酶的三级和二级结构。结论 茶多酚主要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与酪氨酸酶进行结合,从而改变酪氨酸酶的空间结构并阻碍其与底物进行结合,进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酪氨酸酶抑制剂在化妆品、医疗和食品工业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有效抑制黑色素的合成。该研究以来源自罗非鱼鱼鳞的多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超声预处理工艺参数:多肽浓度0.14 g/mL、超声功率600 W,超声温度55℃。随后,将多肽溶液与金属铜离子进行螯合。经柱层析、乙二胺四乙酸洗脱后,得到具有金属铜离子螯合能力的多肽组分。酪氨酸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当多肽样品浓度为5 mg/mL时,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达到60.0%,即该鱼鳞多肽组分可强烈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通过纳喷离子源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鉴定分析,该组分中各多肽序列与酶活性中心金属铜离子的结合情况,推测该组分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机理是与酶自身配体竞争活性中心的金属铜离子,破坏酶活性中心结构,从而对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综上,该具有金属铜离子螯合能力的鱼鳞多肽是一种有效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