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逄增祥 《中外医疗》2009,32(10):33-3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硬化指数(ASI)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于2004年4月开始对门诊6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ASI,血压水平及一般情况的调查。在6个月以后,对患者再次进行随访,并对2次调查结果中ASI和血压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缩压、脉压升高的患者中,ASI增加者显著多于收缩压,脉压减少或无变化者(P〈0.01)。舒张压升高,心率增加者与舒张压及心率均降低者之间比较,ASI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ASI的增加可能与收缩压和脉压水平的增加相关联,收缩压,脉压水平升高,则ASI增加。  相似文献   

2.
陈柏兴 《海南医学》2009,20(6):91-92
目的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高血压病病人预测发生冠心病的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55例分成单纯高血压病组67例,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88例,利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AASI监测并比较两组AASI的差异。结果合并冠心病组AASI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病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SI对高血压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SI对高血压病病人发生冠心病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动脉硬化指数(ASI)增高的高血压病患者,探讨其临床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等特点.分析临床意叉.方法 随机检测156饲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硬化指数,血压.脉压,并检测患者的血尿酸、血糖、血脂、肌酐、尿素氮等血液生化指标.按照患者的ASI分为两组.ASI正常组:127例,ASI值在0~70之间lASI增高组:29饲,Asl值为71或以上.结果 ASI增高组患者的年龄、病史、收缩压和脉压显著高于ASIASI正常组,其舒张压显著低于ASI正常组(均P<0.01); ASI增高组患者的血尿酸(JP<0.01),尿素氮(P<0.05)水平也显著增高.结论 年龄大,病史时间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尿酸和尿素氮水平升高均可能与ASI异常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度的新指数。本文旨在探讨动脉动态硬化指数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从2009年1月-2010年2月在心内科因高血压就诊患者中选取120例,其中MAU阳性患者32例为试验组,88例MAU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均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IMT、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血糖、血脂等检查。结果:MAU阳性组患者AASI、脉压水平显著高于MAU阴性组(P<0.05)。结果显示MAU、AASI有明显相关关系,呈正相关(r=0.432,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MAU有明显相关关系。MAU越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越增大;脉压越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也越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对39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声检测,分别以脉压≤60 mmHg、61~80 mmHg、80~100 mmHg及>100 mmHg和脉压指数≤0.400、0.401~0.500、0.501~0.600及>0.600分为四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着脉压、脉压指数的增加而增加;Sperman's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脉压指数的相关性最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脉压指数、脉压、年龄具有显著回归关系,脉压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大于脉压及年龄.结论:脉压指数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且与脉压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老年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反映脑梗死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等的临床意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勤 《海南医学》2004,15(3):29-30
目的 通过对144例高血压患者的分析,比较脉压(PP)、脉压指数(P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BP)等与临床有关指标的关系。试图寻找上述血压因素中何种因素与X线异常、心电图异常、超声心动图异常、眼底动脉硬化及血肌酐值最相关。方法 自行设定三个脉压指数(PPl)分别为:PPI1=PP/SBP,PPI2=PP/(SBP DBP),PPI3=PP/DBP,PP=SBP-DBP,MBP=(SBP 2DBP)/3。以X线异常、心电图异常、超声心动图异常、眼底动脉分级及血肌酐值为应变量。以年龄、体重、体重指数、SBP、DBP、MBP、PP、PPI1、PPI2、PPI3、高血压病程、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服药与否为变量。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别用进入和逐步法。结果 1.在7个血压因素中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法被入选的因素:影响超声心动图异常的为MBP,影响眼底动脉硬化的为PPI3,血肌酐值为SBP,X线异常和心电图异常无入选因素。2.加入年龄等其他因素校正后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法入选因素:影响眼底动脉硬化的主要为年龄,血肌酐值仍为SBP,影响X线异常的为年龄,影响心电图异常的为Tc,超声心动图异常无入选因素。结论 脉压和脉压指数并非是一个有效的影响心血管临床异常的独立因素。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临床异常的因素应该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7.
高丽  段蕴  王雪胜  张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194-1195,1198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脉压指数(PPI)和收缩压变异性(SBpV)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208例高血压患者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颅脑CT及MRI平扫,计算PPI,并以PPI≥0.40和SBpV标准差(SBpV-SD)≥12 mmHg为基数,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90例,总发生率43.27%。PPI≥0.40、SBpV-SD≥12 mmHg、PPI≥0.40且SBpV-SD≥12 mmHg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PPI<0.40、SBpV-SD<12 mmHg、PPI<0.40且SBpV-SD≤12 mmHg的患者(P<0.01)。结论:24 h ABpM中PPI≥0.40和SBpV-SD≥12 mmHg是预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硬化指数与左心室肥大及早期肾脏损害征象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检测137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24 h动态血压、心脏重量指数(LVMI)、肌酐、尿微量白蛋白(MAU)及其他血脂等血生化指标。按照患者的AASI分为两组:AASI低水平组(AASI≤0.51)76例,AASI高水平组(AASI>0.51)61例。比较两组各参数指标的差别;并对各参数指标与AASI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AASI低水平组相比,AASI高水平组尿微量白蛋白量增高(P=0.007)。线性回归结果显示,AASI增加可升高与尿微量白蛋白(β=0.761,P=0.001)及心脏质量指数(β=0.466,P=0.004)。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AASI升高可增加左心室肥大(OR=1.96,95%CI=1.67~3.98,P=0.003)及早期肾脏功能损害(OR=2.28,95%CI=1.76~4.44,P=0.008)的患病风险。结论:AASI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大及早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脑卒中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对合并有脑卒中的高血压 65例及不合并有脑卒中的高血压 98例行右臂肱动脉动态血压监测比较。结果 :脑卒中收缩压及脉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但舒张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选择合理用药 ,改善大动脉的僵硬度从而降低脉压 ,同样也是高血压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踝肱指数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将7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组190例,非杓型组204例,超杓型组186例,反杓型组179例,分别计算各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进行踝肱指数测量。结果: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反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杓型组,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肱指数:杓型组=超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杓型组、超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影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踝肱指数的重要因素,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对防治动脉硬化及靶器官保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尿酸水平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在某高校人群中进行健康体检,检测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对其中1002例资料完整者进行统计,分析UA与AIP之间的关系。结果 1)按照AIP的四分位数将总人群分成四组,各组血尿酸水平随着四分位的增高而升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也随之依次增高,其中最高四分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是最低四分位者的近三倍(47.41%比16.33%);2)控制了性别与年龄因素之后,尿酸值与AIP值仍然成正相关;3)按照尿酸的四分位数将总人群分成四组,各组AIP水平随着四分位的增高而升高;4)患高尿酸血症者AIP水平高于尿酸正常者。结论血尿酸水平和AIP关系密切,检测血尿酸的同时检测计算AIP值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常规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测定及计算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及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相关分析。结果:在AASI高水平组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MT除与HDL-C呈负相关(r=-0.190)外,与TG、TC、LDL-C及AIP均呈正相关,与AIP相关系数最高(r=0.492p0.01)。结论:AIP与AASI、IMT一样可以作为测定血管早期改变及临床血管病变的方法,判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预后,为早期和方便的检出心血管高危患者提供客观指标,为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临床防治;为临床对高血压的风险因素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提供了依据,AASI、AIP作为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指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医学》2017,(3):239-240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先后均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测及CAG(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425例患者AASI值。根据冠脉病变的结果将425例患者分成三组分别为:血压正常组85例、正常血压高值组140例、高血压组200例。再分别将各组再分为冠脉正常组以及冠脉病变组,探讨三组血压水平下AASI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各血压水平组冠脉病变组的AASI均大于各血压水平组冠脉组正常组AA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AASI在各血压水平组冠脉病变组、冠脉正常组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正常血压高值、高血压、AASI与冠心病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升高,冠脉病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5.
劳迪波  黄小芳  黄慧芳 《浙江医学》2005,27(7):504-505,52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按动态血压结果分为勺形与非勺形组;同时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斑块.结果非勺形组患者IMT(1.14±0.17mm)较勺形组患者IMT(1.01±0.19mm)增厚(t=3.55,P<0.01);非勺形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55.56%)较勺形组患者(28.89%)明显增加(X2=6.54,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42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92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Hcy正常组、Hcy轻度升高组、Hcy显著升高组.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作为评估动脉硬化的参数.比较4组血压参数、Hcy水平及CFPwV水平,计算各组动脉硬化发生率;将高血压病患者的各因素与CFPwV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血压各参数、Hcy及CFPwV在Hcy正常组、Hcy轻度升高组、Hcy显著升高组中均明显升高(P<0.05).与Hcy正常组比较,血压各参数、Hcy及CFPwV在Hcy轻度升高组、Hcy显著升高组中明显升高(P<0.05).与Hcy轻度升高组比较,Hcy显著升高组收缩压(SBP)、Hcy、CFPwV明显增高(P<0.05);(2)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在Hcy轻度升高组、Hcy显著升高组中高于Hcy正常组(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的CFPwV与年龄、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Hcy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SBP、PP是CFPw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cy、SBP、PP是CFPwV的独立影响因素,高Hcy水平与高血压具有协同作用,放大了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的风险,并共同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择149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颅外段颈动脉斑块指数(PI).分别以全天平均脉压(PP)第33及第67百分位数(57及67 mm Hg)为界值,将所有病例分为A、B、C三组,比较各组P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总动脉(CCA)狭窄发生率.结果 ①颈动脉PI与平均收缩压、PP均呈正相关,P<0.01;②A、B、C三组间年龄及颈动脉PI呈上升趋势,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CA狭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C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③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 19.309,95%CI为2.001-186.306,P<0.05)、PP(OR 2.063,95%CI为1.215~3.506,P<0.01)是CCA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颅外段颈动脉PI与PP显著相关.年龄、PP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致动脉硬化指数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光悦 《广西医学》2000,22(2):260-261
本文分析了102例冠心病患者的致动脉硬化指数(LDL-C/HDL-C比例)水平,并与150例正常人比较,探讨致动脉硬化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显示,致动脉硬化指数高者,其冠心病的发生率远大于致动脉硬化指数低者,表明临床测定致动脉硬化指数对预测冠心病和治疗冠心病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动脉硬化指数(AI)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HCD患者(CHD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2例,另选65例同期健康人群(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浆Hcy、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AI。结果 CHD组血浆Hcy水平和AI明显高于对照组(均<0.05)。ACS组Hcy的含量明显高于SAP组(<0.05);ACS组与SAP组的A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Hcy与CH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AI能很好反映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脉压(PP)对正常高值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19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组,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采用HITACHI 7600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计算脉压、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并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收缩压[(131.62±10.41)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85.68±7.37) mmHg]和脉压[(44.36±4.24) mmHg]均高于正常血压组[(110.87±8.66) mmHg、(72.15±6.29) mmHg、(36.02±3.28) mm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正常高值血压组颈动脉中膜厚度[(1.03±0.08) mm]大于正常血压组[(0.90±0.05) mm],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86.2%)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56.1%,P<0.05).正常高值血压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0.83±0.21)较正常血压组(0.97±0.19)明显降低(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3.92±0.54)较正常血压组(-3.66±0.68)明显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中膜厚度与脉压、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结论:脉压和胰岛素抵抗与正常高值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