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豚鼠耳蜗微血管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血管铸型技术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豚鼠耳蜗的微血管,结果见耳蜗血管均被铸型物完全充填,耳蜗血管的总体三维空间图像得以清晰地显示。作者对外放射状动脉及其分支,以及耳蜗侧壁回流静脉的解剖进行了仔细观察。  相似文献   

2.
应用微血管铸型技术和扫描电镜观察豚鼠耳蜗底周微血管解剖结构,得到了耳蜗血管的三维空间结构图象。耳蜗底周微的血管与其他3周不同,其前1/3段和其他周极为相似,其血液供应来自耳蜗主动脉。较低的一段可见从一动脉主干分出许多放射状动脉,而后段则由前庭耳蜗动脉的分支供应。  相似文献   

3.
豚鼠耳蜗微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结合苯乙稀包埋割断技术,联合观察豚鼠耳蜗微血管的形态学结构。结果表明,血管纹和螺旋韧带毛细血管为连续型内皮细胞。这些连续型毛细血管以及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了耳蜗血-迷路屏障重要的形态学基础。并对有关的耳蜗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循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5.
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体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36(6):409-411,I001
  相似文献   

6.
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对豚鼠耳蜗微血管自律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对耳蜗微血管自律运动特性的影响。采用微循环数字图像检测和分析方法,根据微动脉管动态变化的跟踪测量结果,利用:快速富里叶频谱转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卡波金(carbogen)对豚鼠急性噪声性声损伤后耳蜗外侧壁微血管的影响,探讨卡波金在声损伤早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纯白健康豚鼠40只随机分为单纯噪声暴露组、单纯吸入卡波金组、噪声暴露加卡波金吸入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每组实验动物均为10只。应用活体显微镜技术,观察豚鼠噪声暴露和(或)吸入卡波金后耳蜗外侧壁微血管的变化情况,通过对微血管红细胞流柱宽度(RBC column diameter,RBC-CD)、血流速度(blood flow velocity,BFV)、血流流态(blood flow states,BFS)的描述反映耳蜗外侧壁局部微循环的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耳蜗外侧壁微血管血流稳定,单纯噪声暴露组可见方向相反的逆向血流,血管内可见成簇状的细胞聚集现象。与单纯噪声暴露组比较,噪声暴露加卡波金吸入组逆行血流减少。单纯吸入卡波金组RBCCD与对照组比较增加20.7%,单纯噪声暴露组较对照组RBCCD减少1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加卡波金组较单纯噪声暴露组RBCCD增加17.4%。单纯吸入卡波金组血流呈线流或线粒流;空白对照组和噪声暴露加卡波金吸入组血流呈线粒流或粒线流。单纯噪声暴露组血流呈粒流、粒缓流甚至出现粒摆流。结论:吸入卡波金气体后耳蜗外侧壁血管RBCCD明显增加,并使血液流速加快。在急性声损伤的早期干预中,吸入卡波金对耳蜗微循环的改善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剪切力对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剪切力对体外培养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丰富血迷路屏障的研究。方法用自制的流体力学装置在不同时相点、以不同剪切力对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力学作用,获得形态学图像并进行形状参数Pyx和Q的测定分析。结果通过胶原酶消化法可获得单层培养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于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剪切力为0,0883Pa时作用24h未发生细胞形态改变,P〉0,05;当剪切力增加到0,1184Pa时,作用8h后细胞形态即开始出现顺流体方向的顺应性变化,随时间延长,变化趋势更明显,P〈0,05。结论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受到剪切力作用后形态学不同于静态培养的内皮细胞,其所能耐受的剪切力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9.
耳蜗急性纯音损伤后下丘及耳蜗核快速功能重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比较高强度纯音损伤耳蜗局部区域前后,耳蜗背核及下丘接近损伤区边缘的神经元反应特性的改变。致损纯音的频率高于神经元的特征频率,且位于其兴奋区以外,所以不影响其兴奋性输入,结果发现此种纯音损伤在逾半数的神经元产生不同程度的去抑制效应,提示皮歧的功能重组可能部分地起源于低位中枢的功能改变,下丘和耳蜗背核的抑制性神经网络具有相当程度的侧抑制组分。  相似文献   

10.
11.
耳蜗血管纹缘细胞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纹(Stria Vascularis,SV)缘细胞(Mar-ginal cells,MCs)培养的方法包括原代分离细胞培养和组织块培养。由于MCs培养的环境受人工控制,便于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为实验条件,因而在内耳生理、生化、胚胎发生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研究内耳的生长、分化、生理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对耳蜗SVMCs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鸡内耳蜗管微血管的超微结构,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分别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10只成年鸡内耳蜗管微血管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鸡内耳蜗管组织中末见典型的薄壁毛细血管,基底膜中末见微血管分布;鸡耳蜗组织中的微血管管壁较厚,从内皮细胞至周边基膜问有呈交替排列的多层纤维、周细胞及其胞突;血管盖的每条皱签中都含有1条微血管,螺旋神经节内微血管与蜗管内的微血管结构相似;扫描电镜下,微血管表面周细胞胞突交织成网状。结论:鸡内耳蜗管微血管与哺乳纲动物内耳蜗管微血管的超微结构及分布有较大差别,其意义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剪切力对体外培养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及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用自制的流体力学装置在不同时相点、以不同剪切力对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行力学作用,获得形态学图象,同时对其细胞骨架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行F-actin荧光染色测定分析。结果不同大小的剪切力作用会导致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形态变化后会出现应力纤维改变,应力纤维的变化早于形态学改变,这种改变随剪切的时间、力量变化而变化。结论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受到剪切力作用后之所以会产生形态学改变,可能与细胞骨架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使用体外培养的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调控的体外模型;用霍乱毒素(CT)和速尿作为处理因素,检测其对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和F-肌动蛋白(F-actin)含量的影响,以及对牛血清白蛋白和伊文氏兰通透率的影响。结果:CT能使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cAMP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F-actin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且核周F-actin减少尤为明显,使牛血清白蛋白和伊文氏兰的通透率显著降低(均P<0.01);相反,速尿能使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cAMP的含量显著减少(P<0.01),F-actin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且核周F-actin增多尤为明显,使牛血清白蛋白和伊文氏兰的通透率显著增高(P〈0.01和P〈0.05)。结论:cAMP是体外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通透性调控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与内皮细胞形状的改变及肌动蛋白丝在内皮细胞中的分布和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耳蜗死区是耳蜗内部毛细胞和/或神经元在相关频率失去正常功能的区域,中度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普遍存在耳蜗死区.耳蜗死区的检出可为助听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导,由此开发出便捷准确的检测方法成为国内外学者一直研究的方向.本文就耳蜗死区现有的检测方法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耳蜗前庭神经压迫综合征是一新的概念,尚未得到广泛的公认。本就耳蜗前庭神经压迫综合征的病因、组织学观察、病理生理假说、血管在耳蜗前庭压迫综合征中的作用以及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改良耳蜗位平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后耳蜗位平片摄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年龄30d~4岁)分别摄许氏提倡的耳蜗位平片摄影位和我们改良后的许氏耳蜗位平片摄影位,用Cohen(c)方法测出蜗管内电极数,将术中得数与2种片所得共3组数据行统计处理t检验。结果 2种平片均能清晰地显示蜗管内电极的位置和形态,2组X片结果与手术结果基本吻合,3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后耳蜗位平片摄影位方法简便,易使4岁以下患儿接受,且能满足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精确状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P(substanceP)调节耳蜗血流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镍染色法,观察豚鼠耳蜗微血管SP受体的分布状态。结果豚鼠耳蜗基底膜各圈均可见SP受体阳性的微血管,阳性结构主要位于血管内膜,呈密度增高的线状分布。结论作用于耳蜗微血管内膜SP受体的SP,主要来源于血液及内皮细胞自身。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