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76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76例中67例(88.2%)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狭窄≥50%59例(88.1%),颅外段狭窄50例(74.6%),颅内段狭窄17例(25.4%),46例(68.6%)发现有不稳定性斑块。结论: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T IA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符合T IA诊断标准的患者66例行DSA检查,观察T 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66例患者中发现56例有血管狭窄(84.8%)。其中狭窄程度≥70#例(34.8%),50%~70%的25例(37.9%),<50%8例(12.1%),10例正常(15.2%)。颅内段狭窄占36.4%,颅外段狭窄占63.6%。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41例,占狭窄动脉的73.2%。频发T 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4例盗血现象。结论DSA可以确定T IA患者血管狭窄的程度及溃疡斑块的程度,确定斑块的稳定性与否,对T IA治疗方法的确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 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 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外段血管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76例TIA患者进行DSA检查,以探讨TIA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血脂康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康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的影响。方法将86例明确伴有颈动脉AP的TIA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斯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治疗2及8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AP面积、数量,并观察治疗期间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8个月后颈动脉IMT变薄及AP面积、数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个月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个月后研究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服用辛伐他汀能有效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A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4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其发作均有明显诱因,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癫,给予抗癫治疗无效。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3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分水岭脑梗死,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容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肢体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08~2010-03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TIA病人62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测定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应用颈部动脉血管彩超(由附院彩超室提供)进行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检测。结果 TIA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糖无显著差异。TIA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检测情况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高,2组斑块的多发部位无显著差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是与TIA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导致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有效防治,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阿托伐他汀钙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但能否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研究不多.本研究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以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1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100例未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对受检者的血糖及血脂等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将2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且观察组的空腹血浆葡萄糖、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lt;0.05或P&lt;0.01).观察组的总斑块数及各项数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观察组的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观察组的Ⅰ级+Ⅱ级+Ⅲ级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与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密切相关,且尽早的预防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粥样动脉硬化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发展,能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对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和76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和颈动脉内径。同时进行血脂水平测定。结果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3.41%),对照组检出率(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脂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06年间临床诊断为TIA的97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即颈内动脉系统TIA组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中TIA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的几何均数为3.31 d,发作持续时间为12.32 min,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 h与能否复发或进展为卒中无显著关系;TIA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痛、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CT发现脑梗死灶的阳性率为29.4%~50%,MRI阳性率为100%;随访3个月发现,脑梗死发生率为4.5%:两组患者在发病到就诊时间、持续时间、危险因素、CT阳性率及脑梗死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存在共同的临床特征,多数TIA患者不能及时就诊,发作持续时间几何均数接近文献报道水平;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 h不影响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72例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PAC-1与P-选择素(CD62P)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PAC-1和CD62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TIA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PAC-1和CD62P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亚组PAC-1和CD62P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IMT增厚亚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均P<0.01).结论 TIA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检测TIA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助于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8例顺序入组的VI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受累血管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VIA两组,分别比较其症状持续时间和相应动脉狭窄与否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VIA患者42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95例(68.93%),椎-基底动脉系统133例(31.07%).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者94例(31.86%),10min~1h者147例(49.83%),1~6h之间者44例(14.92%),>6h者10例(3.39%);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者40例(30.08%),10min~1h者56例(42.11%),1~6h之间者24例(18.05%),>6h者13例(9.77%).患者的预后与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相关(P<0.005).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接受血管检查276例,相应动脉有狭窄者148例(53.62%),其中,症状缓解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7.17%,反复发作后缓解者54.59%,发展为梗死者62.5%;椎-基底动脉系统VIA患者受检117例,相应动脉有狭窄者37例(31.62%),其中,症状缓解者发生率28.00%,反复发作后缓解者28.24%,发展为梗死者85.71%.患者的预后与发作持续时间有相关性(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预后与相应动脉狭窄密切相关(P<0.01),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转归与重度相应动脉狭窄相关(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预后与症状持续时间及相应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TIA症状持续时间,并应高度重视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8月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6例TIA且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记录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将病例组分为斑块不稳定组与斑块稳定组,进一步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差异。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糖、RDW、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5);(2)斑块不稳定组RDW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13. 21±0. 46)%vs (12. 8±0. 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RDW是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血糖、RDW、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密切相关,且RDW升高可能是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RDW有望作为一个评估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廉价常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正>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局灶性脑及视觉功能缺失,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栓塞或血栓性血管性疾病。TIA是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最近的研究发现,第一次TIA后3.7年内脑卒中的发生率24.5%,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9.2%。所以弄清TIA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对防治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很有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外近几年的TIA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对87例TIA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颅内血管检测,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检测颅外血管。结果TIA患者病灶侧颈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中度以上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灶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低回声斑块和不均质回声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灶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及颈动脉低回声和不均质回声斑块与TIA有关。  相似文献   

19.
1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TIA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138例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行数字减影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38例患者中有116例共185支血管狭窄.其中闭塞血管48支,占25.9%,重度狭窄血管42支,占20.9%,中度狭窄血管52支,占32.8%,轻度狭窄血管43支,占25.3%;颅外段狭窄占60.2%,颅内段占39.8%;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8.9%,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19.9%.结论 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斑块形成伴狭窄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数字减影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TIA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斑块形成及狭窄情况,对TIA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64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在常规给予尼莫地平、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 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随访6个月,记录脑血管病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随访期间脑血管病发生率(9.4%)明显低于对照组(37.5%)(χ2=7.108,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