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0 0 4年3月2 5日,作为“2 0 0 4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暨“长宁·东华时尚周”的一项重要活动,“敦煌服饰艺术研究论坛”在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举行。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彭金章研究员、《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赵声良博士、苏州大学诸葛恺教授、上海市长宁区科委主任陈一红、东华大学副校长朱世根、研究生部主任张家珏、东华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李柯玲等分别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敦煌服饰研究中心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包铭新教授主持。包铭新教授在发言中总结了一年来东华大学敦煌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取得的建设性成果。接着…  相似文献   

2.
《敦煌石窟论稿》,贺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历年来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主要文章共计20篇。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石窟与禅观,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对莫高窟第285窟系列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研究,对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第290窟佛传画、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等的研究,也有关于十六国北朝石窟千佛图像、三世佛与三佛造像、十方佛造像,以及莫高窟释迦、弥勒、阿弥陀的三佛造像等研究,另包括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等论文。书后附有“贺世哲论…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四地菩萨,北壁左侧9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十地菩萨之装饰,右侧的当为九地菩萨.藉由回鹘文题记,十地菩萨绘画内容第一次在敦煌石窟中得到确认.通过逐字对译,可以明显看出,这三段回鹘文标注内容皆来自胜光法师译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第4卷.故可定,三榜题皆为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摘抄.这一发现,结合该窟发现的回鹘文写本与其他题记,可以证明莫高窟第464窟甬道与前室为元代末期的回鹘窟,而后室壁画可以确定为元代遗墨,但早于甬道与前室之壁画,可定为元代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4.
正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研究员主编的《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一书,由香港敦煌之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赞助,于2018年6月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随着佛教文殊信仰在中国的流行,山西五台山被认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唐代会赜等人检行五台山圣迹,创制"五台山图"并逐渐传播开来。敦煌壁画中亦保存了多幅五台山图,其中以莫高窟五代第61窟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北区B464窟出土有大量汉文、西夏文、回鹘文、藏文、蒙文、梵文文献及回鹘文木活字等,而更为重要的是,该窟中室、后室甬道和后室中写满了回鹘文经文题记。如此众多的回鹘文题记,在已发现的敦煌石窟中尚属首例。通过对回鹘文题记的释读,一方面可修正以往学界对窟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壁画内容的解读;另一方面,可推知B464窟现存壁画应出自回鹘人之手,该窟时间下限可定为元代,是元代回鹘洞窟。  相似文献   

6.
莫高窟第152窟是敦煌石窟晚期营建的重要大型洞窟,关于此窟的营建年代,特别是背屏后的回鹘风格作品及回鹘文题记,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该洞窟的实地调查,对洞窟营建与重修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现存的回鹘风格壁画与回鹘文题记进行解读。认为此窟的营建开始于五代至北宋初期,完成窟顶绘制后很可能经历了短暂的停工,北宋时继续完成全窟壁画的绘制,并同时在后甬道附近绘制了回鹘风格的壁画。此后有回鹘人曾进入此窟,并在背屏上补绘了小型的供养人像。  相似文献   

7.
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研究,是近年敦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敦煌西夏时期洞窟的分期,虽几经修订,仍是学者们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关于敦煌西夏前期的莫高窟,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绿壁画和回鹘窟的时代归属以及莫高窟西夏前期标准窟的确定.本文在对洞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传世史料与前辈研究成果,对莫高窟与西夏前期营建有关的洞窟进行全面梳理,再次对其中所涉及的断代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认定,绿壁画洞窟主要属于北宋曹氏归义军后期和沙州回鹘时期的重修,沙州回鹘洞窟基本上可视作北宋曹氏营建的余绪,西夏前期实际上在莫高窟只进行了极少的补修重绘,以莫高窟第340窟、第395窟和第206窟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2007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博士的敦煌学专著<敦煌艺术十讲>,该书从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和探讨了敦煌艺术,内容涉及敦煌石窟壁画、彩塑艺术以及敦煌写本书法艺术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敦煌艺术的认识理解,并以敦煌与中国文化交融的视角,阐述了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者将敦煌艺术、中国文化艺术与史迹交替呈现,为读者理清了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脉络及界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公司与日本《敦煌》制作委员会、日中文化交流会达成协议,为了配合大型历史影片《敦煌》在日本的上映,帮助日本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推动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拟定于1988年3月15日至8月底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城市举办《西夏文物展》.展品有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出土的文物一百二十多件(套),其中的敦煌壁画临品有莫高窟第409窟的回鹘王夫妇供养像、榆林窟29窟的真义国师像、第2窟的水月观音图,以及其它洞窟西夏时期所绘经变、藻井、男女供养人画像等,还有莫高窟第17窟的复制模型;同时展出的还有反映  相似文献   

10.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揭开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新篇章。书中敦煌早期三窟——莫高窟第268、272、275窟,是学界公认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寺遗迹。"敦煌地接西域",西北印度和中亚的弥勒信仰在三窟得到纯粹而完备的图像学表现。三窟的具体年代迄无定论,不同的意见及窟内复杂情况须深入探讨。早期三窟美术品的制作技法值得注意。敦煌早期壁画至少在绘制开始的步骤,应该是使用了湿壁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元代蒙古族服饰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蒙古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互相影响。笔者已在《敦煌石窟中的蒙古族供养人服饰研究》(《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一文中,利用敦煌石窟中的图像资料、其他文物资料、文献资料对蒙古族服饰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期揭示蒙元时期汉族对蒙古族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敦煌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0月11-12日举行。来自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以及国内各地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30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展示了近年来敦煌乐舞研究的新成果,其中对敦煌乐谱的深入研究,体现了新方法与新思路。对敦煌乐器的研究涉及鼓、琵琶、葫芦琴等乐器。对敦煌舞蹈的研究涉及印度舞蹈、龟兹舞蹈以及中国石窟的舞蹈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者结合舞蹈创作与教学,深入探讨了舞蹈训练、男子伎乐形象塑造等问题。还有的学者从神经心理学及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以敦煌乐舞进行精神治疗的问题。敦煌研究院赵声良、卢秀文、沙武田、杨森、陈雪静等五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其中四名学者发言,涉及敦煌乐舞图像与乐舞史研究、敦煌乐舞与服饰、敦煌壁画舞蹈与长安风气、敦煌壁画琵琶图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夏人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51页上的插图——"西夏人",是根据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二窟段壁画西夏供养人武官和武官命妇像临摩的.微长而圆胖的脸形,高高的鼻子,修长的体态,窄袖紧身的服饰,不但描绘了西夏人的真实面貌,而且也反映了他们那时的风俗习惯和冠服制度.现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还保存着一些西夏时期修建的洞窟.在这样洞窟中有很多壁画和题记,是我们研究西夏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榆林窟又名"万佛峡",它与敦煌莫高窟同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石窟之一.榆林窟在甘肃省西部安西县西南150里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山谷的两岸,因无文献可考,根据洞窟形制推测,其开凿年代可能在隋、唐及其以后.现存比较完整的洞窟,经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编号,东岩30窟,西岩11窟.两岩相距约百余公尺,从现存题记和壁画风格  相似文献   

14.
敦煌石窟中的摩利支天曼荼罗及其造像共有三例,即榆林窟第3窟北壁东侧、东千佛洞第5窟、莫高窟第3窟主尊造像。这些壁画或塑像是根据宋代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绘制的,与公元9-10世纪印度后期密教的图像及其仪轨在印度的流行有着深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宋代天息灾等印度高僧在中原弘传密教翻译密典,不但给予中原的宋代密教以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对西夏时代的敦煌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敦煌石窟中元代绘制的供养人画像很少,仅数十位身著蒙古族服饰的,从中只能看到蒙古族服饰的基本样式.笔者结合相关资料研究认为,敦煌石窟壁画元代供养人服饰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为研究蒙古族服饰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16.
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始于隋,盛于唐,终于西夏,共计97幅(莫高窟92,榆林窟3,五个庙2)。所据译本有:刘宋沮渠京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西晋竺法护《弥勒下生经》,姚秦鸠摩罗什《弥勒下生成佛经》和《弥勒大成佛经》,唐义净《弥勒下生成佛经》。上生经讲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为天人说法。敦煌以单幅形式始绘于隋窟人字披或平顶。中央绘弥勒菩萨坐兜率天大殿,两侧层楼,楼中有伎乐。弥勒及楼侧画天人和听法菩萨。构图简单。  相似文献   

17.
叶娇 《家教指南》2011,(5):82-86
关于唐代服饰或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的研究颇多,但探讨唐代敦煌民众着装的论述却甚为罕见。文章利用敦煌写本文献《杂集时用要字》与《俗务要名林》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对唐时敦煌一地的民众服饰从男子着装、女子装束、妆饰妆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美国、俄罗斯藏有若干敦煌壁画,国内虽有报道,但大部分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笔者也受影响。现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真实报道,将二处所藏敦煌壁画作一简单介绍。一关于华尔纳劫走的敦煌壁画1924年,华尔纳从敦煌劫走一些壁画和一身328窟的彩塑。作为博物馆研究人员,华尔纳在粘剥壁画时—一作了记录、编号,根据他的记录,我们得知他劫走了11块敦煌壁画。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我们无法见到他的记录,如他于1926年出版的《TheLongOldRoadinChina》,卢秀文先生《敦煌学编年》将此书出版时间记在1924年,误。《敦煌研究》1989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9.
敦煌乐器已由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和北京民族乐器厂合作研制成功,并于今年3月在首都北京通过鉴定。敦煌壁画乐器图像通过研究制成有形有声的实物,是敦煌乐舞资料研究的显著成果,是对敦煌石窟音乐宝藏发掘的有益尝试,也为音乐史的研究增加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敦煌和瓜州两地西夏时期石窟艺术的壁画题材、造型风格、供养人构成、艺术功能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敦煌与瓜州在西夏时期因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军事形势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动荡不安的敦煌,由于历史的惯性继续了归义军时期的制作佛教艺术的热情,但仅限于改建或补绘前朝石窟;而相对稳定而强势的瓜州则营建了一批特色鲜明、原创性极强的新窟,集中反映了西夏在文化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