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对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膀胱癌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的88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共发生肾积水12例(13.6%),肾功能不全9例(10.2%),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2例(13.6%),复发转移13例(14.8%),死亡14例(15.9%),肿瘤相关死亡率8%。尿失禁21例(23.9%),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随访期在1年内与随访期超过1年者尿失禁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60岁以上组与60岁以下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3年存活率90.5%(38/42),5年存活率70%(14/20)。结论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远期效果理想,肿瘤相关死亡率较低,肾功能衰竭是重要的患者死亡原因,术后尿失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尿失禁发生率在术后1年内达到稳定,在随访期内患者死亡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尿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收集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尿瘘患者22例,术后无尿瘘患者34例作对照。针对年龄、所选用的肠段、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后新膀胱冲洗方式、发热、伤口局部感染等因素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比较,并得出结论。结果尿瘘组与无尿瘘组在平均年龄、手术方式、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在术后新膀胱冲洗方式、术后发热及手术伤口局部感染等方面则差异明显(P0.01或P0.05)。结论年龄、所选用的肠段及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对原位新膀胱术后尿瘘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而术后新膀胱冲洗方式、发热、手术伤口局部感染则与尿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持续膀胱冲洗、发热及手术伤口局部感染均可能导致新膀胱术后尿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22例,均为男性;年龄42~70岁,平均60岁.均采用膀胱全切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结果 22例患者随访12~72个月,平均32个月.膀胱容量250~500ml(平均370ml),均能自主排尿,最大尿流率为15~28ml/s;3例贮尿囊残余尿量80~150ml,需间断导尿.2例分别在术后26个月和66个月死于骨盆转移和腰椎转移.1例在术后56个月时后尿道再发肿瘤.其余患者生活自理或能参加正常工作.结论 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是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手术彻底,此项手术是当前惟一能使局部浸润性膀胱癌获得治愈的手段。原位新膀胱术使患保持自然而随意地从原位尿道排尿,生活质量提高。该报告3例病人均为手术后复发病例,行膀胱全切及原位新膀胱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傅明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2):820-821
浸润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后需要建立一个低内压、大容量、高顺应性、高调节性的新膀胱,与通道式尿流改道术式相比,原位新膀胱术术后生活质量更高而广为接受。2002年3月至2004年1月,我们对15例膀胱癌患者采用了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低压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均为男性。年龄45~74岁,平均59岁。病程2个月~4.5年。术前经B超、CT、I VU、膀胱镜检查及活检诊断为膀胱癌。所有患者无上尿路肿瘤,尿道、前列腺均无肿瘤浸润。术后病理切片提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12例,鳞癌2例,腺癌1例;G29例,G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的原因、诊治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后22例继发尿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与膀胱原发肿瘤大小、数量、是否复发、部位、病理分级和分期密切相关(P0.05),其中危险因素越多,尿道癌复发率越高。结论:膀胱癌膀胱全切除术后尿道癌发生与尿路上皮源性肿瘤的多中心性和肿瘤种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联合原位新膀胱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处理措施及转归,并对不同亚组间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21年10月行RC+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处理措施及转归,并对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与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U型膀胱与W型膀胱、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间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03例患者中,男98例,女5例;平均年龄(56.9±9.4)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6(5~137)个月,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6.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ARC为新膀胱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182,95%CI=0.044~0.755,P=0.019)。此外,卡方检验显示,RARC组的总体并发症(23.1%vs 66.7%)、早期并发症(11.5%vs 52.0%)和CCSⅠ~Ⅱ(23.1%vs 54.7%)、CCSⅢ~Ⅴ(3.8%vs 25.3%)、新膀胱相关(3.8%vs 34.7%)、非新膀胱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腹腔镜腹膜外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行腹腔镜腹膜外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的8例膀胱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数据及术后随访相关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年龄为[65(40~78)]岁,BMI为[23.85(19.59~29.07)]kg/m2,手术时间为[280.5(235.0~366.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通气时间为[3(2~4)]d,术后住院时间为[11.5(10.0~20.0)]d,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3.5(8.0~29.0)]枚。术后分别有一例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和漏尿。6例患者进行了术前新辅助治疗,其中2例患者术后病理为T0期。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其中1例出现骨转移,1例出现泌尿道感染,1例出现肾积水。结论 腹腔镜下腹膜外全膀胱切除及原位新膀胱术是安全可行的,因其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腹膜的完整性及避免长时间经腹腔操作对肠道造成干扰,有利于减少肠道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改良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1月12月施行改良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情况、手术并发症、新膀胱功能、肿瘤控制情况、生存情况、勃起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本组24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240~380min,术中出血量200~1200ml,输血11例,术中直肠损伤1例。术后8例出现早期并发症,其中5例电解质紊乱,1例肠梗阻,2例尿瘘;另有2例真性尿失禁。20例获随访,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脑梗死,1例死于梗阻性肾功能不全,1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因肿瘤复发、转移而目前在接受放化疗中,15例无瘤生存。术后性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生活质量大致满意。结论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实施改良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效果良好,提高手术技巧是术后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膀胱癌病人回肠新膀胱术后护理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膀胱癌单纯膀胱全切除或根治性膀胱全切除且膀胱颈及后尿道无肿瘤浸润的病人 ,多主张膀胱全切除后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 ,术后无需腹壁造口、无需佩带尿袋 ,能从尿道可控排尿 ,与以往各种尿流改道术相比 ,该术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我科1 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5月对 1 6例膀胱癌病人成功地施行了回肠新膀胱术 ,术后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1 6例均为男性 ,年龄 5 3~ 85岁 ,平均 6 5 .0岁。均为复发性膀胱癌 ,经膀胱镜病理活检确诊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癌。其中 级 1 0例 , 级 6例 ,临床分期为 T2 ~ T3 …  相似文献   

11.
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尿道复发的风险评估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尿道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78例膀胱癌膀胱全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发生了尿道复发。运用cox’s多因素回归模型对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结果 6例选择性尿道切除者无1例死于肿瘤;24例尿道复发者10例死于肿瘤转移。多因素分析表明前列腺受累、膀胱颈受累、三角区肿瘤、多发肿瘤和原位癌是影响尿道复发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573,1.532,1.360,1.337和1.213。结论 前列腺受累、膀胱颈受累、三角区肿瘤、多发肿瘤或原位癌是预防性尿道切除术的指征。保留尿道的患者宜尽量行正位排尿的尿流改道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控性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方法和疗效。方珐14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可控性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对其疗效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4例患者,新膀胱容量170~350mL,平均250mL,膀胱残余尿0~25mL,平均10mL,最大尿流率14~21mL/s。3月后达到完全自控排尿11例,6月后13例完全自控排尿,1例有不完全性夜间尿失禁。1例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伴双侧输尿管轻度返流,出现肾功能轻度不全,其余13例患者无血浆肌酐、尿素氮升高,无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结论该术式并发症少,患者原位可控排尿,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持性膀胱训练管理应用于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32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观察组术后行支持性膀胱训练管理,包括功能训练指导,自我管理指导及支持性指导;对照组术后按常规行膀胱功能训练。术后6个月对患者排尿情况、尿流动力学、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尿量、膀胱容量、尿流率和膀胱逼尿肌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残余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理健康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恐怖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的整体健康状况、5方面功能领域及疲倦、失眠、食欲减退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行支持性膀胱训练管理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新膀胱储尿、控尿和排尿功能,同时还能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癌根治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不同输尿管再植方式对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12月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癌根治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患者资料。分析不同输尿管再植方式对术后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肾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其中黏膜直接吻合31例(黏膜组),乳头法19例(乳头组)。术前已发生慢性肾功能损伤患者7例,2例于术后恢复。输尿管黏膜与膀胱黏膜直接吻合的患者术后3个月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优于乳头法(P=0.007),且2种方式的术后3个月eGFR均比术前有明显升高(黏膜组:P0.001,乳头组:P=0.047)。两组的术后1年eGFR也存在明显差异(P=0.011)。术前未发生慢性肾损伤的43例患者术后3个月共发生了5例慢性肾损伤。其中术后损伤的患者相比未损伤的患者,在术前eGFR水平、术后3d内eGFR水平方面明显降低(术前eGFR:P=0.001;术后3d内eGFR:P0.001)。二者均为术后发生慢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的输尿管再植方式对膀胱癌根治联合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术后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有显著差异。术前及术后3d内的eGFR水平是术后长期慢性肾功能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根治性膀胱切除中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8-07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10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按照不同代膀胱术式分为2组,原位新膀胱术组患者55例,回肠膀胱术组45例。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排便时间、胃管保留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回肠膀胱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2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积、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道压、残余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上述尿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原位新膀胱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回肠膀胱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中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均有良好效果。但前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生活质量较高。可作为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13例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生化、影像和尿流动力学等资料,患者术后随访3~84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2±0.9)h,失血量(252±124)ml,26例(23%)患者出现尿潴留,储尿囊容量达(482±54)ml,日间可控和夜间可控率分别达到90.5%和78.6%,残余尿量约50ml。结论根治性膀胱全切后行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回肠与乙状结肠2种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原位新膀胱术,按手术方式不同,接受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51例患者分为A组,接受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35例患者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均随访满18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周控尿能力及术后6个月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多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3周夜间可控尿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膀胱剩余尿和最大尿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6个月的膀胱最大储尿量明显高于B组,而膀胱充盈压和排尿压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肿瘤复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较简单、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术后夜间控尿率较满意,膀胱储尿量大,顺应性好。2种原位新膀胱术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Clavien-Dindo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8个月肿瘤复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医生擅长术式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切除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老年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33例行腹腔镜膀胱切除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手术老年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心理护理、膀胱功能训练、新膀胱功能的观察与训练等护理。结果33例术后平均住院30d,19例可控制排尿,9例日间可控尿;随访3~20个月,均能控尿且能经尿道自主排尿。结论腹腔镜膀胱切除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老年患者的护理中,术前营养评估、心理干预并提前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术后强调新膀胱储尿、排尿、控尿功能的观察与训练,加强老年患者的出院管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行原位新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2000-2009年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原位新膀胱术31例,回肠膀胱术34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种术式在术中失血量(1140.32±492.82ml vs 920.91±410.48ml)、手术时间(464.81±79.37min vs 413.32±99.54min)、住院天数(47.68±7.53天vs41.09±8.12天)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新膀胱术较回肠膀胱术虽手术步骤复杂,术中出血较多,但因手术安全,可自主性控制排尿,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易于接受,是值得推荐的膀胱替代手术方式,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值得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安全性。方法:45例膀胱癌经尿道电气化术后患者分2组,分别用吡柔比星和卡介苗定期行膀胱内灌注,随访10~33个月,了解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结果:卡介苗组复发率为13.6%(3/22),副反应率为81.8%(18/22);吡柔比星复发率为13.0%(3/23),副反应率为91.3%(21/23),两组肿瘤复发率、并发症无显著差异,但卡介苗严重副反应高于吡柔比星(P<0.05)。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有效率与卡介苗相同,但严重副反应明显减少,是一种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