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血管再狭窄模型,观察损伤血管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损伤后1d组、损伤后3d组、损伤后7d组、损伤后14 d组、损伤后28 d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其余各组均利用PTCA球囊导管损伤颈动脉建立血管再狭窄模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血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球囊导管损伤术使颈动脉内皮剥脱、VSMC增殖、迁移、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损伤后7d,内膜开始增生,14 d内膜增生最显著,28 d达到最大.结论 利用PTCA球囊导管成功建立血管再狭窄鼠模型,方法科学,能满足研究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胞质泛素蛋白连接酶1(KPC1)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450 ~ 5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组,建模后以左侧损伤动脉为实验组,同时以假手术组的左侧正常颈动脉为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于损伤后1d、3d、7d、14d、28d分别处死并取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KPC1蛋白、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以qRT-PCR检测KPC1的mRNA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比较内膜增生程度;采用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建立增殖模型,运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其KPC1蛋白、KPC1 mRNA表达特征.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实验组KPC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PCNA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KPC1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示颈动脉球囊损伤后1d、3d时光镜下血管内膜增生不明显;7d时光镜下可见新生内膜,增生的VSMC向内膜下迁移,管腔开始狭窄;14d时,可见明显新生内膜,VSMC排列紊乱,内弹力膜断裂,管腔明显狭窄,内膜厚度超过中膜;28d时,血管内膜继续不规则增生,血管腔狭窄程度继续加重,狭窄超过50%.体外培养并模拟VSMC增殖,提取细胞进行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显示,KPC1蛋白、KPC1 mRNA表达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刺激增殖后开始逐渐减低.结论 抑制KPC1基因表达可促进损伤内膜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VSMC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3.
大鼠脾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在损伤血管内膜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在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及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大鼠脾源性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法定向扩增EPCs,检测其内皮细胞特性。通过尾静脉将EPCs移植到颈动脉内皮损伤的大鼠体内。10只大鼠行偶氮蓝染色,观察内皮损伤血管段再内皮化情况;其余大鼠于术后14d处死,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脾源性单个核细胞体外可诱导出内皮祖细胞,表现为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EPCs移植组损伤血管57%不被偶氮蓝着染,而球囊损伤组损伤血管几乎完全被偶氮蓝染成蓝色。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在球囊损伤2周后血管新生内膜增生明显减轻,血管腔狭窄程度显著减轻。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值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损伤组及M199组。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PCNA阳性表达细胞较单纯球囊损伤组及M199组明显减少。结论EPCs参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增加循环EPCs数量可以促进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新生内膜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饮食诱导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对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和内皮细胞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1g/(kg.d)L-蛋氨酸灌胃制备HHcy大鼠模型,4周后行左颈总动脉拉伤,0d、第14d、第28d取材,检测新生内膜形成、内皮覆盖的情况。结果:第14d、第28d实验组比对照组新生内膜厚度增加36%、33%,新生内膜面积增加41%、30%,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增加36%、21%,血管内皮覆盖率减少52%、31%。Evans Blue染色实验组较对照组各时间点蓝染程度加深。结论:HHcy促进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使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并抑制内皮细胞修复。提示HHcy可能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成业东  蔡丽萍  王加波  高超  冯海波  姜鹏 《右江医学》2011,39(4):409-411,546
目的探讨局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VEGF165cDNA)对大鼠血管球囊拉伤术后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制备VEGF165cDNA基因,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基因组、手术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各10只),基因组通过尾静脉输入VEGF165cDNA基因,手术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只注入生理盐水,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光镜等方法观察球囊拉伤后的大鼠股动脉内膜的变化,检测拉伤局部内膜VEGF165基因作用效果。结果基因组球囊拉伤血管24 h后内膜处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手术对照组损伤内膜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14 d后基因组球囊拉伤血管内膜厚度小于手术对照组(P<0.01),管腔内径大于手术对照组(P<0.01),内膜有大量VEGF蛋白表达。结论病理性重塑是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而VEGF165基因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加速损伤内膜的修复,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进而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6.
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对损伤后血管内膜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飞  黄岚  武晓静  晋军  赵晓晖  于世勇  赵刚  崔斌 《重庆医学》2006,35(17):1570-1571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对颈动脉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5只,以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获取EPCs。另取SD大鼠25只,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分成EPCs移植组和对照组,于球囊损伤14d后处死大鼠,颈动脉切片观察骨髓EPCs对损伤内膜增殖的影响。结果 颈动脉球囊损伤14d后EPCs移植组大鼠颈动脉损伤血管内膜/中膜面积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 移植的EPCs可到达内膜损伤部位并参与损伤血管内膜的修复,降低新生内膜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腺病毒载体在体转染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研究过表达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1(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 1,ANT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损伤组、Ad-GFP转染组、Ad-ANT1转染组,每组18只。用携带ANT1的腺病毒载体(Ad-ANT1)或空载体腺病毒载体(Ad-GFP)局部感染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在损伤后7、14、28 d,取大鼠损伤侧颈动脉RT-PCR检测ANT1 mRNA表达,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化检测BAX和Bcl-2表达,TUNEL法原位检测新生内膜及中膜VSMCs凋亡率。结果 Ad-ANT1腺病毒转染后大鼠颈动脉ANT1大量表达,在14 d达到高峰,显著高于Ad-GFP转染组及单纯球囊损伤组(P<0.01),至28 d时仍有表达。在7、14 d时,Ad-ANT1转染组BAX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Ad-GFP转染组及单纯损伤组(P<0.05);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血管,但与Ad-GFP转染组和单纯损伤组无显著差异(P>0.05);Ad-ANT1转染组新生内膜及中膜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14、28 d时,Ad-ANT1转染组新生内膜及中膜面积比(IA/MA)小于Ad-GFP转染组及单纯损伤组(P<0.05)。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过表达ANT1可诱导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新生内膜及中膜VSMC的凋亡,其作用可能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局部转染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factor-1,Egr-1)的诱骗性寡脱氧核苷酸(decoy oligodeoxynucleotides,decoy ODNs)对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后内膜增生及细胞内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Egr-1 decoy ODNs抑制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 9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损伤组、杂码寡脱氧核苷酸(scrambled decoy ODNs,SCR)组和Egr-1 decoy ODNs组,每组24只.术后3、7、14及21d处死动物,每组6只.应用HE染色、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Egr-1和ICAM-1的表达及Egr-1 decoy ODNs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①内皮损伤后3d内膜增厚不明显,7d内膜开始增厚,14d和21d时内膜明显增厚.②Egr-1mRNA和蛋白水平于术后3d开始升高,21d时达到顶峰,而I 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于术后3d开始升高,7d达高峰,14d时下降.③转染Egr-1 decoyODNs治疗后,在各个时间点内膜增厚程度减轻,Egr-1和ICAM-1表达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Egr-1 decoy ODNs可能是通过特异性抑制Egr-1的表达,进而抑制ICAM-1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蛋氨酸饮食诱导的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P65)蛋白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血管成形术后Hcy对新内膜增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血管组织NF-κB P65蛋白和MCP-1蛋白表达.结果 低及高蛋氨酸组血管组织NF-κB P65蛋白和MCP-1蛋白的表达[分别为(12.32±2.37)μmol/L,(21.33±4.32)μmol/L和(26.32±3.34)panol/L,(33.35±3.87)μmol/L]均高于对照组[(5.17±1.49)μmoL/L,(15.78±2.13)μmol/L](P<0.05,P<0.01),高蛋氨酸组血管组织NF-κB P65蛋白和MCP-1蛋白表达与低蛋氨酸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而且血管组织MCP-1蛋白表达与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43,P<0.01).结论 高Hcy血症能使球囊损伤后颈动脉组织NF-κB P65、MCP-1蛋白过度表达;推测同型半胱氨酸有可能通过激活NF-κB通路上调血管内皮损伤后动脉组织MCP-1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其促进血管成形术后新内膜过度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大鼠的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2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并注射褪黑素组、球囊损伤组、球囊损伤并注射褪黑素组。将各组大鼠的颈动脉行球囊损伤,14天后取出实验大鼠的颈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实验大鼠颈动脉内的CD45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实验大鼠颈动脉内的NF-κB、MCP-1、VCAM-1、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球囊损伤能明显诱导实验大鼠颈动脉壁内的炎性细胞浸润。球囊损伤并注射褪黑素组大鼠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显著低于球囊损伤组大鼠(P<0.01)。球囊损伤组大鼠的NF-κB、MCP-1、VCAM-1、I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球囊损伤并注射褪黑素组大鼠的NF-κB、MCP-1、VCAM-1、ICAM-1的表达显著低于球囊损伤组大鼠(P<0.05)。结论 球囊损伤能明显诱导实验大鼠颈动脉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的表达,褪黑素能够减轻此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oncaspar)体外对人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研究不同浓度的oncaspar作用于Jeko-1细胞24,48h后增殖抑制效应;流式细胞术(FCM)检测Jeko-1细胞凋亡的情况及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技术(qRT-PCR)检测Jeko-1细胞cyclinD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oncaspar能明显地抑制Jeko-1细胞的生长,oncaspar处理48h组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药物处理24h组(P<0.05);FCM检测示oncaspar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Jeko-1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明显增加,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P<0.05);qRT-PCR结果示oncaspar能明显抑制Jeko-1细胞cyclinD1mRNA的表达,2-△△CT=0.42±0.11。结论:oncaspar在体外能显著抑制Jeko-1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低氧对体外培养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株GES-1中MIC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GES-1细胞体外低氧培养模型.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检测模型MIC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缺氧环境下培养0、48和72 h后MICA蛋白表达(57.67±2.30、96.14±1.75、259.59±3.51)及mRNA/β-actin比值(0.22±0.03、0.37±0.02、0.68±0.03)都随缺氧时间不同表达量存在差别(P<0.05),且表达量随缺氧时间延长而升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二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低氧可以刺激胃上皮细胞株GES-1中MICA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急性白血病病人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①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54)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CD106)在急性白血病病人诊断、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②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法),对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3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病人治疗前后的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和可溶性VCAM-1(sVCAM-1)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比较。③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化疗前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1.52、10.73,q=3.06~4.17,P〈0.01),缓解后降至正常水平。复发病人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升高,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8.91、9.12,q=2.92~4.93,P〈0.01)。ANLL中M4和M5病人血清sVCAM-1水平高于其他亚型病人(F=8.13、9.11,q=3.65~4.13,P〈0.05)。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升高者与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正常者比较,疗效较差。随着病情缓解,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亦降至正常。④结论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人的病情进展、疗效及预后,并对化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健康成年金黄仓鼠腹腔内接种PVH-1(5×106pfu),FCM动态检测肝细胞DNA周期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PVH-1接种后处于G0+G1期的肝细胞与对照组动物相比无显著差异。S期肝细胞在第3天显著高于对照组动物(P<0.05),且在第7天时仍呈上升趋势,第14天到30天趋于正常水平。G2+M期肝细胞在PVH-1接种后第30天升高(P<0.05)。结果提示,动物在PVH-1接种后第3到第7天是病毒在肝细胞中的复制高峰,并阻滞仓鼠处于S期肝细胞分裂进入G2+M期,但是这种阻滞作用较短暂、并可逆,在PVH-1接种后14~30天自然消失。  相似文献   

16.
非小细胞肺癌中BRCA1、ERCC1和EGFR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RCA1、ERCC1和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77例非小细胞肺癌和6例癌旁组织中BRCA1、ERCC1和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肺癌中BRCA1、ERCC1、EGFR在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在癌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BRCA1、ERCC1在不同病理类型和分期中表达均无差异;BRCA1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明显小于低表达组;EGFR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应用铂类药物化疗ERCC1低表达组的生存期明显明显长于高表达组。结论在NSCLC中BRCA1、ERCC1、EGFR在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BRCA1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明显小于低表达组,EGFR高表达可能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ERCC1是铂类治疗独立的预后因素,三项抗体的检测与预后和临床用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医院2008-12~2011-04收治的4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1和VEGF-C,并与同期45例正常食管组织中MMP-1和VEGF-C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MMP-1和VEGF-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9%和75.0%,正常食管组织的MMP-1和VEGF-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1%和15.6%,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MMP-1和VEGF-C的表达的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诊断,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的探讨食管鳞癌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与树突状细胞密度的相互关系及它们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49例食管鳞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和mRNA、S-100蛋白标记的树突状细胞的表达,根据染色面积和染色强弱判断它们表达的水平。结果(1)肿瘤细胞分化和浸润深度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98、0.313,P〈0.05);而与S-10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的密度呈负相关(rs分别为-0.501、-0.466,P〈0.05)。(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树突状细胞密度间存在负相关性(FS=-0.619,P〈0.05)。结论(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明显相关性。(2)食管鳞癌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可影响鳞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密度,可能影响宿主的抗肿瘤能力及肿瘤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黄芪注射液对内皮细胞增殖及分泌黏附分子 VCAM-1 和 E-selectin 的影响,探讨黄芪注 射液对造血调控的机理。 方法: (1).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电子显微镜 技术鉴定内皮细胞;(2). 将 HUVEC 与黄芪注射液不同剂量(0滋g / mL、4滋g / mL、40滋g / mL、400滋g / mL 和 4000滋g / mL)一起培养,用 MTT 法检测内皮细胞增殖;以流式细胞分析术测定内皮细胞增殖周期;以 TNF 作为阳性对照, 用 ELISA 法对黏附分子 VCAM-1 和 E-selectin 进行测定。 结果: (1)成功的建立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模 型;用峪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为阳性、电镜检测到 W-P 小体,证实培养细胞为人脐静脉内皮细 胞。 (2)内皮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促生长效应(Time:P<0. 05;Concentration:P< 0. 05)。 (3)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与黄芪组比较有明显 的不同(P<0. 05)。 S 期和 G 2 / M 期细胞显著增多(P<0. 05),而 G 0 / G 1 期细胞相对比例减少(P<0. 05)。 (4) 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可自然分泌 VCAM-1。 各个浓度的黄芪注射液与 TNF 一样均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分泌 VCAM-1 的作用,其中400滋g / mL 的黄芪注射液浓度是促进内皮细胞分泌 VCAM-1 的最佳浓度(P<0. 05),而且 黄芪注射液具有协同 TNF 的作用(P<0. 05)。 (5)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未检测到 E- selectin. 黄芪注射液刺激内皮细胞也未检测到 E-selectin. 内皮细胞在 TNF 刺激活化后表达 E-selectin. 黄芪注射 液能促进 TNF 活化的内皮细胞分泌 E-selectin(P<0. 05)。 结论: 本研究提示,黄芪的补气生血途径之一可能是 通过直接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和分泌造血生长因子和黏附分子,从而间接发挥造血调控作用的;黄芪可能促进造 血干祖细胞的归巢,并为开发黄芪用于辅助治疗血液病及肿瘤放、化疗后骨髓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血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启动子的多态性分布,并研究其多态性和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采用伊立替康加顺铂化疗患者全血标本,直接测序分析UGT1A1*X-28TATA盒基因序列;并与化疗不良反应、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者进行UGT1A1*28TATA基因启动子检测,UGTIA1*28野生纯合型(TA6/6)27例,占75%;突变杂合型(TA6/7)7例,占19.4%;突变纯合型(TA7/7)2例,占5.6%。UGT1A1基因突变纯合型(TA7/7))患者发生Ⅲ度迟发型腹泻1倒,2例皆发生Ⅲ度粒细胞减少。UGT1A1基因突变杂合型(TA6/7)发生Ⅲ度迟发型腹泻1例,Ⅲ度粒细胞减少1例。UGTIA1基因野生纯合型(TA6/6)无Ⅲ度迟发型腹泻和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Ⅰ~Ⅱ度迟发型腹泻3例,I~Ⅱ度粒细胞减少5例。全部患者未发生Ⅲ度以上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不良反应。UGT1A1基因突变纯合型(TA7/7)CR0例,PR1例;UGT1A1基因突变杂舍型(TA6/7)CR1例,PR3例;UGT1A1基因野生纯合型(TA6/6)CR3例,PR15例。结论UGT1A1*28突变纯合型(TA7/7)可能增加伊立替康所致3度及以上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