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全血培养细胞中IL-10和IL-12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1例SLE患者和10名正常人,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分为空白组、HDAC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组、植物血球凝集素/脂多糖(PHA/LPS)刺激组和PHA/LPS TSA组作体外全血细胞培养,分离培养液上清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0和IL-12分泌水平。结果:SLE患者的外周血全血培养细胞IL-12分泌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但IL-10却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TSA对SLE患者IL-10的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而对IL-12则有明显上调作用(P<0.01),但对正常人IL-10和IL-12分泌水平无明显影响;而且SLE患者IL-10和IL-12的分泌水平分别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和负相关。结论:IL-10分泌水平上调和IL-12下降在SLE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TSA对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多途径激活后的IL-10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对IL-12具有上调作用,HDAC抑制剂可能是治疗SLE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湿疹患者血清IL-10,IL-12p40及IL-18的水平,探讨其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14例急性期湿疹患者、19例非急性期湿疹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10,IL-12p40及IL-18的水平。结果①血清IL-10水平急性湿疹组低于对照组,非急性湿疹患者组高于对照组(P<0.05)。②血清IL-12p40水平急性湿疹组与非急性湿疹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非急性湿疹组高于急性湿疹组(P<0.05)。③血清IL-18水平急性湿疹组与非急性湿疹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湿疹组与非急性湿疹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湿疹患者体内可能存在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紊乱。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了23例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IL-10及IFNγ水平。结果表明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而产生IL-10及IFNγ水平与正常人相差不显著(P>0.05)。IL-4在Ⅰ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带状疱疹患者不同皮损状态下血清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IgG抗体、IgM抗体、IL-2、IL-10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带状疱疹30例早期轻症患者、30例早期重症患者、26例恢复期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血清IgG抗体、IgM抗体进行检测,同时检测了部分患者和健康者IL-2、IL-10的水平。结果:IgG抗体在早期轻症组与早期重症组、正常对照组之间有差异,与恢复期之间无差异,但在早期重症组与恢复期、正常对照组三者之间也无差异;IgM抗体、IL-2在四组之间无差异;IL-10在早期重症组高于早期轻症组,恢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与其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早期轻症组、恢复期组、正常对照组三者之间并无差异;IgG抗体、IgM抗体与IL-2、IL-10以及IL-2/IL-10之间经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结论:带状疱疹患者血清IgG抗体、IgM抗体和IL-2水平与皮损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IL-10水平在早期重症患者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各中医证型患者外周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的水平,以探求SLE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参考指标。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SLE分为4种证型,气血热盛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血瘀型和气滞血瘀肝郁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并比较不同证型SL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FN-γ、IL-2、IL-4、IL-10水平的差异。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清IFN-γ、IL-4、IL-10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L-2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从气血热盛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血瘀型到气滞血瘀肝郁型IFN-γ、IL-4、IL-10的水平依次递减,IL-2为依次递增,其中气血热盛型、脾肾阳虚型与气阴两虚血瘀型和气滞血瘀肝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中IFN-γ、IL-4、IL-10和IL-2水平可作为SLE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早期梅毒患者血清白介素2和白介素10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对48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10(IL-10)进行了检测,并比较了不同病期、不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间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动态观察了梅毒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变化。一、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我院性病门诊就诊的早期梅毒患者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20~68岁(平均35.8岁)。一期梅毒18例,病程2~5周;二期梅毒30例,病程2~4个月。所有患者RPR(购自上海科华公司)、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购自日本富士公司)均阳性。既往身体健…  相似文献   

7.
检测湿疹患者皮损中IL-10、IL-12p40和IL-18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16例非急性期(包括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患者皮损及10例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IL-10、IL-12p40和IL-18的表达情况.结果:IL-10、IL-12p40和IL-18定位于角质形成细胞胞浆内,表皮全层均有分布,三种细胞因子在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内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湿疹患者皮损组织中表达阳性或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皮损处存在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异常,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 Th细胞向 Th1/Th2细胞分化过程中,白介素 12(IL- 12)是决定免疫反应的性质和功效的关键性细胞因子 [1,2],它甚至可以使1已建立的 Th2型为主的反应向 Th1型转变 [3]。我们的实验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 IL- 12水平降低主要由单一核细胞分泌能力下降引起,而 IL- 10对单一核细胞功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有报道 SLE患者单一核细胞和活化的 B细胞分泌 IL- 10的能力都是增强的,且 IL- 10在 SLE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4]。我们检测了 SLE患者血清 IL- 10水平,并分析其与体外 IL- 12分泌水平的关系。同时,在体外予…  相似文献   

9.
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8,干扰素γ和IL-10水平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42例CA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时血清IL-18,IFN-γ和IL-10的水平,并与35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CA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10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3个月末血清IL-18,IFN-γ和IL-10的水平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8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1)。结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造成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IL-18,IFN-γ和IL-10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L-2及IL-10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10(IL-10)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1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L-2及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IL-2水平显著降低(P<0.001),IL-10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低水平IL-2使其诱生NK和LAK细胞活性降低而致溶解和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能力低下,可能是生殖器疱疹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TLR)2,4 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带状疱疹的发病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30例带状疱疹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TLR2,TLR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带状疱疹患者与正常人对照,其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TLR2,TLR4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TLR2,TLR4 mRNA可能参与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识别及抗病毒免疫。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患者79例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分析79例带状疱疹患者年龄、受累神经、合并症及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结果不同年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不同,不同合并症及不同基础用药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不同。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应进行全面分析,对有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者,积极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在带状疱疹(HZ)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26例HZ患者血清中IL-12水平,并对33例HZ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HZ患者急性期血清中IL-1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33例患者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较急性期明显升高(P<0.02)。结论:HZ患者血清中IL-12水平与其病情活动性相关,IL-12可能参与了HZ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月本院住院患者住院期间87例发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 975例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发生带状疱疹87例(0.10%),其中50岁以上住院患者44 913例,发生带状疱疹54例(0.12%);年龄<50岁的住院患者42 062例,共发生带状疱疹33例(发生率0.08%);87例带状疱疹患者所患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34例)、恶性肿瘤(18例)和糖尿病(10例)。结论年龄>50岁、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是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收治的18例儿童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儿童带状疱疹有轻微的前驱症状,皮疹少且散在分布,神经痛轻微,病程短(2~7d),且不发生后遗神经痛。结论儿童带状疱疹临床少见、症状轻微,发病诱因以感染常见。  相似文献   

16.
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迪赛片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细胞免疫在带状疱疹发病中的作用及迪赛片治疗的效果。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通过微量血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并观察迪赛片治疗效果。结果 :4 3例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CD3 、CD4明显下降 (P <0 0 5 )、CD8有升高趋势 ,CD4/CD8比值有所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 2 3例迪赛片治疗组 2周后T淋巴细胞亚群接近正常水平 ,病毒灵治疗组CD3 、CD4比率较治疗前虽有所提高 ,但仍低于健康对照。迪赛片治疗组皮疹和神经痛消退快 ,病程短。结论 :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迪赛片能够增强 ,加用迪赛片治疗能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黄芪在中老年带状疱疹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黄芪在临床应用中对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予黄芪 80 g/d分 3次饮用 ;同时服用阿昔洛韦 2 0 0mg 5次 /d ;对照组服用阿昔洛韦 2 0 0mg 5次 /d ,两组疗程均为 10天。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是 91.3 %和 73 .3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组在止疱、结痂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 (P <0 .0 5 ) ,止痛、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1) ,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黄芪在中老年带状疱疹的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壮医药线点灸对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Th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带状疱疹患者80例,随机分成A、B组,40例/组。A组给予口服泛昔洛韦3次/d,0.25 g/次,实施壮医药线点灸,1次/d。B组仅给予口服泛昔洛韦3次/d,0.25 g/次。10d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变化。结果2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5%、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血清IL-2,IL-4和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前后血清IL-2,IL-4和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血清IL-2,IL-4和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后相比,血清IL-2,IL-4和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能够提高疗效,并能改善患者血清Th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9.
带状疱疹患者血清Th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带状疱疹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夹心ELISA法测定带状疱疹患者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结果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IL-4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44);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之间存在差异。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存在血清Th细胞因子异常,外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失衡可能在带状疱疹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年龄可能是带状疱疹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