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韩锋 《中国园林》2007,23(11):18-21
文化景观是当前国际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以文化景观的实践领域——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切入点,来梳理文化景观的理论和实践脉络,剖析文化景观议题的意义,分析国际发展动向,从而为建立中国国家景观保护体系提供参考框架,使中国的景观保护为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文化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雨婷   《中国园林》2020,36(12):73
风景园林界对快速城镇化地区的文化景观特征研究方法与变化管理缺乏本土化、系统化的探索。应用景观特征评估对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文化景观进行了多尺度的分区、分类与评估:在区域尺度界定了21个景观特征区域;在城市尺度,苏州市涵盖了13个景观特征区域,其中圩田景观可分为岛型、网络型、破碎型和标准型4类。基于景观元素与模式显著性与韧性的评价结果,提出在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中需优先保护与更新水系与土地分割模式的空间策略。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的文化景观研究是西方社会诠释文化景观价值和意义的一种途径,为解读日常生活场所价值提供了一种"存在性的理解",其重要影响延续至今。回顾、梳理了西方现象学视角的文化景观研究发展历程;以同一视角,从自然观、风景审美及体验和园林生活描述3个方面,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传统蕴含的现象学色彩;在跨文化的对照思考中,提出现象学途径在拓宽景观文化视野、解读景观体验以及研究方法上,对当下中国本土的文化景观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龚道德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12,28(12):91-94
遗产保护是风景园林行业的重要工作领域。美国在历史/文化景观保护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分析美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的发展历程及其教育特点,有助于启发和指导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遗产教育。首先由美国历史景观与文化景观的概念入手,然后介绍美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和教育概况,最后总结了美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历程及其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6.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单位2套遗产保护体系中,许多遗产的文化景规价值日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但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远未形成体系.简要追溯了文化景脱遗产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提出景观文化是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保护的突破口,并在分析中国文化景观保护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对景观文化要素及其载体的分析,结合跨学科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对有物质载体的文化、非物质的文化以及自然三者进行综合的保护、修复和展示.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和丰富的要素,诠释了对活态区域的理解和独特的文化特质,凸显多元价值。以安徽万涧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通过对村落选址、空间形态、建筑形制等方面进行梳理,并综合分析村落自然景观资产,总结万涧村落的文化景观特征。提出保护策略:构建"区域—文化—空间"的价值认知体系;吸纳多元,提高公众参与;立足生态,发展特色产业;活化历史,传承场域精神;实施数字化遗产景观保护。为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和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3个重要平台,生态特征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将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在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风景园林师已经为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及其嵌套特点,结合风景园林空间具有的景观构成、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动态体系,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微小绿地与群落4个空间尺度,建立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的“C-3P”(构成——格局、过程与感知)体系和框架,旨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的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认知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刊首语     
正文化景观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目前在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人居环境等领域,文化景观所带来的"自然与文化"议题,占据了国际前沿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部分。文化景观的探讨从地理学扩展到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从认识论、社会经济与公平、环境伦理与正义、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生物文化多样性等多重角度,深度探究景观现象背后的驱动力,理解景观意义的建构过程,倡导以价值为导向的景观创造、阅读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益阳市地域性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益阳市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及延续地域性文化景观为研究内容,通过挖掘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内在价值和特点,从分析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发,总结归纳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着重强调设计与保护地域性景观的和谐完整性和特色性(传统景观风貌、特色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探索出对地域性文化景观保护的措施、途径方法,同时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段及创新技术。在保护好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基础上,创造设计出新的城乡地方特色文化景观,使得益阳市新农村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及特色之路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遗产框架下的工业遗产有关概念界定模糊,很难形成对于以德国鲁尔区为代表的区域性的综合工业景观进行整体解读的视角。以地理学视角拓展出新的"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了"本体性"和"构建性"的观察视角,从而对工业文化景观进行新的阐释。运用"清单盘点和空间区划"等文化景观研究方法对工业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对区域结构、场地和文化意识进行重构,并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为解决中国当前工业遗产面临产业转型背景下的发展问题提供创新性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鄂西道路景观为例,探讨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针对当前道路交通景观文化底蕴浅显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道路交通景观的内容和特点,在挖掘、提炼地域文化元素基础上,通过道路交通景观的平安文化、速度文化、好客文化的诠释与表达,打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提倡发挥现代道路交通景观文化传播的载体功能,从而提升道路交通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工业遗产保存在近年世界遗产登录名单逐年增加的环境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近年来工业遗产提名登录有持续增加、序列地景及范围扩大的三大趋势,为了能说明清楚工业遗产的生产及社会价值常以序列方式分区或主题共同提报,因此以“文化景观”的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存的不只是提名登录的策略,更是实质推动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文章研究的对象为英国世界遗产康瓦耳及西得文矿业地景,目的在说明以“文化景观”的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保存的思考及实践。主要方法为文献分析、实地田野访查及焦点人物访谈。经由案例研究结果展现文化景观的整体脉络性结构及地方文化的内涵,是协助工业遗产保存界定标准及保存现况与问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著: 《风景园林》2019,26(12):41-51
中欧国家当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诸如地区差异化、农业土地面积矛盾加剧、高密度区域土壤退化及多样性丧失等,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语背景下的"文化景观维护"概念建立。利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遗产保护学以及空间与区域规划等学科的综合方法,对国土和区域空间内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文化景观维护概念以"永恒的圆环"理论模型体现,并分为分析与评价、保护与阐释、规划与管理3个主要步骤。基于此基本概念,文化景观维护大致分为2个研究方法范本:清单盘点与空间区划。范本一: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对象清单盘点,就是对一定的限定区域内的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的系统化收集分类和评价方法。又分两种不同类型:Gunzelmann的复杂型"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分析法与Burggraaff和Kleefeld的"文化景观物质分析"法。范本二:文化景观的区域化,旨在从专家角度对历史性文化景观进行标记、注释、分类和简要的特征化。又细分为类型化和个性化2个类型,并结合案例说明。最后指出: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而且还要考证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陈英瑾 《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6.
景观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景观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桐 《风景园林》2021,28(3):10-15
"景观"起源于地表形态研究,并作为地理学基本研究视野,经历了"区域特性""人地关系""文化史"等研究主旨的转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文化转向"。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景观的文化认知,需要以理解性方法解析其地方情感和意义维度,以获取"知觉知识"作为新的研究范式。而几乎同时,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呼应了景观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法论需求。由此,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景观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基于地理学景观研究主旨历史脉络梳理,进一步厘清现象学视角下"景观"的文化现象本质;并由景观"知觉认知"的研究主旨、范式需要,阐释"景观人类学"作为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范畴,以及未来其应用于景观研究实践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政治语境下,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出。乡村不仅是一种居住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了探索其振兴路径,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东莞市东坑镇井美村的实践以多功能文化景观为媒介从编制规划蓝图、梳理地域文化脉络、打造一批乡村景观小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复兴农业并与旅游结合等多方面进行重塑,呈现出治理后的图像。探索以人为中心,尊重、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生存质量和幸福感、获得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发展背景下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以喀什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滨谊  邵琳 《规划师》2005,21(11):39-42
传统的伊斯兰义化决定了喀什古城以艾提杂尔清真寺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扩展的单中心结构,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决定了喀什古城街巷布局不讲求轴线而是园地就势。伊斯兰教孔拜的需要使喀什传统聚落呈团状聚集,并由若干住宅以某街巷清真寺为中心集聚形成邻里组团,由此喀什市的又化景观以“据点斑块边缘”为基本格局进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9.
邵龙  朱逊  赵晓龙 《华中建筑》2010,28(1):175-178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正在消失,如何以新视野对城市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有效的转换和利用,实现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论文以文化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工业文化景观分类方式,将工业技术景观从工业建筑景观中分离出来,并通过对文化景观资源转换过程中的错位竞争、叠加递增和多元协同机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转换策略,从而实现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工业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