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但中国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均还较薄弱,亟须借鉴域外经验。系统梳理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气候变化对自然、文化和社区的影响,概述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气候变化应对行动,指出情景规划是重要的气候变化应对工具。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在气候变化中开展情景规划的流程,提炼其规划特征,并以魔鬼塔国家纪念区为案例,详析其情景规划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国家公园及体制试点区可能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对比了情景规划与传统规划的区别,明确目前推广条件的欠缺,指出应逐步推广情景规划,并从实现科研储备、奠定实践基础、建立规划体系三方面提出可能的路径,对中国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爽  韩锋  马蕊 《风景园林》2019,26(12):85-90
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简称SNS)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它们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记录,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到融合文化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反观国外SNS保护工作的方向性转变,有助于在全球发展主义时代背景下从"术"的层面重新审视中国SNS保护工作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世界遗产角度,在阐述SNS概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不同国际组织机构参与下的SNS保护实践进展;总结目前在其保护中涉及的景观方法和生物文化多样性方法等主流保护方法;最后指出在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充分开展本土SNS基础调研,完善相关规划并确立保护条例,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SNS中的人际间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公平关系是中国SNS保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曹越  杨锐 《中国园林》2022,38(8):6-9
荒野地,是大面积的、保留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自然区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等多元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荒野保护是重要的行动目标之一。在此新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荒野地保护中存在的五大现状问题,包括荒野价值认知不足、荒野本底状态不清、荒野保护空缺明显、荒野地破碎化严重、荒野地管理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荒野地保护的目标和系统性保护策略(包括主流化策略、普查策略、全域分级保护策略、连通策略和提质策略),以及相应的12项行动建议,有望为我国开展系统性的荒野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成超男  李锋  杨锐  吕婧 《中国园林》2022,38(12):6-13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降低以及入侵物种增加等问题与挑战,有关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与实践亟待开展。通过文献整理、案例筛选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到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具有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净增益最优化以及协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原则、愿景、目标和指标;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说明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和保护保育4种修复模式的应用情景。同时,根据文献分析总结中国生态系统的退化分布及其原因,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提出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问题与关注重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6项具体的修复策略与3项建议。以期在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背景下,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5.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自然保护地①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区域,其规划也应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等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特征和困难,将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统筹社区发展等方面作为规划研究的重点,使规划既成为各自然保护地工作的基础和管理的依据,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赵书艺  牛铜钢 《城市建筑》2013,(8):252-252,257
本文针对《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对绿地系统规划中《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从城市管理角度出发,以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例,提出不同空间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气候变化,大量物种需要转移其活动范围,而物种能否成功转移其活动范围取决于气候连通性是否良好。如何保护并提升连通性以促进物种在气候变化下成功转移其活动范围,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所需应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为针对性地探讨气候变化下的连通性问题,国际学界提出了气候连通性的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国际上提出的气候连通性和与之相关的气候速度、气候轨迹和气候梯度廊道等概念的定义和关系进行了梳理;其次从研究现状、数值模拟、指数评价和空间规划4个方面对气候连通性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为实现在气候变化下有效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对中国气候连通性进行研究和提升的5项建议,包括开展气候连通性评估和气候驱动下物种迁移路径监测及模拟研究、探索自然保护地边界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国土尺度气候连通性保护和提升规划、落实大尺度气候连通性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路径,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保障跨国气候连通性。研究结果对明晰气候连通性的概念及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钟乐  章政  张引 《风景园林》2022,29(3):73-78
当前,全球已进入"城市化世纪",自然保护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中国正同时处于新型城镇化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关键时期,急须思考城市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路径,但当前中国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还需借鉴更多的国际经验。在系统梳理全球城市自然保护地相关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首先从定义、特性两方面阐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内涵,辨析其与城市荒野、城市绿地、传统自然保护地的异同。其次回顾了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现状概况,阐明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并从认识层面、行政层面、资金层面、社会层面总结了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研究的3个思考方向,分别是城市自然保护地本底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的关系研究、定位及管理措施研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4条可能路径:以科学研究促认识提升、以多种途径促行政治理、以市场手段促资金保障、以国民教育促社会参与。在系统思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思考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能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之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自然保护地规划作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新要求,在分析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定位。在功能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以自然保护为首要目标的专项规划;在层次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贯穿国土空间规划三级体系的专项规划;在时序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在国家和省域2个层面前置的专项规划;在地类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存在新设一类"生态用地"的需求;在法定地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需在自身法律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法律体系和相关既有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等3个层面明确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规划发展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共同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国家相关政策体系趋于完善,科研学术领域日益重视,地方各级政府陆续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科学研究和保护规划编制3方面入手,结合自身编制规划的工作经历,全面系统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总结国内各地区保护规划编制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导,全面推动我国该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荒野地保护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荒野制图、系统性与连通性3个视角切入,评析国际荒野地保护实践。包括:1)以苏格兰为例,评析基于荒野制图的荒野地保护实践,指出荒野地图是开展荒野地保护实践的基础,并需要将地图与政策紧密结合;2)以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ational 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和欧洲荒野网络(European Wildernes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实践,指出只有建立系统性的荒野地保护机制,才能确保荒野地保护的有效性和长久性;3)以北美野地网络(Wildland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实践,指出在景观破碎化的区域中,荒野地连通性保护对于维持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荒野地保护实践中,荒野制图、系统性保护和连通性保护是3个重要的视角,对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网络构建等生态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治理是全球高度关注的议题和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二者共同的工作抓手,但当前缺少二者协同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路径的研究。分别回顾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治理在国际社会和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保护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实践,分析了基于二者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三大优势、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与适应协同、界内与界外协同、体系与个体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路径框架思路,提出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型自然公园的建设核心要点,并从全民认识、法律体系、资金机制、管理体制、社区应对、科学研究6个维度提出建设路径及其可能的行动。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框架,对于相关研究及政策制定、工作实施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评判城市自然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日益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从水鸟栖息地、滨水生境网络、生物多样性支持服务提升的角度切入,探讨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规划的新思路与途径。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通过文献爬梳与野外调研,归纳并识别建成环境中影响水鸟生存的关键因素,构建昆山市滨水水鸟栖息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软件对现状滨水生境进行适宜性分析的空间制图,构建昆山滨水生境网络并提出水鸟栖息地营造要点。研究提出以水鸟为指示物种的滨水生境网络构建的三大要点:1)识别生境源地,并加强对重要生境源地的保育;2)利用连通度高、水面率高的适宜空间构建滨水生境廊道;3)增加“踏脚石”战略点,完善中心城区水鸟栖息生境功能性连通。旨在为建成环境规划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及技术支撑,以生境网络为依托构建辩证的人–水–鸟的健康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管理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优化国 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城市中心城区生态空间稀缺、生态环 境压力大、居民需求多样,面临着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异 大、生态管控复杂的问题。因此,量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和需求,识别生态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是提升生 态系统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支撑城市用地空间进行 科学规划管控的关键。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生态系统 服务供需比测度城市水源涵养、降温效益、雨洪调节、碳汇服 务、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憩服务7项生态系统服务供 需水平,并基于聚类分析识别了5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耦合 供需匹配与失衡区、生态保护区,划定三级生态保护与管控区 和两类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区。依据分区的生态本底特点、分 区内各类服务供需水平等,提出分级分类的管控指引和优化策 略,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空间发展需求下,城市自然理念备受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城市自然综合性内涵及前沿性成果亟须得到系统性阐释。在梳理德国城市自然4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准备期、形成期和认同期中以生态学、风景园林学为基础的城市自然认知脉络,以及突破期中公众自然意识提升和《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实施带来的新发展。通过逻辑推演,提出基于《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德语:Masterplan Stadtnatur)措施要义的21世纪“生物-人-社会-气候-生态”城市自然认知框架,阐释城市自然在核心、媒介、纽带、挑战和设施方面的重要内容。根据德国经验提出:1)梳理城市自然多层内涵,构建综合认知体系;2)坚持法律法规引领,构建完整的城市自然规划与实施体系;3)开展多元协商,注重多利益主体参与合作,为中国城市自然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