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中,节点精确定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号的非视距传播,非视距误差是节点定位误差的主要来源。在分析非视距误差抑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残差加权定位算法。算法通过逐步减少距离测量值个数的组合方式,在每一步选取残差最小的组合,再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并利用改进的最小二乘法计算节点临时坐标。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在不同的非视距误差下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2.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中,节点精确定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号的非视距传播,非视距误差是节点定位误差的主要来源。在分析基于位置残差检测的非视距误差抑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近似最大似然估计技术和残差检测技术的非视距定位算法。算法通过逐步减少视距信号个数的组合方式,在每一步选取残差最小的组合,利用改进的距离残差定位方法进行节点定位。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比较,均表明改进算法的性能接近于PRT算法的性能,但能大大降低PRT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验证了改进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精度较高的TOA测距方法对位于三维表面的节点进行定位时,非视距传播现象会造成测距值出现较大的正向误差。针对非视距误差提出一种判别算法,对参与定位的锚节点进行筛选,剔除掉非视距误差较大的锚节点,再用残差加权算法进行最终的位置估计。与最小二乘法和残差加权法相比,能够有效地减小非视距误差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4.
在非视距传播环境下无线定位的AOA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云飞  王洪雁 《计算机仿真》2007,24(11):166-168,257
非视距传播(NLOS)是蜂窝无线定位的一个关键的问题,要提高无线定位的精度,必须有效减小非视距传播的影响.基于一种适合对各种定位算法进行分析的基于几何结构的单次反射统计信道模型(GBSB),提出一种减小非视距传播影响的AOA定位算法,该算法利用临近基站与移动台构成的三角函数关系和波达方向的最大角度扩展作为优化的约束条件,将基于波达方向(AOA)的无线定位问题转化为有约束的最优化问题,从而提高了无线定位的精度.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无线定位系统中,尤其是在室内定位中,非视距(NLOS)误差的存在使定位性能急剧下降。为克服非视距传播带来的定位误差,提出了一种针对NLOS环境下的基于卡尔曼滤波器(KF)的动态跟踪定位算法,将广泛应用于雷达系统和飞机导航系统的成熟的卡尔曼滤波器应用于室内定位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室内环境下无线定位的需求,即使在恶劣的NLOS环境下也能够获得很高的定位精度,是一种可行的无线局域网定位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源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UHF RFID)定位技术的应用环境日益扩大。但在室内复杂多径的信道条件下,其定位精度往往由于多径干扰而大幅下降。为此,对多径环境下的无源RFID进行定位误差分析,并根据误差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多维标度的RFID定位算法。利用阅读器获取参考标签和定位标签的相位差,通过相位差构建参考标签和定位标签之间的距离矩阵,并采用多维标度方法获取定位标签的位置信息。仿真结果表明,在存在较强直视路径的多径环境中,该算法仅使用少量的参考标签即可有效对抗多径干扰。  相似文献   

7.
NLOS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TOA定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定位算法定位精度低、适用场景少的问题,提出一种非视距传播(NLOS)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电波到达时间(TOA)定位算法。对未知节点位置进行初步估计,将该估计值作为初始迭代参考点,利用泰勒级数展开法进行迭代计算,得到未知节点位置的二次估计值。使用二次估计值反推得到未知节点与各传感器锚节点的近似距离,将原始TOA测量距离与该近似距离之差作为非视距传播误差值,从而剔除NLOS误差较大的TOA测量组,利用误差修正后的TOA测量组再次进行泰勒级数迭代处理,实现未知节点的精确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抑制NLOS误差,相比传统定位算法,其定位误差小、定位精度高。  相似文献   

8.
为弥补独立采用GPS或基于基站定位方法的不足,并消除非视距传播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混合定位算法。利用BP神经网络对到达时间差(TDOA)和GPS测量值中的非视距传播误差进行修正,使用TDOA/GPS算法进行定位。仿真结果表明,在单独使用TDOA或GPS方法无法定位时,该算法能够实现移动台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室内移动机器人自定位方法中存在的定位精度不高,随时间积累定位误差增大,复杂室内环境下信号存在多径效应和非视距效应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罗定位(MCL)的新的移动机器人自定位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移动机器人自定位系统,建立机器人运动模型;然后,通过分析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的移动机器人自定位系统,提出机器人移动过程的观测模型;最后,针对粒子滤波定位执行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粒子剔除策略和依据粒子方位赋予粒子权值策略,提高系统的定位精度和执行效率。仿真实验表明,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的自定位误差在X轴和Y轴方向上为3 cm,传统定位算法误差为6cm,新算法定位精度提高近1倍,且算法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无线通信中的非视距误差是影响传统定位算法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针对存在锚节点与移动节点的无线传感网络,提出了一种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改进的约束最小二乘定位算法.算法核心思路在于运用拉格朗日乘子法修正约束最小二乘代价函数来构建新的目标函数,同时也提出一种分组定位组合的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定位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非视距误差较大或网络中固定节点较多时,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消除非视距误差引起的定位精度损失,同时本文算法还具有随节点数目增加而提升优势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张宏君  毛永毅 《计算机应用》2012,32(8):2103-2105
为了减小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节点定位中非视距传播误差产生的影响,提高节点定位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残差加权的牛顿迭代定位算法。先利用残差加权算法定位,得到未知节点的初步位置,再将该节点位置作为牛顿迭代定位算法的初始值进行迭代计算,最终得到更为精确的节点位置。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抑制非视距传播误差的影响,提高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的精度,且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2.
毛永毅  张颖 《计算机应用》2011,31(2):317-319
基于几何结构的单次反射统计信道模型,提出了一种在非视距(NLOS)传播环境下对移动台的到达角(AOA)的定位与跟踪算法.首先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对NLOS误差进行修正,再利用最小二乘(LS)算法进行移动台位置估计,然后配合相关检测距离门对移动台进行跟踪.仿真结果表明,该跟踪算法能够有效地实现移动台的静态定位...  相似文献   

13.
与有源标签相比,无源RFID标签成本较小,本文选取后者作为待定位标签。但是由于无源RFID标签之间无法通信,目前大多数传统的RFID定位算法一次只能定位一个标签而无法实现多标签同时定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的室内RFID多标签协同定位算法。利用到达相位差(PDOA)法拟合在多径存在环境下的测距误差,将待定位标签之间的距离差欧氏距离与非度量多维标度算法结合,计算出待定位标签的位置坐标。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通过一次非度量多维标度计算得到所有待定位标签的坐标,同时定位精度高于经典多维标度定位算法和传统三边定位算法。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查询前缀的快速抗冲突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阅读器发送的查询前缀和电子标签的响应后缀,提出一种新的射频识别(RFID)标签识别算法,用以解决RFID仲裁过程中的零标签响应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与Memoryless抗冲突算法相比,该识别算法所需查询次数、查询信息量、标签响应次数及标签发送的信息量更少,从而降低功耗,加快标签识别速度,提高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航空物联网信息采集领域RFID标签估算方法存在的估算精度和运算量之间的矛盾,以及标签读取过程随机性所导致的估算方法性能不稳定的问题,结合粗估计的快速、精估计的准确和二次估计算法性能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粗精二次估计的RFID标签数目估算方法。首先,对帧时隙ALOHA算法标签读取过程进行建模,分析得出碰撞时隙中的平均标签数目和碰撞时隙所占比例之间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上述数学模型进行标签数目粗估计,评估粗估计值是否需要进行二次精估计。在二次精估计中,将粗估计值作为先验知识,采用基于先验知识的最大后验概率(MAP)估计算法提高估算准确度,相比原始后验概率估计算法的搜索范围可减少90%。仿真实验表明,基于粗精估计的RFID标签数目估算平均误差为3.8%,估算方法性能稳定性显著提高,运算量大幅下降,可有效地应用于航空物联网信息采集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RFID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文章首先分析了RFID技术在室内环境下应用于移动机器人自我定位的可行性,然后描述了使用蒙特卡罗概率统计模型对机器人附近的RFID标签进行方位定位的过程,并且阐述了利用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对自身或者特定物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方位定位的方法,最后文章分析了此技术在某些特定场合进行应用推广的可行性和前景。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一种基于无源超高频(UHF)射频识别(RFID)温度标签的温度监测系统.系统由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无源超高频RFID温度标签、Speedway R220商用阅读器和上位机应用软件组成,实现了物品身份识别、温度实时测量和显示的功能.为提高温度标签的测温精度,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功率匹配算法,使得天线扫描范围内的多个标签都能在最佳测温功率下测温.测试结果表明:当温度标签与阅读器天线的距离分别为0.5,1.0,1.5m时,测温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机器人、无人机和其他智能系统的位置信息,研究了非视距(non line of sight, NLOS)环境中基于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测距的目标定位问题。在建模过程中,通过引入平衡参数来抑制NLOS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并成功将定位问题的形式与一个广义信赖域子问题(generalized trust region subproblem,GTRS)框架进行耦合。与其他凸优化算法不同的是,本文没有联合估计目标节点的位置和平衡参数,而是采用了一种迭代求精的思想,算法可以用二分法高速有效地进行求解。 所提算法与已有的算法相比,不需要任何关于NLOS路径的信息。此外,与大多数现有算法不同,所提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低,能够满足实时定位的需求。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稳定的NLOS误差抑制能力,在定位性能和算法复杂度之间有着很好的权衡。  相似文献   

19.
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信号在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射频信号具有一定的穿透性,解决了机器人定位与地图创建过程中传感器非视距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利用周围环境中少量的位姿未知的标签来估算出机器人位姿的方法,并采用粒子滤波算法来增强算法的鲁棒性。同时,还引入了RFID天线功率切换器来提高地图创建的准确性,降低了机器人的定位误差。最后通过定量分析影响定位效果的3个主要因子,证明了这种定位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20.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provides a non-line-of-sight (NLOS) and contactless approach for object identification. But if there are multiple tags in the range of an RFID reader, tag collision can take place due to radio signal interference and therefore an anti-collision algorithm is required to resolve collisions. Recently, EPCglobal RFID generation-2 (Gen-2) protocol [EPCglobal Specification, EPCTM radio-frequency identity protocols class-1 generation-2 UHF RFID protocol for communications at 860 MHz–960 MHz, version 1.0.9, January 2005. Available from: <http://www.epcglobalinc.org>] is proposed for ultra-high frequency (UHF) passive tags and is being deployed. Gen-2 designs a slotted random anti-collision algorithm, especially, an adaptive slot-counter (Q) selection algorithm. The integer-valued parameter Q in Gen-2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ag collision resolution. This adaptive algorithm dynamically adjusts the value of Q based on the type of replies from tag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optimal Q algorithm that determines the optimal values of Q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remaining tags and in turn to optimize tag identification speed (TIS) and query success rate (QSR), respectively. It’s been demonstrated through extensive simulations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chieves higher TIS than Gen-2 adaptive Q algorith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