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致密油储层地震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顶部I层组泥灰岩发育,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孔隙度为5 %~12 %,渗透率为0.05~1.0 m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其分布具有单层厚度薄、层数多、纵向相互叠置、横向范围广的特征,常规地震属性分析或反演由于分辨率较低,难以精确地预测其有利储层分布。为此,针对这种薄层致密碳酸盐岩储层,通过工区实际井资料的地震正演模拟分析,明确了致密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进而探索性地将地震分频成像、90°相位转换、分频属性优化等技术有效结合,较好地预测了泥灰岩分布范围及有利储层发育区,且与实钻井吻合度较高,有效地指导了该区致密油的勘探工作,对整个柴西地区致密油储层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落实和发现扎哈泉致密油"甜点",利用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扎哈泉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扎哈泉上干柴沟组在湖相背景下发育滩坝砂体,同时沉积了规模较大的优质烃源岩;滩坝坝中砂体是该区最优质储层,有效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5.9%,平均渗透率为0.43×10~(-3)μm~2;异常高压是该区致密油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微、纳米级孔隙和层间缝是主要运移通道;致密油"甜点"分布受斜坡背景、源储配置和储层物性共同控制。优质烃源岩发育区的坝中砂体是下一步寻找"甜点"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3.
针对柴达木盆地咸化湖盆盆地的特征,研究了烃源岩的基本特征和相关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利用能谱测井信息建立烃源岩进行函数判别的方法,建立起烃源岩分级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4.
石金华  杨成  李仕远  王鹏 《特种油气藏》2016,23(4):42-45,153
扎哈泉是柴达木盆地西南部致密油勘探新区域,为深入认识致密油聚集规律,通过储层成因机理控制因素、成岩作用致密史模拟、致密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史分析,对储层致密史与致密油聚集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作用的岩石学特征奠定了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致密储层形成内因;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是储层致密的重要外因;储层致密化时间为距今7Ma;距今5Ma致密油开始成藏,为Ⅰ期成藏。综合分析认为,扎哈泉致密油具有储层先致密油气后聚集、晚期成藏的地质特征。该研究对致密油地质认识及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致密油已成为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在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致密储层分析、源储关系以及单井解剖分析等基础上,对柴西扎哈泉地区新近系致密油成藏条件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扎哈泉地区新近系烃源岩分布范围广,以暗色泥岩和泥灰岩为主,下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于上部,成熟度适中,正处于生油窗内;致密油砂体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孔隙发育一般,孔隙分布不均匀,连通性中等,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其次为溶蚀微孔,见少量的裂缝;砂岩与烃源岩紧密接触,源储配置关系较好,表现为半深湖相水下扇砂体与相对优质烃源岩交错叠置展布,源储共生、源储一体。勘探实际表明,主力生烃凹陷控制致密油藏的分布,凹陷中心或紧邻的构造斜坡区是致密油发育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石油机械》2016,(2):23-28
为提高致密油总体开发效益,青海油田部署了第1口致密油水平井,但钻井周期较长,影响水平井规模开发进程。分析认为该水平井周期长的关键问题是造斜段水平段滑动比例高,机械钻速低,表现在地层较硬、设计造斜率偏高、轨迹不光滑以及定向托压方面。通过技术优化,提出了相关技术对策:每30 m设计造斜率降低至5°以下,保证造斜段滑动比例在70%以下;优化水平段复合钻井稳斜钻具为单弯螺杆双稳定器钻具组合;优选造斜段水平段钻头为5~6刀翼13~16 mm、双排切削齿、平缓曲线冠部形状、小外锥高度、小保径长度以及大后倾角(20°~30°)高效PDC钻头;强化钻井液润滑性,控制直井段每30 m狗腿度在0.5°、水平段每30 m狗腿度在2°以内摩阻扭矩控制措施;提升排量至30 L/s、转速维持在30~40 r/min、提高钻井液动切力和塑性黏度比值至0.5以上等井眼清洁措施。技术对策经现场应用后,造斜段机械钻速提高2.6倍,水平井段机械钻速提高1.0倍,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扎哈泉致密油储层岩性复杂,碎屑岩、碳酸盐岩与混积岩储层均发育,利用常规测井曲线难以进行储层划分与流体识别。通过测井资料深入挖掘,开展了基于自然伽马能谱的多矿物岩性识别,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储层岩性;在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版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岩性影响对图版进行了改进,明确了流体划分的电性标准,结合全烃-组分流体识别图版,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扎哈泉致密油储层的评价方法,并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扎哈泉凹陷烃源岩特征及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哈泉凹陷周缘已发现昆北、乌南等大量油气藏,但其油源层位和凹陷源岩生烃能力尚不十分清楚。通过开展烃源岩展布、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研究,指出扎哈泉凹陷烃源岩分布范围从E1+2到N12具有东移或北移的特征。E13和E23烃源岩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含量均较高,按照青海油田分类标准,达到好-较好烃源岩标准;N1和N12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低,生烃能力较差。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达90%以上,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通过一维数值模拟,认为目前E13和E23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N1和N12烃源岩处于未-低成熟阶段;E13和E23烃源岩生烃能力较强,可为周缘构造提供丰富的油气。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在扎哈泉地区致密油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为解决本区储层砂体薄、非均质性强等难题开展本文研究工作。利用全取芯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对致密砂岩储层内部结构进行详细刻画,探讨其储层控制因素。扎哈泉含油砂体主要为滨浅湖的坝砂和滩砂,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成分为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矿物成分为硅酸盐、碳酸盐和粘土矿物混积;致密油储层具有微米级孔隙和纳米级孔喉的特征,有效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9%,平均渗透率为0.43m D,平均含油饱和度62%。通过控制因素分析表明:沉积作用是对物性的原始控制,主要表现为矿物组分和沉积相的控制,砂岩越纯,粘土含量越少,物性越好,中砂岩储层物性最好,细砂岩、粉砂岩次之。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的是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压实作用是本区N1储层致密的关键性因素。胶结作用主要为碳酸盐胶结,胶结越少物性越好。该项研究为下一步勘探寻找有利分布区带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有效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致密油有效烃源岩评价问题,运用延长油田已发现致密油储量分布面积与长7段烃源岩厚度、有机碳含量(TOC)和排烃强度平面分布图的叠合关系,统计出有效烃源岩评价指标下限,进而通过分析100多口取心井的岩石热解参数和录井数据,建立长7段有效烃源岩评价图版,根据3项参数连续演化关系,识别出有效烃源岩评价参数下限区间。研究表明:长7段有效烃源岩各参数下限值为相互补偿关系而并非某一固定值。该研究对延长组致密油有效烃源岩的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下段近年来发现了大规模分布的致密油藏,但其源储配置关系尚不明确,急需建立有效的烃源岩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烃源岩岩心实验室分析资料及其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优选声波时差、电阻率及铀为反映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敏感参数,利用ΔlgR 法与铀-TOC 回归拟合法建立了烃源岩定性及 TOC 含量定量解释模型;同时,探索了利用特殊测井系列岩性扫描测井技术计算地层有机碳含量的方法。 研究表明,铀-TOC 回归拟合模型可以准确反映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下段烃源岩 TOC 含量的变化趋势,且计算简便,能够为该区致密油烃源岩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岩性扫描测井方法在该区计算 TOC 含量精度稍低,但该方法不受环境因素控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区油藏岩性及烃源岩精细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分布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并从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方面对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广泛分布在全盆地大部分地区。柴北缘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厚度中心主要位于欧龙布鲁克山一带,最大残余厚度达900 m;柴南缘厚度次之,沿盆地边缘呈带状展布,在格尔木-乌图美仁-甘森一带厚度在400~500 m之间,盆地西北及东南角厚度较小。石炭系主要发育暗色泥岩、碳酸盐岩和煤3种类型烃源岩。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均值为1.28%,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与Ⅱ2型,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为中等-好的烃源岩;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平均值为0.37%,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综合评价为差烃源岩;石炭系煤岩则为良好的气源岩。总体而言,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分布广泛,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远景。   相似文献   

13.
何媛媛  张斌  桂丽黎  张国卿  袁莉 《石油学报》2020,41(9):1060-1072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致密油勘探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原油和烃源岩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对不同层段原油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精细对比,探讨了致密油的生成和运移过程,并对存在另一套与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不同的潜力烃源岩进行了推断。扎哈泉地区共发现4类原油:第1类主要为来自上干柴沟组的自生自储型原油;第2类主要为分布在上干柴沟组Ⅳ砂组和Ⅵ砂组中的原油,在扎2井和扎3井形成工业油流,其来源为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烃源岩的混合;第3类主要为赋存在上干柴沟组Ⅲ砂组中的原油,其中,上干柴沟组Ⅲ砂组是现阶段开发原油的主力产层之一,其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属于深层油源充注;第4类主要为分布在下干柴沟上段的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推断其来源于深层下干柴沟组下段。扎哈泉地区的原油与其所在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完全一致,推断油源断层所形成的开放输导通道能够将深层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至新近系。扎哈泉地区致密油的聚集、运移方向并不只局限于自生自储,如果存在开放性的断层或裂缝作为油气运移通道,致密油藏完全可能为远源成藏。远源供烃也可能...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扎哈泉工区为例 ,在分析以往基础资料的前提下 ,通过相干体技术、三瞬剖面解释技术、可视化显示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及沿层属性分析等技术的应用 ,明显提高了本区的构造解释精度 ,并确定了储层分布范围 ,极大地丰富了地质结构信息 ,最终为部署探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青海油田扎哈泉9.5万t致密油产能建设,自3月1日开钻以来累计进尺12 777 m。其中,扎7-2-4井平均机械钻速高达每小时43.03 m,实现了扎哈泉钻井工程"春耕"的快速起步。扎哈泉油区是我国目前单井自然产量高、储量大的整装致密油藏。经过3年滚动勘探和技术准备,目前这个区块致密油进入规模开发阶段。今年,青海油田在扎哈泉部署9.5万t致密油产能建设任务,计划新钻油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跃进四号古新统-中新统为一个完整的水退-水进-水退的一级层序,自下而上为一完整的粗-细-粗沉积旋回,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根据古生物、沉积构造、粒度、地球化学及岩性和电性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浅湖、滨湖、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等4个亚相,进一步可划分为泥坪、灰泥坪、泥灰坪、藻丘、分支河道、分支间洼和决口扇等6个微相.第一层序和第二层序受Ⅶ、Ⅷ号断裂影响十分明显,上下盘沉积和储集层物性差异性较强,有利储集层主要集中在断层上盘.  相似文献   

17.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条湖组发育大型沉凝灰岩致密油藏,油藏具有中高孔、特低渗、高含油饱和度的特征。通过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二叠系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对油源进行了精细对比。分析认为该区存在芦草沟组二段泥岩、条湖组二段泥岩及沉凝灰岩3套烃源岩。芦草沟组二段泥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优于条湖组二段泥岩及沉凝灰岩,是该层系油气的主力烃源岩,同时,条湖组二段的泥岩、沉凝灰岩对条湖组致密油藏亦有贡献,多层系生烃为石油的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油源。综合评价认为,围绕芦1-马56区块外缘,古构造背景较缓,垂向输导断裂较发育,是区域扩展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强,运移和聚集特征复杂,严重制约了致密油的规模勘探和开发.选取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致密储层样品,在岩石薄片观察和全岩分析以及高压压汞测试的基础上,开展石油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探索致密油的充注过程和成藏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储层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井标定地震相反演的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烃源岩的展布特征。根据过井地震反射特征,并结合单井有效烃源岩厚度比值,将松辽盆地深层地震相分为4种类型:Ⅰ类地震相为火山岩反射特征;Ⅱ类地震相为煤的典型反射特征;Ⅲ类地震相为泥岩反射特征;Ⅳ类地震相为湖相碎屑岩反射特征。根据地震相分析结果,预测了深层烃源岩的展布特征,指出有效烃源岩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层断陷发育规模,不同结构的断陷中烃源岩发育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沙河子组烃源岩是深层最主要的烃源岩,在各深层断陷中广泛分布,有效烃源岩厚度大;登娄库组二段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西部断陷区,营城组烃源岩在东部断陷较发育,火石岭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徐家围子、双城断陷。 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烃源岩评价标准及有利勘探区,通过对该区烃源岩岩性、TOC、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生烃潜力等指标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烃源岩TOC高、成熟度适中,有机质类型好,生油潜力大,确定了该区沙四段致密油烃源岩优质源岩岩性主要为碳酸盐质泥页岩、泥质云(灰)岩及黏土型泥页岩,长英质泥页岩次之,并根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TOC、Ro、ST等指标确定Ⅰ、Ⅱ、Ⅲ类烃源岩的评价标准。落实该区Ⅰ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陈家洼陷主体,面积为54.9 km~2;Ⅱ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陈家洼陷的外缘,面积约为153.0 km~2;Ⅲ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陈家洼陷的东侧,面积约为51.0 km~2。确定该区致密油Ⅰ类有利勘探区集中在陈家洼陷内,Ⅱ类有利勘探区主要为陈家洼陷的侧缘及北部台安洼陷主体,Ⅲ类有利勘探区为陈家洼陷的东侧。该研究对确定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