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经>中鸟类比兴的大量存在,使得飞鸟成为其重要意象,并穿越了先秦至明清的整个古代诗歌发展史.陕北民歌作为比兴艺术的载体,其鸟类比兴的使用,与<诗经·国风>中的古老篇章形成了遥远的呼应.  相似文献   

2.
青海和甘肃南部一带,很早就流行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或“少年”。对于它的这种名称的由来,一般都不太清楚。这种民歌,原来流行于青年男女之间,其内容完全是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恋情和往来的。其中男方被称为“少年”,而女方则被称为“花儿”。到了后来,这种互相之间的称谓,便成为这类民歌的代称。合之则为山歌野曲,分之则为“花儿”与“少年”,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民歌,只是其内容各有所偏重而已。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形式,其中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曲,是<诗经>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是周代社会的常用乐器群,"国风"中提及了琴、瑟、、簧、鼓、缶、钟、鸾等8种.本文从乐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体现在"国风"中的周代社会的音乐面貌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4.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有恋爱中的女性、婚姻中的女性、生产劳动中的女性等。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其个性风貌的形成和周代社会状况、礼法制度、婚恋习俗和社会风尚等都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多姿多彩,风采各异,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这一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可窥见周人的审美意识中并没有使美的事物真正成为一个单纯的审美客体,而是渗透多方面的因素,探析《诗经》女性美的审美特征,具有功利性和伦理道德性。  相似文献   

6.
在杨荫浏先生的研究基础上,对《诗经·国风》中的章句结构形式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归纳出《国风》中存在的三种乐句形式,即由单句歌辞独立构成的乐句、由两句在意义上密切关联的歌辞共同构成的乐句以及由基本乐句加上一个单句歌辞构成的引子或者尾声而形成的“基本乐句+引子/尾声”式的乐句。此外,笔者还分析了《国风》中的22种乐章形式,并试图寻找其问发展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国风》是《诗经》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作品,在十五国风中,至少有七个风诗的产生地在中原地区。中原风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生动体现了周代中原地区民众的生存状态、爱憎情感和理想愿望,为后人了解先秦时代的中原社会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在艺术上,中原风诗以其凝练含蓄的语言、生动鲜活的形式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扬荫浏先生的研究基础上,对<诗经·国风>中的章句结构形式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归纳出<国风>中存在的三种乐句形式,即由单句歌辞独立构成的乐句、由两句在意义上密切关联的歌辞共同构成的乐句以友由基本乐句加上一个单句歌辞构成的引子或者尾声而形成的"基本乐句+引子/尾声"式的乐句.此外,笔者还分析了<国风>中的22种乐章形式,并试图寻找其间发展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诗经>国风中有许多优秀诗篇采用描绘风俗画、风景画,选取典型细节和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手法,创造出了优美鲜活的意境;在意境开拓上具有真、深、新的显著特点.这些写作技巧和经验对于当今的文艺创作仍有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值得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诗经.国风》的民歌性,首先根据民歌的涵义,从乐调、艺术形式和内容三个角度说明“国风”符合民歌的特点;然后从反面的“非民歌说”的观点出发,解释国风虽用于周政权“化南”的政治目的,但其体仍为民谣。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地域、部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从婚恋诗这一特殊题材入手,立足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冲撞与变迁,结合西周的历史事实,以对诗意的文学理解为基础,力图真实把握诗篇中所呈现出来的婚恋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诗经·国风》爱情描写的文化内蕴,认为风诗所昭示的文化意蕴包括:揭示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肯定和颂扬了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婚姻的专一,张扬了在爱情婚姻上自由意识的萌发和个性的觉醒,展示了具有传统色彩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庸之爱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论述汉乐府民歌的审美特色和艺术成就。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出较,探讨了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独创性及其社会文化根源,从而指出汉乐府民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于。把人物形象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着重表现人物直面现实的浪浸精神.达到了绘形和传神,现实意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礼”历来被认为是压抑和禁锢个性的工具 ,遭到猛烈抨击 ,而对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作用人们往往视而不见 ;“礼”的形成和存在 ,实际是出于对群体利益的关照 ,情礼冲突的实质是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和自由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有限性的矛盾 ,是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个体利益必要舍弃之间的“二律背反”。从这一角度说 ,“礼”的价值值得再思考 ,情礼冲突的实质可以再评价。  相似文献   

15.
《诗经·大雅·生民》与彝文古籍《彝族祭谷神词》在许多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诗经·大雅·生民》简介;二、《生民》后稷神话与彝族神话比较;三、《生民》与《彝族祭谷神词》的比较;四、彝族族源与氐羌的关系;通过《诗经·大雅·生民》与彝族至今保留的《祭谷神词》比较,笔者认为《生民》是古代西北氐羌民族的农业祭祀歌。  相似文献   

16.
《诗经》的篇什中包含“其”的有很多,风、雅、颂中的篇幅皆有,总计“其”字出现了542次。由于“其”字在十五国风中的出现频率为最高,共出现了230次,这对研究《诗经》中“其”字复杂的用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诗经·国风》中“其”字作代词、副词、语助词等用法。  相似文献   

17.
口耳相传的汉水流域民歌以其婉转的曲调、朴实的情思、贴切的比拟为人乐道.汉水流域民歌的题材、情感共鸣和艺术表达手法等方面都能从《诗经》中找到契合点.发掘汉水流域流传民歌的美学内涵,以弘扬陕南民歌特色,促进其更广泛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诗经》时代处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男性在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地位的上升而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以及这种制度下的种种和教法规,是造成女性生存危机和婚恋悲剧的主要原因。《诗经·国风》中为数不少的婚恋悲歌,作为一种文学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历史的真实状况。从礼俗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探析,有助于了解并认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9.
《诗经·国风》中最集中是以婚恋、妇女为题材的诗篇 ,从中可对周代妇女的婚姻生活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文将从周代妇女享有的婚恋自由及限制、社会地位、妇德要求三个方面对周代妇女的生活状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诗经·国风》中有220个叠音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在这两类叠音词中,最多的是形容词,其次是拟声词、副词和动词。《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的语法功能较之现代汉语,显得单纯,有较强的侧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