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rofileinterbodyfusiondevice,Zero—P)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初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lO月,将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27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13例。记录术前和术后3、12个月时颈部疼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SF一36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24例为单节段手术,3例为双节段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2±15)min,术中出血量(52.0±18.5)mL。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3.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失败。所有患者颈部及双上肢疼痛明显改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6.7±2.O)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1.9±0.8)分(P〈0.05),上肢疼痛由(5.5±1.6)分降低到(2.0±O.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功能明显改善,NDI评分由(44.21±11.50)%降低到(14.73±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JOA评分由(8.3±3.4)分提高到(14.6±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SF-36中物理评分从(29.5±7.4)%改善至(50.6±9.1)%,心理评分从(33.7±6.4)%改善至(52.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Cobb角由术前(8.7±7.1)。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有4例患者(其中女性3例,男性1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3个月时仍有1例,6个月时完全消失。结论Zero—P系统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操作简单,可显著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有效改善颈椎曲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Zero-P)固定系统与常规笼架-钢板系统用于前路颈椎间切除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120例,其中,62例采用零切迹固定系统,58例采用常规笼架-钢板系统.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通过JOA评分和Odom标准评价手术疗效,同时观察并发症和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7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81.34±4.18)min,术中出血量(38.34±2.16)m L。均未发生损伤脊髓神经、食管、气管,切口感染、脑脊液漏以及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均获1~2 a的随访,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颈椎X线检查,均达到植骨融合,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而导致二次手术;无吞咽困难、内固定松动、断裂、金属过敏等现象。末次随访依据Odom标准评价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6.15%。结论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4.
食管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中的2%[1,2]。目前国内外关于其治疗报道较少,近期我院采用新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食管型颈椎病患者一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3例中老年单节段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横行小切口,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ACIFC单独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手术特点,对比手术前后、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VAS和JOA评分)及影像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角变化,判断椎间稳定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55±10) min;术中失血(35±10) ml.住院时间(5.2±1.2)d,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2.3%.术后随访(18.5±4.5)个月(13 ~26个月),43例患者术前VAS评分(6.5±1.5)分,JOA评分9.2±1.7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2±0.8)分,JOA评分(15.6±1.8)分,JOA评分术后:优23例,良15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7%.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明显改善(P<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间隙高度和角度丢失(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末次随访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X线片判断椎间融合率65.1% (28/43).[结论]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达到微创化手术效果,可有效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病变节段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能,临床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接受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融合器植入、钉板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ZeroP行椎间固定融合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颈椎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且颈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前路复位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前路复位、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的效果。方法:2010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25例不合并椎板骨折内陷的下颈椎脱位患者,脊髓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6例,D级4例,E级1例;损伤部位:C3/4 2例,C4/5 5例,C5/6 8例,C6/7 10例;单侧关节突脱位绞锁8例,双侧关节突脱位绞锁1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h~3d,平均7.6h。均急诊全麻下一期行颈椎前路复位、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复位方法包括全麻下颅骨牵引、椎体间撑开撬拨复位。结果:全麻下颅骨牵引重量10~15kg,时间10~30min,13例复位,12例未复位。12例颅骨牵引未复位患者中,8例单侧关节突绞锁患者于术中通过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偏中心椎体间撑开、单侧撬拨全部复位,4例双侧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椎间盘切除减压后椎体间撑开、撬拨复位。手术时间为61±12min(40~82min),术中出血量为180±25ml(100~6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未发生大血管、喉返神经损伤或气胸等并发症,无1例出现术后吞咽不适感。随访6.8±2.2个月(5~12个月)。术后3~5个月影像学复查示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25例颈椎序列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无内固定移位及断裂。末次随访时,A级2例、B级3例、C级1例、D级1例、E级1例脊髓功能无变化,其余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JOA评分由术前7.2±0.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3.8±0.6分,改善率为67.3%。结论:一期全麻下颈椎前路复位、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可达到早期复位、减少脊髓受压时间、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减少术后吞咽不适感发生率、疗效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0年6月~10月39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0.3岁。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31例;单间隙14例,2个间隙18例,3个间隙7例。共置入Zero-P 71枚,C3/4、C4/5、C5/6、C6/7椎间隙置入Zero-P分别为8、19、30、14枚。术前、术后2个月及12个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VAS评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JOA评分,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的夹角),观察术后吞咽不适的发生率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术后伸屈侧位X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手术时间48~130min,平均86min;术中出血量40~310ml,平均110ml。14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其中13例术后2个月内症状消失,1例(2.6%)症状持续至术后4个月消失。随访12~16个月,平均14.6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5±0.8分、1.3±0.9分,均低于术前的7.3±1.3分(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4.6±1.1分、15.0±1.2分,均高于术前的9.7±1.7分(P<0.05)。术后2个月及12个月颈椎Cobb角分别为18.4°±9.6°、17.8°±9.2°,大于术前的9.0°±10.0°(P<0.05)。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与术后2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内置物无移位。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满意,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术后慢性吞咽不适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融合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2013年1月对44例颈椎病患者70个间盘采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融合器在椎间盘切除减压的基础上进行椎间融合。其中应用MC+32例(单嵌片)56个间盘,ROIC 12例(双嵌片)14个间盘。初次手术42例,因复发二次手术2例。全部病例得以随访,了解治疗效果与评分,通过X线片、CT、部分病例行MRI检查,了解椎间融合情况,有无松动移位等。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34~24个月,平均28个月,患者症状和体征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为(6.0±3.0)分,术后平均为(13.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2,P﹤0.05)。70个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2.5~6个月,平均3.6个月,未见任何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相邻节段未见明显退变。[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应用零切迹锚定式椎间融合器(MC+和ROIC)效果可靠,融合率高,尤其适合多节段融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2种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n=32),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cage置入融合、钛板内固定;B组(n=28),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 2组的JOA及VAS末次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维持及融合率优于A组。结论 2种减压、融合、内固定系统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症状改善,就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维持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提高融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而言,Zero-P系统具有更多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1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ACDF治疗)和对照组(行ACC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性高度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128.3±32.4)min,对照组(163.2±43.6)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1.4±122.5)ml,对照组(319.2±308.7)ml;以上指标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8.1±3.6)d,对照组(9.5±4.2)d;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观察组(12.1±2.2)分,对照组(11.7±2.1)分;颈椎总活动度:观察组26.6°±7.3°,对照组30.5°±8.1°;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曲度:观察组23.5°±7.4°,对照组16.1°±7.2°;椎间节段性高度:观察组5.6°±0.4°,对照组4.7°±0.8°;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较ACC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颈椎生理弯曲和椎间节段高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49例于我院行前路手术的单节段颈椎病病例,A组23例采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B组26例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13~39个月,平均23.5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分别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JOA评分和X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病例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无患者失访。A组病例手术时间为58±23 min,术中出血量为53±25 mL,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7.39%、4.34%、0、0和0,JOA评分由术前的9.18±3.06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的15.78±3.21分,改善率为57.15%±29.67%,至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发生。B组病例手术时间为74±28 min,术中出血量为57±19 mL,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46.15%、30.76%、23.08%、0和0,JOA评分由术前的9.03±3.14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的15.34±3.09分,改善率为58.74%±31.53%,至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发生。两组对比手术时间和6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均可固定牢靠,两者治疗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在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三种方法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颈前路减压术中不同撑开技术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  1995 .7— 2 0 0 1.3月间施术的颈椎病患者 5 4例 ,按照术中椎间隙牵开方法的不同分为徒手牵开组、Cage牵开组及牵开器牵开组等三种。分别测量各组术前、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值 ,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牵开器牵开法及Cage牵开法较徒手牵开法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增加值大 ,且具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术中牵开技术可影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的恢复 ,牵开器牵开法对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多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临床疗效的比较。[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BSC0、Springer、Ovid、CNKI、Cochrane Library、外文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foreign journals integrations system)等数据库。收集1995~2010年发表的关于椎间盘置换与椎间融合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提取资料,并采用RevMan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后疗效评价包括颈部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scale,VAS)及相应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等常见指标。[结果]共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1734例患者;术后2年和4年NDI合并权重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分别为-7.82,(95%CI,-8.73~-6.91),(P<0.0...  相似文献   

15.
颈椎前路减压不同融合方式椎间隙高度丢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的预防方法。方法 对随访资料完整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获得骨性融合的 6 9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平均随访 7 8个月 ,于术后 1周、3~ 6个月摄颈椎侧位X线片 ,以同片相邻节段的高度为参照 ,测量手术植骨节段椎间隙术前术后高度。结果  2 0例椎间隙高度丢失 <2mm ,4 9例椎间隙高度的丢失 2~ 8mm。结论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和手术植骨的方法、患者骨质疏松程度有关。减压后采用自体髂骨植入、颈椎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 ,其椎间隙高度丢失最少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 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7.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中期随访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颈椎疾病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48.2岁。颈椎病31例,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9例,混合型8例;下颈椎不稳症4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Klippel-Feil综合征2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融合节段:单节段27例,双节段14例,三节段1例;共置入ACIFC 58枚,C3/4 11枚,C4/5 13枚,C5/618枚,C6/7 14枚,C7/T1 2枚。初次行颈椎手术者40例,颈椎术后再手术2例。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判定植骨融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5例患者术后24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于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术后48h内发生轴性症状2例(3.4%),经对症处理术后1周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年,平均4年。58个椎间隙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6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COA评分30.21±2.6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18±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71.2%;术前NDI为40.03±3.92,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9.95±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4.5年(平均4年)发现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5例(11.9%),其中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3例,下位椎间盘2例。结论: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融合率高,轴性症状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中期随访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8.
Orion颈椎接骨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Orion颈椎接骨板防止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后植骨块脱落及增强植骨块的稳定性。方法 分析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颈椎前路接骨板系统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结果 随访3~48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病例在术后3~4个月椎体间植骨融合全部达骨性愈合,未见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8分恢复至术后平均15.3分。结论 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内固定牢靠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plate-cage construct,PCC)系统在颈椎前路术后颈椎曲度维持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并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10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A组),50例采用PCC系统(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病变节段、病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于侧位X线片测量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和相邻椎体高度,根据Pitzen等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t=2.442,P=0.02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403)。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5个月。根据Pitzen等的椎间融合标准,两组均达骨性融合。两组内术后1、24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及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A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及相邻椎体高度较术后1个月有明显丢失(P<0.05)外,两组其余疗效评价指标术后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术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虽能获得与PCC系统相似疗效、缩短手术时间,但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以及继发颈椎曲度改变均大于PCC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路融合内固定对兔颈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方法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4组,每组15只。1组为假手术对照组,余3组为实验组(分别为C34、C45、C56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术后3、6、9个月每组取5只摄X线片,并取邻近上、下节段椎间盘做组织形态学检查,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纤维环、髓核Ⅰ、Ⅱ型胶原的变化。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的X线片可见手术间隙融合,邻近节段椎体终板硬化;免疫组化结果:髓核中Ⅱ型胶原表达下降,纤维环中Ⅰ型胶原表达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更为显著,Ⅰ型胶原有逐渐取代Ⅱ型胶原的趋势,胶原变化在C3-4、C4-5上、下邻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56的下位邻近节段变化重于上位邻近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6个月与9个月分别与对照组6个月与9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可引起兔颈椎邻近节段的退变,不同水平融合内固定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