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烧结型多晶金刚石可分为有或无添加剂两种,本文只讨论前一种,研究烧结型PCD晶界中的物相和数量对相对耐磨性、强度和热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发现,在晶界中形成的中间过渡物相的数量与相对耐磨性有关,而中间过渡物相的类型与热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金刚石原料和不同结合剂进行了真空净化处理试验研究。金刚石原料粒度越细,d电子亏损越多的过渡元素做结合剂,通常越需真空净化处理,方能烧结成高耐磨性聚晶金刚石。  相似文献   

3.
掺杂烧结金刚石聚晶致密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表明,钛、硅-硼结合剂比镍、硅-硼结合剂聚晶致密化程度高,细粒度金刚石比粗粒度金刚石聚晶德致密化程度高。而且,钛、硅-硼结合剂和细粒度金刚石聚晶的耐磨性亦好。  相似文献   

4.
引 言天然金刚石和人造金刚石具有很多优异的物理性能.它们的硬度高,抗压强度大,耐磨性好,已在机械加工、地质、冶金和石油的钻探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更发现一些特殊类型的金刚石,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半导体性能,目前已在电子工业中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这里就金刚石散热片作一专门介绍,它们作为固体微波器件和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片,已得到有关部门的特别重视.一、金刚石的分类和Ⅱ-A 型金刚石目前根据金刚石的光、电及其它性质,把金刚石划分为Ⅰ型和Ⅱ型两大类,这两类又各分为A和B两亚类[1] .Ⅰ,Ⅱ型主要是根据金刚石的紫外和红外…  相似文献   

5.
聚酰亚胺树脂粉在金刚石抛光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聚酰亚胺树脂粉在金刚石抛光片中的应用。由于聚酰亚胺树脂耐热温度高和耐磨性好,由它制作的金刚石微粉抛光片具有使用寿命长、磨削效率高和被加工工件的表面粗糙度低等优点。TG-DSC分析表明:聚酰亚胺树脂粉在360℃之前的热稳定性较好,固化温度选择在230℃。SEM分析表明:在抛光过程中起磨削作用的主要是金刚石颗粒。如果树脂的耐磨性能差与耐热温度不高,金刚石颗粒过早地脱落是引起抛光片寿命不长与加工工件表面粗糙度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形成强碳化物的元素,和触媒金属镍作添加剂得到的超细晶粒度金刚石烧结体在显微组织上的差异。讨论了两种不同类型添加剂在超高压高温下烧结所起的作用。对含不同类型添加剂的金刚石烧结体进行了耐磨性、抗氧化性等性能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人造多晶金刚石是研制大颗粒人造金刚石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制作方便,易于直接成型.目前在高温高压下有两种研制方法:一是由石墨合成金刚石,再由金刚石微粉烧结成多晶金刚石,即烧结型多晶金刚石(也称烧结型聚晶);另一就是由石墨直接一次生长成多晶金刚石,即生长型多晶金刚石(也称生长型聚晶). 人造多晶金刚石已在机械、地质、冶金、石油工业中广泛应用.近几年在电线、电缆行业中,也开始以人造金刚石拉丝模代替天然金刚石拉丝模和硬质合金模。天然金刚石模价格贵,资源少.硬质合金模耐磨性差,使用寿命短.所以,人造多晶金刚石拉丝模有着广阔的应…  相似文献   

8.
高导热金刚石薄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影响金刚石膜热导率的主要因素,指出声子的散射是造成金刚石膜热导率降低的主要原因.采用光热偏转法实现了金刚石薄膜热导率的测试,测量误差小于5%,从减少杂质和晶界对导热声子的散射入手,研究了在不同的制备方法下碳源气体和金刚石膜内晶粒取向对其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碳源气体浓度下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汽相沉积方法制备的具有较高程度(400)晶粒取向的金刚石薄膜具有高的热导率性质.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出热导率为15.2W/(K·cm)左右的金刚石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装置中,研究了金刚石薄膜在Si (100)面上的负偏压形核行为,结果表明,偏压大小对金刚石的形核均匀性有显著影响,而甲烷浓度主要影响形核时间,对金刚石的最大核密度影响不大。在硅片尺寸小于钼支撑架时,形核行为存在明显的边缘效应,即在偏压值低于-150 V时,硅片边缘金刚石核密度急剧降低,远低于硅片中央;在甲烷浓度比较低时,硅片边缘核密度要高于中间。研究表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硅片下的钼支撑架发射电子所致,过量的原子H对金刚石的形核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0.
气相生长金刚石膜对衬底金刚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高压合成金刚石为衬底材料,用热解CVD法在衬底金刚石表面生长了金刚石晶体。结果表明,生长金刚石后的衬底金刚石热性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天然金刚石形成透明硼皮金刚石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离子注入法,对天然金刚石表面进行少量渗硼,形成透明硼皮金刚石。经NP-1型X光电子能谱仪(XPS)表面测试,证明注入硼后的金刚石表面硼原子和碳原子形成了结合键。又经热失重分析(TGA)表明,用B2O3和硼作离子源进行注入,均能使金刚石的抗氧化温度得到提高,但用硼注入得到的“硼皮”金刚石抗氧化性更好些。用四种不同能量进行注硼时,都能使金刚石的抗氧化性得到几乎相同程度的提高,与注入的深度无关。  相似文献   

12.
高濂 《物理学报》1982,31(8):1090-1096
本文基于溶剂-催化剂作用下金刚石合成中的胶体观点和结构转化模型,提出了作为金刚石结晶基元的双层椅子形网面组的相互聚结是金刚石成核的主要方式的观点。由实验得到金刚石成核数与温度的定性关系曲线以及金刚石成核与压力的关系,并据此讨论了所述成核理论对金刚石合成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在p型硅(100)衬底上,采用衬底负偏压微波等离子体CVD方法进行了p型异质外延金刚石膜的生长.用O2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将金刚石膜刻蚀成长条形,利用四探针法在0—5T的磁场范围内测量了样品的磁阻.实验结果表明,p型异质外延金刚石膜可以产生较大的磁阻.在Fuchs-Sondheimer(F-S)薄膜理论的基础上考虑晶格散射、杂质散射和表面散射,通过求解Boltzmann方程,利用并联电阻模型研究了p型异质外延金刚石膜的磁阻效应,给出了磁阻和金刚石膜厚度、迁移率、空穴密度及磁场的关系.讨论了表面散射和价带形变对p型异质外延金刚石膜磁阻的影响,初步解释了p型异质外延金刚石膜产生较大磁阻的原因 关键词: 金刚石膜 异质外延 磁阻效应 电导率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近年来实验发现的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CVD)金刚石薄膜中衬底负偏压增强成核效应的理论模型,给出了偏压增强成核效应与沉积参数诸如反应压强和碳源浓度等的关系,解释了在负偏压增大时,反应压强和碳源浓度的变化对成核增强强度的影响,并且讨论了阈值负偏压问题。本模型得到的理论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用表面生长CVD金刚石的石墨合成高压金刚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热灯丝CVD方法在多晶石墨衬底表面制备CVD金刚石颗粒,并用这种石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采用六面顶压机合成出高压金刚石。初步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其表面生长CVD金刚石颗粒的石墨合成高压金刚石,可以提高金刚石的转化率和降低合成压力。  相似文献   

16.
多晶金刚石烧结中晶粒表面石墨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X射线微区衍射,X射线光电子谱(XPS)及激光拉曼光谱等分析,对高温高压下以金刚石微粉为原料的多晶金刚石烧结过程中,金刚石晶粒表面石墨化现象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虽经历了烧结过程,但在没有掺杂剂作用的区域内,没有发现金刚石晶粒表面的石墨化。晶粒表面石墨化的高峰期,处于掺杂剂刚开始液化,但尚未饱和充填金刚石晶粒间空隙的烧结初期阶段,随着液相掺杂剂的饱和充填作用,金刚石晶粒表面的石墨消失,并最终完成多晶金刚石的烧结。  相似文献   

17.
八面体硼皮金刚石的形成于耐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低能离子注入方法,在2 000、5 000、7 000和8 500 V四种不同的高压电场中进行了八面体硼(B)皮金刚石的离子注入实验,并与同一批未注入B的金刚石进行了XPS测试和热失重分析的对比实验。XPS测试结果证明了注B金刚石表面已形成B皮;热分析(TGA)实验表明了八面体B皮金刚石的耐热起始氧化温度T(onset)均超过1 000 ℃平均达1 027 ℃。结果表明:金刚石{111}晶面的B皮抗氧化性能最好,并与离子注入深度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