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研究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前后实施CT增强动态扫描其定量参数的改变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84例NSCLC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均予以CT增强动态扫描,观察病灶最大径、灌注值、M/A、Tp及PH的改变情况。结果 132例患者实施靶向治疗后,参考病灶的最大径改变,有76例为好转(好转组),有28例为稳定(稳定组),有28例为进展(进展组)。治疗后好转组病灶最大径、PH及灌注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治疗前后最大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PH、Tp、M/A值、灌注值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进展组治疗后病灶最大径、PH及灌注值较治疗前均增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PH判定结果、灌注值判定结果分别与最大径判定结果进行判定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判定NSCLC治疗效果方面,PH值、灌注值判定结果与最大径判定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57、0.616(均P〈0.05)。结论 NSCLC实施靶向治疗后,患者病灶的血流动力学及增强动态扫描的参数均发生改变,其中灌注值及PH改变能够反映治疗效果。当治疗为有效时,所得灌注值及PH均降低;为进展时,所得灌注值及PH均增大。肿瘤灌注值改变与病灶最大径对疗效判定具有一致性,可以将灌注值作为NSCLC靶向治疗效果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参数在疗效评价中的价值及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5例在靶向治疗前后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灌注参数,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患者依据EGFR表达情况分为阳性组(n=37)和阴性组(n=8),依据疗效分为缓解者(n=25)和未缓解者(n=20)。分析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通透性(PMB)与EGFR表达的相关性,比较靶向治疗前后各灌注参数值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各CT灌注参数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否存在EGFR表达无关(P0.05);缓解组的BF明显高于未缓解组(P0.05);靶向治疗前后缓解组BF、PMB值均有显著下降,未缓解组靶向治疗前后对比BF、BV值均有上升(P0.05);将BF值下降认为靶向治疗达到缓解,CT灌注参数预测RECIST评价有效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5%、84.51%及100%。结论 CT灌注参数有助于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118-121
目的 探讨CT 灌注成像参数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 例,所有患者均予以靶向药物治疗,疗程1 个月,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肺CT 扫描,并对肿瘤层面行灌注成像。观察患者靶向治疗后疗效,并比较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后CT 灌注成像参数指标。结果 治疗1 个月后,完全缓解患者14 例、部分缓解患者17 例、稳定患者15 例、进展患者14 例。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31 例、无效组29 例。两组治疗前CT 灌注成像参数指标BV 及PS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治疗前CT 灌注成像参数指标BF 水平[(90.24±10.09)mL/(min·100 g)]高于无效组[(68.46±7.42)mL/(min·100 g)](P<0.05)。治疗1 个月后,无效组BF、BV及PS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BF、BV 及PS 水平[(62.75±8.64)mL/(min·100 g)、(3.65±0.59)mL/100 g、(11.26±2.97)mL/(min·100 g)]均较治疗前[(90.24±10.09)mL/(min·100 g)、(5.17±0.78)mL/100 g、(17.45±5.24)mL/(min·100 g)]明显下降(P<0.05)。结论 CT 灌注成像参数能有效地评估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建伟 《当代医学》2011,17(25):108-111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评价孤立性肺结节,探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SPN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建立时间-密度曲线(TAC),统计分析CT灌注参数和强化指标,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系数(PS)、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小肺癌、炎性结节、结核瘤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TAC);小肺癌与炎性结节的BV、PS值均明显高于结核瘤组P〈0.001,小肺癌组和炎性组之间的BF、BV、MTT值无明显差别P〉0.05。但小肺癌组的PS明显高于炎性组。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螺旋CT灌注成像与常规动态增强扫描结合有利于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陈喜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89-90,92
目的运用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诊断肺孤立性结节(SPN)。方法选取30例周围型肺癌病例和12例肺结核球病例,分别行常规扫描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比较分析平扫CT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结果。结果肺癌在增强CT后30~180S各期cT值均显著高于平扫CT值,且高于同期肺结核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111.P:0.000)。而肺结核在CT增强后各期CT值与平扫CT值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F=9.940,P=0.085)。肺癌患者中18例结节状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斑片状强化,肺结核患者中有类圆形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2例.无强化2例。增强后肺癌诊断准确率达96.7%(29/30);肺结核准确率达83_3%(10/12)。结论SPN的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能够帮助鉴别诊断肺癌和肺结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1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均给予化疗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根据化疗效果分为敏感组(n=81)和不敏感组(n=4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前,敏感组BF、PS、BV均高于不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F、PS、BV均低于治疗前,且敏感组低于不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BF、PS、BV单项及联合检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0.824、0.803、0.932,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联合检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价值高于三者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研究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肺不张患者应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与CT同机融合图像(18F-FDGPET—CT)和CT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方法:将20例经病理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影像学检查显示伴有肺不张患者,行胸部CT增强扫描及PET—CT显像扫描,根据CT及PET-CT结果分别勾画原发病灶,称GTVCT和GTVPET,并分别计算出GTV的体积并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GTVCT和GTVPET均有不同程度差异;GTVPET较GTVCT明显缩小[(119.75±17.83)cm。vs(133.05±19.21)cm^3,P〈0.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8,P〈0.01);其中3例患者的GTVPET较GTVCT增加18.1%,17例患者的GTVret较GTVCT缩小14.3%。结论: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并肺不张患者使用18F-FDGPET—CT显像靶区勾画较CT更精确,能更好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技术对非钙化性肺癌结节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2000年5月至2005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原发周围型肺癌43例,分别为腺癌28例(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9例),鳞癌10例,腺鳞癌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鳞腺癌及黏液表皮样癌各1例。所有病例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并与同期行动态CT增强的肺结核球15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CT增强前非钙化性肺癌结节与肺结核球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性肺癌结节增强后各时间段强化值与增强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性肺结核球增强后各时间段强化值与增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技术对良、恶性肺结节,尤其是非钙化性肺癌与肺结核瘤的鉴别诊断作用较大,可明显提高肺癌性结节的定性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灶MRI动态增强半定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动态增强MRI扫描及手术后乳腺癌标本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结果:18例乳腺癌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VD)癌组织部分为37.47±11.49,癌旁正常组织为15.85±2.41(P〈0.001)。18例乳腺癌MRI扫描最大增强线形斜率(SS)值为(2.40±0.39)%/s,增强峰值(PH)为(620.28±134.41)HU;与MVD进行相关比较,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7、0.696,P〈0.001)。信号强度峰值时间(Tpeak)为(50.6±11.0)s,与MVD进行相关比较,呈负相关(r=-0.463,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的半定量参数(SS、PH)可以反映乳腺癌的微血管分布的高低,从而能在客观上反映乳腺癌血管生成状况,有望成为非创伤性早期诊断和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同层动态CT增强对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意义。方法 先对87例直径≤40mm的肺孤立性结节病灶中心行薄层扫描,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行系列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其增强前后的CT值,绘制其时间一密度曲线。结果 肺癌性结节(平均54.6HU,范围6.28-91.2HU)和肺炎性结节(平均61.6HU,范围8.65~116HU)增强后CT值显著高于肺良性结节(平均31.2HU,范围-28.1-84.1HU)(P〈0.05);以净增值20HU作为肺恶性结节的阳性指标,其敏感性为91.53%,特异性为51.85%,准确率为79.07%。结论 同层动态增强技术对肺癌和结核瘤的鉴别诊断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西门子双源CT双能量扫描检测肺癌化学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进行化学治疗的肺癌患者40例,对其进行长春瑞滨+顺铂治疗,分析记录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肿瘤的能谱曲线、碘含量以及不同单能量下的CT值,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40例肺癌患者在不同单能量下(40、60、80、100、120 kV)治疗前后肿瘤的CT值分别为[(145.8±22.7)、(108.1±26.2)HU]、[(94.2±18.6)、(74.7±18.2)HU]、[(74.1±16.8)、(49.9±10.8)HU]、[(58.0±13.4)、(39.8±11.3)HU]、[(48.6±13.7)、(35.6±9.5)HU].治疗前肿瘤内感兴趣区(ROI)的碘含量为(2.5±0.2) mg/mL,治疗后肿瘤内ROI的碘含量为(1.3±0.2)mg/mL.治疗后不同单能量下肿瘤CT值及肿瘤内碘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门子双源CT为肿瘤检查提供一条准确性高、检测速度快且X射线量大大减少的检测途径,并为使用西门子双源CT双能量扫描检测肺癌化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白萍 《四川医学》2014,(8):1054-1056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前后灌注参数值的改变,评估CT灌注成像在肺癌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30例,分析其化疗效果和化疗前后CT灌注成像参数值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完成2个周期化疗后PR 2例、CR 10例、SD 13例和PD 5例。化疗前有效组患者BF值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BV、MTT及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患者化疗后BF值下降、MTT值升高,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V和PS值治疗前后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患者化疗前后BF、BV、MTT和PS值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非小细胞肺癌的血供情况,化疗前高血流量状态及化疗后平均通过时间升高提示其对化疗反应相对敏感,近期疗效好,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对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52例鼻咽癌治疗前行螺旋CT动态扫描,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计算鼻咽癌和未受侵犯的翼外肌的灌注数据。患者均接受放疗,外照射至放疗剂量DT50Gy时行鼻咽部CT复查,分别测量治疗前和外照射放疗剂量DT50Gy时肿瘤最大截面积,观察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等功能参数与肿瘤消退率(Rs0-50)的关系。结果:52例鼻咽癌的BF、BV、MTF和PS分别为(385.79±39.08)ml·min^-1·100g^-1,(14.49±16.29)ml/100g,(3.34±1.5)S和(65.13±10.02)ml·min^-1·100g^-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F、BV、MTT、PS和肿瘤面积与Rs0-50均无相关关系(P〉0.05)。将Rs0-50≤0.75定为放疗低敏感组,〉0.75为高敏感组,放疗高敏感组的BV和BF均显著高于放疗低敏感组(P〈0.01),而Ps明显低于放疗高敏感组(P〈0.01)。结论:鼻咽肿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BV、BF能预测其对放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伍日照 《当代医学》2014,(35):58-59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检查时间(单日、双日)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评估,实验组采用PET/CT显像评估,比较2组患者扫描时间、花费等指标。结果实验组35例病情稳定,且患者对本院满意度为95%,患者1年生存率为45%,15例患者远期生存,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扫描时间为(20±4)min,检查费用为(4500±890)元,病情进展时间为(3.9±1.1)个月,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期为(9.2±0.6)个月,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PET/CT显像技术操作简单,扫描时间较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肺癌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时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利用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对43例肺癌患者进行基于锥形束CT(CBCT)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将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系统CT图像进行骨性和灰度两种模式匹配,分析X、Y、Z轴水平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旋转方向摆位误差,比较两种匹配模式之间的差异。结果:43例肺癌放疗共进行114次CBCT扫描,其中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水平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297±3.137)mm、(0.377±2.958)mm;在Y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1.415±5.313)mm、(0.719±5.451)mm;在Z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0.632±3.033)mm、(-0.679±2.982)mm。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旋转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469±1.605)°、(-0.493±1.461)°;在Y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203±1.431)°、(0.35±1.424)°;在Z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134±1.478)°、(0.196±1.348)°。将6个方向摆位误差计量数据配对进行统计学处理,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两种配准方式除了在X轴旋转和Z轴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他4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计量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行IGRT时,两种配准方式均可选择,建议首先使用灰度配准,骨性配准辅之。  相似文献   

16.
姚田岭  任克  柴瑞梅  王强  卢涛  赵丽  赵香  韩敏  徐克 《当代医学》2009,15(26):36-39
目的运用双源CT灌注成像方法,观察肝外胆管癌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各灌注参数值、彩色灌注图及时间-密度曲线的形态,探讨双源CT灌注扫描对肝外胆管癌诊断及其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怀疑为肝外胆管癌的患者32例,采用西门子双源CT平扫后对靶平面行灌注扫描,将所得数据传至双源CT后处理工作站,利用软件生成彩色灌注图和时间-密度曲线(TDC),观察TDC的形态及走势,测量各病例病变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通透性(permeability,per)及Patlak血容量(pBV)等灌注参数,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结果32例接受检查的患者中经临床诊断证实为胆管癌的有27例,其中16例获得了手术病理结果。27例肝外胆管癌按大体部位可分为肝门部胆管癌、胆总管中段癌及胆总管下段癌。胆管癌组织的灌注参数如下:BF(69.7±25.2),BV(115.0±36.8),PS(58.7±22.8)及pBV(56.2±23.6)。胆管癌TDC表现为峰值出现于25秒至35秒以内,然后曲线平缓下降的特点。同时分析16例有病理分型的肝外胆管癌的灌注结果,高分化癌比中低分化癌组织的BV值高(P&lt;0.05)。结论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的层面优化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40例SPN患者,行CT动态增强扫描,并采取选层重组方法,以此保证各延时像测量层面相一致,对SPN增强前后的CT平均值,增强峰值(PH)以及SPN与主动脉(PH)的比值即(S PH/PPH),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进行检测评估。结果在行选层重组方法前后,各个延时像的测量层面一致率分别为27.50%(11/40)、100%(40/4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结节以及炎性结节的PH值及S PH/PPH显著高于良性结节(P〈0.05),而恶性与炎性结节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选层重建后的各个延时像测量层面,其一致性优化能够更加客观地反应SPN的动态增强状况,有利于对病灶的细微观察,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谢静  李僧波 《海南医学》2014,(13):1945-1947
目的探讨影响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3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与肿瘤T分期、病理类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关系。结果153例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的范围为(1.652-4.193),平均(2.529±0.592)。T1期9例,T2期57例,T3期36例,L期51例,平均CT强化程度分别为(2.145±0.334)、(2.288±0.445)、(2.625±0.589)、(2.767±0.659)。T1期和T2期、T3期和T4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期和T4期明显高于T1期和T2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癌25例,鳞癌44例,腺癌78例,平均CT强化程度分别为(2.208±0.484)、(2.567±0.485)、(2.680±0.641);鳞癌和腺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癌明显低于鳞癌和腺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水平范围为8.02~109.73ng/ml,平均(28.423±20.473)ng/ml,经线性相关分析CT强化程度与NSE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高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非小细胞肺癌的CT强化程度高于小细胞肺癌;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与NSE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内不同良恶性结节或肿块的CT灌注特点,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的110例肺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肺癌50例,肺良性肿物60例。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对上述两组患者肺部进行扫描,并使用CT灌注软件包一般灌注模式进行分析,对两组病变的灌注值(PV)、血容积(BV)、最高强化值(PEI)以及达峰时间(TTP)进行测定与记录。结果 (1)高、中分化肺癌组(n=24)与低、未分化肺癌组(n=26)PV、PEI及BV值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两组TTP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肺良性肿物组(n=60)与肺癌组(n=50)PV及PEI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BV及TT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鳞癌组(n=28)与肺腺癌组(n=22)PV、PEI、BV及TTP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定量地反映肺内肿块血供特点的相关信息,有利于肺癌与肺内良性结节或肿块的鉴别诊断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