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放射野内肿瘤复发,第二原发肿瘤或邻近重复癌的根治性放疗,需要了解二次放疗的耐受性。综述了上皮和间质组织、肺、心脏、膀胱、肾、脊髓和脑放射性损伤修复及再照射的耐受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心脏大血管损伤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心脏大血管损伤可分为穿透性或非穿透性损伤两类。不论是闭合性或开放性胸部损伤,都可以引起心脏大血管损伤,并可合并胸部、腹部或颈部脏器伤。心脏大血管损伤的伤情多较危重,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心脏压塞、严重合并伤或多处伤,如不及时抢救处理,死亡率极高。一、心脏...  相似文献   

3.
放射野内肿瘤复发、第二原发肿瘤或邻近重复癌的根治性放疗,需要了解二次放疗的耐受性。综述了上皮和间质组织、肺、心脏、膀胱、肾、脊髓和脑放射性损伤修复及再照射的耐受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原发轻链型淀粉样变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报道1例心脏原发轻链型淀粉样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心脏原发轻链型淀粉样变临床特点包括常见心力衰竭症状,顽固性低血压,心电图多有低电压,异常Q波等表现;超声心动图特异性表现为心内膜心肌呈现出闪耀的颗粒状;单克隆轻链异常增高;组织活检,经刚果红染色可见特异性淀粉样组织.常用治疗方法为MP或MD方案(美法仑+泼尼松或地塞米松).结论 心脏原发轻链型淀粉样变临床罕见,特异性临床表现少,组织活检、检测血清游离轻链为主要确诊手段;治疗为MP或MD方案.  相似文献   

5.
李红  江泽琴 《西南军医》2008,10(2):56-57
心力衰竭(HF)是因多种原因造成的心脏原发损害,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为多种病因所致的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其主要病例生理改变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对心脏及血管产生直接毒性作用,致心肌细胞坏死、凋亡,增加心肌间质纤维化,促进心脏扩大和重塑,导致心脏功能恶化,而恶化的心脏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HF在老年患者相当普遍,约6%~10%65岁或以上老年人患HF,  相似文献   

6.
心脏挫伤     
心脏挫伤多因高速行驶汽车的急刹车或从高空坠落时人体突然减速,或因外力直接撞击心前区损伤心脏所致。心脏挫伤,从小片心外膜或内膜下出血瘀斑,少数心肌纤维撕裂,直至大块心肌出血、坏死,继后,还可有心腔内血栓形成,心肌疤痕化,心腔破裂或室壁动脉瘤形成。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心脏肿瘤超声心动图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原发心脏肿瘤超声心动图(ECG)特征。资料和方法100例原发心脏肿瘤。年龄6~68(平均42.5)岁。应用ECG检查后99例手术,1例尸解证实。结果ECG对97例心腔内粘液瘤全部做出正确诊断,2例心肌纤维瘤和1例二尖瓣叶脂肪瘤提出相应部位占位病变。结论心脏粘液瘤与心内膜界限明显,都有蒂与心内膜相连,瘤体以蒂为定点随心脏收缩舒张往返摆动,其它肿瘤与正常心肌无明显界限且无蒂;心房粘液瘤可致房室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瘤体摘除后房室瓣功能即恢复正常;ECG是诊断原发心脏肿瘤简便、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解答:可分为原发伤道区、脑挫裂伤区和震荡区3个区。原发伤道区是投射物直接造成的,伤道内有坏死的脑组织夹杂的血液、血块、渗出物和异物;脑挫裂伤区是由空腔效应造成的,在原发伤道区周围,可见血管断裂、点片状出血,脑细胞结构不清、肿胀或崩解,组织水肿;震荡区位于脑组织损伤区之外,组织结构完整,神经和神经纤维功能暂时受抑制,不伴其它继发性损害,日后常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心脏、大血管创伤的临床救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心脏、大血管刨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急诊手术治疗29例心脏、大血管创伤的临床资料,分析穿透性损伤和钝性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早期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 全组死亡3例,死亡率为10%(3/29),其中闭合性损伤2例,穿透伤1例;其余无并发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10年,恢复良好。结论 心脏、大血管创伤应早期准确诊断;加强对急性心脏压塞和(或)休克的处理,紧急开胸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锁骨损伤16例报道殷汉民魏新林傅荣作者单位:430070武汉,湖北省肿瘤医院颈部肿瘤(原发或继发)和上胸部肿瘤、乳癌放射治疗时锁骨不可避免的直接受到照射,因射线引起的锁骨损伤日益增多。作者将我院20年来随诊的16例放射性锁骨损伤予以报道。1一般...  相似文献   

11.
闭合性胸部创伤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闭合性创伤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我科1983年9月~2003年9月治疗的12例胸部闭合性创伤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临床诊治经验。本组心脏损伤7例,大血管损伤5例。结果11例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1例假性动脉瘤术中出血死亡。11例随访均显示良好疗效。结论心脏超声对创伤性心脏损伤的诊断是安全而有效的;MRI、CT可对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资料。对心脏及大血管损伤早期或择期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例心脏大血管创伤后晚期后遗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心脏大血管创伤后晚期后遗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我科1954年6月~1995年4月治疗20例心脏大血管损伤后遗症,其中穿入性损伤9例,闭合性损伤6例和医源性损伤5例。病变有瓣膜损伤8例,心脏异物5例,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4例,右心室动脉瘤加心室间隔缺损(VSD)、晚期心脏压塞和右下肺弹头、术后缩窄性心包炎各1例。施行手术早期取出心脏异物和心包腔引流4例。择期手术15例,其中施行瓣膜替换术6例,瓣膜成形术2例,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缝补术3例,心室间隔缺损加右心室室壁瘤缝补术、心腔内异物、血心包和缩窄性心包炎各1例。结果:19例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1例因动脉导管结扎后假性动脉瘤,控制感染时突然瘤体破裂出血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或择期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钝性心脏损伤对冠状循环系统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蔡建辉刘维永钝性胸腹部创伤经常累及心脏,导致心脏损伤[1,2].损伤的严重程度从轻微的心肌震荡和挫伤到心脏结构破裂[1,3,4].钝性作者单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心胸外科心脏损伤后心...  相似文献   

14.
放疗是胸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放疗过程中心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照射,引起早期或晚期的心脏结构或功能损伤,严重降低了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放疗在胸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其所致心脏损伤的发病率也在逐步升高。因此,对诊断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方法(如血液学和影像学等)的研究,力求早发现和指导早干预是当代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原发冲击伤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发冲击伤的发生机制63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王正国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826.1原发冲击伤是指冲击波直接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损伤。早在本世纪初,已经有原发冲击伤实验研究的零星报道[1、2]1950年,美国政府整理出版了德国Schard...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所致的心脏损伤已成为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早期即可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受损,进一步发展可致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相似文献   

17.
肺血管造影为一损伤性的检查方法,并发症可有心律不齐、心脏停搏、心脏穿孔、心内膜或心肌损伤、造影剂反应及死亡。作者报告Duke 大学医学中心1350例肺血管造影中所发生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心肌挫伤     
所有因钝性暴力所致的心脏创伤,如果无原发性心脏破裂或心内结构损伤,称为心脏挫伤。早在1676年Botch就对心脏挫伤做了描述,1764年Akenside首次报告经尸检证实的心肌挫伤病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高速交通事故数量的日益增加,闭合性(非穿透性)胸部创伤普遍增多,心脏创伤的发生率亦相应上升。  相似文献   

19.
52例心脏大血管损伤救治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52例心脏大血管损伤救治刘维永易定华蔡振杰杨景学梁继河蔡建辉万明明心脏伤约占胸部创伤的2%~4%,是战时、交通事故或灾难医学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1964年以来我院收治心脏大血管伤52例,笔者重点介绍有关救治经验。临床资料本组男45例,女7例;...  相似文献   

20.
73例心脏及心包内大血管创伤的急救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报告心脏及心包内大血管创伤73例的救治体会,旨在提高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水平.方法:本组病例根据外伤史、临床征象进行早期诊断,部分病例结合床旁胸部X线和超声心动图或心包穿刺确立诊断.全组均经手术治疗,其中穿透伤65例,胸部闭合伤所致心脏损伤4例,医源性心脏损伤4例.20例危重伤员直接送入手术室手术,2例入病房时因心脏停搏在监护室紧急手术,2例医源性损伤因危重而就地于导管室施术.本组其余病例分别于0.5~5小时内手术.结果:本组痊愈68例,治愈率93.2%;死亡5例,手术死亡率6.8%.结论:心脏大血管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明确诊断,快速急救,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