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郑红  韩景田  丁媛媛  杨帆 《化工进展》2014,33(1):174-177,186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Fe3O4纳米粒子,以(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偶联剂将壳聚糖共价键合到磁性Fe3O4纳米粒子的表面,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热重分析(TGA)对其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吸附时间、pH值、牛血清白蛋白浓度)下壳聚糖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性能。结果得到壳聚糖修饰的磁性Fe3O4纳米粒子粒径为20 nm左右,壳聚糖在磁性Fe3O4纳米粒子表面的接枝率为15.40%。研究表明:在不同条件下,与未修饰的磁性Fe3O4纳米粒子相比,经壳聚糖修饰的Fe3O4纳米粒子对BSA均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商品级α-Al2O3微滤膜.由均质共沉淀法制备了TiO2改性α-Al2O3微滤膜.研究了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溶液的离子浓度和pH值对TiO2 改性的α-Al2O3微滤膜流动电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NaCl溶液,膜流动电势随溶液离子浓度的增大向降低,其等电点在4.3左右:随着溶液的pH值由3增加到10.膜流动电势由值逐渐变为负值.而对于FeSO4,CaSO4,Na2SO4,NaCl和CaCl2溶液,当溶液的离子浓度固定时,膜流动 电势则随溶液的电导率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程昌敬  刘东  张嫦 《化工进展》2012,31(1):227-232
先通过硅酸钠水解在磁性Fe3O4纳米粒子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制得磁性硅粒子(Fe3O4@SiO2);然后再通过碳二亚胺活化接枝法在Fe3O4@SiO2纳米粒子表面接枝高脱乙酰度羧甲基化壳聚糖(CMC),制备了一种新型磁性纳米吸附剂(Fe3O4@SiO2@CMC)。通过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进行了表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水中Cr(Ⅵ)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能显著影响吸附剂对Cr(Ⅵ)离子的吸附效果,pH值为2时效果最佳。结合相应pH值下Cr(Ⅵ)的形态分布,探讨了这种新型材料对Cr(Ⅵ)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其吸附机理及吸附容量与Cr(Ⅵ)的离子形式有关,吸附过程以离子交换与静电引力为主。吸附平衡数据分别采用了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等温吸附数据更符合Langmuir模型,T=298 K、pH=2、V=5 mL时,吸附剂的饱和吸附容量qm=86.96 mg/g,吸附常数为0.0174 L/mg。  相似文献   

4.
采用氧化法和正硅酸乙酯水解法制备了Mn3O4@SiO2核壳结构磁性纳米材料,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Mo(VI)离子的吸附效果。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仪(IR)及磁强计(VSM) 等多种手段对Mn3O4@SiO2核壳磁性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溶液的初始pH、Mo(VI)离子初始浓度和温度对Mo(VI)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98 K条件下Mn3O4@SiO2核壳结构磁性复合材料对Mo (VI)的饱和吸附量为145.35 mg/g; Mn3O4@SiO2对Mo (VI)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分析表明Mn3O4@SiO2复合材料对Mo (VI) 的吸附行为是自发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5.
用双甘膦(PMIDA)修饰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球(MNP)并负载Zn2+制得了PMIDA-Zn2+修饰磁性微球吸附剂。考察了吸附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等因素对DNA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剂用量为10mg、pH值为5.0、离子强度(NaCl浓度)为2.0mol.L-1、吸附时间为20min、吸附温度为35℃时,吸附率可达80%,吸附容量为21mg.g-1。被吸附的DNA用3.5%的氨水能完全洗脱。将PMIDA-Zn2+修饰磁性微球用于玉米DNA的提取,所得DNA纯度较高,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金属离子初始浓度、树脂投放量、吸附温度、pH值对高吸水树脂吸附重金属Cu2+离子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吸水树脂对溶液中重金属Cu2+的吸附随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温度为80℃时吸附容量可达101.51mg/g;随着树脂投放量的增加,树脂对金属Cu2+的吸附容量呈下降趋势;高吸水树脂对溶液中Cu2+的去除率最大值出现在pH为5左右。  相似文献   

7.
通过化学一步共沉淀法制备了疏水性的Fe3O4纳米粒子,然后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出分散性良好、粒径均匀的Fe3O4@SiO2复合磁性纳米粒子,紧接着用2-(4-氯磺酰苯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表面进行修饰,最终再经过1.0 M NaCl溶液处理得到富含磺酸基官能团磁性纳米吸附剂(Fe3O4@SiO2-SO3Na).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Cu(Ⅱ)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能显著影响吸附剂对Cu(Ⅱ)离子的吸附效果,其中pH值为5.1时吸附效果最佳,即Cu(Ⅱ)从初始的20mg·L-1降低至0.45mg·L-1,意味着97.8%的Cu(Ⅱ)从溶液中除去,通过用0.1M HCl洗涤可把Cu(Ⅱ)从吸附剂中脱离下来并且可以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
强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邹涛  郭灿雄  段雪  张密林 《精细化工》2002,19(12):707-710
采用共沉淀法在无N2气保护下制备了比饱和磁化强度达到75 9emu g的强磁性Fe3O4纳米粒子。在用NaOH溶液沉淀Fe3+和Fe2+混合溶液的过程中,考察了n(Fe2+)∶n(Fe3+)、晶化时间、晶化温度、总铁浓度和NaOH溶液浓度等条件对Fe3O4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及磁性的影响。当n(Fe2+)∶n(Fe3+)=5 5∶1 0,晶化时间为2h,晶化温度为50℃时,Fe3O4纳米粒子磁性最佳。所制得的Fe3O4粒子为结晶完整、具有较高纯度和粒径分布均匀的立方体形纳米颗粒;其相变温度随着Fe3O4纳米粒子粒径的减小而降低。Fe3O4纳米粒子的等电点约为pH=7 2。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伊利石复合材料,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利用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磁性伊利石进行表征,然后研究了吸附剂浓度、吸附时间、pH值和温度对Co(Ⅱ)在磁性伊利石上吸附的影响,并采用Lagrange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线方程及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Fe3O4纳米粒子成功地复合在了伊利石表面;pH值和温度对Co(Ⅱ)在伊利石上的吸附影响较大;Co(Ⅱ)在磁性伊利石上的吸附符合Lagrange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并且高温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10.
采用FeCl3作为磁流体制备磁性氧化石墨烯.考察了溶液pH值、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磁性氧化石墨烯吸附铀(Ⅵ)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热力学、等温吸附性能和动力学.结果表明:磁性氧化石墨烯吸附铀(Ⅵ)的最佳pH值为7.0,吸附平衡时间为180min,298K时饱和吸附容量为113.27 mg/g.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即表明吸附主要是受化学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1.
张盼青  王利军 《净水技术》2020,39(6):112-120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Fe_3O_4,利用TEM、FT-IR、XRD和BET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磁性纳米Fe_3O_4对Cr~(6+)的吸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磁性纳米Fe_3O_4成功制备。磁性纳米Fe_3O_4对Cr~(6+)的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60 min达吸附平衡,以物理吸附为主,平衡吸附量为8.182 mg/g。磁性纳米Fe_3O_4对Cr~(6+)的吸附热力学可以用Langmuir等温模型描述,最大吸附量为7.235 mg/g。此外,溶液中Cr~(6+)初始浓度增加,平衡吸附量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初始浓度低时,不同温度平衡吸附量线性增加;初始浓度高时,温度越高,平衡吸附量越大。溶液pH增加,平衡吸附量先增加后减少;溶液中阳离子种类和浓度对磁性纳米Fe_3O_4对Cr~(6+)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林 《化学工程师》2009,23(10):63-65
本文对以工业ZrOCl2为原料,NH3·H2O为沉淀剂合成ZrO2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ZrOCl2溶液浓度、NH3·H2O浓度、沉淀pH值、沉淀及老化温度等因素对所制备的ZrO2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从而得出了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三聚磷酸铝对铵离子(NH4+)的吸附动力学,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研究了铵离子初始质量浓度、溶液pH、三聚磷酸铝用量、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5个因素对溶液中铵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各因素由大到小的影响顺序:三聚磷酸铝用量、吸附温度、铵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溶液pH。最佳吸附条件:铵离子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溶液pH为4,吸附剂用量为1.5 g,吸附温度为313 K,吸附时间为70 min。在298 K时,三聚磷酸铝对铵离子的吸附符合三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其吸附机理是三聚磷酸铝中的质子氢与其表面吸附的铵离子发生了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14.
以废弃果皮菠萝蜜壳为原料,以磷酸活化后的菠萝蜜壳生物炭(AJSB)为基体,采用共沉淀法负载MnFe2O4纳米磁性颗粒制备出磁性菠萝蜜壳生物炭(MAJSB),并将MAJSB用于去除水中铅离子。采用SEM、Zeta电位、XRD、FTIR和VSM手段对MAJSB进行表征,探究MAJSB的结构特性,考察了MAJSB投加量、吸附时间、初始pH等因素对废水中铅离子吸附效率的影响。从表征结果分析可知,MnFe2O4纳米磁性颗粒成功负载到了AJSB上使其携带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表面官能团种类和吸附点位;实验结果表明,MAJSB用于处理pH为5,浓度为100 mg/L的铅离子废水时,在MAJSB投加量为0.75 g/L、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对铅的吸附效率达98.17%;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5.
利用简单的化学共沉淀法成功合成了磁性埃洛石复合材料,并用静态批示法对其吸附亚甲基蓝的行为进行研究。采用红外光谱仪( 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X射线衍射仪( 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 VSM)对磁性埃洛石进行表征,考察了埃洛石/FeCl3·6H2 O质量比、吸附剂投入量、亚甲基蓝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亚甲基蓝在磁性埃洛石上吸附的影响,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Fe3 O4纳米粒子成功地复合到埃洛石的表面;溶液初始pH值对磁性埃洛石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较大;磁性埃洛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改性活性炭吸附除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秸秆、木屑、煤渣等所制备的活性炭及其活性炭负载铁作为吸附剂,用于水中As(Ⅲ)的去除。考察了活性炭种类、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和吸附剂投加量等对As(Ⅲ)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木屑制备的活性炭所负载铁作为吸附剂,对水中As(Ⅲ)的去除效果最好;As(Ⅲ)的去除率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和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硝酸酸化法对麦壳进行改性,研究其改性后对孔雀绿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初始浓度、溶液pH值、温度和盐度等吸附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硝酸改性麦壳对孔雀绿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吸附反应迅速,40min左右达到平衡;随吸附剂用量的增加,孔雀绿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吸附量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溶液pH值、温度和盐度离子共存等条件对吸附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以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磁性Fe3O4为核,通过硅烷化及酰胺化反应,制备了羧基化磁性Fe3O4复合材料(Fe3O4?SiO2?NH?COOH),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磁强度计(VS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作用条件下Fe3O4?SiO2?NH?COOH吸附Pb2+的效果及Fe3O4?SiO2?NH?COOH的重复使用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Fe3O4?SiO2?NH?COOH结构的复合材料已被成功被制备,且该材料仍然能够实现快速磁性分离;Fe3O4?SiO2?NH?COOH对Pb2+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数据更符合准二阶动力学,吸附时间为100 min、pH=4.5、Fe3O4?SiO2?NH?COOH用量为1.0 g/L时,Fe3O4?SiO2?NH?COOH对Pb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08.7 mg/g,且Langmuir方程更能描述该吸附等温过程;Fe3O4?SiO2?NH?COOH对Pb2+的吸附是吸热过程;Fe3O4?SiO2?NH?COOH对Pb2+的吸附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加后趋于稳定,随pH值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相比于一价阳离子,溶液中二价Ca2+、Mg2+的存在对吸附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Fe3O4?SiO2?NH?COOH吸附Pb2+后可洗脱再生,连续重复使用6次后对Pb2+的去除率仍大于50 %。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配位剂CH3COONa和NH4Cl对GH202合金酸性化学镀镍镀速和镀层磷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化学镀过程中镍离子和次磷酸根离子的消耗量。镀液的组成和工艺条件为:NiSO4·7H2O 80 g/L,NaH2PO2·H2O 24 g/L,H3BO3 8 g/L,CH3COONa·H2O 6~15 g/L,NH4Cl 3~6 g/L,pH 5.0,温度85°C,时间2 h。随镀液中CH3COONa含量增加,沉积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镀层磷含量则在6.19%~10.45%范围内呈小幅波动。随镀液中NH4Cl含量增大,沉积速率变化不大,但镀层磷含量减小。随化学镀时间延长,镀液中镍离子和次磷酸根离子的消耗速率均减小。镀液中CH3COONa与NH4Cl的较优质量浓度分别为12 g/L和6 g/L。采用该体系化学镀所得Ni–P镀层表面平整,厚度约为50μm,磷的质量分数为6.19%,结合力良好,综合性能基本满足GH202合金表面预镀镍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蕴  王芳  代伟 《炭素》2011,(3):20-23
以SBA-15为模板,以蔗糖为碳源,合成有序介孔炭材料CMK-3。研究了铬离子浓度、酸度和吸附时间对CMK-3吸附铬离子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溶液pH值的减小,对铬离子的吸附量增大,在pH为2时,最大吸附量达到32.43mg/g。此材料对Cr(Ⅵ)的吸附具有吸附速度快、吸附量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