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含量与冠心病(CHD)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用Liatest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22例、健康者30例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D-二聚体阳性发生率与含量在UA和AMI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且AMI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UA组(P<0.01),SA组的D-二聚体无明显增高.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及其病理生理意义.②方法 对342例ACVD患者和60例正常人均采用免疫测定法进行测定.③结果 ACVD患者较正常人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急性脑出血(CH)与脑梗死(CI)两组问比较,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大面积脑梗死组血中D-二聚体含量高于腔隙性脑梗死.④结论 急性CI与CH患者机体内均存在高凝状态,脑出血不是原发或继发的纤溶亢进所致,而是高凝造成的血管硬化破裂所致,是高凝状态的另一种表现,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ACVD的一个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45例,年龄39~78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AMI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亦高于sA组和UA组,U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其D-二聚体水平不同,UA与AMI冠心病的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对96例观察对象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形态特征分为:简单病变26例,复杂病变47例,正常对照组2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9例,正常对照组23例.用酶免法(ELASA)法检测血浆DD含量,比较不同组问DD含量.结果 血浆DD含量复杂病变组[(0.501±0.209)mg/L]高于简单病变组((0.328±0.171)mg/L]及正常对照组[(0.317±0.12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0.595±0.342)mg/L]和UAP组[(0.489±0.213)mg/L]明显高于SAP组[(0.291±0.099)mg/L]和对照组[(0.317±0.12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DD含量与冠心病病情严霞性相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和 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水平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蛋白C)和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进行了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蛋白C活性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蛋白C不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D-二聚体增高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血浆D-二聚体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心脑血管性及一些疾病对人们生命威胁日益加重 ,医学界对其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采用了既特异又灵敏的指标———D 二聚体来反映机体的纤维蛋白溶解和血液凝固状态。笔者对 2 0 0 0~ 2 0 0 2年我院收治的 4 78例患者进行D 二聚体含量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血浆DD-二聚体(dimer,D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射比浊的光学法定量测定98例食管癌患者术前DD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食管癌患者术前的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结论:DD检测方法迅速、简便、敏感性高,可作为食管癌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D-二聚体监测对冠心病患者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静芳  沈国荣 《右江医学》2009,37(6):665-66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含量与CHD危险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11例不同类型的CHD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43例,稳定型心绞痛(SA)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和58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AMI与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而SA患者未见明显升高(P>0.05)。结论各种类型的CHD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不同,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高金丹  陈国锋 《中外医疗》2010,29(15):50-50
目的分析多发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ICU收治的64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同时根据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分为2组(APACHEⅡ评分≥20分和APACHEⅡ评分〈20分),检测血浆DD。结果死亡组DD高于生存组,MODS组高于非MODS组,APACHEⅡ≥20分组高于APACHEⅡ〈20分组。结论多发伤患者DD水平升高,其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 ,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 1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1 5例稳定性心绞痛 (SA)、1 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1 5例健康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AMI组、UA组、S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 ,且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均 <0 0 1 ) ,而SA与UA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 ,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至于UA与SA相比 ,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变化,对36例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及25例对照组的血浆进行测定。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01,与治疗后患者比较P<0.01)。结果提示,D-二聚体可作为慢性肺心病肺小动脉血栓形成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96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塞44例(AMI组),陈旧性心肌梗塞16例(O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15例(SA组),健康中、老年人20例(对照组)。结果AMI、OMI、UA组的D-dimer含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其含量分别为(1.89±1.62)、(0.92±0.89)、(1.03±0.98)mg/L(均为P<0.01)。而S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冠心病患者血浆D-dimer的变化,可作为诊断继发性纤溶的较好的指标,以及CHD体内血栓前状态和溶栓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龄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D二聚体(D-D)水平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高龄冠心病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12月来我院就诊和体检的年龄≥75岁的人群资料,选取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BNP和D-D进行比较并判断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两者相比,冠心病患者血浆中BNP和D-D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和D-D联合检测,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浓度(D-dimer,DD)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对7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和23例健康人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AMI组、UA组和SA组DD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各组患者血浆中DD浓度明显升高,DD可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并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上述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APN)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共8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并且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APN水平,同时检测LDL-C、HDL-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APN水平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脂连素可能为冠心病的一个保护因子,其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炎症标志物浓度,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TNF-αI、L-6和CRP浓度比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患者稳定性心绞痛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TNF-αI、L-6和CRP浓度比正常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炎症标志物TNF-αI、L-6和CRP间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监测其浓度变化对冠心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在冠心病的发病及病情监测中的作用.方法用全自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3例稳定性心绞痛(SA)、30例健康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AMI、UA、S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以作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并可作为监测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和D-二聚体(D-dimer)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同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患者的B型脑钠肽水平,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各组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观察比较各组BNP、D-dimer含量的差异和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74±0.87)μg/L、(2.09±0.77)μg/L,均较单纯性COPD组患者的(1.67±0.65)μ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HD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BNP水平分别为(919.34±189.33)pg/mL、(213.60±31.74)pg/mL,较单纯性COPD组患者(37.30±12.74)pg/mL明显增高,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D-dimer含量与PaO2呈负相关,与PaCO2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B型脑钠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变化、疗效监测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