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西安市城市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对灞河、浐河、沣河及黑河共计24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调查研究,并利用冗余分析(RDA)研究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枯水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15种,主要包括蓝藻门(11.30%)、硅藻门(54.78%)及绿藻门(26.96%),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为(3.36±3.50)×106 cells/L,生物量均值为(1.79±3.59) mg/L。丰水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68种,主要包括蓝藻门(7.74%)、硅藻门(51.79%)及绿藻门(29.76%),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为(9.17±9.73)×106 cells/L,生物量均值为(6.54±11.57) mg/L。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在物种数量、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大于枯水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城市河流大部分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状况具有相似性,而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其余点位具有空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冗余分析(RNA)结果表明影响西安市城市河流...  相似文献   

2.
青草沙水库是位于长江河口的一座江心水库,是现今上海最大的水源地,作为一个半自然半人工水体,其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既会受到来水影响,又有自身独特性,轮虫作为最有效的水质监测生物之一,能很好地反应水库的水体现状,为水库管理提供生物学参考依据。于2014~2015年对青草沙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依据水库轮虫水平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了该水库轮虫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污染指示种、数量分布。结合多样性指数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轮虫群落结构特征,采用冗余分析方法研究轮虫和环境因子的关系。两年共发现轮虫32种,2014年为20种,优势种7种;2015年为26种,优势种2种。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为两年共有优势种。寡污型种类共鉴定出8种。2014年年均生物密度比2015年低,分别为(156.37±119.48)ind/L和(237.12±252.86)ind/L。2014年年均生物量比2015年高,分别为(0.1316±0.1146)mg/L和(0.1229±0.1371)mg/L。聚类分析表明,轮虫的水平分布与水库的形状、地理特征水文情况有着很大关系。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溶氧、总氮、总磷、浮游植物生物密度为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乌伦古河流域克孜赛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孜赛水库是乌伦古河源头的一个小型水库,2008年7月(夏季平水期)、2008年10月(秋季枯水期)和2009年5月(春季丰水期)对水库内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2种(属),隶属于8个门,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3个时期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趋势为:枯水期(25.221±3.605×106ind/L)>平水期(12.539±1.064×106ind/L)>丰水期(1.052±0.077×106ind/L)。各季节优势种的组成因气候温度差异而变化,其中以夏季平水期最多,达9种。克孜赛水库温度和水量的变化共同导致了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较一致: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则于丰水期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对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和分析,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60属、110种及变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绿藻门占优势,共计46种(42%),其次为硅藻35种(32%).藻类年平均密度为4.17×106 celVL,最高密度为6.10×107 cell/L,最低密度为5.16×103 cell/L.各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差异显著,春季为一种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夏秋两季为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冬季转为倪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niei).空间分布上,丹江、汉江库区以及取水口3个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尖针杆藻,五青入库区则以倪氏拟多甲藻占优势.磷浓度是驱动丹江口水库藻类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建库几十年来的对丹江口水库较为全面的4次调查资料,分析了丹江口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变化趋势.自1958年以来,50年间,整个水库浮游植物密度增加了16倍,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有增加的趋势.种类组成由适应河流的固着型硅藻,经过硅藻-绿藻-蓝藻型逐渐发展为硅藻-甲藻-隐藻-蓝藻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雅鲁藏布江湘河流域生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现状,为西藏地区湘河流域浮游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7年3~4月对湘河流域浮游生物进行了生物采样与调查,共设置采样点8个。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61种,其中硅藻门为优势种,共41种,占总种类数的67.21%;绿藻门、蓝藻门次之,分别占总种类数的11.48%;甲藻门、隐藻门与金藻门种类较少。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0.43×10~5~7.2×10~5cells/L,生物量范围为0.036~2.03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门44种,其中原生动物门为优势种,共30种,占总种类数的68.18%;轮虫13种;枝角类1种。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5×10~5~1.66×10~6cells/L,生物量范围为0.9×10~(-3)~5.7×10~(-2)mg/L。各调查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平均分别为4.38/3.13和0.93/0.93。多项指数综合评价表明,湘河流域水质处于轻度污染或清洁状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单一,密度及生物量较低,生态环境较脆弱。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莲虾共作生态系统夏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6月至8月对洪湖莲虾共作池塘的浮游植物和水质进行了定量调查监测,并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鉴定有浮游植物7门71种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蓝藻门和硅藻门种类次之,三者共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83.1%。浮游植物优势种有8种,以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莲虾共作池塘夏季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变化在2.50×106~6.20×107 cells/L和0.93~24.36 mg/L之间,浮游植物密度总体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浮游植物生物量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浮游植物各门的密度、生物量月份间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以7月最高出现峰值,不具有明显的月份差异(P>0.05);夏季各月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较好,表明莲虾共作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冗余分析(RDA)显示养殖期间的浮游植物物种密度受水温(WT)、总氮(TN)、氨氮(NH4 +—N)、高锰酸钾指数(CODMn)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影响莲虾共作池塘各月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WT、NH4 +—N、TN。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在秦岭黑河库区和上游水源地流域11个样点采集浮游生物水样。经实验室鉴定,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5种(属)。其中以硅藻门为主,占25种(属),绿藻门5种(属),裸藻门2种(属),隐藻门2种(属),蓝藻门1种(属)。浮游植物密度在13.0×10~4~79.5×10~4 cells/L之间,平均密度45.39 cells/L,生物量介于0.24~1.73 mg/L,平均生物量0.97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4大类19种(属)。其中原生动物8种(属),轮虫7种(属),枝角类和桡足类各2种(属),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0~22.8 ind./L,生物量范围为0.6~14.0 mg/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H')介于2.05~3.73之间,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介于0.59~0.91之间,Pielous均匀度指数(J')介于0.59~0.89之间。总体来看,春季秦岭黑河流域水质清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为单一,多样性较低,属于贫-中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8.
大型热带水库-松涛水库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松涛水库是一个大型热带水库,分为两个主要水域:番加洋和南丰洋,2003年12月对该水库的这两个水域的浮游植物进行采样,共发现7门65种藻类。松涛水库番加洋库区水体的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为1.08×106cells·L-1,主要种类组成为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型。松涛水库南丰洋库区水体的浮游植物群落为细胞密度为1.14×106cells·L-1,主要种类组成为绿藻(Chlorophyta)-硅藻(diatom)型。松涛水库库区水体总体已为避-富营养,其中富营养型浮游植物指示种类有: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ütz.),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镰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falcatus),小环藻(Cyclotella menighiniana),模糊直链藻(Melosira spp.)等。与亚热带和温带的水库比较,处于热带地区的松涛水库浮游植物,在湖泊区微囊藻等适应高温高光强的种类具有更高的细胞密度。松涛水库河流区最主要的优势种是硅藻门的针杆藻。  相似文献   

9.
研究分析刘家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探讨西北地区河道型水库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为刘家峡水库增殖渔业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3—10月, 在刘家峡水库设置11个采样点, 每月对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集, 同时采集水样监测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水环境指标, 分析水质变化规律, 及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刘家峡水库共检测到浮游植物7门35属63种, 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 共17属40种; 其次为绿藻门8属12种; 蓝藻门4属4种, 裸藻门1属2种, 黄藻门2属2种, 甲藻门2属2种, 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在(3.17—59.09)×104个/L, 平均密度为13.54×104个/L。浮游植物生物量在0.0370—0.5004 mg/L, 平均生物量为0.2137 mg/L。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在4、5月份上升和6月份骤然下降的趋势, 最高值均出现在5月份。多样性指数H′值在1.16—2.43, 平均值为1.84; 丰富度指数D值在1.22—1.57, 平均值为1.42; 均匀度指数J值在0.23—0.51, 平均值为0.38。丰富度指数D值变化趋势与均匀度指数J值刚好相反。RDA分析显示, 对浮游植物影响最强的环境因子是总氮和透明度, 其次为溶解氧和水温。综合浮游植物和水质指标评价刘家峡水库处于Ⅰ或Ⅱ类水, 是极贫营养至贫营养类型。研究可为刘家峡水库水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杭州西湖初步治理后的浮游植物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记录了杭州西湖初步治理后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相似性、数量分布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以及根据指示种类评价了西湖水质。在1985年2月至1986年2月周年调查的20个站位中,共鉴定了浮游植物7门92属229种、变种和变型;其中蓝藻门19属39种;绿藻门35属87种8变种1变型;硅藻门24属54种7变种1变型等。西湖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以外湖最高,年均值为529.1×105个/L,三潭内湖最低,仅1.76×105个/L。全湖每升水样含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年均值为614×105个,并且以蓝藻占绝对优势,年均值为423×105个/L,绿藻、硅藻次之,分别为97.3×105个/L和77×105个/L。不同站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指数值(sorensen 公式)在51.3-85.3范围。    相似文献   

11.
2014年9月27日至30日在西藏帕隆藏布流域10个样点采集浮游生物水样。经鉴定分析,发现浮游植物4门72种(属),其中硅藻门藻类最多,包含56种(属),绿藻门包含13种(属),裸藻门包含2种(属),蓝藻门包含1种(属)。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0.55×10~4~25×10~4 cells/L,生物量范围为12.6×10~(-3)~77.2×10~(-3)mg/L;浮游动物共有3门25种(属),其中原生动物22种(属)、桡足类2种(属)、种枝角类1种(属)。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40~180 cells/L,生物量范围为1.9×10~(-3)~8.6×10~(-3)mg/L;该河段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J')分别介于2.44~3.48和0.81~0.97之间,表明其水质清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脆弱,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本研究系首次调查帕隆藏布流域浮游生物,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安宁河中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别于2015年7—8月(丰水期)和2016年1—2月(枯水期)对安宁河干、支流浮游植物开展调查,并于2015年7月—2016年6月对安宁河支流浮游植物进行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安宁河中游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3属95种,其中硅藻门居多(64种);丰水期干、支流生物量差别不大,枯水期干流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显著高于支流;安宁河支流全年优势种为曲壳藻属未定种(Achnanthes sp.)、偏肿桥弯藻(Cymbella ventricosa)、桥弯藻属未定种(Cymbella sp.)和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等;安宁河支流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都以3月最高,1月最低;丰水期安宁河浮游植物的分布与pH和海拔密切相关,枯水期主要与河宽相关,pH也有一定影响;安宁河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主要与pH、电导和水温相关;溶氧与浮游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不大。该研究可为高海拔地区河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06年4月、8月、12月对珠海3座抽水型水库和3座非抽水型水库的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采样和测定.抽水型水库和非抽水型水库的浮游植物分别有67种和56种.蓝藻门的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湖丝藻(Limnothrix redekei)和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kiborskii)仅在抽水型水库中检到,而绿藻门的鼓藻(Cosmarium sp.)仅在非抽水型水库中检到.抽水型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变化比非抽水型水库明显,且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非抽水型水库.抽水型水库浮游植物丰度在1.25×105~4.38×106cells L-1之间,以蓝藻和小型绿藻为主;非抽水型水库浮游植物丰度在7.1×104~4.61×106cells L-1之间,以绿藻门的鼓藻为主.抽水型水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在2.3~8.8 mgL-1之间,非抽水型水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在1.3~5.6 mgL-1之间.抽水型水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在冬春季高于夏季,而非抽水型水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动态相反.抽水型水库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非抽水型水库浮游植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群落季节变化,其优势种的组成较为稳定.对于抽水型水库而言,咸潮前期集中调水入库,不仅改变了水库的营养盐负荷,也改变了水库水动力学的季节动态,这也是导致抽水型与非抽水型水库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上存在明显差别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家卫  赵文  丁建华  张晨  李媛  蔡志龙 《生态学报》2017,37(10):3577-3585
以传统模式养殖池作对照,研究了分区集群式清洁养殖模式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水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集群模式池塘网箱内外TN(总氮)分别为1.22 mg/L和1.31 mg/L,TP(总磷)分别为0.169 mg/L和0.170 mg/L,传统模式TN、TP分别为1.76 mg/L和0.689 mg/L。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169种,绿藻门占优。密集养殖区(网箱内)浮游植物生物量为24.54 mg/L,多样性指数2.52,清洁区(网箱外)生物量23.51 mg/L,多样性指数2.47;共检出浮游动物183种,轮虫类占优。密集养殖区浮游动物生物量3.53 mg/L,多样性指数1.82,清洁区生物量2.95 mg/L,多样性指数1.86,传统模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为49.12、0.53 mg/L,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6、1.79。与传统模式相对比,集群模式池塘TN、TP降低,蓝藻比例下降,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水环境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5.
任辉  田恬  杨宇峰  王庆 《生态学报》2017,37(22):7729-7740
随着城市生态健康理念的提出,城市河涌生态健康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更好的了解河涌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现状,于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对珠江口南沙河涌8个站位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发现浮游植物164种(属),隶属7门73属,其中以绿藻种类最多,达33属79种,占48.17%;硅藻次之,17属41种,占25%。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假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0.19×10~6—101.34×10~6个/L内变动,呈现单峰型,在4月发生拟菱形弓形藻(Schroederia nitzschioides)水华,14涌密度高达87.38×10~6个/L,随后因强降雨细胞密度骤降。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演替基本符合PEG(Plankton Ecology Group)模型,从冬季的硅藻,到春夏季的绿藻,再到秋季的蓝藻。One-way ANOVA分析显示,各月份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差异显著(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绿藻细胞丰度变化主导着浮游植物总丰度的变化(r=0.454,P0.01)。运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水体进行评价表明,调查水体呈中度污染。相关加权营养状态指数表明,河涌全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聚类分析表明,时间异质性较高,总体相似性较低;空间上相似性较高,人为活动可能是导致空间差异的关键因子。冗余分析显示,叶绿素a、溶解氧、盐度、水温、总氮和p H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关系最为密切。p H对硅藻门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碱性条件适宜直链藻生长,春季水华形成的驱动因子是盐度、温度和总氮。  相似文献   

16.
横岗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娴  陈绵润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07,26(4):303-310
于2005年5月和11月调查了横岗水库的水质和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两次采样期间,浮游植物群落数量组成与种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5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高达275.41×106cells·L-1,平均生物量为31.07mg·L-1;其中优美平裂藻(Oscillatoria.elegans)和银灰平列藻(Oscillatoria.glauca)为绝对优势种,占总细胞数的90%;平裂藻的大量出现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由球体等效半径在10~20μm的种类占主导,但0~5μm区间的小型藻类仍维持较高的生物量.11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降低到12.69×106cells·L-1,平均生物量为20.78mg·L-1.蓝藻门有16种,优美平裂藻、银灰平列藻的优势度明显下降;绿藻种类数量增加到48种,在新出现的25个种类中,鼓藻科(Desmidiaceae)、盘星藻属(Pediastrum)和栅藻属(Scenedesmus)有较高的细胞数;优势种类没有变化;大细胞种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特别是等效半径大于20μm的种类.整体上看,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从河流入水口到大坝处有递减趋势,这种趋势在11月份更为明显,这与采样时期水库水动力过程的梯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2009年5月(丰水期)对新疆塘巴湖水库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7种,主要属于摇蚊类和颤蚓类,其中以羽摇蚊群为优势种.各期底栖动物现存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以平水期为最大,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0 ind/m2±1.12 ind/m2和0.83 g/m2±0.03 g/m2.不同种类的底栖动物密度在各采样期亦差异显著(P<0.01).相似性指数显示平水期和枯水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中等相似.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塘巴湖水库水体达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8.
长诏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5月、8月和11月对新昌长诏水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的多样性,并结合水质理化指标对长诏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及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长诏水库浮游植物有6门26属(种),其中,绿藻门10属(种),硅藻门9属(种),蓝藻门4属(种),隐藻门1属,甲藻门1属,黄藻门1属.浮游植物的丰度为5.73×105~7.73×105ind·L-1,平均为(6.71±0.81)×105 ind·L-1;生物量为0.73~1.03 mg·L-1,平均为(0.83±0.12) mg·L-1.在水平分布上,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的丰度在各采样点中均较高;在季节分布上,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分别在春季、夏季、秋季占绝对优势.总体上,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在水库入水口较高,出水口较低.水库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较差,水质受到较重污染,且主要为氮、磷污染;富营养化程度为中-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对广东惠州西湖实施了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示范区目前沉水植物丰富,水体常年清澈见底。通过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对示范区和未进行生态修复的平湖逐月进行浮游植物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对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未修复的平湖相比,示范区浮游植物数量及群落结构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示范区全年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和细胞丰度分别为0.31 mg/L和2.75×106cells/L,均远低于未修复的平湖的3.27 mg/L和197.46×106cells/L;平湖中蓝藻在全年大部分时间占有绝对优势,一些热带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代表种类(假鱼腥藻)成为优势种类;而示范区蓝藻不占优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隐藻、硅藻和甲藻门的种类。另外,示范区浮游植物丰富度增加,年平均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70,显著高于平湖的2.68。因此,重建以沉水生植物为优势的生态系统是抑制浮游植物发展和改善湖泊水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鹤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鹤地水库位于雷州半岛北部(21°42'~22°22'N,109°54'~110°25'E),是一座中营养化的大型水库.为了研究其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变化特点,在水库设置5个采样点,并于2003年2、7、9、12月对其采样.鹤地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为O.156~2.548 mg L~(-1),主要由蓝藻和硅藻组成.5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趋势相同,即丰水期的生物量高于枯水期,主要是由于丰水期水温较高以及入库河水带入的营养盐.5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从主要入库河流至大坝区呈下降趋势,与磷浓度的降低直接相关.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以热带代表性种类为主,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枯水期主要为硅藻的根管藻(Rhizosolen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以及模糊直链藻(Melosira ambigua)等.丰水期为蓝藻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等,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变化主要受磷浓度的影响.浮游植物前8个优势种的生物量占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的850%~92%,显著低于温带地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的湖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