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睛明穴,在《针灸甲乙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书中又称为泪孔。睛明穴的定位多定于目内眦旁0.1寸。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西方子明堂灸经》记载为目内眦头外,一分宛腕中,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邱茂良主编,1985年10月第1版,下简称《针灸学》五版教材)则云:“目内眦旁0.1寸”。由上可见睛明穴定位多明确而统一在目内眦旁0.1寸。而对睛明穴的针刺深度历来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睛明穴最早载于《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针灸甲乙经》中首次出现睛明的穴名,“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本穴又名泪空、泪腔、目内眦,为足太阳膀胱经的首穴,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睛明穴不仅是治疗眼部疾患的首选穴位,在治疗急性腰痛、下肢不遂、失眠、呃逆等方面亦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睛明、承泣穴的深刺法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睛明、承泣穴的深刺法及临床观察张宏,靳瑞针刺治疗眼底病有较好的疗效,睛明、承泣为主穴,深刺该两穴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手段之一。现将深刺方法及临床体会介绍如下。1对针刺睛明、承泣穴的一般认识1.1睛明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对其针刺深度,《针灸甲乙经》为6分,《...  相似文献   

4.
睛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关于此穴的定位,《针灸甲乙经》:在目内眦外;《西方子明堂灸经》:内眦头外一分宛宛中;《医学入门》:目内眦红肉陷中。关于针刺法,各书记载如下:《针灸甲乙经》:刺入六分,灸三壮。《素·气府论》王冰注:刺入一分。《外台秘要》引甄权云:不宜灸。《西方子明堂灸经》:针一分半,留三呼。  相似文献   

5.
1 集合穴的含义与特点集合穴是对某些病证或特定部位的疾病,有特殊疗效的穴组的组合。有双穴集合穴、三穴集合穴、六穴集合穴、九穴集合穴等。2 集合穴临床运用举隅2.1 眼病六明穴 上睛明、下睛明、鱼腰、球后、内明、外明。主治:眼部各种疾患。位置与刺灸法:(1)上睛明:目内眦上方0.3寸。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外缘缓缓刺入0.5~0.8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禁灸。(2)下睛明:目内眦外下方0.3寸。刺灸法:同上睛明。(3)鱼腰:在眉中间,直对瞳孔,眶上裂中。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4)球后:眶下缘外1/4…  相似文献   

6.
睛明穴主治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睛明穴主治作用探析230038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吴成长“睛明”穴出自《针灸甲乙经》,位于目内眦外上方0.1寸,是治疗眼病最重要的一个腧穴,历代文献仅用之于眼病治疗,现代临床应用已超出了这一范围,笔者就睛明穴的主治作用分述归纳如下。一、主治一切急慢性眼...  相似文献   

7.
按照目前《针灸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取穴,针刺环跳不仅要深刺,还需反复改变针刺角度做不同方向提插,部分病例才能达到触电样针感至足部,这也必然加大了损伤坐骨神经干的风险。笔者临床取环跳穴采用肌沟定位法,针刺浅而刺激轻,极易获得至足针感,可代替标准定位法。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6,(8):1076-1077
目的:探讨深刺球后穴、睛明穴及眼球协同运动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42例确诊为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取穴:攒竹、阳白、瞳子髎、鱼腰、丝竹空、四白、太阳、百会、光明、三阴交、足三里;治疗组取穴:在针刺组基础上加球后、睛明、眼球协同运动区。治疗3个月后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总有效率:针刺组67.7%,治疗组83.8%;治疗组起效时间小于针刺组。两组疗效对比P0.05。结论:深刺球后、睛明及眼球协同运动区可提高动眼神经麻痹的痊愈率,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针刺"至骨"法针灸治疗理念进行源流考辨、取穴特点分析、临床特色介绍及治病机制浅议,浅谈针刺"至骨"法的临床应用价值。针刺"至骨"法属于深刺法,源于《内经》的短刺和输刺,以骨缘附近的经穴"反应点"及软组织在骨骼上的附着点为取穴靶点,进针时针尖多抵达骨面或针身贴骨进针,以刺激骨膜为手法特色,对痉挛性、深在性、顽固性的痛证及运动系统疾病、神志性疾病、脑源性疾病等疗效较佳,值得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介绍马惠芳教授针刺睛明穴为主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多以肝肾不足、脾气虚弱为基本病机,基于阳气和经络体系学术观点提出“振阳气,补肝肾,养脾胃”的治疗原则;治疗取穴上重用睛明,配伍腹募四穴(中脘、关元、双侧天枢)与眼病经验组穴(睛明-百会-足临泣),手法上以输刺、分刺、远道刺为主,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运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经270例疗效统计,痊愈率为34.81%,总有效率达93.33%。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取穴】主穴: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配穴:上眼睑不下(眼闭不严):头光明、上睛明、上明、外明,另外局部浅刺多针;下眼睑外翻:承泣透内眦、承泣透鱼尾,亦可在外翻的睑结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患者4例,其中3例为外伤后单眼麻痹性外斜视,1例为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双眼同向右斜视,一般针刺2~3次,多至7次,均获治愈。兹将治法简介如下: 取穴:内关、风池、瞳子髎、睛明。方法:先取内关、风池,后取瞳子髎、睛明。均用速刺送针法,予以弱刺激。其中睛明穴针刺深度为1.5寸,留针20~30分钟,每  相似文献   

13.
论《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鹏  赵仓焕 《陕西中医》2006,27(3):327-328
目的:论述《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以期对针灸临床治疗痛证提供宝贵的经验。方法:用现代针灸学理论分析、归纳《玉龙歌》针刺治痛的优点,评价学术价值。结论:《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1治症广泛,取穴精少。2选穴特点有4:1循经局部取穴,2循经远端取穴,3可选用奇穴,4多取交会穴。3针刺特点有3:1强调补泻,2提倡透穴,3注重刺络。4善用灸法。  相似文献   

14.
《针经摘英集》收录治病直刺诀针方69则,其选穴多选两经或多经交会穴,临床选穴体现针灸辨证论治的特点;刺穴有先后,穴取双位;刺穴注重腧穴得气效应,气至病所。为后世医家治疗临床疾病提供了丰富的针刺经验。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取穴:第1组肾俞、足三里、大椎、百会。第2组迎香、禾、水沟、天牖。刺法:用28号毫针。顺经刺第1组穴,施以轻刺激,有酸胀或麻胀感时留针20分钟。肾俞、足三里针刺时加艾灸。针刺第2组穴迎香、禾、水沟刺入4分深。天牖穴刺6分深,用较重刺激捻转提插,待针下有沉重吸附感时留针20分钟。留针10分时再捻转1次。首先针刺第1组穴,次日再针第2组穴,两组穴交换,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结果: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106例。症状完全消失为临床治愈,症状减轻为好转,症状不减轻或加重为无效。第1个疗程治愈29例,第2个疗程治愈27例,第3个疗程治愈19…  相似文献   

16.
动眼神经麻痹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瞳孔散大、眼睑下垂、斜视、复视。在临床上,我们遇到的病人是眼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经针灸治疗,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一针刺取穴与操作方法睛明、太阳、鱼腰、风池、光明。采取平卧位,先针主穴睛明,直刺五分,依次针鱼腰,针尖对准眶  相似文献   

17.
<正> 关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穴。关于它的针刺深度,历代针灸医家主张针3~5分深,近代针灸医家多数认为直刺1~1.5寸为宜。但笔者在三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常深刺至2.5~3寸深,未发现不良反应。运用深刺关元俞法,对一些疑难杂症,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笔者有关深刺关元俞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取穴方法和适应范围笔者宗《医宗金鉴》“从大肠俞行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关元俞也”定位。结合现代解剖学位置,即在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骨边缘间凹陷中,伏卧取之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CT螺旋扫描影像,实体观察临床芒针深刺腰夹脊穴时针体与肌体相关组织的关系,从而综合分析芒针深刺腰夹脊穴的安全因素。方法:选择芒针深刺腰夹脊穴治疗的病例,进针完成后不出针实时做CT螺旋扫描,观察研究针体周围的组织结构,并分析安全因素。结果:本组30例,针刺深度75~100 mm,均可见有针体穿过腰部组织,其中多见针体接近腰脊神经根,明确针尖与相关腰脊神经根的位置关系。结论:芒针深刺腰夹脊穴产生肢体放电感时,与针体刺激腰脊神经根有关,同时遵芒针操作原则(缓慢进针、小幅捻转、忌提插),深刺腰夹脊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睛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是临床治疗眼部疾病的主穴,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该穴位于眼眶内,所处位置特殊,施针较为危险,成为本穴临床应用的障碍,因此对睛明的针刺深度手法历代医家所述有所不同。笔者参阅古代医家及近代相关报道,并结合临床实践,对睛明穴的功效主治范围、针刺深度及针刺手法做了简要总结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伟杰  陈静  徐红 《中国中医急症》2023,(4):723-725+735
视网膜动脉阻塞为眼科急重症,难治性较大,张仁教授治疗本病兼容并蓄,标本兼顾。治法采用针刺与穴位注射相结合,取穴以奇穴为主,辅以经穴;针刺手法强调深刺、透刺以及刺血,且针感以气至病所为要,疗程上强调尽早干预、坚持长期规律治疗,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